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活动心理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6
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绘画心理学(一)通过孩子的画走进孩子的内心想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得先读懂孩子的画。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
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孩子可能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
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扇窗户。
绘画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
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
我们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
(二)线条与心理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
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
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具有攻击性,发泄愤怒。
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我。
(三)色彩与心理6岁前只用红色正常,6岁后过度频繁使用,有暴力倾向,对感情自控力差。
5岁前偏好蓝色,表示有分寸,6岁后大量使用,表示适应力好,但过度使用,表示孩子过于自我约束。
偏爱暖色:活泼,热情,精力充沛,心情愉快。
偏爱冷色:安静,思考,严谨,悲伤,心情烦闷。
喜欢很强烈的颜色:做事有激情,有领导才能,但属于易怒型,缺乏耐性。
喜欢阴郁的颜色:被动,含蓄,焦虑,多愁善感。
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开朗,乐观,人缘好,受欢迎,但容易浮躁。
只用一两种颜色:冷静,谦让,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容易接受挑战。
(四)人物与心理(1)画谁: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孩子在对他表达强烈的爱和依恋。
孩子为人物画的细节(帽子,腰带,头饰,鞋子等)越多,表明对那个人的关注程度越高,感情越强烈。
(2)手臂和手:孩子三、四岁以前,不画手的居多,其原因是此时期的幼儿还未完全确立自我。
逐渐长大之后,开始画手。
如果手臂向上举开,表示快活、得意,对自己所要求的都能获得满足。
手代表对环境的支配,伸得越开支配力越强。
幼儿美术心理幼儿是具有生命的发展个体,他们的美术心理与身心成长是无法分开的,应该幼儿整个纵向动态的成长变化角度去审视幼儿美术心理。
形成幼儿美术心理复杂难辨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其关键在于人在童年这短短的十几年中要经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次身心发育的转折,每一次转折对于幼儿的成长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心理学家基于此将幼儿绘画划分为:涂鸦期、象征期。
涂鸦期是幼儿绘画中最难辩,争论最多的时期。
这一时期在幼儿的作品中充满着各种具有节奏的点、线、圈的式样,他们或独立或融合。
幼儿更喜欢画画的过程,而不在意真实的世界与所画的东西之间的关系。
他们自己也无法说出这些随意的式样是什么,更很少为自己的作品命名。
到了象征期的孩子,因为感知能力的增强,开始认识事物整体的品质与性质,但想象、思维仍在初期发育阶段,不能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更多的是他们所知的,而并非是他们所见的。
作品中出现了类似于蝌蚪的人形,四肢从大大的脑袋上长出。
幼儿没有意识到躯干的存在是因为它不象脑袋、眼、嘴、四肢在他们的生活中更能派上用场。
他们所画的房屋、树木仍是概括、简洁的形体。
他们从不组织画面,从不计划先画什么,一切都是随机的。
形式多样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归纳为绘画和手工两大类。
这些课程在实际操作时更灵活多样,容易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绘画是连接孩子内心与外界的桥梁,在进行绘画时,孩子们能够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达到宣泄的效果。
与此同时,手工类美术活动还有助于引导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友谊,让他们的人际交往不再充满困难。
当然,教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做出适当的评价与鼓励,也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自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更有勇气去面对可能出现的失败。
儿童绘画,可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油画棒、彩铅、颜料,还有中国水墨的形式。
不仅有简单的手绘,还可以加以拼贴等方式。
各种废旧材料,如纸、布、泥等都发挥了很强的作用,创意性十足。
由此不难看出,美术教育活动在幼儿的创造性人格培养方面拥有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