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路遥的《姐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路遥小说《人生》读书笔记精选《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路遥小说《人生》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路遥小说《人生》读书笔记品读路遥小说中的几个平凡女性文学作品既表达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真实地反映着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
《人生》中的刘巧英,《平凡的世界》中的侯玉英、郝红梅,《黄叶在秋风中飘零》中的刘丽英,她们虽然没有刘巧珍、田晓霞、卢若琴这些人物形象光彩夺目、令人神往,但她们却是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存在,其所作所为也是世上大多数人的缩影。
如果忽视了她们,也就忽视了现实世界,我们的思想也就脱离地球而进入了虚无缥缈的人间幻境。
所以说,品读路遥小说,万万不可忽略这些实实在在的平凡普通人。
刘巧英路遥的成名作《人生》,基本上写了一个叫高家村的一群人的故事。
这个村里有两个能人,大能人叫高明楼,是村支书;二能人叫刘立本,是个精明能干的生意人。
刘立本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叫刘巧英,嫁给了支书高明楼家的大儿子,这本身就是“强强联手”与“门当户对”,非常符合中国传统婚姻的规则,是人人羡慕的好姻缘。
可见巧英虽然没文化,但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生活过得踏踏实实又平平常常,她没有大妹巧珍那种精神追求,也没有小妹巧玲那样知书达理,她就是那种平凡世界中实实在在的普通人。
刘巧英在《人生》中的故事,主要是在高加林抛弃巧珍后的一些表现。
当妹妹巧珍被人遗弃后,作为姐姐的她,过来陪伴妹妹,劝她吃饭,和她一起流泪,这就是大多数弱者对待不公平最平实的表达方式。
但当高加林被公家开除回村里的消息传来时,巧英马上幸灾乐祸,准备在高加林灰溜溜回村里时,把这个忘恩负义的“陈世美”狠狠地奚落一番。
后来在妹妹巧珍的苦劝下,才改变了主意。
书中这样写到:“善良的品格和对不幸妹妹的巨大同情心,使得巧英一下子心软了。
”比起巧珍的善良、巧玲的冷静,人们看《人生》时,一定不喜欢巧英,说她心胸狭窄,说她没有修养,但她就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普通人。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人物简介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 岁。
人物生平路遥1949 年12 月3日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 岁时被过继给延川县大伯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 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做过一年农村小学的教师。
1973 年入延安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文艺》和《延河》编辑部工作。
1970 年代中期以后,发表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
198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6 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
1992 年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
作品有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 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短篇小说《姐姐》、《风雪腊梅》等,以及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991 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其全部作品收集在《路遥文集》五卷。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特点折叠作品思想在作者笔下,生存环境的悲苦不仅仅是生计问题,更有发展空间的种种限制。
实际上,路遥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坚毅品格更是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臻完美的。
写苦难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
苦难越深重,战胜苦难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难能可贵和令人敬佩。
《平凡的世界》安排孙家兄弟俩齐头并进又相互映衬,其兄孙少安13 岁就辍学回家务农,后办砖厂起家致富;其弟孙少平求学、教书,后出外打工、挖煤。
