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师11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附答案)

福师11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附答案)

福师11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附答案)
福师11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附答案)

福师11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A. 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 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 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 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满分:2 分

2.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 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D. 地理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统一

满分:2 分

3.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原理

C.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满分:2 分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满分:2 分

5. 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

A. 政治关系

B. 经济关系

C. 思想关系

D. 家庭关系

满分:2 分

6. 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A.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 社会制度的更替

C. 阶级斗争

D. 精神文明的发展

精选文库

7. 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主要是()。

A. 上层建筑

B. 经济基础

C. 国体

D. 意识形态

满分:2 分

8. 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一种()

A. 形而上学观点

B. 相对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满分:2 分

9.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

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满分:2 分

10.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

A. 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B. 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C. 由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D. 由各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共同决定的

满分:2 分

11.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 阶级斗争

B. 改革开放

C. 科学技术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

满分:2 分

12.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 纯粹是必然的

B. 纯粹是偶然的

C. 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满分:2 分

13. 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

A. 一定社会中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B. 一定社会中生产方式各方面的总和

C. 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各方面的总和

D. 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满分:2 分

14.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 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 .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 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 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满分:2 分

15. 人生观是指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它包括()。

A.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体验

B.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生活情趣

C.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职业选择

D.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意义

满分:2 分

16.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

A.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B.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 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 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满分:2 分

17. 矛盾体系中的不平衡性表现为()。

A. 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差别

B. 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差别

C. 现实矛盾与非现实矛盾的差别

D. 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差别

满分:2 分

18.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满分:2 分

19. 下列选项中,强调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B.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满分:2 分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 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满分:2 分

21.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社会性劳动

B. 直立行走

C. 人脑的形成

D. 语言的产生

满分:2 分

22. 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 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质量互变规律

满分:2 分

23. 运动是物质的()。

A. 唯一属性

B. 根本属性

C. 特殊属性

D. 偶然属性

满分:2 分

24. 在意识对物质是否有能动作用的问题上,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 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 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C.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D. 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满分:2 分

25.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满分:2 分

26.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A. 最高标准

B. 唯一标准

C. 必要标准

D. 价值标准

满分:2 分

27. 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A. 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B. 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C. 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满分:2 分

28.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 它的存在和发展不需要任何条件

B. 规律不能被人所掌握.所利用

C. 规律强制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满分:2 分

29. 现象是()。

A. 事物内在的联系

B. 事物稳定的联系

C.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D. 不包含假象在内的事物的真实的联系

满分:2 分

30.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区别新生事物与旧事物只能()。

A. 以出现时间先后顺序为依据

B. 以外在形式和现象上是否新奇为依据

C. 以是否符合历史前进方向为依据

D. 以暂时的力量强弱为依据

满分:2 分

31. 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 类似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满分:2 分

32. 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A.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平等

B. 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精选文库

D. 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满分:2 分

33. 社会基本矛盾是()。

A.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B. 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的矛盾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满分:2 分

34. .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 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 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 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 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满分:2 分

3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割裂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会导致()。

A. 形式主义

B. 形式虚无主义

C. 相对主义

D. 诡辩论

满分:2 分

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在认识上说明()。

A.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D.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满分:2 分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因为()

A.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的重要观点

B. 它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

C. 它把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

D. 它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满分:2 分

4.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 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 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C.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满分:2 分

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D.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满分:2 分

6. 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 精神的

B. 物质的

C. 实践的

D. 自然的

满分:2 分

7.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满分:2 分

8. 下列哪些活动属于人所特有的意识活动()。

A. 三思而后行

B. 弱肉强食

C. 趋利避害

D.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满分:2 分

9.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满分:2 分

10. 矛盾的同一性是()。

A. 不同矛盾的共性

B. 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的属性

C.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内

D. 矛盾双方互相贯通的趋势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1. 交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有两种,它们是和平交往和战争交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从起源上说,国家是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福师11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D )。

