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之2014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 格式:docx
- 大小:23.88 KB
- 文档页数:17
2014年江西高考作文题目2014年江西高考作文题目【篇一:2014江西高考作文题目简析】对江西高考作文题目的简单解说都说江西高考作文难,其实这是没有认真思考的妄说!首先,题目中的“探究”并非是海阔天空的东西,应该是指我们“新课标体系”中的“探究”内容:比如语文课本中有“梳理探究”,化学课本中有“科学探究”??也就是说,这个“探究”内容并非无边的。
(我们江西作文是不主张放空炮,总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事物记叙或是具体事物议论,总想让学生写具体某事,而不是像别省一样。
比如别省会写“爱”的主题,让你随便发挥。
江西一定是“爱某个宠物”让你记叙或议论,不会只放一个“爱”字让你写。
这才是真正的有补于事的文章。
--个人的看法,我只是一个小民,看多了之后觉得江西命题其实很好。
)其次,某些专家说江西命题很难,要研究课程标准的人才能写;也有人说,对于某些没有上过探究课的人不公平。
我就写了如下构思,来说明这些说法不对。
以下是我简单的解说,不成文章,只是能说明,该命题不难,人人能写,能写成鲁迅的深刻,也能写成学生的学习的趣味:一.“梳理探究”是高中新课标教材的一个栏目,比如“必修一”语文有“神奇的汉字”“奇妙的对联”等,其他的有”个性解读“学生可以就某次学习经历进行感悟或是记叙难忘的过程。
(题目中”见闻“之说)这个题目变成了“难忘的一次探究”语数外理化生,三年中不可能没有一次难忘吧?尤其是“个性解读”也是探究。
语文老师的不同于书本的解释,就可以成为学生的素材。
二.你觉得中心是“一次流于形式的学习板块”,那么就可以有如下议论框架①“探究学习,只是“带刺的玫瑰”,美丽但也伤人。
”这是起句,下面阐述这种探究学习内容确实有趣“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都会让学生感兴趣,但要去探究,是要受家长或老师的批评的。
②“探究学习,在某些学校是‘第22条军规’。
”这是第二段的起句。
阐述学校一方面要你探究学习,一方面却不给你时间,四天假就有18张试卷,到哪里去挤探时间?直接说不给“梳理探究”学习的版块就得了。
江西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西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西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篇1经常想想自己拥有什么,这就是知足;而常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这又是不知足,不满足,不知足不满足就会去进取、追求。
人生就是行走于这两面之间的,一方面要知足,另外一方面又要不满足。
何以言之?知足是针对物质享受、生活待遇等方面而言的,是针对名利、私欲等方面而言的。
而不满足则是针对理想、事业,精神境界、人格品位等方面而言的。
人生这两方面的知足和不满足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先说说知足吧。
人要知足,才会快乐、幸福。
社会之大,财富多寡,是不可能均等的。
任何社会均有贫富差别,不可能人人生而一样。
如果一个人,他老是去往高处看,往上面去比,他必然产生烦恼,产生痛苦,他会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别人大鱼大肉,他只能粗茶淡饭;别人锦衣绣缎,他只能粗布短袄;别人宝马香车,他只能徒步而行……攀比是痛苦的根源,欲望是人生的大敌。
不去攀比,去除欲望,在生活方面,在名利方面,淡定从容,清心寡欲,你才会感到天高云淡,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知足,而且只有知足才能给你带来快乐、幸福。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穷人往往快乐,富人却常常痛苦。
为何?就是因为穷人容易知足,而富人很难知足。
再说说不满足或进取吧。
人,毕竟是高等动物,除了吃穿住行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外,毕竟还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事业、理想,人格修养、精神境界等等。
在这些方面,要永远地不满足,要永远地追求、进取。
人称“数学鬼才”的刘路从小就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爱好数学,钻研数学,但又不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
他一如既往,矢志不移地追求、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最终有所获——破解了“西塔潘猜想”——震惊世界,一举成名。
他说他还要走得更远。
2014年高考江西卷优秀作文点评(二)
肖玥
【期刊名称】《读写月报:高中版》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探究虽好,可别流于形式江西一考生孔子曾与七十二贤在杏坛弹琴鼓瑟,探讨人生:柏拉图亦曾与诸学子在雅典学园谈笑风生.探究哲学。
探究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但我要说,探究虽好,可别流于形式。
探究作为当代提倡的学习方式.往往被大力宣扬。
但是,我们真的发挥出了探究的优势吗?我看没有。
原因就在于:探究往往流于形式。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肖玥
【作者单位】江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2009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二则
2.2009年福建省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二则
3.2008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二则
4.2007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二则