通过他们两条人生之道的曲折延伸,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存际遇,其重点又是突出孙少平外出谋生的艰难。
[2] 路遥通过进城故事寄托了对城乡关系的思考。
路遥小说与陕北民歌精神主题路遥,这个颇受读者欢迎的当代作家,已经离开我们有二十多年了。
但他的作品仍然深深震撼着亿万读者的心,激发着读者内心深处火热的生命激情。
他的作品之所以深受读者欢迎,与路遥独特的精神气质有很大的关系。
路遥的精神气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外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又有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但是作为影响路遥精神气质的原初因素――陕北民间文化,对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陕北民歌是陕北民间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陕北文化精华的艺术体现,深深影响路遥艺术气质的形成和他的小说创作。
陕北民歌包括信天游、民歌小调、秧歌调、酒曲和部分风俗歌曲,其中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句式结构特别。
艺术手法上多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陕北民歌真实朴素地记录陕北人民的生活命运、向往追求。
在陕北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陕北人以一种近乎悲壮苍凉的率直和大方来充分表达内心最真诚的感觉,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情感的宣泄。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用心谱写出来的艺术。
路遥“对陕北有着无限深情,无限挚爱那一块贫瘠而抚养他长大的土地,和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以及一草一木,像儿子眷恋母亲似的……”,“他怀着深厚的感情写陕北、歌颂陕北”,所以说,陕北成就了路遥这个著名作家。
他之所以对陕北如此热爱,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
陕北这个特殊地区有它特殊的文化传统、文化氛围,路遥从小生活其中,耳濡目染,受到彻里彻外的深刻影响,陕北文化溶化成他的血肉,决定了他的心性,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创作。
陕北文化是路遥文化意识的根与源。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已深深融入路遥的心灵深处。
“路遥心情舒畅时,常哼几支陕北民歌,粗犷地道,颇富感染力。
我至今仍不时在眼前浮现出路遥唱陕北民歌时悠哉游哉的那份自得其乐!” 在封闭落后的陕北农村成长起来的路遥“从小浸泡在陕北民歌的海洋之中,可以说,一直埋藏在他心里的音乐,成为他后来文学创作和艺术修养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读路遥《人生》有感(精选5篇)读路遥《人生》有感(精选5篇)当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读路遥《人生》有感5篇,以供大家参考!读路遥《人生》有感(篇1)《人生》这部小说讲的是当时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通过读书离开了农村毕业后又回到了农村当民办老师,结果被顶替,只能去种地,这个时候碰到本村的姑娘刘巧珍,人长的漂亮又好虽然不识字可对他一见倾心,高加林也挺有好感,但通过机会他又到了县城去工作碰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她同样也对高加林有所爱慕,在高加林眼里她跟刘巧珍一对比更是符合他的爱情标准,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并拒绝了刘巧珍,刘巧珍接受了这个结果但心里对他的心意却不变。
高加林在县城的工作刚刚有所稳定,却有被人举报而丢失高加林失意的回到农村,以为会被村里人看笑话结果村里人都很安慰他,而且刘巧珍虽然已经结婚还帮着他去给他安排一个小学教师的工作。
高加林此时真是百感交集,从德顺爷爷那里得到人生的无奈和真谛放声大哭!这部小说,当你看完时就感觉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尤其是当几年以后再看一遍,这就像是感觉描述是当初的自己,甜蜜和苦涩的爱情,波折不停的事业,命运的转折,激荡的人生。
所以也只有象路遥这样的大咖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才能写出这样让人如身临其境,代入感这么强的作品。
读路遥《人生》有感(篇2)“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人生通过讲述高加林的爱情故事,向人们展示如何走错人生这条路。
仅以此爱情故事告诫人们,做人不能忘本。
“万事皆有定数,福祸皆因果”。
高加林错误的认知注定了他要承担无知带来的恶果。
