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
- 格式:docx
- 大小:22.23 KB
- 文档页数:3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就业科学技术史是一门研究人类对自然界进行认知和改造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也相对多样化,可以涉及到科研机构、高校、博物馆、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
一方面,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可以选择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在高校任教,他们可以担任科学技术史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他们还可以开展科研项目,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史的相关议题,为学术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还可以选择在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史的特定领域,挖掘历史文献,撰写学术论文,推动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他们还可以参与策划和组织相关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除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还可以选择在博物馆、文化传媒等领域就业。
在博物馆工作,他们可以担任馆藏文物的保管和展览工作,通过展览和解说,向公众传播科学技术史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
在文化传媒领域,他们可以从事科普写作、科技传播等工作,将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成果向社会传播,拓展科学技术史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史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相对较为广阔,可以涉及到多个领域,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也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科学技术史知识、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希望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道路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推动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技术史的基本概念科学技术史是研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科学和技术的起源、发展、影响以及与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关系。
在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中,有一些基本概念被广泛运用。
1. 科学:科学是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研究来发现和解释自然规律的一门知识体系。
在古希腊时期,科学被视为一种哲学方法,它试图通过逻辑思考和理性推理来认识和解释世界。
2. 技术:技术指的是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来满足人类需求的实践活动。
技术的发展往往依赖于科学研究的进展,但它也可以独立于科学而存在。
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与科学密不可分。
3. 创新:创新是指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引入新思想、新方法或新产品的过程。
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推动着科学的进步,并带来了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的变革。
4. 知识传播:知识传播是指科学技术知识的传递和流传的过程。
在历史上,知识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不断发展和演变,从最早的口耳相传,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现代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知识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和快速化。
5. 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指的是以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为基础,引起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历史事件。
科技革命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6. 科技政策:科技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国家的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7. 科学伦理:科学伦理是科学实践中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研究。
科学研究往往涉及到人体试验、动物实验和环境影响等,科学伦理的规范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科学研究的合法、公正和道德性。
8. 技术决策:技术决策是指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于技术的选择和应用进行决策的过程。
技术决策通常需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多个因素,并在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上进行。
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1. 了解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脉络,掌握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的兴趣,激发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内容:
1.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古代文明中的科技成就、古代科学家和发明家;
2. 中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世纪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中世纪的科学思想;
3.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近代科学家和技
术发明;
4.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革命、信息时代的科技进步。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讨论,介绍科学技术史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展开
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
地呈现科学技术史的发展;
3.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博物馆、实验室等,让学生亲
身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四、评估方式:
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课堂测试,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的小测验;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建议,当然具体的大纲内容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北大科学技术史课件第一部分:科学技术史概述1. 什么是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是研究人类科学技术活动的发展和进步过程,揭示科学技术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
2. 科学技术史的重要性- 了解科学技术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 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为未来科技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对农业、医药、天文、数学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积累和创新;- 例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2. 科学技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 科学技术在古代中国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科学家、工匠在古代社会中受到尊重和重视。