5.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剖析及优秀作文点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4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5篇第一篇:2014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2014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范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
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700字。
学会探究学习(议论文)对于探究学习,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甚至是抱怨,但这些都不能改变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的事实,尽管在日常的课内外探究学习中,有着这些或那样的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仍然觉得:探究学习不可弃,我们必须学会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对未知和疑惑的不断追问。
在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想到闻一多先生回忆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时说,梁启超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了一遍,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好,真好,实在是好!”并无半句解释。
那么,任公先生到底为什么要喝彩这首古诗呢?真的是如闻一多所说的“大师讲学,就是这样”吗?究其实,我们分明看到任公先生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敬佩之情。
先生为什么会对白发狂夫有如此情感呢?“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
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答案只有一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
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谭嗣同。
这位湖南热血男儿,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劫难的,可他却选择了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流血的第一人。
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篇,谭嗣同与白发狂夫有着同样的执着,梁启超对他们有着同样的敬佩!任公先生演讲中十六个字的《箜篌引》,二十多年后为什么又让梁实秋先生仍然记忆犹新呢?究其实,二十年后的梁实秋看到“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就想到了中国当时沧海横流的现状,想到了疲弱的祖国又到了该要革新的时候了,于是又一次想起了梁任公先生的那一次演讲,想起了先生讲的那首古诗。
精彩课堂,难忘探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自读了李清照这首《夏日绝句》以来,项羽在我心中一直是铁骨铮铮的男儿,顶天立地的英雄;然而这一切在一堂探究课中悄然改变。
犹记得那是一个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在分析了《鸿门宴》中各个人物的形象后抛出一个探究性问题:你眼中的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有什么好问的呀,刚刚不是已经讲了吗?自矜功伐,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悲剧英雄……难道还有什么改变的吗?这可是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却不料,一向回答问题不积极的同桌举手发言。
“老师,我认为项羽是一个胆汁质的人!”同桌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
却不料老师用赞赏的眼光看着同桌说:“何以见得呢?”同桌说:“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抑制能力差,坦率热情,脾气暴躁,精力旺盛,容易冲动,遇事判断经常出错;当项羽听到曹无伤告密时立即就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而攻击沛公军这件事根本不在他作战计划之列;当刘邦来谢罪时他张口就出卖了曹无伤,可见坦率、抑制能力差;当范增“举所佩玉珏有三”时,他视而不见是他判断刘邦对他构不成威胁;当项庄拔剑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时,他不置可否的态度也是基于这种判断;……当同桌回答完成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兴趣更浓了,各类看法层出不穷:有的同学说项羽是目光短浅的匹夫,火烧咸阳而退守彭城;有的同学说项羽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真性真情让人掩卷长叹;有的同学说项羽是嗜杀狂魔,所过无不残灭……在那一堂探究课中,我默默地看着踊跃发言的同学,他们的思辨能力在让我震惊的同时也让我思索:我比他们差吗?为什么我眼中无聊的语文课,他们却有如此独到、深刻的见解而我只有瞠目结舌的份?从此后,我试着改变了对语文的态度,却不料慢慢地喜欢上了语文;我会在课前对课文中值得讨论探究的问题进行思考,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我会在课前对“秦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为何连续伐赵”之类的问题进行探究性思考,然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满分作文:合作双赢,星月同辉有月无星,是孤冷;有星无月,是微明;星月同辉,是双赢。
——题记蓝天容纳了白云,才有了祥和曼妙的柔美;大地容纳了万物,才有了草长莺飞的和乐;大海容纳了波涛,才有了汹涌澎湃的壮阔——合作创造美丽,合作催生双赢。
过独木桥时,两位同学相抱转身,双双通过,这是合作的结晶,两位少年的双赢智慧实属难得。
儒家思想中,“宽恭信敏慧即为仁”,一个“慧”字,便包含了儒学思想对双赢的追求。
实现双赢,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
