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27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船的原理和制作过程,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浮力、密度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但在团队合作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积极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制作船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船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
3.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船模型、浮力计、密度计等。
2.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组成员在数量、能力上相对均衡。
3.教师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做好教学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船的形状、大小、用途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和密度在船的原理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浮力计、密度计等仪器,测量不同材料的浮力和密度,探究船的载重能力和稳定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明白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在船的原理中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艘既能载重又能稳定行驶的船?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展示。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热起来了》;《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热胀冷缩吗》;《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八个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设定科学概念●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
●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推理对现象做出解释。
●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对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用模型解释微观现象。
●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开展观察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
●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观事实。
●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
●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教学整体构思与建议本单元的8个课题活动之间是有着很强的联系的。
每课的探究内容或是对前一课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或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人。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引导,促使学生们在每个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能为下一个的探究提出新的问题,或清理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热起来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关于热,学生已在四年级对其有所认识,知道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是身体热起来。
对于“衣服能否自己产生热”这个话题,很多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大多是一些无意观察。
活动开始就让学生预测衣服能否自己产生热,应引导学生提取原有的经验,明确活动探究的方向,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取证的过程中,涉及观察现象等多项任务,但五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物质的认知和分辩能力稍差,所以对本课的教学老师要多加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
(一)进入新课谈话:这几天的天气比起冬天怎么样?(根据具体情况与学生互动)(板书——热起来了)二、制造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
(二)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谈话:当我们觉得很冷时,我们经常用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学生回答具体热起来的方法,教师追问热起来的原因。
PPT:议一议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有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配图创设问题情境)谈话:老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所说到的热起来的方法和原因,进行了梳理。
大致有如下内容:(PPT课件分别呈现热起来的方法、热起来的原因。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连线游戏,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不仅帮助学生概括热源类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衣服能否产生热量?”)PPT:连线:请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2022杭州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2022杭州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船的构造、原理以及设计制作一艘船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对船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过各种船,但对船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了解不多。
此外,学生可能曾参与过制作模型等活动,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船的构造和原理,知道船是如何浮在水面上的。
2.能够设计并制作一艘船,学会合作与分享。
3.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4.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船的浮力原理及其应用。
2.设计制作一艘船的过程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制作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及相关图片。
2.船的模型或实物。
3.制作船的材料(如纸板、塑料瓶等)。
4.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船的各种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对船的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船?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船的内部结构和原理,讲解船是如何浮在水面上的。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船的形状和结构对浮力有什么影响?”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并制作一艘船。
1.热起来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是一种能量,是可以传递的。
2.有多种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3.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而是起到了保温作用。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3.确立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推理与论证。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冷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是经常和普遍的。
比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人开水里烫一下,让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开水时会加入一些凉水,等等。
这节起始课就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让自己感觉热起来,学生有很多的体验:运动、晒太阳、用电暖器取暖……也包括加穿衣服。
对于小学生来说,增减衣服是习以为常的方法。
但如果反问一句:“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学生们或许会不置可否。
这是一个学生不曾思考过的问题,但也是可以去探究的问题。
这节课就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产生新的问题……”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数据,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与论证。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一个冷水袋、3个热水瓶、移动式小黑板块等。
学生材料:毛巾、一瓶接近人体温度的温水、电子温度计、记录表、手表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活动情境导入1.感受:摸摸冷水袋,说说感觉。
2.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感觉到冷?3.导入:冬天的时候,我们身上的热量容易散失,会觉得很冷,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吗?(揭题:热起来)二、热起来的方法1.交流:你有什么方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每位同学说一种方法。
(1)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备课手册BEI KE SHOU CE
学科:科学
年级:五
学年度
第二学期第2本
单位:
主备人:
姓名:
单元教学计划(第 2 单元)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意的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汇报哪种保温方法最为有效。
5、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6、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8、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
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四、保藏冰块比赛
1、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
度不得超过3厘米。
2、课外进行保藏冰块的比赛,看看哪组的保温效果
最好。
板书设计: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水温降得慢教后反思:。
课题 2.1热起来了共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教学重难点或关键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具温度计等教学时间年月日教学流程添加或删减内容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 -----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5、交流研究方法。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四、小结: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板书设计1、热起来了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 ----(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反思(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课题 2.2给冷水加热共 2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第二单元热1. 热起来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 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 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 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 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 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 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 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 学生交流。
3. 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船的研究1.船的历史2.用浮的材料造船3.用沉的材料造船4.增加船的载重量5.给船装上动力6.设计我们的小船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1.船的历史【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共七课,前五课围绕船的材料、结构、动力等内容,引导学生在比较船的不同中,认识船只在体积、材料、构造、动力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演化特点。
最后两课让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一艘符合一定性能标准的小船。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聚焦部分明确了研究对象是“船”,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关于船,你知道什么?还想研究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探索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
第一个活动是交流关于船的知识,并将“我们已经知道的”和“我们还想研究的”内容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第二个活动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的典型的船,思考“船的哪些方面发展了”,教材还进一步选取摇橹木船和轮船两类典型船,从体积、船体材料、动力等方面比较不同;第三个活动研究独木舟如何稳定地负载物体,还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尖形船首有利于减小船在水中受到的阻力。
研讨部分,“从船的发展历史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引发学生体会到技术变革在船的演化上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让独木舟保持稳定而不侧翻?”“怎样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这两个问题能让学生认识到船的外型、结构和性能之间存在关联,为学生后续制作小船,开启研究船的历程进行了铺垫。
这三个问题可以作为核心问题穿插在探索活动中,也可以在课堂最后用于梳理和总结提升。
【学情分析】对于船这种交通工具,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他们能说出许多种船的名称,知道一些常见船的用途。
然而,他们缺乏对船的历史的深入了解,不清楚船在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对船在行驶中如何保持稳定、减少阻力的方法认识模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三洲中心校第五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五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五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五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五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五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五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五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五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五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五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五下册科学科教案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再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探究问题。
但他们对于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热胀冷缩的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瓶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计:教学流程、问题设计、实验操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胀冷缩现象,如夏天汽车爆胎、冬天水管破裂等,引导学生关注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也会发生热胀冷缩。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解释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一、教学目标(一)探究目标1、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使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
3、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4、能从“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5、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二)情感、价值目标1、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知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3、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有负面影响。
(三)知识目标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调查火山喷发的危害。
2、了解地震现象;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研究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探究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4、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煤和石油的形成。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由《火山和地震》、《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做一块卵石》等4课组成。
本单元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和地震现象、卵石的形成、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矿物以及地表变化等有关地球与地表变化的内容进行探究活动。
学习本单元,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外部及内部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调查火山喷发的危害。
2、了解地震现象;研究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研究风化对岩石的作用;探究沉积、搬运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4、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煤和石油的形成。
四、教学措施:1、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要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提高,备语言,备板书。
2、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3、在班级形成学习网络,让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感,有上进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时安排:火山和地震 2课时各种各样的矿物 2课时地表的变化 2课时做一块卵石 2课时。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船的浮力原理和船的设计与制作。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浮力原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船的设计和制作方面可能缺乏实践经验,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培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船的浮力原理,知道船的设计和制作的基本知识。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船的设计和制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船的浮力原理和设计制作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实验器材(如船模型、浮力计、水等)。
2.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船模型和相关的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船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船模型,提问:“你们观察到了船的哪些特点?船是如何浮在水上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船的浮力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船的浮力原理和设计制作方法。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艘更稳定的船?如何提高船的速度?”让学生发挥创新意识,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船的浮力原理和设计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