第三部分:近现代科学技术史1.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 工业革命、科学革命、信息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发明电力、蒸汽机、电话、电报等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生活方式;- 工业科技的发展催生了现代工业化社会。
第四部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 当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技术等新兴科技不断涌现;- 科学技术不断融入各行各业,并对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影响。
2. 科学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伦理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应用科技需重视伦理道德,兼顾社会效益。
结语科学技术史是了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规律以及对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史,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脉络,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提供参考和指导。
科学技术史相关研究方向
科学技术史: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包括科学技术思想、科学技术制度、科学技术活动、科学技术成果等。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价值、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科学技术社会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包括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政策、科学技术伦理等。
科学技术经济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包括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投资、科学技术创新等。
科学技术管理学:研究科学技术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科学技术规划、科学技术政策、科学技术评价、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
科学技术传播学:研究科学技术传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科学技术新闻、科学技术出版、科学技术展览、科学技术教育等。
科学技术史料学:研究科学技术史料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保管和利用等。
科学技术考古学:研究古代科学技术遗迹、遗物和文献,以了解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
科学技术伦理学:研究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包括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
科学技术政策学:研究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以及科学技术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以上是科学技术史相关研究方向的示例,实际的研究方向可能更加具体和细化。
第一章: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概略了解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和科学知识的起源,大体把握四大文明古国早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重点掌握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中国封建时代的实用科学技术。
比较中西方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环境的异同,认识中国明代中期以后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1. 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2. 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3. 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4. 中国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5.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本章要点第一节:原始时代的科学技术创造一、原始时代的技术创造二、原始技术创造的意义三、原始科学思想的萌芽1.1制造工具人猿揖别始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工具的演进方面,原始社会最主要的工具是石的器。
原始人制造工具经历了从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到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1.2火的使用完成从猿到人转换的另一个标志性的关键步骤是火的使用,这是人类诞生过程当中所征服和利用的第一种自然力。
原始人使用火经历了三个时期:偶然的利用天然火的时期、有意识地保存天然火种的时期和能动地人工取火的时期。
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燧石相击生火、钻木取火。
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最终把人从动物界分开。
1.3 农业技术与社会分工原始农业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原始畜牧业的出现导致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1.4 制陶技术制陶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二、原始技术创造的意义原始技术创造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体现了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原始科学思想的萌芽科学起源问题科学始于何时? 何地?缺少实物证据,对已有的实物证据也难以正确解释。
我们只能推断在很早的时候,人类就已经观测和记录某些自然现象了。
但是他们是否想解释它们以及怎样解释它们,我们不得而知。
简述科学技术史的意义
一、科学技术史的定义
科学技术史是研究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历程的
一门学科。
它包括自然科学史、工程技术史、医学史等多个方面。
二、科学技术史的意义
1. 了解人类发展历程
通过研究科学技术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
展历程,了解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人类如
何通过创新和进步来克服这些问题和挑战。
2. 探索人类智慧和创新力
科学技术史记录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
都是由伟大的思想家、发明家和创新者们共同创造出来的。
通过研究
这些成就,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人类智慧和创新力,并从中获得启示。
3. 促进科技进步
研究科学技术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源头和演化过程,
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科技产业中各种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
方向,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
4. 培养科学素养
通过研究科学技术史,我们可以了解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
5. 保护文化遗产
许多历史上的重要发明和创新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研究科学技术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利用。
三、结语
总之,研究科学技术史对于我们了解人类智慧、推动科技进步、培养人才、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对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传承。
2024年《科学技术史》学习心得《科学技术史》学习心得2024年张三【引言】《科学技术史》是一门关于人类科技发展历史的学科,通过对过去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梳理,可以对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为未来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我选择学习这门课程,希望能够通过对科学技术史的学习,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正文】一、远古时期的科技探索人类从远古时期开始就不断探索和应用科技。
