百草益寿中医讲眼睛是心的使者,目宜常运
- 格式:docx
- 大小:15.25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养睛明目法郭德明 2020年2月25日整理1.“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
目者,其窍也。
”2.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3.“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要对它重视起来。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养睛明目进行保健的方法。
1、运目法中医中有“每日睡起,跌坐凝思,塞光垂帘,将双目旋转十四次,紧闭少时,忽然大瞪”的记载。
2、熨目法相传我国古代的长寿者彭祖经常用熨目、拭鼻来养生。
熨目在《诸病源候论·目暗不明候》中,有“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
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的叙述。
黎明起床,先将双手互相摩擦,待手搓热后一手掌熨贴双眼,反复三次以后,再以食、中指轻轻按压眼球,或按压眼球四周。
常做可养睛明目,使眼睛明亮有神、不生病痛。
儿童护眼亦可效仿,持之以恒终生受用。
3、捏眦即闭气后用手捏按两目之四角,直至微感闷气时即可换气结束,连续作3--5遍,每日可做多次。
《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上》指出:“常欲以手按目近鼻之两眦,闭气为之,气通即止,终而复始。
常行之,眼能洞见”,说明捏目四眦有提高视力作用。
4、闭目养神历代养生家都主张“目不久视”、“目不妄视”,因为久视、妄视耗血伤神。
故《素问》言:“久视伤血”,《养生四要》指出:“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则不昏”。
目之神应内守,才有益于形神协调。
《老子》云:“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因此,《类经》强调:“心欲求静,必先制眼,抑之于眼,使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说明养目和养神是密切相关的。
5.艾灸疗法两根艾条熏眼睛,每图来回15-20次,做完后闭目养神3-5分钟。
6.五轮学说夫目之有轮,各应乎脏,脏有所病,必现于轮。
如肝有病则发于风轮,心有病则发于血轮,肾有病则发于水轮,脾有病则发于肉轮”。
7.眼部周围穴位少看手机是最护眼。
中医眼中的“眼睛”眼睛是五官之一,它的功能是用来观看的,地球人都知道。
然中医看眼睛却另有高见。
眼睛有多宝贵在中医理论中,眼睛的重要性犹如日月。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在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中就这样论述的,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之精气宿于星月,人之精气在于两目。
《灵枢·大惑》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于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
”认为眼睛和人体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通过望眼神就可以了解体内精气情况,了解病人的精神意识状况,测知疾病的预后。
如两目神采奕奕,说明精气充足;两目无精打采,说明精气不足;如果两目呆滞,晦暗无光,就是精气衰竭的表现。
眼睛内连五脏,中医认为眼的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都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中,除任脉外都直接或间接与眼有着关系。
眼通过经络与脏腑贯通,与脏腑保持着有机的联系。
肮脏的机能如果发生了异常的变态,就可以反映在眼的有关部位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征象。
如横目斜视,常提示肝风内动。
眼睛可分五轮因眼球的运动犹如车轮转动,因此眼睛的不同部位可分五轮,五轮分别属于五脏。
水轮瞳仁(包括瞳孔。
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属肾脏;风轮眼黑(包括角膜、虹膜)属肝脏;气轮眼白(包括球结膜和巩膜)属肺脏;血轮两眼的内外眦及其附近组织属心脏;肉轮两眼睑,属脾脏。
脏腑的病变能相应地在眼部出现某些特征,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
如眼白血丝,常为肺经风热,眼睑下垂提示脾虚气陷。
肝开窍于目五脏中肝与目的关系尤为密切,“目为肝之窍,肝开窍于目”讲的就是肝与目的密切关系。
肝藏血,目得血而能视,如果肝血不足,就会出现头晕眼花,视物模糊,肝火上炎,就会出现目赤疼痛,甚至不能合眼,彻夜不眠的情况。
因此中医诊测疾病,可以从眼中见微知著,发现问题,可以从眼神中了解预后;而治疗眼睛疾病,常州从整体考虑,结合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满意的效果。
中医对于眼睛的认识1. 中医把咱们的眼睛叫做"心之窍",老中医王大夫常说:"眼睛就像心灵的小窗户,能反映出全身的健康状况。
