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学情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鲁迅。
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展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以及作者的爱国情感。
文章选材典型,脉络清晰,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作者的情感体验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释。
【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2)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理解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时学习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认识了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
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的另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去认识另一位对鲁迅有着重要影响的老师——藤野先生。
那么,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与鲁迅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26 年,回忆了 1902 年至 1906 年作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
《藤野先生》学情分析
虽说《朝花夕拾》是鲁迅最温情的文字(温情是学生的情感敏感区),但本文篇幅长,涉及的人事较多。
既包含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回忆,又记录鲁迅本人的思想转变,明线暗线两条纵横交往,直入鲁迅思想深处。
加之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较之一般的记叙文显得深邃而富意味,学生刚结束了七年级比较感性而简单的记叙文阅读,恐怕对于较陌生和艰深的鲁迅散文会有隔阂之感,且课文涉及当时较为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顾此失彼。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主题内容的把握、重点词句的细读和赏析,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读、思、品、说、写,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在独特的体验中去品味语言、揣摩内涵,感受鲁迅先生拳拳的爱国心和对藤野先生内心深处的思念和感激。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小学到现在,教过你们的老师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也许有些老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请大家说一说这位老师给你的帮助,给你的鼓励。
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导入本课。
今天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看一下这位恩师对鲁迅什么样的帮助和鼓励。
板书题目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三、走进作者1、学生介绍鲁迅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检查预习情况,听写字词,学生爬黑板,写完后同桌上黑板批改。
3、学生齐读本课重点字词,教师强调重点字词解释。
四、整体感知速度课文思考: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在这些经历中,作者所写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表现地点转换的语句。
(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五、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学生小组活动,交流讨论,总结自己的观点。
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1)课文1—3段,说说我的见闻感受。
(2)从哪些语句中你能读出这些感受?(3)题目是藤野先生,写1—3段有何作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总结回答。
七、初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描写?以“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交流后用上面的句式说话。
八、再读课文,概述藤野形象。
藤野先生说课(优秀7篇)初中语文说课稿《藤野先生》篇一一、设计思想(一)、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有主见,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但看问题往往不够客观、全面、深入。
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好胜心强。
倘若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在教学中“还政于民”,引导得当,学生定会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的。
(三)、设计理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
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
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
授课时,应紧紧抓住文章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方法与过程: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学情分析方案
《藤野先生》学情分析方案
一、学情分析目的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故事对藤野先生了解程度,进而在备课过程中适当增减本课写作背景一些介绍,对学生都知道的一些内容少说,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多说,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藤野先生》。
2.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3.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相关的历史事实,感受藤
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
4.教学难点:把握本文观点,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爱国
主义情感。
三、学情分析方法
我采取网上搜索视频文字资料的方式,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课写作背景和作者的预习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点。
四、学情分析工具
问卷星。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心灵轨迹,体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
2、了解回忆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心灵轨迹,体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回忆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方法】文本诵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
来看题目,什么是“先生”。
一提到老师,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可能是因为职业关系,一提到老师,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教书育人”。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精读6——23段。
寻找批注。
二、久别长相忆1、阅读6——23段,思考: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学生分析,教师点拨,关注细节。
预设一、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分析:穿衣服不讲究,不注重外表。
生活很简朴,不拘小节。
他把时间都用在了哪里?后面有一处照应。
都用在研究学问,为了研究学问心无旁骛。
这是一位生活俭朴潜心研究的老师。
预设二、“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分析:除了关心鲁迅。
咱们再来看看这个句子。
在平时,你的老师会怎么说?我把它修改了一下,你读读。
读出了什么?严格,凶巴巴的。
而且感觉这位老师高高在上。
地位是不平等的。
那我只是去掉逗号呢?语速很快,很着急,没有耐心。
而这样我们再来读读原句,你有感觉出什么了?藤野先生耐心、和蔼、平易近人、待人友善。
这样我们也明白在散文里,特殊的写法,一定有特别的用意啊。
预设三“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案(优秀5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说课稿《藤野先生》篇一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藤野先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我将在“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藤野先生》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了作者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好这篇文章,不仅对学生学习散文有重要影响还可以激发爱国情感。
因此,在关注文学表达、思想情感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教育在平时教学中的渗透。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散文知识,但认识往往停留表面,在领悟藤野先生高尚品质和作者思想情感方面需要引导。
有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些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初二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依据前面教材的解说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写作手法”定为教学重点,将“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定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问对话法、引导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法。
《藤野先生》教案(通用5篇)《藤野先生》教案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要珍惜今日生活,并为之而奋斗。
2、知识与技能:感知部分片断,把握人物品格;学会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进一步把握人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品读语言,揣摩心理;联系实际,理解人物。