远古时期的科技主要以石器制造为主,其独特性和精细性令人叹为观止。
在学习《科学技术史》课程中,我了解到早期人类制作石器的技术发展是一个使用、制造、改进的过程。
通过对原始石器的形态和使用方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例如,通过人工观察原始石器上的痕迹,我们可以推断人类早期群居的社会结构,并了解到人类早期社会的劳动分工和文化交流。
此外,我还学到了远古时期人类对于火的利用,火的应用使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开启了后续的科技进步。
二、古代科技的繁荣和传统学习古代科技的繁荣和传统,我了解到古代人类对于自然的观察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古代人类的科技主要涵盖了农业、建筑、数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埃及的水灌溉系统、希腊的高效农业实践、中国的生产工具等都是古代科技的杰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于古代科技传统的理解得到了加深,古代科技传统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更为后世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参考。
三、中世纪的科学积累和技术突破中世纪是一个科学与技术并存的时期,尽管受到宗教与哲学观念的制约,科学的进展相对缓慢,但依然涌现出一些重要的科学成果。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于中世纪的科学积累和技术突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我了解到阿拉伯人在中世纪承载着古代科技传统,并将其传播到欧洲,对中世纪的技术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学习中世纪的科技历史还让我了解到了中世纪的医学和天文学的进展,这些科学成果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库,更为后世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技术史是什么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
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科学技术史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逻辑,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2.研究社会因素的制约性,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3.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反作用,预示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
西方的科技史研究科技史的研究是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而兴起的。
在西方,到18世纪中叶才出现了较多的科技史著作。
如法国满德拉的《数学史》,普利斯特里的《电学的历史响现状-最早的实验》等。
在早期的科学史家中最杰出的人物是英国的惠威尔,他于1837年发表了《归纳科学的历史》,这是第一部最有影响的科学史专著。
到本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科学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主要标志是从大量的史料合集、简单的记述日益走向理论化,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无疑萨顿是这一时期的领军人物,他确定了自己的综合科学史研究规划或纲领,并在科学史领域引起了一场综合。
在萨顿的不懈努力下,综合科学史成为当时科学史领域的主导研究形态,研究科技史的深度和广度有了长足的进展。
科学史家于30~60年代写出了一系列至今仍无可替代的综合科学史著作:如,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丹皮尔《科学史》等。
在李约瑟博士的积极倡导下,英国剑桥大学于1936年创立了科学史系。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丹麦、英国、苏联、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许多大学中都设有科学史系或科学史专业,有的还没有分科史系(如数学史系、化学史系等)。
国际科学史学会于1928年8月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首次会议,到1981年已开过十六届国际科学史大会。
目前。
国际上约有四十多研究科技史的专业机构;各国出版的科技文学术刊物约有一百多种,每年出版的科技史专著和论文远在两千种以上,各国专门从事科技史研究的人员超过一万人。
名词解释科学技术史1.引言1.1 概述科学技术史是研究人类社会中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学科。
它涵盖了人类从古代开始到现代,以及未来可能的科技发展的全面历史。
科学技术史主要关注科学和技术的演变、突破和影响,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内容包括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科技政策等方面。
通过对过去科学技术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是如何通过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来改变世界的。
科学技术史不仅仅是对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迹与成就的叙述,更是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背后的人文精神的研究。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历史文献分析、考古学、实地调研、口述历史等。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还原过去科技发展的脉络和逻辑。
同时,通过考古学和实地调研,可以发掘科技发展的实物证据,更加直观地了解过去的科技水平和科技活动的情况。
此外,采访科技工作者和相关的历史人物,听取他们的口述历史,可以丰富科技史中的细节和真实性。
总之,科学技术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研究旨在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科学技术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科学技术的演进过程,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科学技术史的解释和探讨。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本篇文章的概述、结构和目的。
接着,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史的定义和背景以及科学技术史的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科学技术史的意义进行总结,并展望它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启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我们将逐步深入地解析科学技术史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将通过引言部分的概述,引导读者对科学技术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而后,进入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对科学技术史的定义和背景进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科学技术史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
随后,我们将重点阐述科学技术史的重要性,展示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科学技术史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历程1、原始科学技术萌芽时期2、古代四大文明古国时期科学还没有完全从哲学中脱离科学与技术相互分离古希腊创立了古代科学的理论体系3、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时期脱离宗教神学脱离哲学技术开始与科学联姻(18世纪)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期第二次科学革命,使科学冲破牛顿力学的束缚,科学观念又一次发生重大变革。
发展特点:(1)发展的不平衡(2)整体性(3)国际性(4)竞争性与互补性二、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1、什么是科学科学是知识体系和由知识体系所转化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统一。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的特点:(1)具有“一般生产力”即“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的性质。
•(2)具有客观性、规律性,而不具有阶级性、民族性。
•2、什么是技术技术是制作的智慧。
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工艺、方法、制度)的体系。
技术是人类在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改造自然的手段、工艺方法、技能体系的总和。