在人生风光无限的时候,高加林迷失了自我,在物欲横流中忘记了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
高加林三代贫农,父母以种地为生,在落魄潦倒的时候,巧珍给了他自信,他们不顾世俗的眼光,骄傲的向世人展示他们的恋爱关系。
在高加林以非正规手段获取国家公职人这个职位后,他的才能获得了极大的展示,此时的他开始心浮气躁得意忘形了。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12篇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1路遥以前我不是很熟悉的一个名字如今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读罢全书我真切感受到:写作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水中望月而是需要真实的生活经历做积淀;写长篇小说更不是说写就写的。
路遥写《平》用了四年的时间观察体验构思整理然而又岂止是四年所能完成的?若不是因为他是黄土地的儿子又对生活有着执着深厚的感情又怎能写出这些亲切淳朴的文字?正如他自己在后记中写到的"其间包含着青春的激情痛苦和失误包含着劳动的汗水、人生的辛酸和对这个冷暖世界的复杂体验。
更重要的是它也包含了我对生活从未淡薄的挚爱与深情。
至此我也就可以对我的青年时代投去最后一瞥从而和它永远告别了"。
他的作品真不愧是"用生命写出的作品"!《平》讲述的是黄土高原上一个穷苦农村在1975—1985这十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在改革这个大时代中各色人等的农民家庭的变化以及这许多家庭中的青年男女们的亲情友情爱情。
作者以博大的胸襟和气魄表现了众多家庭的酸甜苦辣把每一家的故事都编排得有情有味耐人寻味。
当然这里面也相对的对主人公着墨较多青年中我们熟知并深深喜爱着追求高昂人生的孙少平和田晓霞立足物质生活的孙少安贺秀莲执着爱情的田润叶李向前看似小孩其实已会独立思考的田润生还有虽然犯过错误受过重创却仍心地善良的郝红梅对待朋友细致入微肝胆相照的金波天资聪慧的兰香......老一辈中朴实敦厚的孙玉厚为了革命不顾一切的孙玉亭有头脑有干劲的田福军......还有的角色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人物性格如二流子王满银跛女子侯玉英。
作者笔下众多的人物形象都是很平凡的.生活中小人物他们的生活也都是很平凡的种地挖煤建砖厂挖鱼塘都是农民从事的一些司空见惯的职业然而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的人和事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农民的艰辛。
我相信像我这样年龄的女生读了这部小说一定会和我一样为《平》中的爱情所感动。
在《平》史诗般壮阔的长卷中爱情这一美丽的词儿充满了瑰丽的芬芳。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是陕西当代文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长久以来,路遥的小说被大江南北的青年读者传阅着、品味着,慰藉过一批又一批仿徨失意、柔弱无依的心灵,我想他的作品即使被誉为“新时期以来最杰出的励志教材”也不为过。
作为一位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路遥的作品展示着浓郁的乡土乡情,尤其是对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感,并有着深厚的儒家农本文化内蕴。
本文把路遥的作品放置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下,从路遥对黄土地难以磨灭的挚爱,路遥乡土情结产生的主要根源这两个方面加以阐释,对路遥的小说进行再解读,寻找阐释的空间,探索作品的文化轨迹,发掘其内在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路遥;乡土情结;根源,意识1.路遥强烈的乡土意识中华民族诞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摇篮里,从远古时期开始,生命的繁衍和发展便牢牢维系在土地上,因此,乡土情结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强化,从而形成我国民族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农业文化根性极深,在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野,对这片黄土地有着难以磨灭的深情。
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1]”。
正是这样一种与乡村,与农民的牢固的精神联系,助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品格,气质,包括那种农民式的尊严。
1.1 20世纪中国作家的乡土意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源于20世纪20年代,周氏兄弟(周树人、周建人)应该是这一小说流派的开山者,无论是在创作实践上还是理论奠定上,早期的乡土小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着力描绘乡间的死生、农村的凋蔽、残酷的封建礼教和愚昧的陋习。