A. 阶级斗争

B. 改革开放

C. 科学技术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

满分:2 分

2. 国家在实质上代表( A )。

A. 统治阶级的利益

B. 被剥削阶级的利益

C. 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D. 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满分:2 分

3.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B )

A.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原理

C.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满分:2 分

4.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D )。

A. 意识是主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 意识是客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统一

D.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满分:2 分

5.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 社会性劳动

B. 直立行走

C. 人脑的形成

D. 语言的产生

满分:2 分

6.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D )。

A. 它的存在和发展不需要任何条件

B. 规律不能被人所掌握.所利用

C. 规律强制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满分:2 分

7.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B )。

A. 相对主义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拆衷主义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满分:2 分

8. 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B )。

A. 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 生产关系的性质

C. 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 上层建筑的性质

满分:2 分

9.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B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满分:2 分

10.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D )。

A.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 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满分:2 分

11.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

A.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满分:2 分

12.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中的伟大变革,表现在( B )。

A. 提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B. 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 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D. 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论断

满分:2 分

13.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D )。

A. 诡辩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满分:2 分

14.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于( A )。

A.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B. 事物质变过程中的量变特征

C. 个性可以脱离共性而存在

D. 共性可以脱离个性而存在

满分:2 分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C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 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满分:2 分

16.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 D )。

A. 不可知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满分:2 分

17. 唯物史观认为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在他们是( B )。

A. 历史进程的决定者

B. 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参与者和组织

C. 历史活动的主体力量

D. 历史规律的制定者

满分:2 分

18. 制约着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因素主要是( A )。

A. 生产方式

B. 人口增长的快慢

C. 有无先进理论的指导

D. 自然条件的好坏

满分:2 分

19.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 )。

A. 否认意识决定物质

B.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C. 主张世界有两个本原

D. 否认世界有两个本原

满分:2 分

20. 运动是物质的( B )。

A. 唯一属性

精选文库

B. 根本属性

C. 特殊属性

D. 偶然属性

满分:2 分

2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B )。

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

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满分:2 分

22. 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 D )

A. 政治关系

B. 经济关系

C. 思想关系

D. 家庭关系

满分:2 分

23.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B )。

A. 两种不同的道路

B. 两种不同的状态

C. 两种不同的方式

D. 两种不同的结果

满分:2 分

24.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 C )。

A. 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的

B. 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表现出来的

C. 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完整地表现出来的

D. 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

满分:2 分

25. 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C )。

A.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平等

B. 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 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满分:2 分

2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满分:2 分

27.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A )。

A. 最高标准

B. 唯一标准

C. 必要标准

D. 价值标准

满分:2 分

28. 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

A. 昼夜交替

B. 寒来暑往

C. 磨擦发热

D. 电闪雷鸣

满分:2 分

29. 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A )。

A.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 社会制度的更替

C. 阶级斗争

D. 精神文明的发展

满分:2 分

30.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C )。

A. 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 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 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满分:2 分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满分:2 分

3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 )

A. 物质性

B. 存在性

C. 可知性

D. 运动性

满分:2 分

33.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B )。

A. 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 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 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 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满分:2 分

34.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 A )。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D. 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满分:2 分

35.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D )。

A.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 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 真理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CD )。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满分:2 分

2.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AB )。

A.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 时间.空间是整理感性材料的工具

D. 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满分:2 分

3. 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AB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 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满分:2 分

4. 在认识上难免犯错误的原因在于人们(AB )。

A. 客观过程本身的复杂性

B. 人的认识要受主观条件的限制

C. 世界是不可知的

D.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满分:2 分

5.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在认识上说明(ABD )。

A.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D.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满分:2 分

6. 下列表述中,违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点有(ABCD )。

A. 人之初,性本善

B.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D. 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

满分:2 分

7.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ABCD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满分:2 分

8. 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是(CD )。

A. 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

C. 生产力

D. 生产关系

满分:2 分

9.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ABC )。

A. 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B. 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本质联系

C.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 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满分:2 分

