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红楼梦选读葬花
- 格式:ppt
- 大小:92.14 KB
- 文档页数:5
《黛玉葬花》教案高品质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具体内容为《黛玉葬花》一课。
该章节详细描绘了林黛玉为花落泪,葬花寄情的故事,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体会作者曹雪芹的细腻笔触和深刻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感受林黛玉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性格特点。
2. 掌握文本中的重点词汇、成语、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形象,理解其情感变化。
难点:文本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如拟人、对偶、排比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文本内容、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2. 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红楼梦》电视剧中的黛玉葬花片段,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黛玉葬花》,了解故事情节,体会林黛玉的情感变化。
3. 讲解:教师对文本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林黛玉的形象特点,讲解重点词汇、成语、修辞手法。
4. 实践情景引入: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自己就是林黛玉,如何表达对花落的感慨。
5. 例题讲解:分析文本中的一段描写,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六、板书设计1. 《黛玉葬花》2. 主要内容:林黛玉形象、情感变化、修辞手法3. 重点词汇、成语、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黛玉葬花》的读后感。
2. 答案要求: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体现林黛玉的形象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了解其他人物形象,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古典文学社团,深入体验古典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林黛玉形象的分析。
2. 情感变化的理解。
3. 文本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黛玉葬花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①,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②,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
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
”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③。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1《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其中一章《黛玉葬花》更是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存在。
作为苏教版高三选修的文学作品,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氛围和人物形象,同时学会进行文本解读和分析。
本文将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一份符合课程标准的学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黛玉葬花》这一章的深刻含义和特殊结构。
一、课堂导入教师可以简单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学生展示几张相关的照片或插图,引入本文要学习的具体章节《黛玉葬花》。
二、文本理解1.阅读原文,了解情节和主题教师可以简要讲解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角色,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事件背后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2.解读若干关键词汇和短语小说中使用了许多细腻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涉及众多文化象征和隐喻。
在这部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词语解析和文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更多深层次的文本信息。
例如,教师可以解释“冷香丁香”(象征黛玉有气节,不屑花鸟),“怨情”(反映黛玉对生命和命运的感慨和无奈),“举世无双、万里无云”(形容黛玉的高贵、纯洁和独特性格)等。
3.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作为一部对整个清代文化和历史的反思,小说中难免涉及许多文化象征和隐喻。
此部分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细节观察和解读来探索小说的深层次含义。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一些样本,例如玉菡的绣球、林黛玉的水晶铜镜等,鼓励学生提供更多类似物品或象征。
三、课后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学生可以将整个课堂的笔记整理成书面文件,以便用于复习和深度分析。
此外,他们还可以寻找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源来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气氛和人物形象。
2.创作小说的评论或文学质疑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和审美观点来撰写小说的评论或问答,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情感。
最新《黛玉葬花》剧本黛玉葬花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经典章节展开,详细内容涉及小说中黛玉的性格描绘、葬花情节的深层含义,以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反映。
所选教材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教材,具体章节为《红楼梦》选读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经典情节,深入剖析黛玉的人物性格。
2.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借助作品反映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百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黛玉葬花情节的深层含义,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分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并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黛玉葬花》剧本、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红楼梦》文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黛玉葬花》的戏曲选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葬花情节。