犹记得蔺相如,那“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那静如山石,却能石破天惊的话语所彰显出的博大胸怀。
一句话、一种气度震撼了强势的廉颇,于是他负荆请罪,遂留下“将相和”的美谈。
乔丹接受教练建议,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注重与队友的合作,与团队形成合力,给公牛队带来了骄人的佳绩。
然而,生活里那些不懂得合作的“鹬与蚌”,却总因不肯让步而两败俱伤,空将利益送“渔翁”,遭人耻笑落话柄!实现双赢,需要舍我其谁的勇气。
悠悠汉宫月,凄凄塞外声。
为了实现大汉与匈奴的双赢,娇美昭君挺身而出,远嫁至匈奴,汉胡成和亲。
王昭君,柔弱宫女,却能以大义为己任,以勇气定乾坤,以智慧寻双赢。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是一位敢于在波翻浪涌的商海里,有勇气拿出双赢智慧的精明商人。
他坚持把格力与合作伙伴的利益均衡考虑,内心笃定一原则——决不让合作者吃亏,由此走向双赢,创造了制冷行业神话般的奇迹!实现双赢,需要同舟共济的精神。
诸葛亮感动于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此,渡泸水,入不毛,定南方,除奸凶,与刘备同呼吸,共命运,共创蜀汉辅朝政。
曹操八十万大军沿江而来,诸葛亮力排众议,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在赤壁与周瑜同心协力上演一场借东风、烧战船,享誉古今的大戏。
诸葛亮,一片赤诚心,同舟共济定三分。
实现双赢,这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小到学习生活,大到国际关系,无一不需要双赢的智慧。
【2014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范文1】青春永不褪色有人说: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
然而我却说:“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
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
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
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有些人,认为青春只是生命的阶段,终将随着年龄增大而消逝,他们往往更容易在生活的打磨下提前失去青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老儿”。
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
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的出现。
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
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你的青春。
苏轼晚年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依旧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
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乐观,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被风雨侵蚀。
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们学会“忘记”。
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语,都会在你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伤痕。
所受的伤害多了,你的青春也会伤痕累累,最终只能无奈地倒下。
而学会忘记,你的手中就有了一瓶“云南白药”,青春上的伤痕也会加速愈合。
青春,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热血和激情,更须难得的一份沉稳。
只凭热血和激情的青春,如同流星,虽然绚丽却无法持久;只有多一份沉稳,我们的青春才能如太阳一般,耀眼而且永恒。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挫折而过早地老成和圆滑,又有多少人因生活的重压而变得暮气沉沉?如若他们能以乐观为盾,以激情为戈,又怎会青春早逝呢?我们的青春应是太阳,耀眼,永恒!【点评】此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高考材料作文: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高考,作为全国最公平的一次考试,很大程度上对考生将来的命运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考生的未来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下是橙子整理的关于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2014年天津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伤心儿女母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双眼紧闭,嘴唇乌紫,她中风的脑子迷迷糊糊的,已经3天了。
前两天,母亲的床前是没有人的,而今天,她的3个子女破天荒地都到齐了。
老大一脸横肉,倚着床,盯着母亲,眼里有一种攫取的光。
小弟小妹各有心事,又仿佛等待着什么。
病房的门被推开,一个声音叫道:"3号床,准备记忆移植。
"护士的话音刚落,3个人几乎同时一跃而起。
他们3个人将同时移入母亲的记忆,原因很简单,眼看着母亲快不行了,他们私下开始讨论分遗产的问题。
但由于母亲突然中风,什么话也没留下,加上3个人以前从未照顾过母亲,对母亲有多少财产谁也不知道底细。
“记忆移植进入程序。
”随着医生的话,3个人立即在大脑里开始了搜寻:……一间阴暗的小屋,潮湿,肮脏……沾满油渍的锅台,落灰的橱顶……这不是母亲的家吗?这样陌生,却又熟悉。
老大心想,当自己含冤入狱时,是母亲四处奔走,解救了他;又是在这间屋里,他休养了一年,然后自己找了媚子当老婆。
媚子逼着他抢占了母亲的1 / 5堂屋,把母亲赶进了这间破房。
从此,自己就再没有踏进这破屋门槛。
小妹开始了“回忆”:……腹部的痉挛,巨痛袭来,生下一个血糊糊的孩子。
这孩子的双眼被血糊了个严实,睁不开。
