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原君》学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345.00 KB
- 文档页数:15
《原君》教案黄宗羲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2.研读《原君》,了解黄宗羲对封建君主的认识及其观点:3.思量与认识黄宗羲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1、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
2、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对黄宗羲思想观点的认识。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
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
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斗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励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势!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圉,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作者作品1、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
浙江余姚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
清兵南下,曾经组织“世忠营”进行反抗。
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
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采,曾经斗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
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摹拟之风。
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
原君知识点归纳汇总
稿子一
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原君》的知识点哈。
先说这黄宗羲写《原君》的背景,那可是明清之际,社会大变动呢。
他就是想通过这文章,好好说一说君主的事儿。
《原君》里黄宗羲觉得,古代的君主那叫一个辛苦,为百姓操碎了心。
可后来的君主呢,就只想着自己享受,把天下当成私产。
他还提到君主应该干啥,得是为天下人谋福利,而不是剥削压迫老百姓。
要是君主做不到,那老百姓就有权利反对他。
这里面黄宗羲的观点可犀利啦!他说君主不能“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这话是不是特别有力量?
还有哦,他批判那些自私自利的君主,认为他们违背了做君主的初心。
咱们读《原君》,得好好琢磨黄宗羲的思想,想想在咱们现在的社会里,又能有啥启发呢。
怎么样,小伙伴们,对《原君》的这些知识点有没有点儿感觉啦?
稿子二
亲耐滴朋友们,咱们来唠唠《原君》的知识点哟!
《原君》这文章可有意思啦!黄宗羲在里面那叫一个直言不讳。
他说一开始的君主,那是真心为大家服务的,把百姓的事儿放在心上。
可后来呢,君主就变味啦,只想着自己怎么舒坦。
这文章里,黄宗羲的用词可厉害啦,把那些坏君主批评得一无是处。
他让咱们明白,君主的权力不是天生就用来享福的,而是要为百姓谋幸福。
想想看,这在当时得多大胆呀!
咱们读这《原君》,得明白黄宗羲的苦心,也得思考思考,怎么能让社会变得更公平、更美好。
好啦,朋友们,关于《原君》的知识点就跟大家说到这儿,希望能对你们有帮助哟!。
原君(节选)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寇雠.(chóu) 窥伺.(sì) 曾.不惨然(zē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视之如寇雠(“雠”同“仇”)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辞⎩⎪⎨⎪⎧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名词,言辞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动词,告辞 (2)私⎩⎪⎨⎪⎧ 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动 词,偏爱私.见张良《鸿门宴》名词,私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形容词,与“公”相对(3)使⎩⎪⎨⎪⎧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连词,假使不堪母驱使.《孔雀东南飞》 动词,使用,使唤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出使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派遣(4)除⎩⎪⎨⎪⎧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动词,清除赵王扫除.自迎《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台阶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动词,逝去除.臣洗马《陈情表》动词,授予官职 (5)去⎩⎪⎨⎪⎧ 入而又去.之者动词,放弃,丢弃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动词,离开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动词,除掉,去掉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动词,前往 (6)博⎩⎪⎨⎪⎧ 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动词,取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副词,广泛地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形容词,广阔的,宽广的博.学之,审问之《礼记·中庸》形容词,广博的 (7)固⎩⎪⎨⎪⎧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副词,原来,本来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坚决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名词,险固的地势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形容词,顽固的(8)为⎩⎪⎨⎪⎧ 古者以天下为.主动词,作为我固为.子孙创业也介词,给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动词,做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名.之为独夫(名词作动词,命名) (2)离散..天下之子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3)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形容词作动词,偏爱)(4)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数词作动词,超过千万倍)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亦犹夫人..之情也古义:一般人。
《原君》学习要点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弄懂课文的重要字词和重要句式。
3、解答课后练习题。
二、学习的步骤和内容:<一>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清朝初叶,惊世骇俗的哲学巨著《明夷待访录》面世了。
《明夷待访录》是当时大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的“政治宣言”,它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关系、财产分配的原则及个体生存权利等诸方面问题,进行了犀利的批判,而其抨击的要害之处,则是导致社会黑暗、百姓受难的君主专制制度。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也可以说是《明夷待访录》全书的总纲。
其后的《原臣》、《原法》、《置相》等篇,无不是接续此篇,从不同角度分别加以阐述和深化的。
就是在《原君》这篇“奇文”中,黄宗羲大胆地呼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强音。
要知道,黄宗羲的这一呼声,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了彻底的否定,这就是启迪人民在思想上对君主有正确的认识,在理论上武装群众,直截了当地鼓舞人民起来把君主打倒在地。
在黄宗羲发出这一呼声几十年后,才有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于此,也足见黄宗羲见识的卓越,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萌芽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家。
