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2.关于《饮酒》的乐曲和配乐【教学过程】一、导入很多人说文人体能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是酒。
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为笔下的文字。
于是,诗歌便孕育出了酒的醇香。
文人墨客写下了诸多与酒有关的诗句。
你想到了哪句?师:晋代陶渊明也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入此……去留。
”师:诗人每每酒醉便趁着酒兴,书写诗歌,集成饮酒20首,便用饮酒为题,其中第五首尤为出名。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陶渊明饮酒组诗20首中的第五首。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触摸这从酒中流淌的文字吧。
二、了解作者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
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三、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
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1、读──节奏、重音、情感:⑴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⑵再听录音,圈重点。
再读。
⑶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
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
初中语文八年级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体会诗歌韵律。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予的情感。
3.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体味诗歌内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豆苗稀;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自己身处环堵萧然,不蔽风目的环境中,却愿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陶渊明)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资料链接: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家度日。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辞官回乡,后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
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作品简介《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首诗有二十首,此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师: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事—对比——引出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议论--设问——心境高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联想—实虚——物我合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景物——返朴归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感受——得意忘言五、品读课文名句: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分析“车马喧”的含义。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1一、导课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
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
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钟嵘在《诗品》中说道:“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就是指陶渊明。
二、出示学习目标(找学生读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三、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的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
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广为流传。
诗文着力表现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开创了田园诗派,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共20首。
四、感悟诗韵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明确读准字音)2.听诵读,注意节奏、感情。
(要求学生划分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的情感)3.学生个别朗读。
(读出情感)五、解读诗歌1.一读解诗情(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1)翻译原文,了解诗意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一课题:《饮酒》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三课时提供者:单位:阳泉市实验中学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这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难点:把握诗歌节奏,揣摩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饮酒》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只是虚构出来的。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优秀4篇)《饮酒》(其五)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理想追求:世外桃源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弃官归田。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三、我们学过他的那些文章?1、《桃花源记》(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田园诗)四、朗读诗歌。
1、听读诗歌,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
A、学生先听一遍朗读录音。
B、学生跟着录音朗读。
C、学生自己朗读。
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请同学朗读,然后请同学点评。
E、男生读,女生点评。
F、女生读,男生点评。
五、诗意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却。
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喧闹、纷扰。
喧:喧闹、喧哗。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
尔:这样。
心远:精神超脱世俗。
偏:僻静、偏远。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南山:庐山。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
日夕:傍晚。
佳:美好、秀丽。
相与:相伴。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还:飞回巢。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中语文八年级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诵读,把握诗歌整体节奏音韵;2.思维方法与提升:意象分析,体味诗歌“悠然"意境;3.审美鉴赏与创造:入境会意,品读诗歌“真意”内涵;4.文化传承与理解:知人论世,感悟田园诗人隐逸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诵读,在理解诗歌大意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意象,展开联想想象,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品位美读,引导学生联系陶渊明生平,入境会意,感悟陶公所追求的自然宁静与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酒")酒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
诗与酒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提问同学们回忆所学有关“酒”的诗词)有飘逸潇洒的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想要一统天下的曹操高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有送友出塞的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关无故人"。
酒能壮志抒情;能消愁忘忧;能劝己勉人。
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添酒的韵味。
我们来走进课文,读读这首《饮酒》,看看这首诗是陶渊明酒后狂乱之作,还是酒后吐真言?(二)教学活动一:朗读诗歌,把握五言诗节奏音律1.全班齐读,划分诗歌节奏。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把握基调,找到诗眼“悠然”。
提问1:这首五言诗的节奏是?明确:二三拍提问2:押哪个韵?明确:an韵,喧、偏、山、还、言提问3:在朗读中诗歌整体的感情基调怎样?预设:闲适、轻松提问4:这样的闲适轻松,在诗歌中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词是?明确:悠然3. 请个别同学朗读,相互点评,教师范读。
(三)教学活动二:分析意象,品析“悠然"1.诵读诗歌,请同学找出诗歌意象。
提问:这首诗虽是酒后直抒胸臆之作,也颇有一些写景的句子,我们来找找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写呢?明确:庐;车马;菊;南山;山气;飞鸟。
