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相变对流传热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7
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对流换热是指热量通过传导和传导的方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在许多工程和自然现象中,对流换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
1.强制对流换热:强制对流换热是指通过对流传热介质(如气体或液体)的外力驱动,使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其特征包括:-较高的传热速率:由于外力使传热介质保持流动状态,因此强制对流传热速率较高。
-计算公式:Q=h*A*(Ts-T∞)其中,Q是传热速率,h是对流换热系数,A是传热面积,Ts是表面温度,T∞是流体温度。
2.自然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是指在没有外力驱动的情况下,通过自然气流或自然对流传热介质(如气体或液体)进行热量传输的过程。
其特征包括:-由温度差引起的自然循环:由于温度差异造成的密度差异,导致气体或液体在物体表面形成循环,从而传热。
-计算公式:Q=α*A*ΔT其中,Q是传热速率,α是自然对流换热系数,A是传热面积,ΔT 是温度差。
3.相变换热:相变换热是指物体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其特征包括:-温度保持不变:当物体处于相变过程中时,温度保持不变,热量主要用于相变过程。
-计算公式:Q=m*L其中,Q是传热速率,m是物体的质量,L是单位质量的相变潜热。
4.辐射换热:辐射换热是指通过电磁辐射传播热量的过程。
其特征包括:-不需要传热介质:辐射传热不需要传热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递热量。
-计算公式:Q=ε*σ*A*(Th^4-Tc^4)其中,Q是传热速率,ε是辐射率,σ是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A 是物体表面积,Th和Tc分别是辐射物体和周围环境的温度。
总结:不同的对流换热过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计算公式。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计算和分析热量的传递过程。
要注意,实际的对流换热过程可能是多种换热方式的复合,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换热方式。
对流换热公式汇总与分析【摘要】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对流换热,它已不是基本传热方式。
本文尝试对对流换热进行简单分类并对无相变对流换热公式简单汇总与分析。
【关键词】对流换热 类型 公式 适用范围对流换热的基本计算形式——牛顿冷却公式:)(f w t t h q -= )/(2m W或2Am 上热流量 )(f w t t h -=Φ )(W上式中表面传热系数h 最为关键,表面传热系数是众多因素的函数,即),,,,,,,,(l c t t u f h p f w μαρλ=综上所述,由于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很多,因此对流换热的分析与计算将分类进行,本文所涉及的典型换热类型如表1所示。
表1典型换热类型1. 受迫对流换热 1.1 内部流动1.1.1 圆管内受迫对流换热 (1)层流换热公式西德和塔特提出的常壁温层流换热关联式为14.03/13/13/1)()(PrRe86.1wf fff l d Nu μμ= 或写成 14.03/1)()(86.1w f f f l d Pe Nu μμ=式中引用了几何参数准则ld,以考虑进口段的影响。
适用范围:16700Pr 48.0<<,75.9)(0044.0<<wfμμ。
定性温度取全管长流体的平均温度,定性尺寸为管内径d 。
如果管子较长,以致2])()Pr [(Re 14.03/1≤⋅wf l dμμ则f Nu 可作为常数处理,采用下式计算表面传热系数。
常物性流体在热充分发展段的Nu 是)(66.3)(36.4const t Nu const q Nu w f f ====(2)过渡流换热公式对于气体,5.1Pr 6.0<<f ,5.15.0<<wf T T ,410Re 2300<<f 。
45.03/24.08.0)]()(1[Pr )100(Re 0214.0wf f f f T T l dNu +-=对于液体,500Pr 5.1<<f ,20Pr Pr 05.0<<wf ,410Re 2300<<f 。