"2. 肝开窍于目,眼睛跟肝脏的关系特别铁。
张医生打趣道:"熬夜伤肝,第二天眼睛就跟装了沙子似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3. 眼睛里的精气神,中医认为来自肾。
李大夫说:"肾精不足的人,眼睛就没有神采,就像没擦亮的镜子。
"4. 脾胃也跟眼睛有说不完的故事。
小王大夫解释:"脾胃不好的人,眼睛容易疲劳,就像手机没电一样,总是提不起精神。
"5. 中医讲究五轮八廓。
老刘大夫说:"眼睛的不同部位,就像地图上的不同区域,每个地方都对应着身体的某个器官。
"6. 眼睛的颜色变化也是中医看病的重要依据。
王老中医说:"眼白发黄说明肝胆出问题,发红可能是上火了。
"7. 按照中医理论,泪液是体内津液的一种。
赵医生说:"眼泪多,可能是肝火旺;眼睛干,可能是阴虚。
"8. 护眼方法中医自有一套。
老李开玩笑说:"眼睛要像对待古董一样珍惜,按摩要轻柔,用眼要适度。
"9. 中医认为目赤肿痛多是火邪所致。
小张大夫说:"就像火炉子烧得太旺,眼睛就会红通通的不舒服。
"10. 眼睛昏花在中医看来多与肝肾亏损有关。
王大夫说:"就像灯泡没了电,或者镜子蒙了灰,得补补肝肾才行。
"11. 中医还特别强调情志对眼睛的影响。
老中医叹道:"生气伤肝,忧愁伤心,这些情绪都会让眼睛不舒服。
"12. 养眼的方法讲究顺应自然。
张大夫常说:"早睡早起,四季养生,让眼睛跟着节气走,这才是最好的保养之道。
"。
中医眼科如何运用中药护理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我们感知世界、获取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眼科领域,中药护理眼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通过运用中药,可以达到滋养眼睛、预防和治疗眼部疾病的目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医眼科是如何运用中药来护理眼睛的。
中医认为,眼睛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
肝开窍于目,肝血充足则眼睛明亮有神;肾主藏精,肾精充足能滋养双目;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至眼部,保证眼部的营养供应;脾主运化,脾的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眼睛得以濡养;肺主气,肺气宣发肃降,有助于眼部气血的运行。
因此,当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时,往往会影响到眼睛的健康。
中药护理眼睛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内服中药、外用中药以及中药熏蒸等。
内服中药是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护理眼睛的目的。
比如,对于肝肾阴虚导致的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头晕耳鸣等症状,可以服用杞菊地黄丸。
其中枸杞、菊花能滋补肝肾、清肝明目;熟地、山药、山茱萸等可滋补肾阴;茯苓、泽泻、丹皮能泻湿浊、清虚热。
再比如,对于气血不足引起的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面色苍白等,可服用归脾汤。
方中黄芪、白术、人参等能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能养血安神;远志、酸枣仁能宁心益智。
这些中药方剂通过整体调理身体,使眼部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从而改善眼睛的状况。
外用中药则是将中药制成膏剂、洗剂等直接作用于眼部。
例如,珍珠明目滴眼液,其中的珍珠具有清肝明目、解毒生肌的作用;冰片能清热消肿、止痛止痒。
使用时将滴眼液滴入眼中,可以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等症状。
还有八宝眼膏,含有炉甘石、冰片、麝香等成分,具有退赤、去翳的功效,适用于目赤肿痛、眼生翳膜等病症。
中药熏蒸是一种借助中药蒸汽来护理眼睛的方法。
将具有明目作用的中药,如菊花、薄荷、桑叶等,放入锅中煮沸,产生的蒸汽用毛巾遮盖住头部和眼部进行熏蒸。
中药蒸汽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肌肉紧张,减轻眼睛疲劳和干涩。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且效果显著。
中医眼科如何运用中药护理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我们感知世界、获取信息至关重要。
在中医领域,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来护理眼睛,其中中药的运用更是独具特色。
中医认为,眼睛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肝开窍于目,肾主藏精,而精能上注于目,所以肝肾的功能状态对眼睛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肺主气,这些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也会通过气血津液的输布间接影响眼睛。