10.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 )。

A. 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1.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是哲学发展的顶峰。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福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 ?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15?道试题,共?30?分。) 1.??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 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 A. 北欧的尼德兰 B. 捷克的夸美纽斯 C. 法国的斯图谟 D. 德国的福禄培尔 ??????满分:2??分 2.??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____ A. 赫尔巴特 B. 瓦o根舍因 C. 怀特海 D. 克伯屈 ??????满分:2??分 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____ A.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 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 开展网络教育 D. 高等学校扩招 ??????满分:2??分 4.??____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A. 教育 B. 教学 C. 德育 D. 智育 ??????满分:2??分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____ A. 1985年 B. 1986年 C. 1987年 D. 1988年 ??????满分:2??分 6.??____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A. 课程大纲 B. 课程安排 C. 课程计划

D. 课程实施 ??????满分:2??分 7.??()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A. 课程实施 B. 课程评价 C. 课程教学 D. 课堂反馈 ??????满分:2??分 8.??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____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满分:2??分 9.??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____ A. 杜威 B. 怀特海 C. 布鲁纳 D. 克伯屈 ??????满分:2??分 10.??()是指个人完成某种体力或脑力活动的主观条件。 A. 体力 B. 智力 C. 能力 D. 创造力 ??????满分:2??分 11.??()年,联合国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的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而不是普通职业。 A. 1965 B. 1964 C. 1966 D. 1967 ??????满分:2??分 12.??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____ A. 六三制 B. 双轨制 C. 分支型 D. 五四制

2016川大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考核作业及问题详解

你的得分:100.0 完成日期:2015年07月08日10点26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C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C )。 A.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 C.事物部的矛盾性 D.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的规律 4.唯物辩证法的畴是( D )。 A.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 )。 A.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B.它是正确区分事物的基础 C.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D.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 B.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 C.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 D.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 7.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 西,称之为( D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8.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B )。 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畴 B.事物的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畴 C.事物的外部联系和部联系的一对畴 D.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畴 9.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C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0.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 D )。 A.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B.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11.假象是指( D )。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D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4.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C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2020-2021学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第二次作业可下载

2020-2021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次作业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什么关系? 答:经济制度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反映的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形态。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生产价格以各个不同产业部门的个别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均衡化为平均利润率为前提。 3.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答:①价值规律; ②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③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④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4.简述公有制的含义以及公有制主体作用的表现。 答:公有制的含义:生产资料归公共所有的制度。 公有制主体作用的表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价值规律能够调节生产资料的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改革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优胜劣汰。 6.简述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答: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②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 ③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 7.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要经过哪些阶段,采取哪几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①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销售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②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第二次作业

第二次作业(2-6章) 一、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每题15分)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这是正确的。毛泽东指出:五四以后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五四运动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已经迅速成长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2)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世界已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指导不了中

国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多次丧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2.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答:这是正确的。没收官僚资本,不仅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同时也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这是由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分成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两个不同的部分。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之一,自然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同时,没收官僚资本,使这部分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巨大经济力量集中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手中,成为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开端,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3.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201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次作业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7至11章,回答下列问题: 一、判断题(判断“正确”或“错误”,将字母写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10分。) 1、“吃梨子”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请判断:( A ) A、正确 B、错误 2、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请判断:( B ) A、正确 B、错误 3、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请判断:( B ) A、正确 B、错误 4、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没有发现思想背后的物质原因和人民群众的作用。请判断:( A ) A、正确 B、错误 5、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请判断:( A ) A、正确 B、错误 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请判断:( A ) A、正确 B、错误 7、群众路线实际上也是一种认识路线。请判断:( A ) A、正确 B、错误 8、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请判断:( A ) A、正确 B、错误 9、“自由王国”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社会状态。请判断:( B ) A、正确 B、错误 10、“按需分配”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请判断:( B )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10分) 1、人们认识的起点是(C )。 A、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 C、感觉 D、理性认识 2、实践是指(C )。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3、“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一表述体 现了认识论中的( A)。 A、辩证法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环境和社会本身的关系问题 D、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次平时作业