其次,对于生活在苦难、落后、愚昧之中的故乡人一方面充满了无限同情和哀怜,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也就是说他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来关注他们故乡的,从而使小说形成一种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第三,小说大多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失落,具有一种抑郁、沉重的艺术格调。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路遥作为一位“土著”作家,对土地寄予了深厚的感情,作者坚定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更加关注农民的命运,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来反映人生的苦难及人生的意义。
本文试图分析路遥作品中浓郁的“苦难情结”,并通过与余华小说苦难意识的比较来揭示路遥小说中“苦难意识”深刻内涵和局限性。
关键词:路遥;苦难意识;苦难情结;原因;局限在学习现当代文学时,我最难忘的作家是路遥。
他是一位令人难以忘却的作家。
他是一个内心世界充满激情的诗人。
他离开这个他深爱着的世界将近十四个年头。
可是时至今日,路遥的小说,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却仍然是当代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文学作品之一。
[1]人们对路遥作品及路遥进行的研究也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看重路遥的价值。
他沉重而充满力量的文字,有时还会受到某些人的嘲笑和攻击。
但是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坚定。
特别是其小说中苦难意识的构建,在路遥的文学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苦难意识的表现路遥的小说之所以感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小说中充满了浓郁的苦难意识。
这种浓郁的苦难意识深深地打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灵。
这种苦难意识是一种面对苦难时奋力抗争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浓郁的苦难意识是路遥小说创作中一个明显的特征。
路遥小说的苦难意识在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小说题材的选择上和情节结构上。
路遥小说的写作素材基本上来自农村生活,取材于他所熟悉的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的生活”。
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
作家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旅程上的沉重步履有一种敏感的发现和特别亲切的关注。
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对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和体验苦难.例如,《在困难的日子里》这部中篇小说实际上是作家个人生活和情感的最真实的写照,其中渗透着路遥自身情感中许多苦难的回忆。
路遥在小说的情节结构的构建上也展现了浓郁的苦难意识。
路遥作品赏析路遥小说品读路遥作品赏析路遥小说品读十八岁生日当晚,我无意间翻阅《收获》。
看到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如同吸铁石般将咱吸纳,30万字小说,6钟头一口气读完,忘记吃饭,让我感受到此为废寝忘食。
人过中年,慢慢懂得。
也许人世间路遥就是在那个年代渡过苦难的童年时代,他奋斗过,在无耐生活中徘徊过,反倒是小说中描写的人物,也雷同自己的某些经历或梦想,令人佩服。
从热爱路遥的小说,直至崇拜路遥这个人,只要有他的小说文章,我如饥似渴地品读。
后来,小说《人生》被改编成电影,轰动整个中国,路遥也一举成名,从此他的中中曾短篇小说广为流传,如《惊心动魂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黄叶在秋风中会飘落》等,路遥并非比藏西县而满足,而是要创大作,他离开喧嚣的省城,离开神树巷作家协会,背着行囊回到广阔无垠,山岇纵横的岩坡,去无际的毛乌素沙漠,去陕北老家体验生活,找小说原型体裁,为了深入了解孙少平在煤矿工作的党务工作环境,去陈家山煤矿井下工作,深入城乡结合部,进一步了解下一阶段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以及陕甘宁边区风土人情诸多方面的方方面面,确定创作小说《平凡的世界》,在这期间,他翻阅了10年的人民日报,三次阅读《红楼梦》,七次阅读柳青的《创业史》,手指磨出了血,用手掌去翻,他将自己封闭在陕北一个小省城招待所里,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寂寞生活,即每星期通宵达旦写作,清晨开始睡觉,上午11点起床,除简单吃饭,全身心投入创作,不和别人言语,招待所宾馆所长误认为他精神有问