在中药护理眼睛方面,有多种方式和药材可供选择。
首先是中药内服。
枸杞就是一味常见且有效的护眼中药。
枸杞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
对于肝肾阴虚导致的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适量食用枸杞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可以直接将枸杞泡水饮用,或者煮粥、煲汤时加入。
菊花也是护眼的常用中药。
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
对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用菊花泡茶饮用能缓解症状。
还有决明子,其性微寒,味甘、苦、咸,归肝、大肠经,能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常用于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症状。
除了内服,中药外用也是中医眼科护理的重要手段。
中药熏蒸就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明目退翳作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加水煮沸后,用其热气熏蒸眼部。
在熏蒸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和温度,避免烫伤。
中药敷眼也是不错的选择。
比如用捣碎的新鲜蒲公英敷在眼部,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对于眼部的红肿、炎症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此外,还有中药眼药水。
这类眼药水通常是由多种中药提取制成,具有清热泻火、明目退翳等功效。
但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医嘱和说明书使用。
在运用中药护理眼睛时,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比如,对于体质虚寒的人,使用清热泻火的中药时要谨慎,以免损伤阳气。
对于孕妇和儿童,用药更要格外小心,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或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中药。
中医看眼睛就能知道身体的疾病吗?中医看眼睛
中医认为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所以眼睛与五脏六腑都有密切联系。
如《灵枢·大惑论》提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古人认为,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别属于五脏,它们分别反映了相应脏腑的功能情况,后世医家根据这一理论而归纳为“五轮学说”。
因此,看眼睛形态、颜色、动态可以测知五脏的变化,甚至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可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
.....[展开]。
先天精气宝养生分享目宜常运防治眼疾眼睛疾病也要辨证论治,眼睛分成五个部分,中医叫五轮八廓,就是把五脏六腑都带上。
比如眼睛红了,一般是眼白红,说明是肺部有问题。
眼角有烂了,说是泪囊炎。
实际是心脏出现问题,上下眼睑,属于脾胃,上眼皮大部分属于脾,下眼皮属于胃。
那么视力不好,就是瞳仁属于肾脏,黑眼珠属于肝脏,黑眼珠的颜色越黑说明肝血越充盈。
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可见其重要性。
30 条保健法,眼部疾病的治疗方法:麦粒肿:通俗叫法针眼,有红肿热痛现象,说明发炎了,消炎,要清热解毒,属于风热,热在外寒在内用6 片银翘解毒片6片加上连翘败毒丸一次用量的一半,一天两次即可。
身上发冷,脸还白,伴有发烧的现象,就用防风通圣丸一次用量的一半加上两片黄连上清片,一天两次。
以上两种情况症状都不明显,就要用综合性治疗方法,6 片银翘解毒片加2 片黄连上清片。
每天使用两次。
红眼病:中医称爆发火眼,西医叫结膜炎。
特性就是有传染性。
这个病一般来的比较突然,也比较痛苦,不能见光,阳光灯光,都不可以,眼睛红肿热痛,白眼珠红了,不愿意睁眼,眼屎还特别多,是黄色的。
白眼珠红了,属于肺,实际黑眼珠也红了,属肝,眼屎在内眼角发黄,属心脏,还怕光,一般是瞳孔,这就带上了肾。
肝气疏通,疏泄,肾无火是虚证,眼屎说明心火盛,诸疮痛痒都属心。
痒还疼,在眼角,治疗的时候不能乱点药水,要清理内部。
局部病带整体,外病内治法:①外敷用菊花和薄荷泡水,热气熏眼睛,在进行清洗眼睛。
②脸红还发烧,散风少,祛热,是风热。
用6 片银翘解毒片加上连翘败毒丸1 个,每天一次。
③身上发冷,不是风热,是风寒,初期风寒,2-3 天转化成风热。
初期用6 片银翘解毒片加上防风通圣丸一次用量的一半再加上连翘败毒丸一次用量的一半或者可以用6 片银翘解毒片加上3 片黄连上清片,每天一次。
④预防使用板兰根冲剂1 袋,加上2 片黄连上清片。
——《三十条保健法》选编本文版权所有《泰阳报》,如有转载或使用请注明“转载来源百草益寿——《泰阳报》第39期。
