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27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船的原理和制作过程,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浮力、密度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但在团队合作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积极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制作船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船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
3.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船模型、浮力计、密度计等。
2.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组成员在数量、能力上相对均衡。
3.教师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做好教学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船的形状、大小、用途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和密度在船的原理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浮力计、密度计等仪器,测量不同材料的浮力和密度,探究船的载重能力和稳定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明白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在船的原理中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艘既能载重又能稳定行驶的船?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展示。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2用浮的材料造船》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造船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体验科学的乐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浮力原理,学会运用浮的材料造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浮力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浮的材料,如泡沫、塑料等。
但学生对浮力原理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浮力原理,学会运用浮的材料造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如何设计出一艘既稳定又能承载一定重量的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践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造船任务。
4.评价激励: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浮力原理演示器、泡沫板、塑料瓶、绳子等。
2.学具:每组一份,包括泡沫板、塑料瓶、绳子等造船材料。
3.教学课件:浮力原理动画、造船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浮力原理动画,引导学生回顾浮力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浮材料,如泡沫、塑料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总结并讲解浮力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浮力原理,利用给定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艘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热起来了》;《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热胀冷缩吗》;《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八个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设定科学概念●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
●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推理对现象做出解释。
●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对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用模型解释微观现象。
●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开展观察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
●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观事实。
●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
●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教学整体构思与建议本单元的8个课题活动之间是有着很强的联系的。
每课的探究内容或是对前一课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或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人。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引导,促使学生们在每个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能为下一个的探究提出新的问题,或清理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2022杭州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2022杭州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船的构造、原理以及设计制作一艘船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对船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过各种船,但对船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了解不多。
此外,学生可能曾参与过制作模型等活动,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操作,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船的构造和原理,知道船是如何浮在水面上的。
2.能够设计并制作一艘船,学会合作与分享。
3.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4.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船的浮力原理及其应用。
2.设计制作一艘船的过程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制作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及相关图片。
2.船的模型或实物。
3.制作船的材料(如纸板、塑料瓶等)。
4.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船的各种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对船的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船?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船的内部结构和原理,讲解船是如何浮在水面上的。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船的形状和结构对浮力有什么影响?”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并制作一艘船。
1.热起来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是一种能量,是可以传递的。
2.有多种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3.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而是起到了保温作用。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3.确立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推理与论证。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冷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是经常和普遍的。
比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人开水里烫一下,让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开水时会加入一些凉水,等等。
这节起始课就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让自己感觉热起来,学生有很多的体验:运动、晒太阳、用电暖器取暖……也包括加穿衣服。
对于小学生来说,增减衣服是习以为常的方法。
但如果反问一句:“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学生们或许会不置可否。
这是一个学生不曾思考过的问题,但也是可以去探究的问题。
这节课就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产生新的问题……”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数据,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与论证。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一个冷水袋、3个热水瓶、移动式小黑板块等。
学生材料:毛巾、一瓶接近人体温度的温水、电子温度计、记录表、手表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活动情境导入1.感受:摸摸冷水袋,说说感觉。
2.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感觉到冷?3.导入:冬天的时候,我们身上的热量容易散失,会觉得很冷,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吗?(揭题:热起来)二、热起来的方法1.交流:你有什么方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每位同学说一种方法。
(1)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备课手册BEI KE SHOU CE
学科:科学
年级:五
学年度
第二学期第2本
单位:
主备人:
姓名:
单元教学计划(第 2 单元)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意的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汇报哪种保温方法最为有效。
5、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6、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8、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
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四、保藏冰块比赛
1、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
度不得超过3厘米。
2、课外进行保藏冰块的比赛,看看哪组的保温效果
最好。
板书设计: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水温降得慢教后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19(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船的浮力原理,了解船的结构和设计,以及船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实验和观察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浮力、杠杆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船的结构和设计,以及船的浮力原理可能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船的浮力原理,理解船的结构和设计。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船的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船的结构和设计的研究。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实验器材(如小船、水、浮力计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船,引导学生关注船的结构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船的浮力原理,引导学生关注船的浮力与船的自重、载重等方面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船的浮力与船的自重、载重等方面的关系,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船的浮力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艘适合特定环境的船,让学生进行设计并展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船的浮力原理和设计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船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热起来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关于热,学生已在四年级对其有所认识,知道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是身体热起来。
对于“衣服能否自己产生热”这个话题,很多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大多是一些无意观察。
活动开始就让学生预测衣服能否自己产生热,应引导学生提取原有的经验,明确活动探究的方向,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取证的过程中,涉及观察现象等多项任务,但五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物质的认知和分辩能力稍差,所以对本课的教学老师要多加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
(一)进入新课谈话:这几天的天气比起冬天怎么样?(根据具体情况与学生互动)(板书——热起来了)二、制造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
(二)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谈话:当我们觉得很冷时,我们经常用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学生回答具体热起来的方法,教师追问热起来的原因。
PPT:议一议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有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配图创设问题情境)谈话:老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所说到的热起来的方法和原因,进行了梳理。
大致有如下内容:(PPT课件分别呈现热起来的方法、热起来的原因。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连线游戏,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不仅帮助学生概括热源类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衣服能否产生热量?”)PPT:连线:请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船的研究1.船的历史2.用浮的材料造船3.用沉的材料造船4.增加船的载重量5.给船装上动力6.设计我们的小船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1.船的历史【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共七课,前五课围绕船的材料、结构、动力等内容,引导学生在比较船的不同中,认识船只在体积、材料、构造、动力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演化特点。
最后两课让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一艘符合一定性能标准的小船。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聚焦部分明确了研究对象是“船”,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关于船,你知道什么?还想研究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探索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
第一个活动是交流关于船的知识,并将“我们已经知道的”和“我们还想研究的”内容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第二个活动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的典型的船,思考“船的哪些方面发展了”,教材还进一步选取摇橹木船和轮船两类典型船,从体积、船体材料、动力等方面比较不同;第三个活动研究独木舟如何稳定地负载物体,还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尖形船首有利于减小船在水中受到的阻力。
研讨部分,“从船的发展历史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引发学生体会到技术变革在船的演化上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让独木舟保持稳定而不侧翻?”“怎样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这两个问题能让学生认识到船的外型、结构和性能之间存在关联,为学生后续制作小船,开启研究船的历程进行了铺垫。
这三个问题可以作为核心问题穿插在探索活动中,也可以在课堂最后用于梳理和总结提升。
【学情分析】对于船这种交通工具,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他们能说出许多种船的名称,知道一些常见船的用途。
然而,他们缺乏对船的历史的深入了解,不清楚船在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对船在行驶中如何保持稳定、减少阻力的方法认识模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