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2013-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33
第二章信用、利息和利率一、填空题1、信用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或者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2、信用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
3、不论是短期信用工具还是长期信用工具,主要都具备偿还性(期限性)、风险性(安全性)、流动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等特点。
4、信用的基本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国际信用等。
5、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_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形式提供的信用。
6、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是银行信用。
7、股票的收益主要包括股息收入和资本利得(即买卖差价)两方面。
8、债券是由债务人签发的,证明债权人有权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的债权凭证。
9、商业本票是指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数额款项的债权人。
10、商业汇票有三个关系人,即出票人、持票人和付款人。
银行汇票涉及四个关系人,分别是汇款人,出票人(汇出银行),持票人(受款人),付款人(兑付银行)。
11、支票是由支票存款账户根据协议向银行签发的支付命令。
12、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剔除掉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利率。
二、单项选择题1、发行价格低于金融工具的票面金额称作。
A、溢价B、平价C、折价D、竞价2、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A、平等的价值交换B、无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C、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D、无偿的赠予或援助3、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是。
A、发行政府债券B、短期借款C、长期借款D、自愿捐助4、信用是。
A、买卖行为B、赠予行为C、救济行为D、各种借贷关系的总和5、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
A、基准利率B、差别利率C、实际利率D、公定利率6、下列利率决定理论中,哪一理论强调投资与储蓄对利率的决定作用?A、马克思的利率论B、流动偏好论C、可贷资金论D、实际利率论7、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和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A、国家信用B、国际信用C、商业信用D、银行信用8、商业信用的主体是。
黄达《金融学》讲义:第二章利息和利率在金融学的领域中,利息和利率是极其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财务决策,也在宏观经济层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黄达《金融学》中第二章关于利息和利率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利息。
简单来说,利息就是资金所有者因出借资金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
想象一下,你把一笔钱借给朋友,过了一段时间朋友还给你的钱比当初借的要多,多出来的那部分就是利息。
利息的产生源于资金的时间价值,因为同样的一笔钱在不同的时间点具有不同的价值。
比如,今天的100 元能买到的东西,可能一年后 100 元就买不到了,这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
而利率则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它反映了资金的增值速度。
利率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的增长状况是一个重要因素。
当经济繁荣时,投资机会增多,对资金的需求增加,往往会推动利率上升;反之,在经济衰退时,利率可能会下降。
通货膨胀率也会对利率产生影响。
如果通货膨胀率较高,人们为了弥补货币贬值的损失,会要求更高的利率。
此外,货币政策也是决定利率的关键因素。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基准利率等手段,来影响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利率的应用无处不在。
对于储蓄者来说,利率决定了他们存款所能获得的收益。
较高的利率会吸引更多人储蓄,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
对于借款者,如购房者申请房贷、企业为扩大生产而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借款成本。
低利率环境下,借款成本降低,可能会刺激更多的借款和投资行为。
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往往有着不同的利率。
比如,国债通常被认为是风险较低的投资,其利率相对也较低;而企业债券的利率则会根据企业的信用评级和风险状况有所不同,信用较差的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来吸引投资者。
再来说说利率的计算方式。
常见的有单利和复利两种。
单利是只对本金计算利息,而复利则是不仅对本金计算利息,还对利息计算利息。
金融学第二章信用1.信用就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信用的范畴是指借贷行为。
这种经济行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2.信用的本质:信用是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3.信用三要素:债权债务关系、时间间隔、信用凭证。
4.信用的产生: 私有制和商品交换是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信用与货币之间自古就存在紧密的联系。
现代意义的信用:未来偿还商品赊销或货币借贷的一种承诺,是关于债权和债务关系的约定。
信用形式:政府信用、政府赈济、汇兑等。
5.信用及债务关系的保证:政府对契约的保护、担保联坐制度、债务奴、债务犯。
6.信用产生的原因:第一,信用最初产生于商品流通过程中。
第二,信用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商品和货币的不均衡分布。
第三,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所有制和经济利益。
7.信用的发展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实物经济时期的信用主要建立在对物的信任上;货币经济时期,作为主要交换媒介的货币成为主要的信用形式;信用经济阶段,信用超出了流通货币的范畴,渗透了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
8.高利贷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而获取高额利息的借贷行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最古老的生息资本的形式。
定义:人行及高法规定,高于同期贷款利息4倍以上的贷款,且不计复利。
9.高利贷特点:利率畸高;信用不发达或信用程度太低;常与黑恶势力相勾结。
10.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来源:生产经营中的闲置资本;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货币储蓄等。
特点: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有特殊的转让形式。
11.信用与货币的关系:货币因信用而扩展了其职能;货币因信用而发展了其形式;金属货币——不兑现信用货币;信用因货币而发展了其形式;实物信用——货币信用;信用因货币而扩展了其规模12.信用形式是指借贷活动的表现方式,它是信用活动的外在表现。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信用的主要形式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
了解了解高利贷的含 义、主要贷放对象、特点与作用•理解信用的概念和信用秩序对市场经济的重要 性。
【教学重点】信用的概念、现代经济中的主要信用形式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特点。
【教学难点】股份公司点I 教学方法及手段人讲授法,案例法。
【教学内容儿第一节 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一、 信用的概念㈠信用的定义信用是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㈡理解要点1 •信用基木特征:偿还性2•行为:经济上的借贷,不包括无条件的物资融通。
3 •信用是特殊的价值运动。
二、 信用产生的前提信用产生的询提是私冇制三、 借贷方式1 •实物借贷;2•货币借贷四、 市场经济要求信用秩序第二章信用 •吴小勇第二节高利贷一、高利贷的含义指通过贷放实物或货币以获取高额利息的一种信用形式。
它是最古老的信用形式。
二、高利贷的产生与发展高利贷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小生产占优势的生产方式)获得极大的发展。
三、高利贷的特点㈠极高的利率㈡多用于消费高利贷能维持极高利率的主要原因是:高利贷是货币性质的贷款而非资本性的贷款;当时的货币供求状况所决定(货币经济不发达)四、高利贷的作用第三节信用形式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信用进行分类,通常按信用主体将信用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等形式。
一、商业信用㈠定义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的信用。
㈡主要形式1 •赊销(商业信用的典型形式)2・预付㈢商业信用的特点1 •它是一种直接信用;2 •通常形态是商品㈣商业信用的优点直接、便利。
㈤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 •规模有限;2 •期限有限;3 •方向有限;4 •具有分散和盲口性(宏观上)S商业信用的管理实行票据化管理——票据立法、开展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
二、银行信用㈠定义银行信用是指金融机构以货币方式提供的信用。
㈡特点1・它是一种间接信用;2•形态:货币;3•资金来源广泛、实力雄厚,无数额、方向、期限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