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语文文言之特殊句式(倒装句)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倒装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两种情况。
1. 完全倒装:即谓语动词与主语的位置调换,常用于修辞或强调的目的。
例:时至中秋,人皆乐合家团圆的佳节。
--> 时至中秋,合家团圆的佳节人皆乐。
2. 部分倒装:即将谓语动词的助词或副词提前,常用于表示程度或方向的副词的句子中。
例:纵然遥远,我亦会一直想念你。
--> 纵然遥远,我亦会想念你一直。
二、比拟句比拟句是用来比喻或比拟事物的句式,常用于文学作品中。
例:她的歌声如同百鸟齐鸣,响彻整个山谷。
三、假借句假借句是通过借用别的意义来表达自身的意思。
例: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们学习的楷模。
四、排比句排比句是为了增强语感和修辞效果而使用的一种句式,多用于文言文的议论文或夸张修辞中。
例:有学识者独步,有勇气者成名,有智慧者卓越。
五、对仗句对仗句是指文言文中句子结构相对平衡的句式,多用于诗词或文体修辞体现。
例:姹紫嫣红,闻名遐尔;粉粉嫩嫩,色如冰雪。
六、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修饰动作或状态的从句,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目的等。
例:虽然外面下着大雨,他却毫不在意地继续走着。
七、插入语插入语是用来修饰句子成分的独立成分,常常用于对句子的某一部分进行修饰或解释。
例:这本书,简直是一本经典的教材。
总结: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比拟句、假借句、排比句、对仗句、状语从句和插入语等。
掌握这些句式,对于理解和应用文言文都非常重要。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够注意特殊句式的运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以上就是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一、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4、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
例如:1、原句:“尝贻余一核舟”,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
2、原句:“又用一篆章”,倒装句:“又用篆章一”。
3、原句:“盖简修狭桃核为之”,倒装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原句:“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①千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②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8、①每自比于___、___,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曰……9、以全石为底。
10、此乃所谓战胜于朝廷。
11、___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自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19、微斯人,吾谁与归?20、何陋之有?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___。
25、躬耕于南阳。
26、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述以文者:“以文述”是“述以文”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
例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___。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___,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___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___,左将军___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详解(1)谓语提前句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2)宾语前置句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如: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
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
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
用骨投之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托付给臣战(于长勺)。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在语文文言文中使用的一些独特的句式结构或用法,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
1. 倒装句:即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调换,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改变语序。
例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中的'高百尺'和'手可摘星辰'正是倒装句。
2. 重叠句:即将一个动词在句子中重复出现,形成一种强调的效果。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中的'行行重行行'就是重叠句。
3. 并列句:即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用于表达相互之间的关系。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的'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就是并列句。
4. 定语从句:即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后面。
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的'望明月'和'思故乡'就是定语从句。
5. 状语从句:即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一般放在句子中的相应位置。
例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而今迈步从头越'就是状语从句。
通过使用这些特殊句式,可以使文言文更加生动、丰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多加练习,熟悉这些特殊句式的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同时,也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句式,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一、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1、汝之不惠,甚矣。
你的愚昧真是太可怕了。
2、我少年中国,美哉,与天不老。
我年轻的祖国啊,美丽啊,永远不会老去,和天一样。
3、世道悲哉。
这个世道真是可悲啊。
4、如佩环鸣响。
XXX相碰撞的声音如此悦耳。
5、暮雨潇潇。
傍晚的雨下个不停。
6、西风卷帘。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二、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默默地体会,研究而不厌倦,教育他人而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2、依靠什么去战斗呢?3、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4、然而,城市里的居民并不知道郊外已经到了春天。
5、凭借什么来辨认我的丈夫呢?6、XXX说:“还有什么是简陋的呢?”7、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如何。
8、XXX这个人凭什么被称为“文”?9、当时的人没有承认这一点。
10、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11、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为什么不平呢?13、况且,人们担心的是没有立志。
14、XXX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15、宋国又有什么罪呢?16、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向南方的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20、XXX一直没能见到他啊。
三、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1、以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把当拿来咨询我。
3、在长勺迎战齐军。
4、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在邻居家借来给他。
6、在四海之内,百姓都知道你是很守信义的。
7、屠户很害怕,就把担中的骨头扔给狼。
8、穷和尚向XXX告诉了自己去南海的想法。
9、XXX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10、用百金来交换。
1、河南郡XXX的妻子们不知道是谁家的女儿。
XXX的妻子们并不清楚她们是哪个家族的女儿。
2、力学不倦,自力者也。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研究,才能成为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人。
3、南阳XXX,XXX也。
XXX是南阳人,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一、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例: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谓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教导”和谓语中心语“出现”不搭配。
将“循循善诱的教导”删去即可。
2.动宾搭配不当例: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英雄活动的经验。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动宾搭配不当,谓语中心语“参观”和宾语中心语“经验”不搭配。
将“参观”改为“学习”即可。
3.主宾搭配不当例:冬天的济南是晴朗无云的季节。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宾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济南”和宾语中心语“季节”不搭配。