题,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可谓呕心历血,当写完草稿的最后一个字,他将原珠笔抛向窗外,整个人都变了形,终于完了百万字巨著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后来荣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路遥是在陕北原居的优秀作家,他经历过苦难的童年,最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十分艰辛,他始终不会离开陕北那片黄土地,困难和抗争的青年时代,是他历史小说原型的真实写照,小说源于生活,传颂拨乱反正的信息,并使文学艺术达到沉郁幽邃,博大精深,《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著名小说,将陕北和风土人情那个年代年轻人与时代抗争的精神反映的琳璃尽致,小说中的马建强,高加林,孙少安,孙少平,巧珍,润叶等热血青年曲折的爱情,以及感情纠葛,让读者如痴如醉,小说中所的中所每个人物描绘得有声有色,反映、七、八十年代的三农状况,以及农民吃苦耐劳的本色,全方位地颂扬了人物的真善美品德,即是反面人物,也有“人之初性本善”可圈可点的一面,整个小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生动鲜明的人物原型,也正像路遥自己,读者也仿佛认为写的是自己,读路遥名著,也就是读到路遥传奇人生的平凡世界。
从《人生》等作品看路遥的矛盾心理--- 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内容摘要:《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的了解,我们发现路遥在作品中所安排的矛盾路遥自身也曾面对过。
他与初恋女友林红之间的那段心雨故事注定将成为他一生不愈的伤痛。
同时,正是有了这处伤痛,才让他有了创作素材和创作城府。
可惜即便是到了他成熟的完成《人生》以后他也不知道当初的选择是对还是错。
有一种矛盾始终困扰着作者本身,那就是爱情与事业的矛盾,不但在他的《人生》里面,而且在其它的作品中也有同样的反映.本论文试图展示路遥在爱情与事业上的矛盾点,并且通过对比得出路遥的矛盾中心-- 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关键词: 爱情事业矛盾正文本论:一:路遥矛盾心理的表现:1 安排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在《人生》这部作品中路遥为高加林安排了两个选择,一个是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的初恋的黄亚萍,一个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虽然是面对的两个女孩,然而又是面对整个人生的选择,要是和亚萍在一起的话,不但两个人有共同生活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到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而高加林却又偏偏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那要是和巧珍在一起呢,用文中的话来形容一下吧. "他想:巧珍将来除过是人优秀的农村家庭妇女,再也没什么发展了。
如果他一辈子当农民,他和巧珍结合也就心满意足了。
可是现在他已经是“公家人”,将来要和巧珍结婚,很少有共同生活的情趣;而且也很难再有共同语言:他考虑的是写文章,巧珍还是只能说些农村里婆婆妈妈的事。
上次她来看他,他已经明显地感动了苦恼。
再说,他要是和巧珍结婚了,他实际上也就被拴在这个县城了;而他的向往又很高很远。
一到县城工作以后,他就想将来决不能在这里呆一辈子;要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
现在,这一切就等他说个“愿意”就行了。
”①面对这样的选择,再结合自己的自身经历,路遥也只能选择面对现实,让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这是客观现实所决定的,而不是像太多的浪漫小说里那样让他为了爱情什么都可以放弃。
详解⼈⽣的⾼加林和刘巧珍,为何两个失败典型,被路遥极⼒描绘?根据⼩说《⼈⽣》改编的电影在路遥20多年创作⽣涯⾥,中篇⼩说《⼈⽣》是个⾥程碑式的作品。
在此之前,路遥已经在《当代》发表了《惊⼼动魄的⼀幕》,并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短篇⼩说奖。
但路遥并不满⾜,他⽴即着⼿开始《⼈⽣》的创作。
《⼈⽣》整整创作了3年。
最早在1979年就开始构思,但路遥写了⼀遍⼜⼀遍,始终不满意。
因此每次下班后路遥都会把⾃⼰关在房间⾥,地上铺满《⼈⽣》的草稿,⼀遍⼀遍思索打磨。
直到他觉得思考完全成熟,所有⼈物和故事情节都能贯通,路遥才把⾃⼰关在陕北⽢泉县招待所,仅⽤20多天时间就完成《⼈⽣》的初稿。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写道:迄今为⽌,我⼀⽣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是写《⼈⽣》初稿的⼆⼗多天……记得近⼀个⽉⾥,每天⼯作⼗⼋个⼩时,分不清⽩天和夜晚,浑⾝如同燃起⼤⽕,五官溃烂,⼤⼩便不通畅,深更半夜在陕北⽢泉县招待所转圈圈⾏⾛,以致招待所⽩所长犯了疑⼼,怕寻⽆常……⼈,不仅要战胜失败,⽽且还要超越胜利。
