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杨玉宇主编)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47 KB
- 文档页数:1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分页打印版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影响教育的各种心理因素,从而优化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可以将复杂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通过分页打印,更便于我们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一领域的知识。
在第一页,我们可以从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入手。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包括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策略等。
它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接着,第二页可以聚焦于学生的心理发展。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且不均衡的过程,涵盖了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多个方面。
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而在情感发展方面,学生可能会经历不同的情绪体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则涉及到学生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第三页可以探讨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如信息加工、记忆和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个体的经验和情境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则注重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潜能的发挥。
第四页可以关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来自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而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的奖励、惩罚等因素驱动。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提高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提供及时的反馈、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五页可以深入研究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
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
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
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是刘万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职业教育教师微课开发与教学应用系列丛书。
该书可作为普通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师范类院校学生的“微课教学设计”相关课程的教程。
该书共分为6章,内容包括认识微课、教学设计基础、教学设计理论在微课中的应用、微课教学设计模式应用、获奖微课教学设计案例赏析、系列微课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该书主要由刘万辉编著并负责总体设计与统稿。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
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心理学术用语。
指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
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
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
健康现状: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
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
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000年,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热潮。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直到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
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
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咨询—成长的助力器心理咨询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从那时起,有大量的心理学家开展学生咨询工作,开展工作的范围很广,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己经初步形成规模,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现在,我国高校已经普遍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极大地帮助了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本章重点介绍心理咨询的涵义、类型,心理咨询的作用,心理咨询应遵循的原则,心理咨询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分析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各种因素。
还将介绍团体咨询的操作过程和常用方法。
第一节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咨询观一、什么是大学生心理咨询(一)心理咨询的涵义“咨询”一词,从字面上看,是洽商、顾问与指导的意思。
根据《朗曼心理学和精神医学词典》中的解释,咨询是“对情绪、职业、婚姻、教育、康复、退休和其他个人问题提供专业帮助”。
那么,什么是心理咨询呢?心理咨询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交谈、协商、探讨,帮助来访者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寻求摆脱困境与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来访者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步学会以更加积极的方法对待自己和他人。
广义的心理咨询往往还包括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其实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
先由“他助”(来访者求助咨询者),经过“互助”(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最后达到来访者“自助”(自己改变认识和行为)的完整过程。
来访者并不是为学习某种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也不是寻求道德上的教诲。
咨询者给予来访者的是一种特殊的帮助,即通过咨询过程使来访者有新的体验,以新的思维方式和角度思考问题,用新的方式去体验和表达思想感情,采取新的行为方式适应环境,并和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
所以有人说:“心理咨询不是说教,它是聆听;心理咨询不是训示,它是接纳;心理咨询不是教导,它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