有人低下头,在孩子眼上一口一口地吮,吮了七七四十九天,血淤散尽后是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不是我吗?妈说过我小时候眼睛睁不开,原来是这样。
小妹的心一阵抽搐,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母亲多少白眼。
小弟脑海中闪出这样一幅图景:在自己家里,媳妇在大桌上吃得有滋有味,母亲却在门边的一张小凳上,手里拿着一个洋铁碗。
媳妇不时用刀子般的眼光剜着母亲……这大约是去年冬天,母亲来自己家住的那些日了。
14年江西高考作文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高考作文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14年的江西高考中,作文题目为“梦想”,这个话题无疑引起了考生们的热议和思考。
梦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美好的向往,也是一个前行的动力。
在这篇作文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掐探这个话题。
首先,梦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向往和渴望。
无论是年幼的孩童,还是成年的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孩子们可能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医生、老师,而成年人可能梦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艺术家、运动员等等。
梦想是每个人内心的火种,它点燃了我们前行的希望和动力。
其次,梦想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的。
有句话说得好,“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梦想并非只是停留在幻想的层面,而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去实现。
比如,一个人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就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不断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
梦想需要我们不断地付出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实现。
另外,梦想也是需要适应现实的。
虽然梦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
我们需要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适应现实的环境和条件。
比如,一个人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就需要在现实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同时也需要适应市场和读者的需求。
梦想是需要与现实相结合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梦想。
最后,梦想是需要勇气和信心的。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
只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才能战胜困难,实现梦想。
总的来说,梦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向往和渴望,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的,同时也需要适应现实和具备勇气和信心的。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不忘初心,不断前行。
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自己梦想中的样子,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
2014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黄绍文
【期刊名称】《作文成功之路(上旬)》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2014年5期“多维解读”拦目《从“毛毛虫现象”到“历史新知”》针对“盲从与突破”“怀疑与思考”“实践与新知”等角度,深入剖析,简直就是对此题的“举例分析”。
2014年4期《切莫暗淡了个性的花朵》素材二《扼杀了个性,也就扼杀了教育家》就是为此题量身定做的。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黄绍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4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2.2014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3.2014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4.2014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5.2014年湖北高考作文题题解及佳作展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4江西高考作文真题【篇一:2014高考满分作文——江西卷】2014高考满分作文——江西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
有的同学觉得,棵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记叔文或议论文;②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700字。
专家解析一、命题传承2014年江西卷作文依然保持自己一贯的命题特色:贴近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强化文体意识,规范文体;防宿构、套作,力求“逃逸”。
从命题形式看,今年江西卷作文依然采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与前三年保持一致。
