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软件工程
- 格式:ppt
- 大小:383.50 KB
- 文档页数:64
《软件工程》第4章软件总体设计软件总体设计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架构的定义,以及软件模块之间的关系和接口的设计。
软件总体设计的目标是确保软件系统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并且具有高性能和可扩展性,同时保证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软件总体设计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根据用户需求和系统分析的结果,定义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和特性。
2.划分系统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和子系统,确定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和层次结构。
3.定义模块接口:对每个模块定义清晰的接口,包括输入参数、输出参数和功能描述,以便模块之间的协作和集成。
4.设计系统架构:选择合适的架构风格和模式,确定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成,包括数据流、控制流和模块之间的通信。
5.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根据系统需求和性能要求,设计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以满足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6.设计系统界面:设计系统与用户和外部系统的界面,包括图形界面、命令行界面和数据交换接口。
7.考虑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设计阶段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求,设计对应的安全和可靠性机制。
8.进行评审和验证:对软件总体设计进行评审和验证,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完整性。
软件总体设计的核心是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架构设计要考虑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要求、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可测试性等因素。
常用的软件架构风格包括层次架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分布式架构、面向服务的架构等。
选择合适的架构风格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在软件总体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软件的适应性和可移植性。
软件应该能够适应不同平台和操作系统的要求,并能够方便地移植到其他环境中。
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移植性,可以采用标准化的接口和协议,避免使用具体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依赖。
此外,软件总体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软件系统通常需要进行修改和维护,因此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模块之间的解耦。
软件工程考核知识点-第4章-软件概要设计4.1 软件概要设计的基本任务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已经搞清楚了软件“做什么”的问题,并把这些需求通过规格说明书描述了出来,这也是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进入了设计阶段,要把软件“做什么”的逻辑模型变换为“怎么做”的物理模型,即着手实现软件的需求,并将设计的结果反映在“设计规格说明书”文档中,所以软件设计是一个把软件需求转换为软件表示的过程,最初这种表示只是描述了软件的总的体系结构,称为软件概要设计或结构设计。
4.1.1 基本任务1. 设计软件系统结构(简称软件结构)为了实现目标系统,最终必须设计出组成这个系统的所有程序和数据库(文件),对于程序,则首先进行结构设计,具体为:(1)采用某种设计方法,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功能划分成模块。
(2)确定每个模块的功能。
(3)确定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
(4)确定模块之间的接口,即模块之间传递的信息。
(5)评价模块结构的质量。
根据以上内容,软件结构的设计是以模块为基础的,在需求分析阶段,已经把系统分成层次结构。
设计阶段,以需求分析的结果为依据,从实现的角度进一步划分为模块,并组成模块的层次结构。
软件结构的设计是概要设计关键的一步,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详细设计与编码的工作软件系统的质量及一些整体特性都在软件结构的设计中决定。
2.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对于大型数据处理的软件系统,除了控制结构的模块设计外,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设计也是很重要的。
(1)数据结构的设计逐步细化的方法也适用于数据结构的设计。
在需求分析阶段,已通过数据字典对数据的组成、操作约束、数据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描述,确定了数据的结构特性,在概要设计阶段要加以细化,详细设计阶段则规定具体的实现细节。
在概要设计阶段,宜使用抽象的数据类型。
(2)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的设计指数据存储文件的设计,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设计:①概念设计。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从用户角度进行视图设计,一般用ER模型来表示数据模型,这是一个概念模型。
形式化说明技术按照形式化的程度,可以把软件工程使用的方法划分成非形式化,半形式化和形式化3类。
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规格说明,是典型的非形式化方法。
用数据流图或实体—联系图建立模型,是典型的半形式化方法。
所谓形式化方法,是描述系统性质的基于数学的技术,也就是说,如果一种方法有坚实的数学基础,那么它就是形式化的。
4.1 概述4.1.1 非形式化方法的缺点用自然语言书写的系统规格说明书,可能存在矛盾、二义性、含糊性、不完整性及抽象层次混乱等问题。
所谓矛盾是指一组相互冲突的陈述。
例如,规格说明书的某一部分可能规定系统必须监控化学反应容器中的温度,而另一部分(可能由另一位系统分析员撰写)却规定只监控在一定范围内的温度。
如果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规定写在同一页纸上,自然很容易查出,不幸的是,它们往往出现在相距几十页甚至数百页的两页纸中。
二义性是指读者可以用不同方式理解的陈述。
例如,下面的陈述就是具有二义性:“操作员标识由操作员姓名和密码组成,密码由6位数字构成。
当操作员登录进系统时它被存放在注册文件中。
”在上面这段陈述中,“它”到底代表“密码”还是“操作员标识”,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系统规格说明书是很庞大的文档,因此,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含糊性。
例如,我们可能经常在文档中看到类似下面这样的需求:“系统界面应该是对用户友好的。
”实际上,这样笼统的陈述并没有给出任何有用的信息。
不完整性可能是在系统规格说明中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
例如,考虑下述的系统功能需求:“系统每小时从安放在水库中的深度传感器获取一次水库深度数据,这些数值应该保留6个月。
”假设在系统规格说明书中还规定了某个命令的功能:“AVERAGE命令的功能是,在PC机上显示由某个传感器在两个日期之间获取的平均水深。
”如果在规格说明书中对这个命令的功能没有更多的描述,那么,该命令的细节是严重不完整的,例如,对该命令的描述没有告诉我们,如果用户给定的日期是在当前日期的6个月之前,那么系统应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