(2)技术的特点物化性:无论是何种技术,都主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
•多元性:技术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目的性:技术应用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是辨证统一的整体,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区别:任务方面:科学侧重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技术着重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性质方面:科学的本质是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认识过程;技术的本质是从理论和经验到实际应用的过程。
•目的方面: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技术创造的目的是形成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去能动地改造自然界。
•(2)联系:相互促进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物质手段。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相互促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牛顿力学原理与英国的现代化* 有机化学的兴起与德国的现代化•* 电磁科技和美国的兴起牛顿力学原理与英国的现代化•牛顿力学原理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大规模发明和使用机械打下了基础。
科学技术史的基本概念科学技术史的基本概念科学技术史是研究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所取得的历史发展和演进的学科。
它涉及到从人类最早的文明开始,到现代社会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所有成就。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科学技术史的基本概念。
一、科学技术史的定义科学技术史是研究人类在各个时期中所创造、发展和应用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它主要关注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环境认识和控制能力的演化历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史的分类1.按时间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古代科技史、中世纪科技史、近代科技史和现代科技史等四个时期。
2.按领域划分: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科学史、社会科学史、医学史、工程技术史等多个领域。
3.按地域划分:可以将其分为中国科技史、欧洲科技史、美洲科技史等多个地区。
三、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内容1.科学思想的演进和发展,包括各种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解释。
2.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历史,包括各种工具、机器和设备的发明和应用,以及这些发明对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影响。
3.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4.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包括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不同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所取得成就之间的比较研究。
四、科学技术史研究方法1.历史文献法: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探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
2.考古学方法: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物鉴定,了解科学技术在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3.实验和观察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
4.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揭示其共性和差异性。
五、科学技术史的意义1.对于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了解人类从无知到认知、从落后到先进的演变过程。
1.亚里士多德:认识母体对生殖也有贡献,他在生物学方面的贡献,并是三段论法的创始人。
自己创立一个新的哲学学派,后世称为逍遥学三派。
2.希波克拉底:被西方尊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的奠基人,提出‘体液学说’。
3.欧几里得:古希腊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他是最著名的著作《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提出了五大公设,也写了关于透视、圆锥曲线,球面几何学及数论的作品,几何学的奠基人。
4.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推翻了燃素说。
发现,把物质不灭的证据推广而于化学变化的质量守恒定律,是近代化学奠基人之一。
5.孟德尔: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
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6.笛卡尔: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创立解析几何,提出运动守恒定律。
他是一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并是二元论者。
7.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说,他建立向心力定律,提出动量守恒原理,并改进了计时器,在17世纪设想了真空活塞式火药内燃机。
人们对内燃机探索,制成一台二冲程无压缩煤气机。
8.达尔文:他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提出性选择及人类起源的理论,并发现星球上有机界的发展规律。
他是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主义创立者。
9.海森堡: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提出了“测不准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
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基础》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
德国理论物理和原子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立者,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
10.李比希:发明人类第一种合成燃料苯胺紫.为德国培养出了一批卓有成效的学界泰斗,为德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级人才. 创立了有机化学,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二 1.在希腊化时期第一个是对政治文学哲学和科学方面的扩展和创造影响.另一方面.希腊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却盲目地接受了一种简单的以直觉观念,看做不证自明的公理.2.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坷伦-何尔-拉西德奖励翻译希腊作家的著作,因而帮助促成了阿拉伯学术大时代的开始;阿拉伯的炼金家从两个来源得到他们的初步知识:一是上面说过的波斯学派,一是亚历山大里亚希腊人的著作,一般经过叙利亚人的传授,一半得自直接的翻译;在化学史上,把硫与汞看做是基本元素的观念是十分重要的.3.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局限性其一: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于机械运动.其二:形而上学,即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4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所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造纸术的发展历史研究
江卓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纸类的使用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针对纸类的发明和发展做了一定的说明讲解
关键词:造纸,发展历史,科学技术史
0 引言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而高速发展的社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动。