人一生的运气和修为都从眼睛上看!天机在目-眼睛是身心灵的窗户,是精氣神的体现!明宇道人2019/10/6吉时目,就是目光,就是眼睛,我们看一个人的运气在眼睛,看一个人的智慧在眼睛,看一个人的修为在眼睛,看一个人的健康也在眼睛!身体精气神的云华都要靠这个目光,道学三昧真火之一,光学下照,孕育生命!眼神,神光就是通过眼睛来吃能量!古人就有过碧眼方瞳是神仙之说!意思就是眼睛大,眼眸有神!道家养生长寿学的核心是:“机在目”。
《阴符经》里说:“机在目”,人与天地相通,其机在目,通过自身的气血变化,感知外界与温养内在,皆在目。
根据阴阳论,目为周身唯一之阳窍。
道学认为神会吃食,神也要吃东西: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机在目的吃天食的养生智慧),万化安。
人的心动荡的太厉害了,定不住心。
道经中说:心为神本,人做恶做坏都是心。
又说: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心无动静,不动了真。
心为道宗,不动不静,无想无存,无心无动,有动从心,了心真性。
心无所住,住无所心,心无执住,无执为真。
大道始终就是心空(明无)二字。
丘祖:“人先生两目,死先死二目”。
又日:“一目之中,元精、元气、元神皆在内”。
《素问》:人之一身精华上注于目。
二目之光是元神、真意之体,即真性、本性就是一点真阳之光。
即本性里的正大光明。
百岁道医张至顺道长说:今泄天机难免天遣。
作谒曰:巽凤吹到水面上,海底常送无油灯,千言万语难说尽,一字道破定南针。
光:千经万典,千祖万祖,千言万语,就是叫人知道性光。
性光是什么?性命不可见是天光,天光不可见就是两目。
眼光就是正大光明之明珠、无极。
了性尽命、采药、结胎、成道都是它(双目之光)明珠——机在目。
心神住双眼为性光、眼光,光明之中无动无静,无想无存的无心无动的本来无一物一片光明。
中医调理视力的原理嘿,咱聊聊中医调理视力这事儿!中医调理视力,那可是有一套独特的法门。
就好像是一位神秘的魔法师,用各种奇妙的方法来呵护我们的眼睛。
中医认为啊,眼睛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器官。
它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能看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要是这扇窗户变得模糊不清了,那可真是让人苦恼。
中医调理视力,首先从整体观念出发。
咱的身体就像一个复杂而精妙的机器,各个部件相互关联。
眼睛出了问题,可能是身体其他地方的不平衡引起的。
比如说,肝脏和眼睛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讲“肝开窍于目”,如果肝脏不好,眼睛也会受到影响。
想象一下,肝脏就像是一个勤劳的园丁,负责给眼睛这朵美丽的花朵提供养分。
要是园丁生病了,花朵还能娇艳欲滴吗?所以啊,中医调理视力常常会从调理肝脏入手。
通过一些中药、食疗或者按摩的方法,让肝脏恢复活力,从而让眼睛更加明亮。
还有啊,气血对于眼睛也至关重要。
气血就像眼睛的燃料,没有充足的气血,眼睛就会变得干涩、疲劳,视力也会下降。
中医会通过一些方法来促进气血的运行,比如针灸、艾灸等。
这些方法就像是给眼睛的燃料库加满油,让眼睛重新焕发出光彩。
另外,中医还强调生活习惯对视力的影响。
整天盯着电脑、手机看,眼睛能不累吗?这就好比让一个人不停地跑步,不休息,迟早会累垮。
所以,中医会建议我们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比如定时休息、多看看远处、做做眼保健操等。
这些简单的方法,却能对保护视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药调理视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有很多中药都对眼睛有好处,比如枸杞子、菊花、决明子等。
这些中药就像是眼睛的好朋友,能帮助眼睛抵抗各种伤害。
枸杞子可以滋补肝肾,菊花能清肝明目,决明子则有润肠通便、清肝明目的作用。
可以把这些中药泡茶喝,或者做成药膳,既美味又能保护眼睛。
食疗也是中医调理视力的一个好方法。
多吃一些对眼睛有益的食物,比如胡萝卜、菠菜、蓝莓等。
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能转化为维生素A,对眼睛非常好。
菠菜含有丰富的叶黄素,能保护眼睛免受蓝光的伤害。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增进对眼睛所能揭示的疾病的了解,许多公司正在开发更高级的技术,以更好地检查眼睛。
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也逐渐意识到眼睛的不同变化与一些疾病是有很大关系的。
眼睛既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人体健康的镜子。
通过观察眼部的症状,可以反映出疾病情况,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早在《灵枢·大惑论》中就有关于通过望病人眼睛诊察疾病的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巢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后来,中医根据五脏各自精气表现部位的不同而把眼由外向内划分五部分,对应五脏,名五轮即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
关于如何根据“五轮学说”诊断疾病,古方中医具体介绍如下:
