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7.35 KB
- 文档页数:8
诗人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王维(701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唐朝诗人排名一览表如果单看数量,白居易以4000余首诗歌流传后世,应该雄踞榜首。
但综合排名一定要参考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现阶段普遍认可的榜单排名依次是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孟浩然、王昌龄、刘禹锡、李商隐、岑参。
下边整理分享这些诗人的简介及代表作名录。
NO.1 李白(701年—762年),中国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著名诗篇:《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夜宿山寺》、《静夜思》、《望天门山》等等。
NO.2 杜甫(712年—770年),中国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著名诗篇:《绝句》、《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春望》、《石壕吏》、《月夜》、《夜旅书怀》、《佳人》、《赠花卿》等等。
NO.3 王维(701年—761年),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诗人、画家。
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
著名诗篇:《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终南山》、《画》、《归蒿山作》等等。
NO.4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诗王、诗魔之称。
著名诗篇:《暮江吟》、《忆江南·江南好》、《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采莲曲》、《长恨歌》等等。
NO.5 杜牧(803年—约852年),豪放派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著名诗篇:《清明》、《赤壁》、《秋夕》、《寄扬州韩绰判官》、《赠别》、《山行》、《题乌江亭》等等。
NO.6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唐代诗人生平简介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连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误。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
2、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3、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
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 ),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
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
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宫廷诗人,诗多咏物。
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
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
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
尤善五言诗。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一览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最为灿烂的时期,同时也孕育了诸多著名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被传唱千年,成为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财富,也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巨大的灵感和启迪。
下面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一览。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具备强烈的旅游色彩和浓郁的民族气息。
李白能富丽堂皇地描绘山水、描写场景,也赋予人物以丰富的感情,有“诗仙”之称。
代表作品有《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
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古典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独具匠心,用文学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时局的感慨。
杜甫能够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呈现社会现实和人类苦难的真实面貌,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品有《登高》、《春望》、《三吏》等。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音乐家。
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婉约典雅见长,能够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人生百态和社会风貌。
白居易的诗歌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关注生命力的无穷和美好,被誉为“乐天派”代表。
代表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长恨歌》等。
王之涣王之涣(688年-742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简洁明快、清丽明媚,独具文学风韵。
王之涣擅长在极短的篇幅中表达丰富的情感,用简练的文字抒发真挚的心情,成就了许多经久不衰的名篇。
代表作品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登徒子好色赋》等。
李商隐李商隐(813年-858年),字义山,唐代诗人之一,有“诗鬼”之称。
他的诗作舒展柔美、婉约细腻,反映出独有的情感和理念。
而且,他善于用寓意深刻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人世间喜怒哀乐的生动场面和细微情感,成就了许多经典之作。
代表作品有《夜雨寄北》、《无题》、《蝉》等。
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诗歌极具文真、联贯,以豁达老当、奋发进取的精神,表现出新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类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代诗人生平简介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连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误。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
2、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精品资料。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
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
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
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
尤善五言诗。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唐代诗人生平简介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连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误;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2、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3、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 ;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 ,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 ,曾积极兴修水利 ,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着;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 ,后官至刑部尚书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 ,终年七十五岁;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4、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除左拾遗,历监察御史;坐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自虢州长史征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未几罢相,出为同州刺史;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太和初,入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其四、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夜池、感逝浙东、晚春、靖安穷居、送致用、宿石矶、夜坐、雪天、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织妇词、夜别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县界、白衣裳二首、鱼中素、酬许五康佐次用本韵等,其中菊花、离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怀三首其二三首流传很广,尤其是离思五首其四这一首极负盛名;该诗写久藏心底的不尽情思,因为与情人的曾经相识而自此对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顾“取次花丛懒回顾”,诗中的比兴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语言幻美,意境朦胧,十分脍炙人口;而遣悲怀三首表达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写得悲气袭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泪,其中第二首的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世所熟诵;微之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今编诗二十八卷全唐诗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5、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着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着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6、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7、温庭筠:约812 —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8、李煜生平;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38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为宋所灭;他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却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
