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微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2023年《饮酒其五》教案优秀2023年《饮酒其五》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积累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字词品味诗歌语言和意境;结合背景和人物生平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诗意,体味诗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与世无争,高洁自持的情操;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恬淡纯粹的读书之心。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解析重点字词,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情。
通过对诗歌的品读和解析,了解作者归隐田园心情的闲适和悠然,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情怀。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中国文人与酒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感知。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学情分析:1、通过接近两年的初中古诗词学习,学生已经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朗读古诗词的三个基本步骤: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对《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3、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复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白浅作为对象,从“酒”入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朗读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教师纠正。
三。
通过提问的方式介绍作者四。
品悟1、整体把握情感教师提出问题:短短50个字,同学们读出一个怎样心境的陶渊明?能否在原诗中寻一个或两个字来形容?明确:悠然(闲适/惬意/恬淡自适)2、闲从何来(1)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悠然”二字,还能从诗中哪些词句或者氛围感受到作者的闲适?预设1:采菊东篱下——活动闲适东篱——隐逸情怀菊花——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预设2:山气日夕佳(心情悠然才能注意到美好的'景色)预设3: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风格特点,积累重点字词,如“结庐”“喧”等。
2.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之情,领悟诗人对宁静自由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
2.分析诗歌的意象,如“菊”“南山”等所蕴含的意义。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所达到的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理解诗歌所体现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一些田园风光的图片,如宁静的乡村、金黄的菊花、悠然的南山等,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引出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饮酒(其五)》。
2.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尤其是他的归隐生活,以及田园诗派的特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教师范读,指导读音、节奏和语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朗读处理,注意“见”字的读音和停顿,学生跟读。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课文,分析意象与意境(20分钟)1.分析意象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菊、东篱、南山、飞鸟等。
2.讲解菊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高洁、隐逸等,理解诗人以菊自喻,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
3.分析南山的意象,它不仅是自然景物,更代表着宁静、高远,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4.讨论飞鸟在诗中的作用,它们自由自在的飞翔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2.体会意境1.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2.重点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所营造的意境,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不经意间抬头见到南山,这种自然、闲适的状态体现了诗人心灵与自然的契合。
饮酒(其五)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酒的种类、制作方法、酒的成分及对人体的影响;•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饮酒的危害,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自觉拒绝饮酒,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观念。
1.2 教学重点•掌握饮酒的相关知识;•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1.3 教学难点•学生的现实情况对抗饮酒的压力;•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1.4 教学方法•知识讲解•情景模拟•互动问答1.5 教学过程第一节(30分钟)教学内容:•酒的种类;•酒的制作方法;•酒的成分。
教学步骤:1.先请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了解以下几点内容:–白酒的制作方法;–红酒的种类;–啤酒的成分;–葡萄酒的营养价值。
2.讲解以上所学内容。
第二节(40分钟)教学内容:•饮酒对健康的危害;•如何正确饮酒。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饮酒对健康的危害;2.整理出讨论结果,进行知识点讲解:饮酒过量会引发哪些健康问题;3.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饮酒的重要性,给出正确饮酒的方法。
二、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相比于前几节饮酒相关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更加关注于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才能真正意识到正确饮酒的重要性。
在讲解饮酒对健康的危害时,应该注意的是,不能简单的列举饮酒会引发什么健康问题,而要引导学生思考饮酒对人体的影响,并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酒量才是健康的。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互动问答和情景模拟,更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更好的理解饮酒的危害和正确饮酒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现实情况及其对饮酒的压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作品简介《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首诗有二十首,此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师: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事—对比——引出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议论--设问——心境高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联想—实虚——物我合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景物——返朴归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感受——得意忘言五、品读课文名句: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分析“车马喧”的含义。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一课题:《饮酒》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三课时提供者:单位:阳泉市实验中学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这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难点:把握诗歌节奏,揣摩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饮酒》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只是虚构出来的。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八年级下册语文饮酒(其五)优秀教案示范三篇饮酒(其五)优秀教案1本节课的教材为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饮酒(其五)一文。