这时候路遥已经完成长篇⼩说《平凡的世界》,并获得第三届茅盾⽂学奖。
煌煌100多万字的巨著⽆疑是对《⼈⽣》的⼜⼀次超越。
但路遥还是对《⼈⽣》难以释怀,称之为'⼈⽣中最美好的⽇⼦',可见《⼈⽣》在路遥⼼⽬中多么重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路遥如此看重《⼈⽣》呢?路遥路遥是个很有⼼劲的⼈。
他⽴志于进⾏⽂学创作后,⼏乎把⽣命的全部意义都投⼊进去,希图不断完成对⾃⼰的超越。
由最初的诗歌创作,到短篇⼩说创作,再到后来的中篇⼩说和长篇⼩说,可以很明显看出路遥成长的轨迹:《⼈⽣》之前的⼩说⼤部分还很稚嫩,带有那个时代鲜明的说教特⾊,⽐如他的短篇⼩说《优胜红旗》,⽆论思想意境和艺术⼿法都显得⼗分⽼套;但是到了短篇⼩说《姐姐》这⾥,说教没有了,更多是从普通⽼百姓的情感体验上下笔,达到了⼀种平实淡远的⽂学意境。
如果说,《惊⼼动魄的⼀幕》还没有逃出'伤痕⽂学'或'反思⽂学'的框架,《⼈⽣》则完全与过去的⼩说不同,既没有刻板的说教和伤痕反思,也没有完全致⼒于⼀种'平实淡远',⽽是⼆者的结合: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电影《⼈⽣》《⼈⽣》获得成功,在当时引起轰动。
论路遥小说《人生》中的自传色彩(牡丹)(胡月)2019-09-18 10:09:40 牡丹 2019年23期胡月路遥是我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
他关注时代的变化,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作品感动了许多读者,而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人生经历方面对路遥小说《人生》进行解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多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饱含着对黄土大地以及农民的赞颂。
在他并不丰富的创作时间中,他总是用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记录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过程。
他的作品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拥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当然,这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予他创作的灵感,路遥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一、路遥的人生经历1949年12月2日,路遥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王家堡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他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短暂的欢乐,从路遥一岁后,母亲又先后为他生了四个弟弟妹妹。
弟弟妹妹的出生为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增加了负担,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百废待兴,路遥家庭生活条件异常困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幼的路遥异常懂事,照看弟弟妹妹,夏天寻猪草,冬天砍柴,总是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是,即使最大限度地节衣缩食,这个家庭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不能解决,因此,父母只好在路遥七岁的时候将他过继给延川的大伯家。
早熟的路遥为了上学只得在大伯家住了下来,路遥在延川上了小学,但他是学校的“半灶生”,常常饿着肚子。
到了中学,大伯家也实在拿不出钱来继续支持他读书,但倔强的路遥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还是坚持走进了考场,在延川县一千多名考生中,他考取了第二名,被分到了尖子班。
路遥想尽一切办法继续上学,可他家实在是太困难了,班上的同学大多是干部子弟,路遥在延川的生活比小学时还困难,他常常饿得发晕,没课的时候在城郊的土地上疯狂地寻觅着酸枣、野菜、草根等一切能吃的食物。
路遥在学校学习努力,爱看小说,喜欢文学,经常到县文化馆阅览室看报,到新华书店翻书,尽自己一切所能汲取着关于文学的知识,这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路遥《人生》中刘巧珍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通过城乡交叉地带的青年人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开掘了现实生活中饱含的富于诗意的美好内容,也尖锐地揭露了生活中的丑恶和庸俗,成功地塑造了刘巧珍这一归顺传统又反叛传统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刘巧珍的女性形象塑造,从另一个侧面来探究作家的创作心理。