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精神,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
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宫廷诗人,诗多咏物。
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
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
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
尤善五言诗。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唐代诗人名号大全
根据公开资料,唐代诗人有: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出生日期:701年(长安元年);出生地: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民族:汉族;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出生日期:公元712年;出生地: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民族:汉族;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出生地:武功的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民族:汉族;
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出生日期:772年2月28日;出生地:河南新郑;民族:汉族;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出生日期:701年,一说699年;出生地: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市);民族:汉族;
上官婉儿:唐代著名才女;出生日期:公元664年;出生地: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州);民族:汉族;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出生日期:约772年;出生地:河南洛阳;民族:汉人;
李商隐:唐朝诗人;出生日期:约813年;出生地:河南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民族:汉族;
杜牧:唐代杰出诗人;出生日期:公元803年;出生地: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民族:汉族;
岑参:诗人、官员;出生日期:约公元715年;出生地:河南仙州;民族:汉族。
除了以上提到的诗人,唐代诗人还有很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因为诗人的生平和事迹有时存在争议和不同的解读。
唐代所有诗人简介摘要:一、引言二、初唐四杰1.王勃2.杨炯3.卢照邻4.骆宾王三、盛唐诗人1.李白2.杜甫3.白居易4.王之涣5.王之涣6.孟浩然7.柳宗元8.刘禹锡四、中唐诗人1.李贺2.杜牧3.李商隐4.温庭筠五、晚唐诗人1.贾岛2.许浑3.韦应物4.杜荀鹤六、结语正文:【引言】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至今。
唐代诗人辈出,风格各异,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唐代著名诗人的简要介绍。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王勃】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著名文学家。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王勃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他的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杨炯】杨炯(约650年-约693年),字盈川,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等人齐名。
他的诗风清新刚健,以五言见长。
代表作品有《从军行》等。
【卢照邻】卢照邻(约637年-约689年),字升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五言为主,诗风清新自然,辞藻华丽。
代表作品有《长安古意》等。
【骆宾王】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字观光,唐代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他的诗以五言、七言见长,诗风雄浑豪放,辞藻丰富。
代表作品有《帝京篇》等。
【盛唐诗人】盛唐诗人是唐代诗歌创作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著名的诗人。
【李白】李白(约701年-约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
李白的诗以豪放、奔放、清新见长,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等。
【杜甫】杜甫(约712年-约770年),字子美,号杜陵野客,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称。
杜甫的诗以写实、深沉、感人见长,代表作有《佳人》、《春望》等。
唐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
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以边塞征战诗着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
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
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宫廷诗人,诗多咏物。
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
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
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
唐代诗人简介初唐诗人王勃: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
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
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杨炯: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人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
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
张若虚: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刘希夷: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盛唐诗人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人。
盛唐诗人王维:字摩诘(jié),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
孟浩然: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祖籍陇西成纪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高适:系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
岑参: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
张九龄:又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之涣: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李颀: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唐代诗人生平简介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唐代诗人生平简介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连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误。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
2、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3、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
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
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待风貌。
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
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
张说谓 "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
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
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骆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
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阶(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
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宫廷诗人,诗多咏物。
代表作:风。
6、沈性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
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
人称宋学士,与沈俟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