该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男子因酗酒而导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希望引起人们对于酗酒的警惕。
教学目标:1. 理解文中所描述的酗酒行为对一个人及其周围人的危害;2. 提高学生对于酗酒的警惕和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本中词语的意义及其所产生的语境作用;2. 分析男子酗酒后的种种不良后果,并帮助学生反思酒精带来的危害;3. 向学生传达正确的饮酒观念和理念。
教学难点:1. 通过文本反思自身的饮酒观;2.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涉及的酒精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较为活跃,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较少,对于酒精的认识和了解比较有限。
因此,在本节课中,需要通过生动鲜活的例子和案例,加强学生对于酗酒的认知和厌恶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饮酒习惯和观念。
教学策略:1. 意义拓展法:通过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及其所产生的语境作用,拓展学生对于酒精的理解和认识;2.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发散性问题和启发式的讨论,开展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分析;3. 问题解决法: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了解酒精对人体和社会的各种危害。
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讲析课文细节和分析范例,加深学生对于酒精危害的认知;2. 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酒精的危害;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本节课将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实例分析酒精危害、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
饮酒(其五)优秀教案2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和视频分享,引导学生了解饮酒对身体的危害。
教学活动:1.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认识对饮酒有害的物质。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的思想内涵,把握感情。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难点: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饮酒》(其五)一、新课导入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不择手段,但是也有一些文人墨客厌恶官场,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看看他是怎样生活的。
二、新知授课步骤一:资料助读1.了解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的诗歌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清贫纯朴的田园生活,开创了自然平淡,真淳隽永的田园诗风,表现出对本真、自由、和谐的人生理想和美好社会的追求。
除了田园诗外,他还创作了不少咏怀诗和言志诗,意在抒发个人的思想、情怀和志节。
此外,他的文章创作也造诣极高,如《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存有《陶渊明集》。
2.背景链接《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是酒后所作。
诗歌主要抒写了作者静谧和谐、悠然自得的田园隐居生活。
步骤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配乐诵读)预设: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预设:房舍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无意间看见了南山。
傍晚的南山笼罩在山间的云气中,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饮酒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则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中饮酒文化的深入挖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中国文化的机会。
在加强文化熏陶的基础上,本教案将饮酒主题融入到语文学科中,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掌握古代文学作品中饮酒主题的基本内容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升情感体验和文学体验能力。
2. 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饮酒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2)古代文学作品中饮酒主题的基本内容和表现手法;3)通过阅读和解析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3. 教学方法1)鼓励学生丰富想象力和感受力,注重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力,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层次;3)借助多种媒介手段,如绘画、音乐、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4. 教学流程1)导入:以“饮酒文化讲解”为题,向学生讲解饮酒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美。
2)学习: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饮酒文章,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掌握古代文学作品中饮酒主题的基本内容和表现手法。
3)实践:借助多种媒介手段,如绘画、音乐、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实际操作、动手练习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层次。
4)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5. 教学评估1)阅读理解题: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出题考察学生对饮酒文化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掌握能力;2)创意设计活动:以饮酒为主题,设计绘画、音乐、视频等创作任务,考察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口头表达:要求学生在饮酒主题下进行小组或个人口头表达,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案分析本教案将饮酒主题融入到语文学科中,以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为核心目标。
《饮酒(其五)》优秀教案及反思《《饮酒(其五)》优秀教案及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背诵全诗2.过程与方法:诵读涵咏法;批注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远离世俗名利,回归自然、田园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钟嵘在《诗品》中称一位诗人为“古今隐逸是人之宗”,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陶渊明)请结合书上注释1和课外阅读材料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陶渊明。
名潜,子元亮。
东晋诗人。
田园诗派鼻祖。
性嗜酒,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东晋朝纲混乱,社会黑暗,世人向往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高风亮节,愤然辞官。