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技术活动有它自己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和规律。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类在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积累,在理论上的不断总结与概括,就是科学的发展过程。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在长期的自然实践中,人类不断积累着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又不断地利用这些经验和技能改进劳动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这种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积累的过程,就是技术的发展过程。
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经验进行不断总结的过程。
科学技术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
说到科学技术的发端和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已学会把石块打碎,然后从中挑选形状合适的碎石当做砍砸器,刮削器和手斧等,从而揭开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个时代——石器时代的序幕。
打制石器成为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一个标志。
人类祖先在技术上取得的一项决定性的进步是学会了用火,正如恩格斯所说:“尽管蒸汽机在社会领域中实现了巨大的解放性革命,但是,毫无疑问,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把人同动物分开。
”火的使用在人类的进化史手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世界进入了文明时代。
人工取火是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二个标志。
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三个标志是创造文字。
人类通过对图画的简化对记号的改进,创造出了文字——文字不仅可以用来记录事件,契约,还能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今日汉字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殷商的甲骨文,一直到半坡村彩陶上的符号。
而西方文字的祖先则可一直追溯到古代西腓尼基人的文字,及至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
1 造纸术发明的原因
由上述三大古代技术发端引出本次主题——古代技术发端的第四个标志:造纸术。
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
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纸草来记述历史;在古代的欧洲,人们还长时间地利用动物的皮比如羊皮来书写文字;而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
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
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
普遍为人
们所使用,造纸术进一步提高。
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
2 造纸术的发展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树皮。
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
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叶,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故用于纺织应是更晚一些的事了。
另外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构皮(即楮皮),对枸皮纸曾有“楮先生”之称。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5世纪)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原料来源更广。
史书上曾论及到这时期一些与原料有关的纸种名称,如写经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
由此看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麻、枸皮、桑皮、藤纤维、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纸原料。
另外史书上还有提到有关蚕茧纸、苔纸、发笺纸、侧理纸等名词,那么是否当时曾用青苔、毛发等造纸呢?笔者根据这类纤维的特性来看,认为不大可能,毛发极少纤维结合力,成纸强度很低,不宜单独用来造纸,至于蚕茧纸和发笺纸之说很可能是一种象形名词,白净、细密的麻纤维纸表面形似蚕茧,可能就称其为蚕茧纸。
假如在纸浆中加入少许着色的长纤维或毛发,给人以披发的感觉,故而可能就称其为发笺纸,形似青苔并且显绿色花纹者可能谓之苔纸,当然这只是一种推论,尚需送一步考据。
竹子作为造纸原料始于晋还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
南北朝书法家萧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说“张茂作箔纸……取其流利,便于行书”,据考据,所渭箔纸即嫩竹纸,张茂是东晋人,看来用竹子造纸可能是初始于晋。
但用量很少。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
(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
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
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
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
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
)
我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造纸业也进入一个昌盛时期,纸的品种不断增加,生产出许多名纸及大量艺术珍品。
造纸原料以树皮使用最广。
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栈香树皮的记载。
藤纤维也广为使用,但到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有无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应求,藤纸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
宋代竹纸发展很快,后期的市场上十之七八是竹纸,用量之大可以想见,就产区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当推浙江、四川。
在工艺上宋代竹纸大多无漂白工序,纸为原料本色,除色黄之外,竹纸也有性脆的缺点。
元明时期竹纸的兴盛创造了历史新篇章,尤以福建发展最突出。
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改进。
清代由于造纸业的大发展,麻及树皮等传统造纸原料已不能满足需要,竹纸在清代占了主导地位,其他草浆也有发展,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有人用麦草、蒲草。
陕西、甘肃、宁夏有人用马莲草,西北用芨芨草,东北用乌拉草。
造些野生草类植物,在清代末期当地居民已用以制造粗草纸。
我国用蔗渣造纸始于清末,张东铭在徐家坡设一造纸厂以蔗渣为原料,对此《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四有记载。
清代草浆生产技木有了很大进步,用仿竹浆、皮浆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浆。
著名的泾县宣纸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制稻草浆和檀皮浆抄制而成,其生产工序一直延续至今。
芦苇在清末也有使用。
据光绪三十二年《东方杂志》三卷3期载:“陈兴泰在汉口桥口地方,设一造纸厂,先后以芦浆(芦苇)、蔗渣、稻草杆等物,试造日用纸张,有成效”。
3 造纸术远传四海
造纸术在我国由发明而发展,遍及全国。
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
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侍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格、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
造纸术西传后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仍习我国之故,以麻和破布为主,不过欧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纤维,成品纸不如中国产品柔顺薄韧,而且破布日感供不应求。
到19世纪末,在欧洲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迅速发展,并普遍认为木材是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
我国在满清末年和民国初年也逐渐出现了机械化的造纸厂,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史》张密生主编2005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