3. 文本分析:a.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葬花情节的基本内容。
b.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黛玉葬花的深层含义,剖析其性格特点。
c.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探讨葬花情节所反映的现实问题。
4. 例题讲解:以一道关于“黛玉葬花”的鉴赏题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文学作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经典情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黛玉葬花》2. 内容:a. 黛玉性格特点:敏感、多情、才情横溢b. 葬花情节含义:生命无常、世事如梦c. 社会背景:封建礼教、人性束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红楼梦》中另一个经典情节,谈谈你对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2. 答案示例:通过对宝钗与宝玉的对比,分析宝钗的稳重与宝玉的叛逆,反映封建礼教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关注葬花情节的深层含义,对黛玉性格的剖析是否到位。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葬花吟原文翻译及赏析《葬花吟》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出彩的作品,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
一、葬花吟简介《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二、葬花吟原文(程高通行本)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三、葬花吟翻译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黛玉葬花》教案高品质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红楼梦》中经典篇章《黛玉葬花》。
该篇章所在的教材章节为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选读。
《黛玉葬花》详细内容主要描绘了林黛玉因误会宝玉而心生悲伤,独自一人在大观园中葬花,抒发了她对世事无常、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感受林黛玉的情感变化。
2. 掌握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把握林黛玉的情感变化,理解她葬花的深层含义。
重点:学习《黛玉葬花》的情节,品味经典语句,感受作者曹雪芹的文学功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大观园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红楼梦》及林黛玉的形象特点,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黛玉葬花》,了解故事情节,感受林黛玉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引导学生理解林黛玉葬花的深层含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葬花的意义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黛玉葬花》2. 主要内容:林黛玉形象特点葬花的深层含义经典语句品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写一篇关于林黛玉心情变化的短文。
答案示例:林黛玉在误会宝玉后,心情由悲伤、愤怒转为感慨。
她在葬花的过程中,体会到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从而抒发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2. 课后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深入了解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品读【红楼梦】也说葬花——落花迷人眼,谁是葬花人?作者落笔升蝶说到《红楼梦》中的葬花,人人都会想到让人心生怜惜的林黛玉,但细读文本就会发现《红楼梦》中的葬花人,其实可以是黛玉,也可以是宝玉,两者兼而有之。
只是对于两人如何葬花,作者采用了或明写、或暗写的手法,有关情节分别是在第二十三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第六十二回,作者对这一情节的描写,可谓是一再渲染,不遗余力,由此可见葬花这一情节在书中何其重要。
那么,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葬花之人缘何葬花,有何深意,我们不妨把书中所涉及到的“葬花”情节细细捋析一下,以便读者自己感知。
惜花与葬花表面看来,《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首次描写葬花,时在三月中浣,宝玉坐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的石头上细玩茗烟在外面淘来的《会真记》,正在陶醉之时,一阵风把树上桃花吹下大半,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此情此景,正是书中“落红成阵”,眼前“落红成阵”,不由得勾起宝玉的惜花之心。
他不忍践踏所以把这许多花瓣兜了,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流出沁芳闸了。
因此,周汝昌老先生在《从“黛玉葬花”说起》一文中指出:“第一次葬花,不是埋在土里,而是‘落花水流红’,让它随水漂去,主角是贾宝玉。
”但真的是这样吗?书中写到,正在宝玉为满地落花踟蹰之时,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袅娜而至,她告诉宝玉“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短短几句交代,采用了不着痕迹地轻轻点染,黛玉的花冢就悄然而现,可见宝玉抖却落花入水的行为算不得书中葬花第一次,这种暗写之法,恐怕只有有心人用心留意才不会错过。
紧接下文所写红楼最美场景之一的宝黛共读西厢,插入在宝黛各自葬花之后、共同葬花之前的间隙,是为二人青春期发展中的一次象征性抒发,也是对二人情感发展的第一次正面渲染。
也就是在此时此刻,宝玉借用《西厢记》中“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第一次向黛玉委婉的表露心事,虽然黛玉表面恼怒嗔怪,但此前二人青梅竹马的小儿女情态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悄起了变化。
高中语文苏教版《红楼梦》选读(选修)《黛玉葬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高中语文苏教版《红楼梦》选读(选修《黛玉葬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结合高一已学的《林黛玉进贾府》,通过重点赏析《葬花吟》,分析黛玉性格2、分析黛玉《葬花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其在人物悲剧性格刻画中起到的作用3、学习通过心理描写的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学情分析《黛玉葬花》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红楼梦》中的篇目,而《红楼梦》是学校高一指定名著阅读篇目,这篇课文是在高一下学期教授的。