——不为五斗米折腰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饮酒》。
请人来黑板写一下酒字。
二、读诗韵自由朗读本诗。
从句数、押韵、对仗思考本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
为古体诗: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找出本诗的韵脚(an),自由读一读。
请男、女两位同学各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书本划分本诗节奏。
然后一位同学上台划分。
有可能有疑问的地方:1.何。
则进行释义:怎么,为什么,突出疑问语气,故单独划分。
并指导疑问语气的朗读,学生读,师范读,全体读。
2.相与。
释义:一起。
故划分时不能分开。
展示全诗节奏:齐读感韵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品味悠然本诗的感情基调可以用诗中哪一个词来概括?(悠然)自由读全诗,找出蕴含“悠然”之意的词、句或意象,思考你从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仿照示例进行批注。
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习得语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豆苗稀;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他自己身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环境中,却愿黄发垂髫都怡然自得。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
对,陶渊明。
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齐读)(学生活动)学生读评价。
二、讲授新课(一)了解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一起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饮酒》组诗《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三)朗读诗歌1.请学生读,读准字音:喧(xuān)还(huán)辨(biàn)2.请学生读,读准节奏。
3.自由朗读,比比谁是背诵小能手。
4.齐读。
(四)合作学习1.结合注释,合作了解诗的内容,不懂之处可举手提问。
2.师问,生答。
3.小组展示:(1)解释词语结庐:建造房舍。
人境:喧嚣扰嚷的尘世。
尔:这样。
山气:山间的云气。
辨:分辨。
(2)翻译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学习《饮酒》(其五),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饮酒》(其五),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饮酒》(其五),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词五首》中,有两首古体诗,分别是《饮酒》(其五)和《雁门太守行》;两首近体诗,分别是律诗《春望》和绝句《赤壁》;还有一首词《渔家傲》。
不同体裁的诗歌,韵律、节奏也不同。
近体诗在句数、对仗、平仄、用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律诗。
这一点在第三单元已经集中学习过,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二、夯实基础(一)诗文朗读1.情境诵读播放《饮酒》(其五)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3.自由朗读引导:这五首诗歌的节奏韵律各有特点,请你根据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划分节奏,反复诵读诗歌,细加品味。
以《饮酒》(其五)为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预设:《饮酒》(其五)是一首古体诗,韵脚是“喧”“偏”“山”“还”“言”。
偶句全押ɑn韵。
应该这样划分节奏。
教师点拨:古体诗,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
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用韵也较自由。
词又称“长短句”,每个词牌都有相应的格律,但由于各句长短不一,较之近体诗还是显得自由灵动,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二)作者简介过渡: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诗词的作者吧!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诗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本诗被编排在高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高一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时代,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少,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诗人隐逸思想。
三、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四、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五、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全程设计》的疑问,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古至今,为了名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等。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第一篇:《醉眼朦胧见素月》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唐代诗人Li Bai的《将进酒》和宋代诗人Su Shi的《赤壁怀古》中关于饮酒的描写,学习饮酒文化和诗歌欣赏,在欣赏苏轼《江城子》中理解“饮酒使人开怀畅畅快快”的境界。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唐代诗人Li Bai的《将进酒》和宋代诗人Su Shi的《赤壁怀古》的诗句,引导学生思考饮酒的文化背景和饮酒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
2.导读环节教师给学生们分析探究“饮酒使人开怀畅畅快快”这一境界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参考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等材料阐述饮酒的意义。
3.教学设计(1)学生阅读《将进酒》,找出诗中描写饮酒的段落,并解释作者的用意。
(2)学生阅读《赤壁怀古》,结合历史内容,探究作者饮酒的情景和表现。
(3)学生欣赏苏轼《江城子》,品味诗人对于酒的吟咏。
4.课堂练习(1)请同桌围绕饮酒的文化、饮酒的种类、饮酒的含义及饮酒的负面影响展开讨论。
(2)请同学仿写经典诗歌,以饮酒为主题,让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诗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在欣赏诗歌中理解饮酒的文化和意义,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美好的素材。
第二篇:《人生若只如初见》教案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蜀道难》、清末著名诗人于谦的《喜雨》以及其他名人名言,了解饮酒在人生中的不同意义,培养学生优美的文学品味和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饮酒是文明的亲密语言”等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梳理文化背景教师介绍饮酒文化具有的历史渊源,让学生对饮酒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3.阅读诗歌请学生阅读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蜀道难》、清末著名诗人于谦的《喜雨》等诗歌中的描写饮酒的片段,并解读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
4.名人名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世界上许多名人在饮酒情况下的名言,如徐志摩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让学生对饮酒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歌大意,感受诗词之美。
2、能借助相关的资料,产生合理联想,理解诗人的隐者心境。
3、能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性描绘。
二、教学难点:
1、能借助相关的资料,产生合理联想,理解诗人的隐者心境。
2、能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性描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东晋时候的著名诗人,喜欢读书喝酒写文章,喜欢菊花。
他是世外桃源的总设计师。
(引出诗人陶渊明)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假如在这些作品中选一句话为他代言,你觉得额可以是哪一句?