一、考试要求:1、要求考生掌握工程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分析方法,具有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试时携带必要书写工具之外,须携带计算器。
二、考试内容:1、工程流体力学(1)流体及其主要物理性质a)正确理解和掌握流体及连续介质的概念;b)流体主要物理性质:密度、重度和相对密度的关系;流体压缩性、膨胀性及流体粘性产生原因及温度对流体粘性的影响;牛顿内摩擦定律;正确理解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的概念等;c)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2)流体静力学a)熟练掌握流体静压力的概念和二个基本特性;b)掌握用微元体分析法推导流体平衡微分方程的方法,熟练掌握水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及应用;c)掌握压强表示方法(绝对压强、表压和真空度)、单位换算关系以及测量和计算;d)掌握绝对静止与相对静止流体中的等压面和压强分布规律的分析方法;e)掌握在液面压强p0=pa和p0≠pa两种情况下静止流体作用在平面和曲面上的总压力(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以及物体浮力的计算方法。
(3)流体运动学与动力学基础a)正确理解描述流体运动的拉格朗日法、欧拉法,随体导数及其意义;b)掌握稳定流与不稳定流、流线与迹线、有效断面、流量、断面平均流速、流束与总流、空间和平面及一元流动、动能修正系数、缓变流、水头线(位置水头线线、测压管水头和总水头线)及水力坡降、流量系数、总压强与驻压强、泵的扬程和功率等基本概念;c)掌握欧拉运动方程、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及动量方程的推导思路,并理解方程的物理意义及使用条件和范围,并熟练掌握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动量方程的应用。
(4)流体阻力和水头损失a)正确理解和掌握层流、紊流、雷诺数、水力半径、水力光滑与水力粗糙等概念;b)掌握因次分析和相似原理(特别是各种比尺及三个相似准数:雷诺数、富劳德数、欧拉数)在试验中的应用;c)掌握用N-S 方程分析几种典型的层流问题(如圆管层流、平板层流等)流动规律;d)掌握层流、紊流状态下圆管和非圆管的水头损失(沿程损失及局部损失)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非稳态热传导一、名词解释非稳态导热: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导热过程称为非稳态导热。
数Bi :Bi 数是物体内部导热热阻λδ与表面上换热热阻h 1之比的相对值,即:λδh Bi =o F 数:傅里叶准则数2τl a Fo =,非稳态过程的无量纲时间,表征过程进行的深度。
二、解答题和分析题1、数Bi 、o F 数、时间常数c τ的公式及物理意义。
答:数Bi :λδh Bi =,表示固体内部导热热阻与界面上换热热阻之比。
2τl a Fo =,非稳态过程的无量纲时间,表征过程进行的深度。
hA cVc ρτ=, c τ数值上等于过余温度为初始过余温度的36.8%时所经历的时间。
2、0→Bi 和∞→Bi 各代表什么样的换热条件?有人认为0→Bi 代表了绝热工况,是否正确,为什么?答:1)0→Bi 时,物体表面的换热热阻远大于物体内部导热热阻。
说明换热热阻主要在边界,物 体内部导热热阻几乎可以忽略,因而任一时刻物体内部的温度分布趋于均匀,并随时间的推移整体地下降。
可以用集总参数法进行分析求解。
2)∞→Bi 时,物体表面的换热热阻远小于物体内部导热热阻。
在这种情况下,非稳态导热过程刚开始进行的一瞬间,物体的表面温度就等于周围介质的温度。
但是,因为物体内部导热热阻较大,所以物体内部各处的温度相差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体内部各点的温度逐渐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物体的冷却或加热过程的强度只决定于物体的性质和几何尺寸。
3)认为0→Bi 代表绝热工况是不正确的,0→Bi 的工况是指边界热阻相对于内部热阻较大,而绝热工况下边界热阻无限大。
3、厚度为δ2,导热系数为λ,初始温度均匀并为0t 的无限大平板,两侧突然暴露在温度为∞t ,表面换热系数为h 的流体中。
试从热阻的角度分析0→Bi 、∞→Bi 平板内部温度如何变化,并定性画出此时平板内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示意曲线。
答:1)0→Bi 时,平板表面的换热热阻远大于其内部导热热阻。
依靠流体微团的宏观运动而进行的热量传递。
这是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之一。
化工生产中处理的物料大部分是流体,流体的加热和冷却都包含对流传热。