1.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关系和变化规律 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剩余价值的核心是资本意识形态是根本,政治是手段,经济是最终结果。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2,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资本主义意志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二,演变规律:剩余价值—剥削—贫富两极分化,失业现象—阶级斗争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积累就是依靠剥削阶级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可能有资本积累。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只占少部分社会财富。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必然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同时资本积累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日益加剧,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引发了阶级斗争,更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陷入经济的危机,政治的动摇。 2.论述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以及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 关系。 一,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2,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15秋福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15秋福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15秋福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____ A. 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 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 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 要看情况而定正确答案:C 2. ____是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A. 德育目标 B. 德育 C. 教育目标 D. 教育正确答案:A 3. ____是指课程机构的编制,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以及解决课程的标准问题。 A. 课程安排 B. 课程大纲 C. 课程设计 D. 课程计划 幼儿教育学作业二答案 正确答案 :C 4. ()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A.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B. 文化素养 C. 专业素养 D. 职业素养正确答案:A 5. 在1951年提出 A. 赫尔巴特 B. 瓦o根舍因 C. 怀特海 D. 克伯屈 正确答案 :B 6.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____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正确答案 :B 7.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源于() A. 拉丁语 B. 汉语 C. 德语 D. 英语 正确答案:A 8. ()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A. 课程实施 B. 课程评价 C. 课程教学 D. 课堂反馈 正确答案 :B

9.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____ A. 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 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 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正确答案:C 10.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____ A. 认识活动 B. 教师教的活动 C. 学生学的活动 D. 课堂活动 正确答案 :A 11.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____ A. 主体 B. 客体 C. 教的主体 D. 学的主体正确答案:B 12.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____ A. 十五大 B. 十四大 C. 十三大 D. 十二大 正确答案 :B 13. 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 A. 北欧的尼德兰 B. 捷克的夸美纽斯 C. 法国的斯图谟 D. 德国的福禄培尔 正确答案 :B 14. 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____ A. 六三制 B. 双轨制 C. 分支型 D. 五四制正确答案:D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____ A. 1985年 B. 1986年 C. 1987年 D. 1988年 正确答案 :B 福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二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评价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有____ A. 评价概念是否合适 B. 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 C. 评价过程是否科学 D. 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正确答案:ABD 2.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____ A. 社会政治的需要 B.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C. 文化传统的影响 D. 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正确答案:ABCD 3. 学校文化的特性有() A.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五次作业答案(全) 第一次作业 1、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而能动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2、规律: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3、真理:一切被检验并且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价值观,既是真理。 4、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家,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唯物主义。 5、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如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等作为世界的本原,看成是第一性的。 6、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实践。 8、发展: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正向质变,即带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9、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0、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作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认识论思想。 11、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应,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12、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辨证否定:是指,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能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 14、价值: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 15、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次作业 1、什么是哲学? 答:首先,哲学是智慧之学。 其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再次,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最后,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如何理解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福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二

福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____ A. 十五大 B. 十四大 C. 十三大 D. 十二大 正确答案:B 2.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____ A. 杜威 B. 怀特海 C. 布鲁纳 D. 克伯屈 正确答案:C 3.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____ A. 劳动起源论 B. 生物起源论 C. 心理起源论 D. 生物进化论 正确答案:A 4. 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____ A. 是同时的 B. 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 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 说不清楚 正确答案:C 5. ()是指个人完成某种体力或脑力活动的主观条件。 A. 体力 B. 智力 C. 能力 D. 创造力 正确答案:C 6.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____ A. 并不重要的时期 B. 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 没有效果的时期

D. 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正确答案:B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____ A. 1985年 B. 1986年 C. 1987年 D. 1988年 正确答案:B 8. 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____ A.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 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C 9.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____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正确答案:B 10. 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____ A. 教育制度 B. 学校教育制度 C. 教育体制 D. 学校领导制度 正确答案:C 11. ____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A. 遗传素质 B. 环境因素 C. 物质因素 D. 学校因素 正确答案:A 12. 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____ A. 六三制 B. 双轨制 C. 分支型 D. 五四制 正确答案:D 13.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____ A. 认识活动 B. 教师教的活动 C. 学生学的活动 D. 课堂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考核作业