解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脍炙人口,这是我们一提到陶渊明就会想到的诗句。
(三)教师范读
(四)深入探究
1、归隐之心
过渡:请看课文的课下注解1,《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以后。
(1)《饮酒》组诗的创作背景:
资料: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
解说:陶渊明归田以后,生活过得很清苦,甚至写过一首题为《乞食》的诗。
那么怎么会有名酒?在《饮酒》组诗中有一首交代了这个原委:就是一个朋友送来的,这个朋友带着上边的命令来请他出去做官。
陶渊明只是把酒留下,做官的请求就拒绝了,他是这样拒绝的“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两句诗可以读出一种坚决果断之意。
其实,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归园田居》中,有一句话“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亦可体现其坚决果断。
(2)朗读前四句,感受诗人的隐居之心:
1)陶渊明坚决地选择隐居,他隐居到哪里去了?这个地方怎么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解说:隐居到“人境”,也就是人聚居的地方,这个地方应该是很喧闹的,不过在诗人
看来却是很偏僻,偏静的。
2)陶渊明不隐居山林,而是隐居“人境”说明什么?
解说;他内心坚定,不为名利所动,有足够强的定力抗击外界的干扰,这是隐者当中更高深的境界。
所以有一首诗在谈到隐士时这样写道:“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这句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说:陶渊明面对别人的出仕建议,说“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表现得非常的决断。
面对自己的内心,他却是有几分得意,即为自己做出了这样的人生选择感到自豪骄傲。
正因为“心远地自偏”,所以,他确实是一个“大隐隐朝市”之人,
2、超脱之境
过渡语:没有官场的羁绊,没有世俗的牵挂,诗人在宁静淡泊的心态中得以欣赏到真正的自然美景,人生美景。
让我们再读后四句。
(1)菊花的高洁与傲岸
1)陶渊明与菊的渊源: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周敦颐《爱莲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然成为代表陶渊明的名句,那为什么陶渊明只爱菊,为什么大家都把菊和陶渊明紧密联系在一起?
2)对照一篇小古文《菊花》,说说菊花有什么特点和陶渊明的性格相契合?
资料: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解说:菊花在严寒中,百花零落时,依然独自盛开。
这就如同陶渊明那不向官场的腐败妥协、淡泊名利、孤高傲岸的性格特点。
所以陶渊明借菊花寄予自己的人格精神,菊花也因为陶渊明的垂青而获得了隐士的灵性。
(2)归鸟的超脱与眷恋
1)在“飞鸟”这一事物上你是否能找到诗人的影子?
解说:“飞鸟”是自由飞翔的,这也像诗人不受拘束、洒脱的特点。
而“飞鸟”的结伴而归感受诗人和飞鸟一般找到精神家园的特点。
资料: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其一)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饮酒》其四)
也有这样的感觉。
(3)小结:“归鸟”和“菊”在这首诗中都是诗人的化身,“菊”暗示着诗人的隐逸之心,而“归鸟”则飞进诗人的超脱之境。
这两种景物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叫做“意象”。
诗人在自然中看到菊想到自己,看到鸟也想到自己,这说明他将自己彻底地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甚至到达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了。
3、得意忘言之体会
(1)有此心境,有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叹。
而诗中,用“辨”而不是用“辩”,又是为什么?
解说:这是隐居的诗人绝不会有要和别人说清楚自己内心世界的欲望,所以不是“辩”,他只是想要在自己的内心进行判断识别,却发现没有什么言语能表达出来。
忘言和忘我都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庄子外物篇》有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