从内容上看,江西卷作文历年都积极引导考生从“小教室”走进“大社会”,关注自己成长。
2011年以“君子三乐”为材料的作文题,紧扣南科大招生受限、食品安全问题等因“三乐”缺失而产生的社会热点话题;2012年以“拥有与缺少”为材料命题,引发考生从“知足”与“追求”等角度关照自我;2013年的作文题以校园流行语切入,引导考生对“奥数、英文、周树人”的“怕”或“不怕”、“喜欢”的现象谈体验思考或理解,选材贴近考生实际,每位考牛都有或深或浅的切身体验,都有自己可写的内容;2014年的考题内容与2013年如出一辙,以“新课标倡导的”探究这种考生应当熟稔的学习方式作为主题,所有这些考题都让考生在熟悉的领域立意写作,都让考生的感悟之情成为有源之水,都让考生的关注点既出自“小教室”,又走进“大社会”。
二、试题特点江西卷的命题特点是“回归教材,导向读书”,从狭隘范围而言,“回归教材,导向读书”强调了“教材”与“阅读”的重要性;从广义范围而言,“回归教材,导向读书”,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两者,它实际上指向的是回归教学过程,侧重考查考生在高中学习中的体会。
样卷一:在探究中学习(议论文)当下我国实施的探究性学习,实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该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多方面发展。
对于探究性学习,我认为值得推广。
首先,在探究中学习,可大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因为学生深入探究后,就会自己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方式相比较,它摒弃了学生不动脑的弊端;老师不再和盘托出,而是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探究中自我领悟,自我学习。
这样,才能让学生记得更深、更牢固。
此方法既让老师轻松了许多,又让学生受益,两全其美,岂不乐哉?其次,在探究中学习,还可培养出学生的兴趣,并将其发挥到极致。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安格拉曾指出:“探究可以让学生培养出自己的学习兴趣。
”的确,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时会让学生听的厌倦、无聊,以至于学生都不大愿意听讲,而造成分心。
而探究性学习,不会让学生这样,反而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收获的东西令其喜悦、高兴。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就可大大提高了。
当然,在课堂上的探究还不够,应当将教室移到户外,让学生深入外界探究、感受。
浙江江附属中学黄老师曾带领全班同学去户外探究自然,去感受当地人文底蕴,这远比从书本中来得更猛烈,更有感受、更令人回味无穷。
古人讲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的确,要想领悟到真正的知识,还需我们脱离课本,去课外探究。
在探究中发现奥秘,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剖析得透彻。
探究性的学习,确实解决了不少以前的种种教育弊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潜能。
学习就要讲究“知行合一”,“学”就是从前人那里传承,“知”就是在探究中加以推究研读,并将所学的发展,得出自己的结论。
由此可见,学生可在探究中学习,何不大力推广呢?样卷一评语:满分卷。
本文审题准确,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平实的语言体现出思维的逻辑层次性。
题目中巧妙地涵盖了材料中的关键词“探究”、“学习”,并鲜明地体现了肯定的态度。
全文围绕“探究性学习可促使学生多方面发展,值得推广”的中心论点,按“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论证:理由充分,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层次清晰,“推广”“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结尾结合“解决教育的弊端”深化“推广探究性学习”的论点,首尾圆合。
2014年高考(江西卷)语文作文专家组意见【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
有的同学觉得,棵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记叔文或议论文;②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700字。
标杆样卷01样卷一类文上★★★★★评分内容表达发展总分20 20 10 50在探究中学习◎江西一考生当下我国实施的探究性学习,实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该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可使学牛多方面发展。
对于探究性学习,我认为值得推广。
首先,在探究中学习,可大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学生深入探究后,就会自己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方式相比较,它摒弃了学生不动脑的弊端;老师不再和盘托出,而是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探究中自我领悟,自我学习。
这样,才能让学生记得更深、更牢固。
此方法既让老师轻松,又让学生受益,两全其美,岂不乐哉?其次,在探究中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将其发挥到极致。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安格拉曾指出:“探究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的确,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时会让学生听得厌倦、无聊,以至于学生不大愿意听讲,而造成分心。
而探究性学习,不会让学生这样,反而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收获的东西令其喜悦、高兴。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就会大大提高了。