在高一上学期学生已经学过《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学生对林黛玉有初步的了解。
大部分同学读完《红楼梦》这部名著,但仅停留在对名著情节的大概了解。
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黛玉性格,赏析《葬花吟》教学难点:赏析《葬花吟》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其在人物悲剧性格刻画中起到的作用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黛玉葬花《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
我们仿佛看到宝钗扑蝶、湘云卧石、探春理财、香菱学诗、晴雯补裘……在这众多的女性形象中,最有灵气的无疑是黛玉,她是读者心中圣洁美丽的女神,是作者饱含着血和泪塑造出来的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活动2【讲授】诵读课文,探究黛玉形象:(一)、师生共同回忆《林黛玉进贾府》及林黛玉的相关情节,说说黛玉的形象(PPT):黛玉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最新《黛玉葬花》剧本黛玉葬花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材《中国古典文学》第十章“红楼梦”节选《黛玉葬花》的内容。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通过讲述林黛玉葬花的故事,揭示了其性格特点及封建社会的风俗民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本情节,理解人物性格,探讨作者创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把握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2. 分析《黛玉葬花》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风俗民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理解《黛玉葬花》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风俗民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黛玉葬花》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黛玉葬花》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黛玉葬花》的故事情节,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黛玉葬花》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风俗民情。
4. 例题讲解:分析一段关于林黛玉性格特点的描写,指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挖掘人物性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教材中的《黛玉葬花》片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黛玉葬花》2. 内容:林黛玉性格特点:敏感、多情、才情横溢封建社会的风俗民情:重男轻女、婚姻观念、家庭伦理作者创作意图:揭示封建社会的弊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黛玉葬花》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封建社会风俗民情的认识。
2. 答案要点:结合文本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联系封建社会的风俗民情,表达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反思自己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中外名作鉴赏与评析:《黛玉葬花》曹雪芹【题解】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祖籍辽阳,先世原为汉人,后入了满籍,身份是满洲正白旗“包衣”。
自曾祖父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历时60余年,深得康熙帝宠信,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住在织造府,其中四次是在曹寅任上。
雍正初年,曹家因受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牵连,被革职抄家,举家迁居北京,曹家从此衰落,生活日趋艰难。
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过着“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
曹雪芹经历了从封建大家庭富贵奢侈生活到没落贫苦无奈困顿的巨大变故,深感世态炎凉,凭借其卓越的艺术才能,苦心孤诣,“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成就了《红楼梦》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话说林黛玉正自悲泣,忽听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送了出来。
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犹望着门洒了几点泪。
自觉无味,方转身回来,无精打彩的卸了残妆。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
先时还有人解劝,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曲,只得用话宽慰解劝。
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
所以也没人理,由他去闷坐,只管睡觉去了。
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一宿无话。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1]的,都用彩线系了。
苏教版语文选修《红楼梦选读》红楼品鉴《黛玉葬花》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
现在人们用“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便是由《为政》中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理想人格成长过程的话语而来。
B.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借用骑士小说的体裁,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达到讽刺骑士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目的,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C.外国小说《桥边的老人》《安东诺夫卡苹果》《素芭》《在桥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作者分别是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蒲宁、泰戈尔、伯尔、马尔克斯,其中,泰戈尔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
D.《红楼梦》充满诗情画意,既表现在黛玉葬花、宝钗卧石等优美场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