《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饮酒》。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1、走近作者:○1陶渊明其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
他在诗文中着力表现在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开创了田园诗派,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陶渊明其事: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陶渊明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2、作品介绍《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四、诗韵朗读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人境悠然悟真意——《饮酒(其五)》教学设计【设计思想】诗歌是“载情"的文体。
虽然诗歌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但无论是叙事的、议论的,还是写景的、状物的或哲理的,都是以“载情”为要。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粹",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
我们的古文论家指出,诗歌之美,是通过诗歌语用精湛以及高超的“造言"艺术来表现的。
——曹明海《诗歌到底“怎么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饮酒(其五)》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诗词五首》的第一首。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
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使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是陶诗中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大意。
但是对语言高度凝练,意象内涵丰富的诗歌的鉴赏与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通过对“菊”“南山"等意象的体味,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人生追求。
四、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品析意象,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五、教学难点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七、资源与工具多媒体环境PPT 朗诵配乐八、教学时数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无论是巍巍青山壁立千仞,还是浩浩江河源远流长,当有一天,它们遇到了诗人的一双慧眼,山水便有了悲喜境界,立意恒久。
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习得语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豆苗稀;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他自己身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环境中,却愿黄发垂髫都怡然自得。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
对,陶渊明。
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齐读)(学生活动)学生读评价。
二、讲授新课(一)了解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一起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饮酒》组诗《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三)朗读诗歌1.请学生读,读准字音:喧(xuān)还(huán)辨(biàn)2.请学生读,读准节奏。
3.自由朗读,比比谁是背诵小能手。
4.齐读。
(四)合作学习1.结合注释,合作了解诗的内容,不懂之处可举手提问。
2.师问,生答。
3.小组展示:(1)解释词语结庐:建造房舍。
人境:喧嚣扰嚷的尘世。
尔:这样。
山气:山间的云气。
辨:分辨。
(2)翻译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喜欢信息化媒体,乐于接受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对于古诗已有初步的了解,初步掌握诗歌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2.品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象和意境;3.悟读诗歌,感悟诗人的人生态度。
教学流程一、直接导入(出示图片),同学们看到这张图片,你有怎样的感受?能不能用一到两个词语概括一下?(闲适、宁静、辽远、悠然)陶渊明笔下的自然山水就是如此的美好,今天就一起走进《饮酒》其五,去感受诗人笔下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去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真意。
二、活动过程(一)读“悠然"诗韵1.字正腔圆,读准字音自由读;生范读2.抑扬顿挫,读出节奏明确:五言诗划分停顿23/212/221自由读;男女合作读3.音韵和谐,读出韵律①利用“平仄规律”的技巧,师范、指导学生将本诗读通,读出节奏与韵味。
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初读感受。
明确:平仄(一二声平三四仄,平声拉长仄声短,韵字拖音音绵长)从诗中找到一个最能表现诗人当时生活态度的词?(悠然)自由读;配乐齐读。
三环节依次推进,层层递进,感受诗歌节奏、韵味。
(二)赏“悠然"之景1.找出诗歌中体现田园生活的关键意象。
学生细读诗歌,圈画关键意象,明确:结庐、东篱、菊花、南山、夕阳、飞鸟等意象,重点剖析“庐”“菊花"这两个意象,初步体会陶渊明淡泊名利的特点。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学习《饮酒》(其五),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饮酒》(其五),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饮酒》(其五),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词五首》中,有两首古体诗,分别是《饮酒》(其五)和《雁门太守行》;两首近体诗,分别是律诗《春望》和绝句《赤壁》;还有一首词《渔家傲》。
不同体裁的诗歌,韵律、节奏也不同。
近体诗在句数、对仗、平仄、用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律诗。
这一点在第三单元已经集中学习过,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二、夯实基础(一)诗文朗读1.情境诵读播放《饮酒》(其五)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3.自由朗读引导:这五首诗歌的节奏韵律各有特点,请你根据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划分节奏,反复诵读诗歌,细加品味。
以《饮酒》(其五)为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预设:《饮酒》(其五)是一首古体诗,韵脚是“喧”“偏”“山”“还”“言”。
偶句全押ɑn韵。
应该这样划分节奏。
教师点拨:古体诗,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
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用韵也较自由。
词又称“长短句”,每个词牌都有相应的格律,但由于各句长短不一,较之近体诗还是显得自由灵动,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二)作者简介过渡: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诗词的作者吧!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诗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本诗被编排在高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高一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时代,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少,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诗人隐逸思想。
三、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四、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五、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全程设计》的疑问,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古至今,为了名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等。
《饮酒》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早已经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
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
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
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
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散读课文
4.听录音范读
5.跟读
6.散读课文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
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体现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自然引出后面两句。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
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小结:
这首诗歌感情非常真率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但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