当然,仅在课堂上探究还不够,应当将教室移到户外,让学生深入外界探究、感受。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黄老师曾带领全班同学去户外探究自然,去感受当地的人文底蕴,这远比从书本中来得更猛烈,更有感受,更令人回味无穷。
古人讲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确,要想领悟到真正的知识,还需我们脱离课本,去课外探究。
2014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14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导读:2014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精选:在探究中学习相关考试作文范文分享给各位同学学习。
2014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江西卷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4年第25期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50分)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或课外学习过程中。
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考题解析2014年江西卷的材料是有关于课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
不管是探究的得与失、好与坏,对考生来说写作的点较多,可记叙某一次探究活动及其意义,也可就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考生应紧扣材料中对课内外学习的探究,围绕“探究”的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来立意,构思写作。
立意构思可从下面来思考:1.从“对探究式学习”的看法来审视:⑴给沉闷的课堂吹来了一缕清风。
⑵暴露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⑶可以推进学说发展。
⑷要重视方式方法,切勿盲目行事。
⑸流于形式的探究有害而无益。
⑹可以张扬人的个性。
2.从“探究式学习”的体验来审视:⑴叙述一节语文探究课,这节课让“我”懂得了做事要有好方法。
⑵叙述一次实验探究课,让“我”懂得了探究与创新的关系。
⑶叙述某一次探究课,让“我”明白了合作、碰撞的作用,等等。
3.结合“探究式学习”,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审视:⑴在学习中的探究需要一种执着向上的精神。
⑵在学习中探究要有一种兴趣。
⑶在学习中探究的人既要勇敢,又要有方法。
⑷这样的探究要有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4.还可以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⑴从传统的学习方法或满堂灌的方式到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让人有诸多思考。
⑵从流于形式的探究到后来颇让学生喜欢、很有效果的探究,也能给人许多思考。
一类文稻香袅袅□江西一考生初夏,从稻田里吹过的凉风还杂着一丝稻的味道,我迈着轻盈的脚步去学校,草丛中的虫与树上的鸟鸣唱得欢。
“峰,你觉得杨老师教得怎么样?”我问。
2014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作者:江西黄绍文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4年第7期特别告知:2014年5期“多维解读”栏目《从“毛毛虫现象”到“历史新知”》针对“盲从与突破”“怀疑与思考”“实践与新知”等角度,深入剖析,简直就是对此题的“举例分析”。
2014年4期《切莫暗淡了个性的花朵》素材二《扼杀了个性,也就扼杀了教育家》就是为此题量身定做的。
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或课外学习过程中。
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写作指导此题触及到了最敏感的教育问题,涉及家庭、学校,也说出了学生的心声。
课堂内外的探究,每位学生都有切身体验与思考,可围绕“探究”的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立意,构思写作。
以下供参考:1.从“对课内外学习的探究”的看法来审视:(1)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给沉闷的课堂吹来了一缕清风。
(2)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显示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3)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要重视方式方法,切勿盲目行事。
(4)流于形式的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有害而无益。
(5)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可以张扬个性。
2.从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的体验来审视:(1)写一节语文探究课让“我”懂得了做事要有好方法。
(2)写一次实验探究课让“我”懂得了探究与创新的关系。
(3)写某一次探究课让“我”明白了合作的意义、思维碰撞的价值,等等。
3.结合“课内外学习中探究”,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审视:(1)学习中的探究需要执着的精神。
(2)在学习中探究要有兴趣。
2014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精选【篇一:2014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范文】2014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范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
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700字。