例如黛玉纤弱清丽的倩影、幽怨含情的眉眼、哀婉缠绵的低泣,以及她所住的静谧高雅的潇湘馆,使她在群芳云集的大观园中,独具一种“风流态度”。
答案:D解析:【分析】应为湘云卧石。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绘画等艺术手法,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既表现在宝黛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众多优美场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例如林黛玉的倩影、的眉眼、的低泣,以及她所住的那个的潇湘馆,使她在群芳云集的大观园中,独具一种“风流态度”。
A、静谧高雅幽怨含情哀婉缠绵纤细清丽B、静谧高雅哀婉缠绵幽怨含情纤细清丽C、纤弱清丽幽怨含情哀婉缠绵静谧高雅D、纤细清丽哀婉缠绵幽怨含情静谧高雅答案:C解析:【分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各词词义。
可运用排除法,“静谧高雅”中,“静谧”指环境安静,“高雅”指格调高雅,在本题中只能修饰潇湘馆,排除AB;“幽怨含情”指含幽怨之情,可联想到“眉目含情”,故只能修饰“眉眼”,可排除BD,可得出本题选C;然后将“纤细清丽”代入“倩影”处,“哀婉缠绵”代入“哭泣”处,合理。
《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引言:《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伟大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红楼梦》其中精彩的片段有很多,下面是小编分享经典片段《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黛玉葬花”源于一个偶然事件:林妹妹无意中吃了晴雯的“闭门羹”——第二十六回:芒种节前夕,黛玉来到怡红院,见门已关了,便上前叩门。
谁知晴雯方才与碧痕拌了嘴,正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串门(就在黛玉到来之前十几分钟),便把气移到宝钗身上,偷着跑到院子里发牢骚:“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叩门,晴雯越发来气,也不问来者是谁,没好气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吧!”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性情,她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这丫头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道:“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偏又没听清:“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听了这话,不觉气愣在门外。
一番思忖:“虽说舅舅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居。
若是认真怄气,也觉得没趣”。
不免又滚下泪来。
真是回去也不是,站着也不是,正尴尬着,又听得里面传来一阵宝玉与宝钗笑语之声,于是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得伤悲,也顾不得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她这一哭,附近树上的宿鸟栖鸦,俱“扑棱棱”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正是: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传说中的四大美人,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貂蝉“羞月”,玉环“闭花”,各占一项。
而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以一当四,力压群芳,“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黛玉因夜间失寝,次日起来迟了,闻得众姐妹都在园中做饯花会,恐人笑她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刚到院中,只见宝玉进门陪笑道:“好妹妹,你昨儿告了我没有?叫我悬了一夜的心”。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15汉语言文学1班王鑫俞 1540508130 《红楼梦》目前流传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曹雪芹的原作,后40回是高鹗的续作。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在读过《红楼梦》之后对于全篇仅仅是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而当本学期通过上《红楼梦写作艺术鉴赏》进一步加深对于红楼的理解之后,对于文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特地重温了红楼里面我最喜欢的桥段---黛玉葬花,并对这一桥段进行简单的赏析。
谈到林黛玉,总忘不了“黛玉葬花”这一幕。
《红楼梦》中有许多片段,读后让人如嚼橄榄,越久越觉甘甜,逐渐进入佳境后,才能引起不断的、久远的联想与共鸣。
黛玉葬花便是其中饶有意趣的重要章节。
黛玉的葬花之举在作品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三回黛玉刚入住大观园不久,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七回黛玉悲吟《葬花吟》葬花。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西厢记》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
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
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
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
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将自己比作张生。
黛玉比作崔莺莺。
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
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
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春天,可以说是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第一次明写黛玉葬花。
第21辑:葬花吟葬花吟(第二十七回)【说明】林黛玉为怜桃花落瓣,曾将它收拾起来葬于花冢。
如今她又来至花冢前,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了此诗,恰为宝玉所闻。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注释】“花谢花飞”二联──红、香:皆指花。
游丝、落絮:皆指柳絮,即柳树的种子。
因它有棉絮般的白色绒毛,可以随风飘荡,故称。
软系:形容柳絮柔弱无力,只好随风飘荡,挂在各种物体上。
榭:建于高处供人观览的木屋。
这两联是林黛玉以落花和柳絮的随风飘荡,隐喻自己孤苦伶仃,寄人篱下,无倚无靠,不知归宿何在。
“闺中女儿”二联──闺中女儿:林黛玉自指。
忍:这里是怎忍心、不忍心之意。
这两联是林黛玉以不忍落花被人践踏,遂予埋葬,以暗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以死保全自己的高洁。
“柳丝榆荚”二联──柳丝:指垂柳。
因其枝条细长如丝,故称。
榆荚:榆树的果实。
因其联缀成串,形如成串铜钱,俗称“榆钱”。
芳菲:茂盛而美丽。
这两联是林黛玉以柳丝和榆荚自比,以浓桃艳李比薛宝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