首页 - 我的作业列表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考核作业 你的得分:70.0 完成日期:2015年07月04日13点45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 C.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的规律 4.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 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B.它是正确区分事物的基础 C.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D.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A.可能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 B.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 C.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 D.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 7.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 西,称之为()。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8.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C.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 D.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9.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0.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 A.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B.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11.假象是指()。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4.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5.否认相对静止是()。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二元论 1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作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次作业 1.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达到一定的速度 B、事物的变化是否符合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C、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C 2.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D 3.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B 4.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A、剖析它的根源,揭露它的实质,直到对它彻底摧毁 B、具体分析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以它为对立面,当作批判的靶子 D、全部抛弃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B 5.正确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学会:()。 A、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B、在现实中把握问题,在问题中把握现实 C、在现存中把握未来,在未来中把握现存 D、在理论中把握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理论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A 6.“从认识过程的程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这体现了认识论的()。 A、唯物主义思想 B、唯心主义思想 C、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考核作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考核作业 你的得分:100.0 完成日期:2015年07月31日13点1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C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C )。 A.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 C.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的规律 4.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 D )。 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 )。 A.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B.它是正确区分事物的基础 C.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D.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 B.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 C.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 D.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 7.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 西,称之为( D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8.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C )。

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C.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 D.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9.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C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0.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 D )。 A.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B.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11.假象是指( D )。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D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4.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C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5.否认相对静止是( C )。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二元论 1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D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福师10秋学期《教育学》在线作业二

福师10秋学期《教育学》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__C__是指课程机构的编制,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以及解决课程的标准问题。 A. 课程安排 B. 课程大纲 C. 课程设计 D. 课程计划 满分:2 分 2.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__C__ A.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满分:2 分 3. _D___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A. 课程大纲 B. 课程安排 C. 课程计划 D. 课程实施 满分:2 分 4.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由瑞士学者_C___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 A. 赫尔巴特 B. 斯金纳 C. 皮亚杰 D. 弗朗斯 满分:2 分 5.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__C__ A. 杜威 B. 怀特海 C. 布鲁纳 D. 克伯屈 满分:2 分 6. (B)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A. 课程实施 B. 课程评价 C. 课程教学 D. 课堂反馈 满分:2 分 7. _B___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A. 教育 B. 教学 C. 德育 D. 智育 满分:2 分

8.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_B___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满分:2 分 9. 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_B___ A. 赫尔巴特 B. 瓦o根舍因 C. 怀特海 D. 克伯屈 满分:2 分 10. __A__是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A. 德育目标 B. 德育 C. 教育目标 D. 教育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_BCDE___ A. 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 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 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 重视能力的培养 E. 重视个别差异 满分:2 分 2.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因是_ACD___ A.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B. 教学是促进人发展的主要手段 C. 教学作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D.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满分:2 分 3. 评价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有__ABD__ A. 评价概念是否合适 B. 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 C. 评价过程是否科学 D. 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满分:2 分 4. 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_ABE___ A. 核心课程 B. 融合课程 C. 潜在课程

马克思第二次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次作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从唯物论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道路。(500字左右) (2)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500字左右) 答案: (1)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一,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进一步说,是要求我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主观主义。二,我国现阶段国情存在着人口过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影响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引发诸多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才能有效解决当前问题,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三,就中国的国情而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这体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使主观符合客观的观点。 (2) 1.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变资本不断增长而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从而它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形成了相对过剩人口。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这部分劳动者不能给资本家带来平均的剩余价值,而不是说劳动者绝对的过剩。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即材料中的失业工人。 2.相对过剩人口是劳动力的蓄水池,可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发展的需要。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还会对现役劳动者造成巨大的压力,有利于加重对他们的剥削。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必然造成无产阶级的贫困。所以说过剩的工人人口是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