学会探究学习(议论文)对于探究学习,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甚至是抱怨,但这些都不能改变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的事实,尽管在日常的课内外探究学习中,有着这些或那样的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仍然觉得:探究学习不可弃,我们必须学会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对未知和疑惑的不断追问。
在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想到闻一多先生回忆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时说,梁启超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了一遍,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好,真好,实在是好!”并无半句解释。
那么,任公先生到底为什么要喝彩这首古诗呢?真的是如闻一多所说的“大师讲学,就是这样”吗?究其实,我们分明看到任公先生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敬佩之情。
先生为什么会对白发狂夫有如此情感呢?“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
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答案只有一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
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谭嗣同。
这位湖南热血男儿,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劫难的,可他却选择了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流血的第一人。
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篇,谭嗣同与白发狂夫有着同样的执着,梁启超对他们有着同样的敬佩!任公先生演讲中十六个字的《箜篌引》,二十多年后为什么又让梁实秋先生仍然记忆犹新呢?究其实,二十年后的梁实秋看到“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就想到了中国当时沧海横流的现状,想到了疲弱的祖国又到了该要革新的时候了,于是又一次想起了梁任公先生的那一次演讲,想起了先生讲的那首古诗。
是探究学习,是不断地追问,让我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有了全新的认识。
探究学习,是对权威和规则的勇敢挑战。
在学习《秋兴八首》(其一),“塞上风云接地阴”一句中“塞上”一词在教科书中注解为“这里指夔州的山”,我对此质疑。
站在寒秋之中的诗人,极目远望,诗人看到了:“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似乎暗示了是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衰败了,衰败到“气萧森”,在这就似乎流露了诗人的忧国之情。
诗人还看到了:“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时的望,已经远远的超出了诗人的目力范围。
诗人不能释怀的是时局的安宁,诗人知道此时此刻在边塞之上吐蕃人正在大举入侵,烽烟四起,阴云压地。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说明国家战事吃紧,有多少家庭都有在外征战和流落的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
在尾联,诗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思乡之情终于与忧国之情交织在了一起。
因此,通过探究学习,我认为,从诗的首联和尾联可以读到颔联中“塞上”是指“边塞”,而不是教科书上所说的“指夔州的山”。
探究学习,是发现答案和真理的有效途径。
在《过秦论》中,贾谊说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先说“仁义不施”。
两千多年来,“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的代名词。
然而一想,哪一个王朝不残暴呢?你很难举出一个“不残暴”的帝王来,因为封建统治就是专制统治,即使是父子兄弟,也可能会遭到无情的杀戮。
再说,不是也有讲“仁义”的君主也亡国了吗?可见,贾谊讲的这个“仁义不施”不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或直接原因。
再看“攻守之势异”,那么秦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形势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贾谊在文章中说到“废先王之道”。
就是说秦王朝废除周朝的领主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
当年秦在攻取天下的时候,是举国同心,不管是贵族还是百姓,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这些人图的是什么呢?图的是日后能列土封疆,所以,他们能与秦王同心协力去攻取天下,这样,胜算的机会就大得多。
而在守天下的时候,秦王“废先王之道”,打破了新贵族封王立侯的美梦,使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齐心协力了,所以,形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因此,通过探究学习,我懂得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攻守之势异”。
平日里,在课内外的探究学习中,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每忆及,心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如在感遇的波纹里,一叶扁舟掠过思念的海,浪花满怀蔚蓝的恋情??让我们在学习中愉快的探究,在探究中愉快的学习吧!【篇二:范文赏析(四)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 江西卷)】《阅卷档案》第三章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优秀作文2014高考满分作文——江西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