1.内外眼角属心为血轮,凡是涉及心的问题都会在内外眼角产生异常。
2.黑眼珠(不含瞳孔)属肝为风轮,凡是涉及肝的问题都会在黑眼珠产生异常。
3.白眼珠属肺为气轮,凡是涉及肺的问题都会在白眼珠产生异常。
4.瞳仁属肾为水轮,凡是涉及肾的问题都会在瞳仁产生异常。
5.上下眼睑属脾为肉轮,凡是涉及脾的问题都会在上下眼睑产生异常。
其实,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可以通过机体五脏的的病变指导眼部疾病的治疗,也可以通过咽部病变反观机体五脏病变,例如发现一个人白眼珠有异常,可以联系到这人肺脏可能存在异常等。
《黄帝内经》:七窍通五脏,看脸识健康《黄帝内经》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
也就是说,通过观察七窍的异常情况,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肾可能存在的病变。
所谓“七窍”,主要是指面部的七个孔窍(即眼二、耳二、鼻、口、舌)。
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所以五脏有病,往往能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肝的问题看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炯炯有神,主要依赖于肝血的充养,以及肝气的疏泄。
眼睛红胀肿痛,多属肝经风热;双眼发涩发干,一般是阴虚火旺导致的;视物不清,大多是肝血不足引起的。
久视伤肝,因此养肝需要合理用眼,避免久视,也可以吃点枸杞子、菊花、鸡肝等滋阴养肝的食物。
心的问题看舌头中医有专门的“舌诊”,认为五脏六腑的变化,都能在舌头上有所反映。
但整个舌头的情况变化,却是反映“心”态的。
心血充足时,舌头的颜色红润,转动灵活,对味道的辨识很灵敏;如果舌尖糜烂、生疮疼痛,多属心火上炎;如果舌有瘀斑,多是心血瘀阻;舌色红而深暗,多是心阴不足。
我们常说的养心,除有规律起居作息外,适当的食疗也是可行的,如:心气虚,可以吃点人参、黄芪,心火炽盛,可以喝点莲心茶等等。
脾的问题看嘴唇脾是“后天之本”,主要和饮食消化、气血生化相关。
脾的外窍是“口”,如果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嘴唇就会红润而有光泽,对食物味道的感知也是很到位的。
如果嘴唇淡白或者萎黄,一般是脾的气血不足,运化减弱;脾气不足时,口淡无味;嘴里甜腻,多和湿气有关,比如脾胃湿热;口里泛酸,大致就是肝脾不和;嘴唇干燥开裂,可能是脾胃阴津不足。
健脾方面,食疗是常用的手段,党参、山药、薏米、百合等都是健脾益胃的药食。
肺的问题看鼻子肺气通于鼻。
鼻子能进行正常的呼吸交换、辨别气味,都是肺气调和的结果。
嗅觉不灵敏、呼吸不顺都和肺有关。
比如鼻塞流清涕,多数是风寒袭肺;鼻子发红,多和肺热有关;鼻孔干燥或常有点出血,大多是阴虚火旺。
养肺方面,主要就是戒烟和防寒,平常加强体育锻炼,多吃新鲜瓜果蔬菜,比如白萝卜、梨、莲藕、百合等滋润多津的食物,能清火润肺、降气除痰。
全息养生十二宜按照全息生物学的观点,我们的身体是由无数个未完全发育的小人组成的。
这些小人之间、小人与大人之间通过经络等互相联系,通过信息传递相互影响,小人生病会影响大人,小人之间或者小人与大人之间信息传递不畅(经络不通),大人也会生病。
大人的某个部分生病在每个小人相对应的部位也会有反应。
刺激小人身上的穴位可以治疗大人整体的疾病,大人相应部位的病好了,在小人身上的压痛点也会消失。
所以,从全息的角度来理解,养生真的不难,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一些养生知识和办法,然后去付诸行动。
就像我在公众号介绍中说的:阅读改变观念,行动创造健康;每天阅读十分钟,每天行动半小时;我命在我不在天,我的健康我做主。
中国马上要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大部分人也都是一个孩子,要健康的多活几年,过一种有质量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不给孩子和社会添堵,学点自我养生保健知识并马上行动起来还是很有必要的。
要养生我们可以从事跑步、打太极拳、游泳等这些整体性的锻炼项目,在锻炼所有小人的同时,也保持小人与大人之间、小人与小人之间气血的流通和信息传递的通畅。
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局部入手,抓住某一个小人(局部)来刺激和锻炼,在锻炼局部的同时,同样对整体的养生和保健发挥作用。
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通过实践总结出很方法。
养生十二宜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套健身之道,这套养生方法不需器械、不占场地,易学易会,随时可以进行,是一把叩开康寿圣殿大门的钥匙。
根据自己的喜好,择其一种或数种坚持不懈,可收到显著的养生保健效果。
当然若能每天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逐一坚持锻炼,肯定效果更佳。
1. 目宜常运。
古人称“运睛”,认为能去内障外翳,并可纠正近视、远视。
其方法是:双目先从左到右,从右转到左;再从上转到下,从下转到上,各运转15次,然后紧闭双眼片刻,再睁大眼睛运眼神。
2. 面宜多擦。
古人称“浴面”、“拭摩神庭”,认为能去邪气,可使面上皱斑不生,有光彩。
方法是:两手搓热放于鼻部,中指带动其他指,沿鼻两则由下而上,擦到额部两侧分开,再沿两额轻轻下摩,反复操作30余次。
中医对眼睛视力的描述
