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第二单元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19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科学探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并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涵盖了生物的基本需求、生长与变化、生物的分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对生物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学生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并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等方法,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生物和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区分。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向学生传授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区分方法。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加深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识。
3.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讲解。
2.实验材料:学生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如植物、动物、非生物物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泄废物等,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现象,加深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识。
第二单元《空气》单元备课【课标要求】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
【单元教学内容】《空气》以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空气为研究对象,按照空气的成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特点与作用、燃烧、灭火与逃生、空气污染与治理的顺序构建了本单元的5课内容。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空气中含有多种成分;利用多种感官,认识氧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支持燃烧的特点,了解氧气的作用;学会制取二氧化碳,学会探究二氧化碳的特点和作用;知道燃烧的条件,并据此了解灭火与逃生的科学方法;调查周围空气污染的情况,了解人们为保护空气采取的措施,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具体的探究问题有:空气中有哪些成分?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氮气可以做什么?氧气有哪些特点?氧气有什么作用?吸入的氧气越多对健康越有利吗?怎样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哪些特点及作用?物体燃烧时会产生哪些现象?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哪些?怎样预防和处理烧伤、烫伤?灭火的方法有哪些?遇到火灾怎样逃生?我们为什么需要清新的空气?为了让空气更清新,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对空气及主要的气体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单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知道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知道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并能够针对空气污染问题提出自己的适当建议。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比较完善的研究空气成分的计划。
能基于所学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研究空气成分和燃烧需要条件的探究兴趣。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了解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备课参考一、内容规划(一)单元学习导向的核心概念及其实践路径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
2.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
3.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初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与测量。
(二)学习内容1.认识感官认识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并用感官进行观察;认识感官的功能,知道动物也会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了解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
2.借助工具观察用多种感官来辨别萝卜片、洋葱片、苹果片。
用各种感官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3.感官总动员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听诊器等各种观察工具,发现并描述物体的各种特征,知道越来越先进的工具提高了人类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标设计科学观念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作出简单的猜想。
具有初步提出问题的意识。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学情分析对于低年级管不住手,管不住嘴的年龄特点,科学课的课堂规则和安全教育必须穿插和贯穿整个单元教学。
四、教材分析本单元有《认识感官》、《借助工具观察》、《感官总动员》、《单元小结》4课,前三课都是模块化的推进,第一课先用观察盲盒知道什么是感官,再通过一个个小游戏分别练习使用各个感官,最后了解动物某些感官要比人类灵敏的多。
【导语】科学课以培养学⽣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亲⾝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的学习和⽣活打好基础。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是什么样的 教学⽬标: 1、能⽤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并⽤语⾔描述所观察的⽔的形态特征。
2、运⽤⽐较的⽅法辨别物体的特征。
3、认识⽔是什么样的。
4、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态。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养成全⾯细致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的装⽔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清⽔、糖⽔、油等。
教学过程: ⼀、导⼊新课 ⽔是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的物体,下⾯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样的物体是⽔。
(板书课题) ⼆、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 (1)将酱油、醋、盐⽔、糖⽔、清⽔分别注⼊烧杯⾥,⽤眼、⿐、⾆辨别它们的颜⾊、⽓味和味道。
(2)在每杯液体的背后放置⼀⽀⽩⾊的粉笔,让学⽣观察它们的透明程度。
(3)讨论:⽔是什么样的物体? (4)归纳:⽔是⼀种⽆⾊、⽆味、透明的液体。
2、实验⼆: (1)将清⽔慢慢地滴在⽔平放置的玻璃板上,观察⽔是否向各个⽅向流动。
(2)让学⽣观察⾃⼰的⽂具盒、橡⽪、课本等,它们能在桌⾯上流动吗? (3)把⽔倒⼊不同形状的的容器⾥,观察⽔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没有⼀定的体积。
(4)观察⾃⼰的铅笔、橡⽪、课本有固定的形状吗? (5)⼩结:⽔具有流动性,有⼀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3、让学⽣⽐较⽔(液体)与⽊块、玻璃珠(固体)和空⽓(⽓体)有哪些不同。
(1)⽔与⽊块、玻璃球⽐较:不同点是,⽔没有固定形状,⽽⽊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2)⽔与空⽓⽐较: 实验:将⽔和空⽓分别装⼊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现出⽔的体积不易改变,⽽空⽓的体积易改变。
(3)归纳出什么是液体、⽓体、固体。
部编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生能够:- 描述不同种类的动物特征;- 识别并比较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形态结构;- 探究动物的运动方式;- 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单元的,学生能够:- 观察并记录动物的特征;- 进行比较和分类;- 进行探究和实验;- 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探究动物的运动方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单元的,学生能够:- 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培养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主题一:动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种类的动物特征,识别并比较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形态结构。
- 教学内容:- 动物的特征;- 动物的分类方法;- 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形态结构。
2. 主题二: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探究动物的运动方式,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教学内容:- 动物的运动方式;- 动物运动的生理机制;-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 采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动物特征和运动方式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评价学生在过程与方法中的表现;- 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资源- 教材;- 多媒体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 动物标本或图片。
六、教学时间- 主题一:2课时;- 主题二:2课时。
七、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自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以上是部编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单元集体备课的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目的本文档旨在为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集体备课提供指导和建议。
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太阳的作用以及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研究,学生将了解太阳对地球的照射和影响,以及地球因自转而产生的昼夜变化。
研究目标- 了解太阳对地球的照射和影响;- 理解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交替;- 观察、记录和分析昼夜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容1. 太阳对地球的照射和影响:- 太阳是什么?太阳的作用是什么?- 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有哪些影响?- 为什么阳光对我们身体健康有益?2. 昼夜交替的原因:- 什么是昼夜交替?- 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交替,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现象的?3. 观察昼夜变化的规律:- 如何观察昼夜变化?- 你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学活动1. 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让学生每天在不同时间观察太阳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通过比较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探讨太阳的运动规律。