17秋福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15道试题,共30分。) 1. 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是____ A. 北欧的尼德兰 B. 捷克的夸美纽斯 C. 法国的斯图谟 D. 德国的福禄培尔 满分:2 分 2. 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____ A. 赫尔巴特 B. 瓦o根舍因 C. 怀特海 D. 克伯屈 满分:2 分 3. 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____ A.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 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 开展网络教育 D. 高等学校扩招 满分:2 分 4. ____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A. 教育 B. 教学 C. 德育 D. 智育 满分:2 分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____ A. 1985年 B. 1986年 C. 1987年 D. 1988年 满分:2 分 6. ____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A. 课程大纲 B. 课程安排 C. 课程计划 D. 课程实施 满分:2 分 7. ()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A. 课程实施 B. 课程评价

C. 课程教学 D. 课堂反馈 满分:2 分 8.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____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满分:2 分 9.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____ A. 杜威 B. 怀特海 C. 布鲁纳 D. 克伯屈 满分:2 分 10. ()是指个人完成某种体力或脑力活动的主观条件。 A. 体力 B. 智力 C. 能力 D. 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次在线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第二次在线作业 单选题 (共32道题) 展开 收起 1.( 2.5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2.(2.5分)“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3.(2.5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实物性 ?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 ?D、运动的绝对性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4.(2.5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A、时间的连续性 ?B、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时间的一维性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5.(2.5分)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A、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B、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C、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独立派别

?D、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世界本原的哲学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6.(2.5分)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7.(2.5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主要矛盾决定的 ?C、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D、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8.(2.5分)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 ?A、教育和惩罚 ?B、民主和专政 ?C、对抗和非对抗 ?D、同一性和斗争性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9.(2.5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次作业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资本是一种支配权,对物的支配权。在资本主义逐渐是生产资料与生产者分离后,也就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无产者之后,这种对物的支配权就是资本获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要获得这种支配权,首先要求资本是一种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力量。资本是一种在古希腊奴隶制条件下就已经高度发达的经济范畴,单只是在近代的生产力基础上,才允许其获得这种统治地位。 被集体使用、不能被分割的生产资料之所以能被独占、分割,是因为它是资本。在资本主义下,生产资料的实物形态失去了意义,仅仅被当成一个价值额。当生产资料转化为一个价值额,它既能被独占,也能被无限分割,可见资本是现代私有制存在的最后理由。 资本是剥削至工人的剩余价值,在单纯的商品交换中,一方取得的不会比另一方多,双方遵循着等价交换的原则,取多予少只有在不发达或垄断的市场中才会存在。如果资本家不能在交换中取得更多,生产的规模又如何过大?这当然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贬值来达到,可是资本的贬值尽管可以使原有资本获得更大的购买力,使生产扩大,可是它却不能产生利润。 利润意味着资本家获得的比付出少,意味着一个白白获得的差额,这个差额无需他付出任何代价。这个差额是不能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但它也不是在真空中出现的。这个差额来至于剥削,意味着工人的获得与付出是不等量的,是工人为资本家创造了这个利润。当利润被投入到生产中,再次开始这个过程,实现了自身的增值,这个价值就转化为资本。 当资本展开运动,不断地创造出剩余价值,它也就在同时创造出各种社会危机。它在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引起了剥削、压迫、仇恨,制造了贫困、愚昧、暴力。它不断地挠乱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制造出危机,每一次危机都如一次巨大的瘟疫,使社会一次又一次陷入到恐怖与饥荒之中。而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这些危机就像传染病一样在世界范围里蔓延开来,危机也就具有了世界性的特点。 尽管资本主义不断地通过自我调整,从而存活并成熟起来,然而随着资本主义日益发展成熟,它继续调整的空间也就越来越有限。当危机日益表现出世界性的特征,并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文化危机,战争危机,就必将导致政治危机。当危机无法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得到根本解决,对抗性矛盾发展到最高顶点,革命也就无可避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