中医对眼睛视力的描述源远流长,其理论体系独具特色。
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眼睛视力相关的内容颇丰,不仅有详细的症状描述,还有丰富的治疗方法。
中医眼科学说认为,眼睛与五脏六腑的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肝、肾、心、脾四脏为主。
眼睛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可以从五脏六腑的气血津液失调中找到原因。
眼睛视力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看、辨、听、触等方面。
中医认为,眼睛为心灵之窗户,神光所聚,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对眼睛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有相似之处。
眼睛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虚实两方面,实证多由外邪入侵、痰湿阻滞、气血瘀阻等引起;虚证多由脏腑气血不足、肝肾阴虚、脾胃虚弱等导致。
在眼睛视力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具有丰富的经验。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中药治疗视力疾病具有明显的效果,如五子衍宗丸、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等经典方剂,都对眼睛视力有很好的保养和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眼病历史悠久,通过刺激眼周穴位和经络,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改善视力的目的。
此外,中医眼科还注重眼的保健,提出了许多养生保健的方法。
如“熨目”、“运目”、“闭目养神”等,这些方法都对眼睛视力的保护和预防眼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同时,中医眼科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调理、保持心情舒畅等也对眼睛视力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总之,中医对眼睛视力的描述为我们认识和研究眼睛疾病提供了
独特的视角。
在现代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挖掘和发扬中医眼科的优秀传统,中西医结合,为眼睛视力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庭医药 2020.0246传统医学传统目宜常运眼有神,明察秋毫不老花□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杨 峰“目宜常运”,指的是常转动眼球,是一种很好的眼睛保健方法。
俗话说:“人老眼花。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的调节能力不断下降,晶状体变得混浊,视网膜脂褐素、老年斑沉积;角膜透光度降低,荧光物质增多;巩膜弹性减退,玻璃体凝胶逐渐液化等,导致视力下降。
再加上不少中老年人沉迷于看电视、玩手机、打牌、下棋之中,更会加重对眼睛的伤害,致使被白内障、青光眼、眼底黄斑变性等疾病盯上。
当遇到意外伤害时,眼睛更容易发生危险。
因此,经常运目,养护好双眼显得格外重要。
运目好处多滋养眼球,防范眼疾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整个眼窝是精气的表现,其中肾的精华表现在瞳孔,精充目明;肝藏血,开窍于目,瞳孔外的黑睛(角膜)是由肝的精血所滋养;心主血脉,血之精为络,眼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血脉通畅可养眼;肺主气,气之精表现为白睛(球结膜与巩膜),宣发津液润泽于目;脾主肌肉,故胞睑(上下眼睑)属脾,表现为约束整个眼系。
可见,眼睛的好坏与五脏六腑的精气密切相关。
而“运目”可促使眼部精、气、血充盈,津液滋生,神水充足,眼球得以濡润滋养,既能消除视疲劳和推迟老花眼,又能防范“内障”“外翳”等眼疾。
现代研究亦表明,运动眼球可促进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动眼神经及眼肌的功能,起到保护、滑润眼球的作用,对防范青光眼、白内障、眼底黄斑变性、角膜炎、视网膜病变、翼状胬肉、干眼症等眼疾,大有裨益。
健脑益智,增强记忆 眼睛,被誉为心灵之窗。
这与中医说的“心藏神,眼为心的使者”颇为一致。
中医说的“心”,实际包含了大脑的思维活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眼神经与大脑神经关系密切,视疲劳容易引起心理疲劳,会引发焦虑、紧张、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
而“运目”可醒脑、宁心、安神,消除视疲劳和心理疲劳,促使大脑清晰、精力充沛、增强记忆力。
中医中关于眼睛的描述眼睛是人类视觉的窗口,也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在中医中,眼睛不仅仅是一个感官器官,更是身体内部状况的一面镜子。