2. 实地观察昼夜变化:组织或户外进行昼夜变化的实地观察,让他们亲身体验昼夜变化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
3. 制作日夜钟: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日夜钟,用于观察和记录昼夜变化的时间。
通过使用日夜钟,学生可以更好地观察、记录和分析昼夜变化的规律。
总结本单元通过探究太阳的作用和昼夜交替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对自然现象的初步认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以上为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的简要内容概述和教学建议。
希望能对教师们的备课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第二单元单元计划教学内容:1、光的行进2、照镜子3、研究透镜4、七色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知道平面镜成像,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知道凹透镜、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凸、凹透镜的区别。
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会做小孔成像盒。
能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倒像的原因。
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镜子的一些有趣现象。
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学会制作望远镜。
学会制作彩虹,并能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和奥妙。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体验完成自己作品后的成功感。
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的品格。
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认识日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
教学难点:能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制作潜望镜或万花筒,制作简易潜望镜,解释为什么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颜色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课时分配:第1课:一课时第2课:一课时第3课:一课时第4课:一课时第一课光的行进课题:光的行进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5、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6、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7、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8、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9、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具准备:教师:手电筒、小孔纸板学生:记录本教、学时间: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寻趣——情境引入确定自主探究内容二次修改(红色)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是谁,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是谁,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思维导图一、教材分析:1、 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动手做”是本册教材的灵魂。
正如教材的编者所指出:要彻底打破 “教知识”“教书本知识”的旧的教学观,必须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
让学生亲自去种、养,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作总结报告、讨论交流、自我评价......只有让他们亲自做了,才能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
从而才能真正地体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2、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的设计思路让学生经历 “种油菜”活动的全过程,掌握简单的种植和管理的方法技能。
启发学生在活动中坚持观察记录,油菜的下种——开花——接受花粉 花瓣 萼片 雄蕊制造花粉 昆虫结果的各个阶段的变化情况;掌握用放大镜观察油菜的花和种子、用镊子解剖油菜花、制作油菜花的标本等等,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能坚持长期的、连续性的、认真细致的观察、记录和研究的科学态度。
并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初步地掌握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猜想、设计实验、亲历实验、得出结论、证明猜想的具体方法步骤,是本单元的总体设计思路。
3、科学课的教学要“重过程”而“轻结果”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创新精神及能力的新世纪的人才,是每一位科学教师梦寐以求的愿望。
科学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决不是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他们发明创造的每一项新的科研成果都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晶。
从问题的提出到取得科研成果,这期间不知经历了多少困难、挫折、失败和艰辛,而这一切是不为旁人所知的。
我们从前自然课的教学,大多只是重知识教学,把科学家的成果,(也就是把科学家工作的相对的一个个的终点)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而忽略了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这对于学生的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因此进行科学课教学要为孩子们创造“动手做”的机会,为他们开发学习资源和器材,引导他们学会因地制宜,因实际情况而宜,利用现实具备的一切有利条件,想尽办法解决开展教学实验活动所遇到的时间、空间器材等方面的困难,真真切切地把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搞起来。
六年级科学学科第二单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科学知识: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雌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了解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重点通过对身体能量、摆的秘密、摩擦生热、电磁铁及生活中的能量、新能源等内容的探究活动,认识到能量存在及转化的普遍性,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及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储备知识、方法打好基础。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研究能量的表现形式及能量的转化等内容,相对于前面研究的侧重点而言,本单元承担着提升与整合的作用,是对前面研究的声能、热能、光能、电能、磁能、机械能等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从而形成小学阶段对能量存在形式及能量转化的宏观认识。
小学科学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四)年级(科学)学科备课人: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在“指南车”卡通人的引领下,通过游戏、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方式,让我们认识物体冷热变化的特点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教学难点: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学法指导
通过实验观察、教师引导,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让学生提与课题有关的问题,猜有可能会出现的现象,自主做有关的实验,并大胆地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动手、猜测、验证,并获得自己的观察结果。
单元知识树。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一、教材解析光是一种电磁波。
按波长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
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包括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所不同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室里进行,后一课时在室外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回过头去解释影子的成因。
第4课“光的反射”,是第3课的延续。
光的传播特点还包括光遇到物体会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本课通过三个逐渐增加难度、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并知道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从第5课开始,探究光和热的关系。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但是光的强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测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一课内容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研究光的强度与热的关系。
重点从材料的性质和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去探究。
第7、8课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评价、改进学生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因为太阳能热水器涉及到很多科学原理,所以这两课的活动要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
首先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接着是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书《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磁铁的性质、磁铁的应用、用电流产生磁场、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磁铁和电机的性质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磁铁和电机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科学思维、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理解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磁铁的性质和应用2.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以及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磁铁和电机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磁铁、电流表、电机、线圈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磁铁和电机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磁铁和电机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以及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