关键词:路遥;《人生》;刘巧珍;女性形象;路遥的《人生》问世后,刘巧珍这位家喻户晓的乡村少女,几乎成了中国农村妇女传统美德的代名词。
在路遥的小说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既渗透了作家内在情感的体验,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发现和深刻思考,又具有普遍的社会内涵,同时还寄寓着作家展翅欲飞的幻想。
路遥对女性形象的塑造,除了一小部分涉及到她们的劳动、工作外,大多“镜头”放在了她们对爱情、婚姻的态度,以及围绕这一中心事件所采取的行动上。
刘巧珍这一人物形象是路遥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顶峰,她身上几乎凝聚了传统女性的一切优秀特征,是作者心血之所聚,通过分析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一、刘巧珍身上具有敢于执着爱情,背离传统的一面。
阿诺德?贝内特说:“优秀小说的基础就是人物塑造,此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风格是有价值的,情节是有价值的,观点的新颖独创是有价值的,但是,它们中间没有一项像塑造令人信服的人物那样有价值。
”⑴在《人生》这部小说中,刘巧珍是作者所着力颂扬的一个农村新女性,路遥一直在用并不华丽的笔调,娓娓道出一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
她是农村里最为完美最为神圣的代表。
尽管她没有文化,但是她具备了一个农村人在那狭隘的天地里所能具备的一切甚至很难具备的一些品质。
她是那样一个美丽的姑娘,她有着那样朴素的一视同仁的观念,她有着向往知识的强烈愿望,她有着炽烈奔放的爱情取向,她有着承受一切的土壤般的厚度,……德顺老汉铮铮有声的话语是对她最诚挚的评价。
“巧珍,那可是一块金子啊!”⑵不可否认,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人们思想里滋生出新的价值观念,而刘巧珍也在某些时候表现出有悖于传统思想的东西。
我读路遥的《姐姐》
慢慢发现了路遥笔下的爱情总是让人感慨万分,是真实,是虚幻,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只能慢慢从社会实践中感受到什么才是爱,理想化的爱情存在吗?
姐姐在高立民最困难的时候,用爱用行动帮助了他,可当高立民成为大学生后,成了高干的以后,明显的差距就摆在了他们面前,坚贞的爱情在现实面前为什么会显得如此脆弱,他提出了分手,在父母的安排下和另一位高干的女儿交往。
这是一个很值得反省的问题。
到底是爱情违背了现实,还是现实违背了爱情,这两个看似没有一点关联的字眼却结合的这么紧密。
现实诸多的因素,总是为爱情设碍,不能让它坚实地走下去。
金钱、利益、地位以及父母、朋友,外在的因素到底能不能决定爱情,我从未没有过多思考过外在因素,到底是对还是错呢?在我自己的爱情观里,起决定性因素当然是两个情侣本身,外在的任何因素也只能是个意见,是个参考,两个人要是自己都不能肯定地走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稍微有点外在的因素,这场爱情就会彻底瓦解。
在内心深处的地方,住着很多不同的自己,各种形式的,当开心稍微懈怠时,痛苦就会抢占上风,让整个人陷入安静,甚至自闭。
身边总是听到很多情侣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而永远的分手。
有太多的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位置,听取外在因素的教导,进而去伤害自己心爱的人和深爱自己的人,到底这个社会怎么了,连爱情这种美好的东西也总是会被披上利益的伪装,我们活的知识利益吗?那是不是活的太过于虚假,真实与虚无之间总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像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我做人的一个很大的标准,绝不做后悔的事,即使做了,那就别提后悔二字,没资本更没资格,要是后悔的话就别去做,人生短吗?人生长吗?整天活在痛苦里,活在后悔里,那将是多么狼狈的一生。
美好总是短暂的,短暂的不能很好的去把握。
可我们往往还是那样,失去了想起了以前的美好,感伤失去带来的后果,这不值,路是我们自己的,所做的任何抉择只是那么简单,别人的所有建议只是别人的,永远也不能成为自己的。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而不断地努力,我真的很看得起他,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放弃一些不重要的东西,那是一种骄傲。
当问题出现时,好好审视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如果有好的办法解决的话,那当然最好了,要是不可以,自己一定要权衡好属于你的利弊。
好多人不喜欢我总用人生这个词来说事,可是我已经习惯了,这么些年刊的总是些深沉的书,铸造了我性格,我也无法改变。
男人,就要有男人的大气;女人,就要有女人的温柔。
我只希望我的爱情在现实面前不会变成一个人的承担,我不想违背自己的爱情观-同享苦甘,同享快乐。
爱之所以这样,因为她本质就是承担责任,而且是两人的。
猪,我们的爱一定要坚持到底,加油吧!
2010.11.19日刊,11.20写
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