中医认为,眼睛的健康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的状况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将眼睛分为五脏六腑之一的肝、心、脾、肺、肾五个部位。
每个部位的眼睛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例如,肝主目,肝火旺盛时可以导致目赤、目痛、目涩等症状;心开窍于舌,心火旺盛时可以导致目视模糊、眼花等症状;脾开窍于口,脾虚时可以导致眼睑浮肿、眼胀等症状;肺开窍于鼻,肺热时可以导致目痛、目赤等症状;肾开窍于耳,肾虚时可以导致目视模糊、夜盲等症状。
中医还根据眼睛的外观和状况,对眼睛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例如,中医认为眼睛的神采可以反映人的精神状态和充沛程度。
如果眼睛神采不佳,可能是因为气血不足或者肾虚所致。
此外,中医还会观察眼球的颜色和血丝的情况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状况。
如果眼球发黄或者有血丝,可能是因为肝火旺盛或者气血不畅所致。
除了外观和状况,中医还会通过检查眼睛的功能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眼睛的功能主要包括视觉功能、泪液分泌功能和眼球运动功能。
如果视力模糊、眼睛干涩或者眼球运动不灵活,可能是因为脾虚、肺热或者肝火旺盛所致。
眼睛在中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视觉的工具,更是身体内部状况的一面镜子。
通过观察眼睛的外观、状况和功能,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
因此,保护眼睛的健康对于维护人体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眼睛的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适当休息眼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护眼睛的健康。
常做护眼操人老眼不花作者:张泽峰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0年第10期俗话说:老眼昏花。
人到老年,视力就会下降。
中医讲,眼睛是心的使者。
心又藏神,心是神明所待的地方,所以神散则目惑,就是一旦我们的神散了,眼睛看东西必然要老化。
俗语又曰:花不花,四十七八。
这说明人一般到了四十七八岁的时候,眼睛就有可能花了,其实眼睛是否老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散不散。
但是如果平时注意保护眼睛,多做自我按摩,对于缓解视力下降是有一定的功效。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套适合老年人练习的护目法,以供参考。
闭目运睛:古人云:“闭目运睛除目疾。
”先注视室外的蓝天白云或青山绿树,然后选定一个小目标,集中注意力凝视,不要用眼睛的余光看东西(如果室外光线太强则应戴上太阳镜以减轻强光对眼睛的伤害)。
凝视片刻之后,轻闭双目,将眼球按顺、逆时针方向转动,各做20次。
然后睁开双眼,眨眼50次。
按摩熨目:先将两手互相搓热,然后将掌心轻压于眼球上,做3次。
两手食指弯曲,用食指中节的内侧平面按揉双眼。
从眼内侧的晴明穴横揉至外眼角的瞳子髎穴,再分别沿上、下眼眶从眼内角刮至眼外角。
用力不要太重,做100次。
然后再用食指尖点按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向后1寸处)72次。
此法可在早晨起床时及晚上睡前进行。
冷热水浴:早晨洗脸时,打一盆凉水,闭目,先将双眼浸泡于冷水中1~2分钟,然后再轻柔地擦洗眼眶周围,轻揉眼睛20~40次。
晚上睡眠前,则用45度左右的温水洗臉,并将毛巾浸于水中后拧干,敷在双眼外部2分钟,双眼轻闭,头部略微后仰。
也可用温热水、热毛巾或蒸汽熏浴双眼,每日1~2次,每次10~25分钟;也可结合每天洗脸进行。
若加入中药,则浴目效果会更佳。
方法是将菊花、大青叶、桑叶、竹叶之类煎水,趁热熏眼。
待水温后,再以药水洗浴双眼。
下蹲低头:首先身体下蹲,然后用双手分别扶住两脚的五趾,稍用力向上扳。
同时尽量向下低头,保持5秒钟然后抬头站起身。
学养生眼睛的中医学“人老”为何“珠黄”我们形容女人年龄大了,经常会说“人老珠黄”。
但是,从养生学的角度来看,人老珠黄是一个定律,这里的“珠”是指人的眼睛。
有句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中医看来,“目为心之使”,人的瞳孔代表肾,外面一圈黑眼珠代表肝,白眼珠代表肺,内外眼眦代表心,眼皮代表脾。
人的五脏从眼睛上就能看到了,所以,眼睛的确是心灵的窗户。
关于这句话还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身边的小孩子,小孩的眼睛都是很黑很亮的,特别干净清澈,而老人的眼睛一般都是混浊、昏黄的。
为什么小孩子和老年人的眼睛会有这种区别呢?这是因为小孩子大都肾气充足,身体里没有那么多脏东西,所以瞳孔很亮;而老年人的肾气已经耗费得差不多了,多年以来体内也积攒下了很多垃圾,表现在眼睛里,自然就比较混浊。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眼球表面有一层薄薄的透明膜层,叫结膜。
在长期受到紫外线、粉尘等污染之后,就会产生色素沉着。
色素在结膜层集聚成块状黄斑,使白眼球上出现微微凸起的暗黄色物质,黑眼球变得更加混浊。