尤善五言诗。
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
为文賦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
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
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8、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
被誉为诗骨。
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
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
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开启了一代新风。
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9、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属江苏)人。
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舂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概,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脍炙人口,号称“孤篇压全唐”的名诗,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具有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怒悠不尽之深远影响。
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 ••10、张説(667'730),原籍范阳(河北涿县),世居河东(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封燕国公,与苏頑齐名,被称为燕许大手笔。
为文俊丽,用思稔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当时无人能及,一生著作宏富。
被誉为开元名相,一代文宗。
代表作:蜀道后期。
11、苏趣(670'727),京兆武功(陕西武功)人。
时称小许公,文笔很好,与张説齐名,被称为燕许大手笔。
代表作:汾上惊秋。
12、贺知章(659、744),越州永兴(浙江萧山)人。
人称四明狂客,贺季真,诗狂。
其诗富于感情,不拘一格,清新自然。
代表作:咏柳、回乡偶书。
13、张九龄(673、740),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
才华出众,直言敢谏,有名贤相。
代表作:照镜见白发、感遇、望月怀远。
14、王湾(〜750),洛阳人。
《次北固山下》一诗写景如画,意境开阔,对仗工丽,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格调壮美,妙绝千古,颇受推重。
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
代表作:次北固山下(江南意)。
15、王翰(687~735),晋阳(太原)人。
与王之涣、王昌龄被后人誉为边塞三王。
擅长绝句,尤擅描写边塞生活。
诗多古体,苍凉奔放。
代表作:凉州词。
16、王之涣(688、742),并州(太原)人。
与高适、王昌龄齐名,与王翰、王昌龄被称为边塞三王。
以描写西北边疆风光著称,其诗气势磚礴,音韵优美。
绝句成就很高,惜流传的作品很少,但篇篇堪称佳品。
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
17、王昌龄(69旷约757),太原人,一说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
世称王江宁,绝句与李白齐名,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
与高适、王之涣齐名,与王翰、王之涣被称为边塞三王。
擅长七言绝句,尤善描写边塞风光和妇女心理。
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绝句驰名,为唐人绝句的绝顶人物之一。
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出塞、闺怨。
18、孟浩然(689、740),襄阳(湖北襄樊)人。
世称孟襄阳,又称孟山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擅长五言诗,描写山水风景的作品很有名。
山水田园诗为主要题材,诗作清幽闲雅,淸新恬淡,平易自然,情景交融,在白描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颇受世人推崇。
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对当时和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代表作:春晓、过故人庄、临洞庭上张丞相、秋登兰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
19、王维(70「761),原籍祁(山西祁县),后迁蒲州(山西永济)。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世称王摩诘、王右丞,当代诗匠,逝后诗佛。
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诗歌古、律、绝众体兼长,古诗从大处着墨,近体诗则不求辞藻华美,淡淡数笔,却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作品主要是山水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刻画细致,变化多彩。
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岀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
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为盛唐山水隐逸诗派代表。
通音律、工书画,亦官亦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
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突出贡献。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代表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汉江临眺、终南别业。
20、李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甘肃秦安),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唐属安西都护府),五岁移居绵州昌隆(四川江油)青莲乡。
号青莲居士,人称李太白、谪仙人,被誉为诗仙、诗侠,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追求理想,向往光明,抨击时弊,揭露奸佞,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内容十分广阔。
各种题材和主题的抒写,各种形式和语言的运用都能随心速所欲,挥洒自如。
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于豪迈奔放的热烈抒情中,蕴含着一种雄伟俊逸之气,于瑰丽绚烂的色彩里,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浪漫色彩浓厚,为历代诗人所少有,是屈原之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代表作:古朗月行、靜夜思、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登金陵凤凰台、渡荆门送别、关山月、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
21、杜甫(712~770),祖籍襄阳,生于巩(河南巩县)。
人称诗圣,世称杜工部,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别号少陵,与李白并称李杜。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思想深厚,境界广阔。
以艺术上以丰富多彩著称,有时雄浑奔放,有时沉郁悲凉,有时辞藻富丽,有时平易质朴。
他的五七言古诗在叙事中夹杂议论,把重大政治事件和抒情写景交织在一起,为后来白居易等人提倡的新乐府运动开了先河,他的五七言律诗注重声律对仗,着力锤炼,更臻成熟,视为典范。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忧国忧民,饱含爱国激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被称为“诗史”,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代表作:望岳、春望、绝句、佳人、前出塞、兵车行、咏怀古迹、旅夜书怀、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天宝末怀李白、咏怀古迹。
22、崔颗(704~754),汴州(河南开封)人。
善诗,与王维齐名。
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敖,格调高雅。
《黄鹤楼》一诗天造地设,一气贯注,文华空阔,潇洒清丽,诗句高响入云,文气一贯到底,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李白赞不绝口。
代表作:黄鹤楼。
23、高适(702〜765),河北沧州人。
与岑参并称高岑。
其诗气势雄浑,笔力雄健,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感情真挚,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尤擅七言歌行。
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家、领军人物。
代表作:别董大。
24、岑参(715〜770),祖籍南阳,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
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
长于描绘寒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想象丰富,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彩浓烈,变化多姿,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边塞诗人中最杰岀的代表者之一。
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5、张继(约715、约779),襄州(湖北襄阳)人。
其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
”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不逢迎权贵。
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代表作:枫桥夜泊。
26、常建(708〜765),长安(西安)人。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间有边塞之作。
为山水田园诗人。
代表作:題破山寺后禅院。
27、刘长卿(709、790),河间(河北河间)人。
擅长写五言诗,被称为“五言长城”。
以山水诗见称,含蓄温和,清雅洗练,自成一家。
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
28、韦应物(737、792),长安(西安)人。
人称韦苏州或韦左司。
山水田园诗派诗人,歌咏隐逸,有渊明风度,并称陶韦,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