有的同学觉得,棵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记叔文或议论文;②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700字。
专家解析一、命题传承2014年江西卷作文依然保持自己一贯的命题特色:贴近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强化文体意识,规范文体;防宿构、套作,力求“逃逸”。
从命题形式看,今年江西卷作文依然采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与前三年保持一致。
从内容上看,江西卷作文历年都积极引导考生从“小教室”走进“大社会”,关注自己成长。
2011年以“君子三乐”为材料的作文题,紧扣南科大招生受限、食品安全问题等因“三乐”缺失而产生的社会热点话题;2012年以“拥有与缺少”为材料命题,引发考生从“知足”与“追求”等角度关照自我;2013年的作文题以校园流行语切入,引导考生对“奥数、英文、周树人”的“怕”或“不怕”、“喜欢”的现象谈体验思考或理解,选材贴近考生实际,每位考牛都有或深或浅的切身体验,都有自己可写的内容;2014年的考题内容与2013年如出一辙,以“新课标倡导的”探究这种考生应当熟稔的学习方式作为主题,所有这些考题都让考生在熟悉的领域立意写作,都让考生的感悟之情成为有源之水,都让考生的关注点既出自“小教室”,又走进“大社会”。
二、试题特点江西卷的命题特点是“回归教材,导向读书”,从狭隘范围而言,“回归教材,导向读书”强调了“教材”与“阅读”的重要性;从广义范围而言,“回归教材,导向读书”,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两者,它实际上指向的是回归教学过程,侧重考查考生在高中学习中的体会。
2014年的作文题就将这一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
命题人直接将时下倡导并流行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作为立意落脚点,让每个考生在回忆自身学习经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写作,让每个考生的思考及体会都有有效载体,而不至于出现假大空的写作现象。
这个话题考生非常谙熟,符合江西命题人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的一贯命题做法,但也正因为考题问得非常直接,要求考生的回答要更有针对性,所以考生要将探究这个话题讲透,讲出道理,甚至从中理出哲理,却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那些既走进书斋,又能走出书斋,关注生活的考生才能获得高分。
坦白而言,只有那些真正进行了探究学习的学校,真正有探究体会的考生,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获得高分。
历年江西卷作文题给我们的教学提示就是,踏踏实实关进课堂,认认真真避免假大空。
三、写作构思选材贴近考生学习实际,时代感强,每位考生都有或深或浅的切身体验,都有自己可写的内容。
这则材料作文给考生写作留了较大的空间。
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1.从个人经验角度谈探究。
这个角度适合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如果考生将文章写成记叙文,则可以将探究需要的元素作为切人点来进行故事写作。
写作时将探究需要的这些元素——毅力、勇气、坚持、兴趣、方法、动力等作为切人点,并通过结合自我的学习经历与体会将这些元素阐释,应当能让探究故事复杂起来,文章内容生动起来,而不至于流于叙述探索这一过程的表面。
课本《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可以借鉴的范文,如果写成议论文,则可将这些元素作为分论点,谈这些元素对探究的意义,在这基础上进行材料选择并对分论点进行论证。
2.从名人启示角度谈探究。
这个角度写议论文比较贴切。
既然是启示,自然主要是对他人探究行为的思考,这个思考与启示是建立在他人探究行为之上的,在写作过程中,为了突出启示与思考的合理性,应将他人的探究行为当作议论文的主要素材与沧据。
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先从名人探究行为本身去推得启示,这个启示可以是反面驳斥获得.如爱因斯坦晚年为了探究神学,终究一事无成,你可以从中得出启示探究要重视方式方法,不能盲目探究。
义如孔乙己去探究“回”字的多种写法,你可以从中得出启示——探究要与时俱进。
这个启示也可以从正面赞美获得,比如沈克泉、沈昌健为了探究油菜的产量,两代人在农田单不断探究,你可以从中得出启示——探究要持之以恒。
3.从事物发展角度谈探究。
事物发展是属于纵向角度,由于跨度大,很难用记叙文这种文体去阐述,一般选择议论文进行写作。
进行写作之前,要选好具体的事物,它可以是某一件具体的物件,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理念与规划。
具体的物件,如选择我国核潜艇的发展过程中,探究的重要作用。
要选择这个角度对考生平时积累要求颇高,考生要熟知这个领域的发展过程。
抽象的理念与规划方面,如可以写探究形式对于创新的重要性,探究对于我国登月计划的重要性等。
专家寄语今年的江西卷高考作文投有审题立意的障碍,但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这几种现象,应当引起注意:1.记叙文“假大空”。
因为这个考题是考生所熟知的内容,所以阅卷时针对记叙文这一文体强调了内容的真实与情感体会的自然。
部分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刻意煽情、夸大体会、忽视探究过程的展示。
在此提醒考生,我们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对事件过程的真实还原,而且这个还原必须是符合事情逻辑的真实,不能矫揉造作。
2.议论文揭示的启示不深刻。
有考生700多字的文章写出了十几段,十几个启示,行文过散,揭示的启示流于表面,启示成为r“口号”,过于生硬。
这类文章甚至有阅卷老师认为是文体不鲜明,而给了很低的分数。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耍注意张弛有度,详略得当,不能泛泛而谈。
3.流于表面。
无论足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有部分文章被阅卷老师贴上了“流于表面”的标签而被判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