将“冬天的济南”改为“济南的冬天”即可。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他在培育杂交水稻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血。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很大”和中心词“心血”不搭配。
将“很大”改为“很多”即可。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哥哥不但瘦,而且精神饱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将“不但……而且……”改为“虽然……但是……”即可。
6.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例: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能否”包含了两方面内容,“成功”只包含了一方面内容。
在“成功”前加上“是否”即可。
二、成分残缺1.缺少主语例: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主语。
将“使”删去即可。
2.缺少谓语例:春天来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谓语。
在句末加上“生机勃勃”即可。
3.缺少宾语例: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宾语。
在句末加上“的美德”即可。
三、成分冗余1.重复多余例1: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重复多余。
“否则”和“拿不出新软件”二者重复,应取其一。
例2: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 倒装句: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的句子结构,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也。
"(孔子说,知道的人不会迷惑。
)2. 比拟句:用"如同","犹如"等词语表示比较,例如:"贪婪之心犹如风中之火。
"3. 并列句:用"与","或"等词语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短语、从句,例如:"辛勤劳动,与知识相结合,方能获得成功。
"4. 定语从句:用"之","者","所"等代词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 状语从句:用"因","所以","然则"等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6.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疑问、反问的句子,例如:"人生何以为快乐?岂止于富有与权势乎?"7. 折叠句:通过重复的方式表达强调,例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
"8. 直接引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语,常用于引述他人的观点或对话,例如:"他说道:“无论经历多少挫折,我都不会放弃。
”"9. 比喻句:用一个物体或事物来比喻另一个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的一生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的经历。
"10. 排比句:通过重复相同结构的句子或短语,形成一种韵律感,例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
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句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倒装句更是常常让同学们感到困惑。
掌握倒装句,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中某些成分的顺序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
通过改变句子成分的顺序,来强调或突出某些内容,或者是为了满足韵律、节奏等方面的需要。
二、倒装句的类型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这里的“谁”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了。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忌不自信。
”正常语序是“忌不信自”,“自”是代词,作宾语,前置了。
(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之”在这里起到了宾语前置的作用。
2、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会后置。
比如:“战于长勺。
”正常语序应该是“于长勺战”,“于长勺”是表示地点的状语,后置了。
3、定语后置(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者人”,“可使报秦者”是后置定语。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利”和“强”分别是修饰“爪牙”和“筋骨”的定语,后置了。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为了强调“甚矣”,将其前置,造成了主谓倒装。
三、倒装句的作用1、强调突出通过改变语序,将需要强调的内容放在更显眼的位置,让读者或听者能够更加关注。
2、符合韵律在一些诗词歌赋中,为了满足韵律和节奏的要求,会采用倒装句。
3、丰富表达使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增加了语言的魅力。
四、如何识别倒装句1、积累常见的倒装句式通过学习和积累,熟悉各种类型的倒装句,形成语感。
2、结合上下文根据句子所处的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判断语序是否合理。
高中语文衔接之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主语:1、定义: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3、符号:双行线═。
谓语:
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单行线_____。
宾语:
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波浪线﹏﹏。
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
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3、符号:小括号()。
状语:
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
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
3、符号:中括号[ ]。
补语:
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
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
3、符号:单书名号〈〉。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 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 补语< >
顺口溜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一、把下面各词填入下表:
校园繁忙北京积蓄三万豁亮诚实中间哪里
瞻仰战场颓唐夜晚二分之一斤朵驾驶
那里自己坚固起来大伙政治希望
长江三峡曾经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我家的猫最怕陌生人。
祖父正在找五十年前的照片。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一大早,勤奋的同学们就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复习各门功课。
车间已经完成了全年的任务。
乔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三、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C、忌不自信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例:A、豫州今欲何至?B、沛公安在?C、国胡以相恤?D、大王来何操?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A.何功之有哉?B.唯马首是瞻。
C、何厌之有?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例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例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例3、下列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沛公安在?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唯才是举。
D、尔何知?
例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何陋之有?
B、唯余马首是瞻。
C、时不我待。
D、马之千里者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
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石之铿然有声者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C、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例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例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3.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例如: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例1、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
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D、何哉,尔所谓达者?
例1、下列句子属于主谓倒置的一句是()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且焉置土石?
C、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子邪,言伐莒者?
四、练一练:判断并翻译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
2、宋何罪之有?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8、善哉,祁黄羊之论!
9、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