在化工生产中,对流传热在习惯上专指流体与温度不同于该流体的固体壁面直接接触时相互之间的热量传递。
这实际上是对流传热和热传导两种基本传热方式共同作用的传热过程。
例如间壁式换热器中的流体与间壁侧面之间的热量传递,反应器中固体物料或催化剂与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都是这样的传热过程。
类型按流体在传热过程中有无相态变化,对流传热分两类:①无相变对流传热。
流体在换热过程中不发生蒸发、凝结等相的变化,如水的加热或冷却。
根据引起流体质点相对运动的原因,对流传热又分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
自然对流是由于流体内各部分密度不同而引起的流动(如散热器旁热空气的向上流动);强制对流是流体在外力(如压力)作用下产生的流动。
强制对流时流体流速高,能加快热量传递,因而工程上广泛应用。
②有相变对流传热。
流体在与壁面换热过程中,本身发生了相态的变化。
这一类对流传热包括冷凝传热和沸腾传热。
对流传热机理流体的运动对传热过程有强烈影响。
当边界层中的流动完全处于层流状态时,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热量传递虽然只能通过流体内部的导热,但流体的流动造成了沿流动方向的温度变化,使壁面处的温度梯度增加,因而促进了传热。
当边界层中的流动是湍流时,壁面附近的流动结构包括湍流区、过渡区和层流底层。
湍流区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热量传递除了热传导外,主要依靠不同温度的微团之间剧烈混合,即依靠对流传热。
此传递机理与湍流区中的动量传递机理十分类似。
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热量通量为:式中εh称涡流热扩散系数(与流体的流动状况有关);λ为热导率;cp、ρ分别为流体的等压比热容和密度;dT/dy为垂直于流动方向的温度变化率。
由于εh一般比λ大得多,故湍流区的对流传热热阻很小,所以此区的温度下降也很小。
在层流底层中热量传递只能靠热传导。
由于流体的热导率一般很小,所以即使该层很薄,仍是传热过程的主要热阻,相应的温度下降很大。
7 对流换热7.0 本章主要内容导读本章讨论对流换热问题,首先介绍对流换热的相关基本概念——对流换热的机理、数学描述方法和主要研究方法,然后介绍两类无相变的对流换热——强制对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主要内容如图7-1所示。
图7-1 第七章主要内容导读7.1 对流换热基本概念7.1.1对流换热机理如前所述,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对流问题是对流换热问题,它是导热与热对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流体的热运动强化了传热,通过对流流体的传热速率比通过静止流体导热的传热速率高得多。
并且,流体速度越快,传热速率越高。
理论上,对流换热可以通过牛顿冷却公式求解,即=αQ∆Ft与导热中的导热系数λ不同,对流换热系数α不是物性参数,因此对流换热过程和相应的对流换热系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如下五类。
(1)流体流动产生的原因。
根据流动产生的原因,对流换热可以分为强制对流换热与自然对流换热两大类。
前者由泵、风机或其它外部动力源的作用引起,后者通常由流体各个部分温度不同产生的密度差引起。
两种流动产生的原因不同,流体中的速度场、对流换热规律和换热强度均不一样。
通常强制对流换热的流速高、换热系数α大;(2)流体有无相变。
在流体没有相变时对流换热中的热量传输由流体显热的变化实现,在有相变的换热过程中(如沸腾或凝结),流体相变热(潜热)的释放或吸收常常起主要作用,流体的物性、流动特性和换热规律均与无相变时不同。
一般同一种流体在有相变时的换热强度远大于无相变时的强度;(3)流体的流动状态。
根据动量传输知识,粘性流体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流态——层流和湍流。
层流时流体微团沿着主流方向作有规则的分层流动,湍流时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剧烈的混合。
因此,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湍流换热的强度明显强于层流换热的强度;(4)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
这里的几何因素指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换热表面与流体运动方向的相对位置以及换热表面的状态(光滑或粗糙)。
这些几何因素都将影响流体在壁面上的流动状况,从而影响到对流换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