老年人长期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自然就会“人老珠黄”。
现在很多人长期用电脑,晚上还爱熬夜,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眼睛,他们的眼睛也会显得很灰暗,“双目无神”。
眼睛的神主要体现在黑眼球上。
一个人如果肝肾功能好,黑眼珠就会很黑,显得很有神;如果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饮食多以植物为主,那他的白眼球也会很干净,没有那么多的血丝。
他的眼睛就会黑白分明,人也看起来神采奕奕。
流泪对身体有好处有时候,看到孩子在哭我们就会调侃:“看,又掉金豆豆了。
”这当然是玩笑话,但是从眼泪的功用来看,还真是名副其实的“金豆豆”呢。
眼泪是一种弱酸性的透明无色液体,其成分中绝大部分是水,并含有少量无机盐、蛋白质、溶菌酶、免疫球蛋白A等其他物质。
其中,蛋白质可以降低泪液的表面张力,无机盐则可以维持一定的渗透压力,使眼泪可以均匀地覆盖到眼球上,在眼球表面形成一层膜,具有湿润眼球和提高眼角膜光学性能的作用。
百草益寿中医讲眼睛是心的使者,目宜常运
“目宜常运”由来已久,早在《庄子·外物》中就有按摩两眼角方法的记载,而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宋代时候的《圣济总录》、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等都曾介绍了“明目”的关于眼睛自我保健按摩的方法,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医理论。
中医讲“肝开窍于目”,肝之气血上濡于目。
《黄帝内经》曰:意思是眼睛可以反映出人体各个脏腑的精气的盛衰。
《黄帝内经》还有“精之巢为眼,骨之精为瞳,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巢气为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这段话的意思说的是:整个的眼窝是精气的表现,其中肾的精华表现在瞳孔,瞳孔外的黑睛是由肝精来决定的,因为肝开窍于目,心的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为白睛,脾的精华表现为约束整个眼系。
也就是说我们眼睛与五脏六腑的精气也是关系密切。
中医讲眼睛是心的使者。
心又藏神,心是神明所处的地方,有一个形象的的比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看的出来一个人的心思如何,人为什么悲伤的时候会哭泣呢?中医讲:“哀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人只要一悲哀,心就会颤动,心为君主之官,当君主守不住神时,臣子们就都会乱了。
眼睛又受心的指挥,心神一乱,眼睛就会乱,泪液就会往上涌,如果泪流不止就会“夺精”严重了就会“目无所见”总是哭的话,眼睛就会哭瞎,眼睛就像湖水一样,一定要有泪的滋润,但是泪流失的过多了,湖水就会干涸,眼睛就会“无所见”。
由于心是神明呆的地方,所以神散则目惑,眼睛看东西就会老花。
俗语有这么一句“花不花,四十八”,这是说人到了48岁以后,眼睛就容易花,其实眼睛花不花,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神散不散的。
“肝者,将军之官也。
”所以眼睛的状态是否健康也直接代表着我们的肝脏状态,西医将肝比喻为化学工厂或汽车的发动机,然而中医早已认识到了肝与目的密切关系,眼科用药大多是“保肝明目” 西医的角度也初步认识到肝脏与眼睛的生长、生理以及病变的联系,证明了“肝开窍于目,养肝明目”的正确性。
我们说眼睛是五脏六腑之精华所在,那么现在医学证明了吗?证明了,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身体健壮与否的反应,这与我们祖先说的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住于目是完全吻合的,实际生活中,眼睛的作用不用多说,人体感觉器官中的两只眼睛,是感知外部世界的主要器官,因人们有80%以上的信息是由眼睛获得的,因为有了眼睛我们可以读书、看报、写字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不仅如此,眼睛往往也被赋予生动的感情色彩,比如说:目光如炬、熟视无睹、目瞪口呆、冷眼旁观、戟指怒目、眉开眼笑、眼花缭乱、愁眉锁眼、佛眼相看等等,这些都是以我们的眼睛为主题产生的形容词,更可见我们眼睛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人们对眼睛的重视程度。
目宜常运的具体做法:
一、端坐于床边或椅子上(最佳状态)
二、睁眼或闭目操作此法皆可
三、首先顺时针的方向依次注视右、右下角、下、左下角、左、左上角、上、右上角、
右、中央
四、然后逆时针方向依次注视左、左下角、下、右下角、右、右上角、上、左上角、
左、中央
五、速度可适当放慢,做的时候最好不要间断
六、建议每天早晚各操练一次,可以先顺时针做30次再逆时针做30次,也可以交替
即:顺时针1次,逆时针1次,顺时针1次,逆时针1次……..如此反复做60次可以经常远眺或近望来养护眼睛
耿老师提醒大家:“必须是顺时针或者是逆时针来回转,跳跃性的转不可以,必须得有规律,这样使眼睛来回转动也能够起到活血化淤,最主要的是练习人的视野,我们经常叫扇子面的幅度,就是手拿着折叠扇打开了这个弧线你能够看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