【重难点】把握人物形象。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思路、理解了文章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课文的。
由于本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的,所以本节课就把重点放在把握人物的品格上,力争使学生对藤野先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为此,设计时,通过多个角度,遵循从初步感知,到揣摩人物内心心理,到理解人物最崇高的品质的思路,全面挖掘理解人物。
【教学过程】一、回顾1、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思路。
3、文章的主题。
二、师生合作,研习课文本文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作为一名弱国的学生,身处异国他乡,倍受他人凌辱,而此时遇到了一位使自己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先生。
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具有什么品格,影响了作者一生?1、初读课文有关藤野先生的段落,谈谈自己的初步感受:部分学生朗读作者和先生相处部分,其余学生思考。
初步感知藤野先生的形象。
⑴谈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出: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生活俭朴热情诚恳正直求实⑵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先生的这种品质?教师引导,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2、从具体语言入手,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⑴找出有感触的语言,细细品读,体会先生复杂的感情:例:“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教案一. 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一位名叫藤野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以叙事抒情为主,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叙事抒情的文章有较强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太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行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师长的品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2.难点:理解文中一些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以及对藤野先生精神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藤野先生的精神。
3.写作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对文中不理解的部分做好标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文章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人物?”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插图,让学生对藤野先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不理解的部分做好标记。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1、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了六个单元,分别是“人生历程”、“心灵之声”、“敬畏自然”、“民风民俗”和“浅易文言文(两个单元)”。
从知识和能力的维度来说,八年级语文在七年级“侧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揣摩语言、体验情境、质疑问难”的基础上,侧重于培养阅读和分析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九年级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打下基础。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来看,初中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
引导学生感悟“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付出爱一定会得到爱,这正是教材编排“人生轨迹”专题作为第一单元的用意之一。
初二的学生学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阅历较浅,二是心理不够成熟。
再加上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底子差,又缺少学习的主动性。
而鲁迅的作品,往往把自己的思想藏得很深,综合以上原因,课上要多用阅读品味思考的方法,在老师的讲授引导下,看清文中的鲁迅,感受藤野先生高贵的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安排两课时,一课时归纳事件,理清思路,及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完成重点。
二课时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师生真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效果分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定位《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是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之后的又一篇鲁迅先生的经典著作,是《朝花夕拾》里颇受鲁迅先生本人青睐的一篇散文。
第一单元人生轨迹1. 藤野先生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典型事件等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通过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写作情操,以写作陶冶性情。
在人物的形象的分析中,学习通过典型事件等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在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师对全班的评价:教师估量全班速读与跳读把握文意的整体表现,发现群体的学习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明确群体学习活动的总体趋势。
教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教师在赏读环节中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实际表现,看优秀学生是否有突出的表现,看后进生是否正在进步等。
群体合作评价:全班参与合作评价,针对探究的主要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相机对学生做因势利导的评价指导。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一课时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中那位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那位老师令鲁迅信服敬畏;在日本也有一位老师让鲁迅谨记心怀,那就是藤野先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藤野先生》,了解他与鲁迅相识相交的全过程,感受一种别样的情怀。
(板书;文题、作者)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典型事件等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通过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师活动: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那你觉得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活动:学生自我概括,后从文中明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教师活动:伟大这个词语,我们一般用在什么人身上?(生答)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南征北战为祖国荣誉而战的军人是伟大的;他的勇气和坚持鼓舞了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霍金是伟大的,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谢幕。
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伟大呢?下面跟老师一起走进文本,研读赏析。
一.目睹藤野先生★教师活动:了解一个人第一印象很重要,那么我们就从他们的相识说起。
列夫•托尔斯泰说:“要全面描写一个人是太不可能的,你只能写这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
”什么是印象?就是你看到、听到的内容,到了你心里的那个反应。
《藤野先生》说课稿《藤野先生》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藤野先生》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
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
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
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
所以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
教学需要2个课时。
而且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
《藤野先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社戏》等作品,对鲁迅的经历、思想及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叙事性散文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是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探究最有利的一面。
情感教育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坚定实现梦想的信心。
1。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藤野先生》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对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有一定了解,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有一定基础;对于人物描写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积累,能通过概括事件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能通过品味语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2.本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而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又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追求(可补充材料和借助课下注释),这样理解起来才能到位和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