君主的职分是什么?是君临天下,主宰一切,是口含天宪,统牧万民,还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天下以人民为主,以君主为客;而作为君主,其职分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这就是《原君》一文作出的回答。
《原君》对古代设立君主的目的和君主的真正职责,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它大胆地痛斥后世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并对眼光短浅的儒生死守儒家教义的做法,进行了嘲讽。
课文分为4段。
第1段,阐明君主的职分,应该是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本段从君主的起源问题落笔,指出君主的位置,就是基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的现实,既如此,那么,君主的职分就只能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而不能是任何别的东西。
作者这样写,看似落笔于远古,实则立足于当今,使论证更为有力。
《原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积累文言知识,疏通课文;2.学习运用历史上详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3.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理解作者对君主罪恶的不满,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剖析和真知灼见。
【重点难点】1、诵读,识记重点字词:2、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
汉族,浙江余姚人。
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
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人,被大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
他十九岁时入都城北京为其父诉冤,用铁锥击伤另一仇人魏忠贤的走狗许显纯,声名大震,崇祯帝朱由检曾称他为“忠义孤儿”。
在南明的弘光小朝廷时期,他领导“复社”成员,坚持了反宦官权贵的斗争,几乎为马士英、阮大诚的奸党所杀害。
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被南明的鲁王政权任为左副都御史。
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次拒绝清政府的一再征召,为遗民以终。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其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释道无不涉猎,而史学造诣尤深。
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
【教材分析】1、本课特点文章语言比较浅显,学生阅读理解应无障碍。
理解研读文本内容是关键,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联系现实,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2、本课地位《原君》是《明夷待访录》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总纲。
在《原君》这篇“奇文”中,黄宗羲大胆地呼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强音。
《原君》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积累文言知识,疏通课文;3、学习运用历史上详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4、理解作者对君主罪恶的不满,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剖析和真知灼见。
【重点难点】1、诵读,识记重点字词:诚使若为莫或释量然曾无稽私旷俄顷2、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基础梳理】一、字音夫.人(fú)摄缄縢..(iān téng)固扃鐍..(iōng ué)曾.不惨然(ēng)视之如寇雠.(chóu)二、词义有生之初:人类社会开始的时候。
居:居处,处于……地位或状况。
屠毒天下之肝脑:残害天下人民,使他们肝脑涂地。
屠毒,杀害,残害。
惨然:悲伤的样子。
花息:利息。
规规焉:死板板地。
废然摧沮:灰心丧气。
废然,丧气的样子。
摧沮,沮丧。
唐虞之世:指虞和舜的时代。
唐尧、虞舜都是将天下禅让给有才有德之人才致使太平盛世。
唐,尧的封地,这里指尧。
虞,舜的祖先的封地,这里指舜。
绝尘:超绝尘俗。
意为没有后继者。
三、古今异义夫人古义:众人。
今义:指妻子。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智力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四、一词多义⎪⎪⎩⎪⎪⎨⎧)扶苏(果真,表示假设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实,实在)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诚也(真心,诚意)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不为过也(实在)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 ⎪⎪⎪⎪⎪⎪⎪⎩⎪⎪⎪⎪⎪⎪⎪⎨⎧为(句末语气词,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鱼肉(动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出(动词,是)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被)吾属今为之虐矣(介词为亡(介词,因为)天行有常,不为存,不介词,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深远(介词,替)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向,对)外人道也。
”(介词,此中人语去:“不足为,放在)古者以天下为主(动词为 五、文学常识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高一语文学习明代黄宗羲的原君语文HY社【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学习明代黄宗羲的原君二.学习目的1、初步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开展的情况;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
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价。
2、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进步阅读文言文的才能。
三.知识归纳总结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
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陷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指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HY进展斗争。
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展抵抗。
明亡以后,屡次回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
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一定影响。
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剧烈的民族矛盾,竭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
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
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
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黄宗羲,生平所用别号甚多,有南雷、梨洲、茭湖鱼澄洞主、双瀑院住持、双瀑院长、双瀑堂住持、古藏室史巨、蓝水渔人、雪交亭主等等。
由于其代表作留书、明夷待访录均署梨洲老人,故当时学者都尊称他梨洲先生,而他本人用得最多的是南雷。
南雷在,是唐代谢遗尘隐居之地,宗羲用作别号,既代指故土,又借以说明自己不仕清朝的素志。
逝世之后,其门人私谥曰“文孝〞。
宗羲一生颇为曲折,依他自己所说,是早年为HY人,壮年为游侠,老年为学者。
他博学多才、名重天下,当时就被誉为“国初三大儒〞之一〔另两人是李顒和孙奇逢〕;近代以来,人们又把他与顾炎武、王夫之并提,合称为“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四.课文分析〔一〕由于本课难度不大,学生可逐段自读课文。
详细方法是:每段按规定时间是,完成自读——讨论——质疑——释疑四个过程;自读,重在解决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语言方面的问题;讨论,重在解决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质疑,重在提出语言、内容两方面的疑难问题。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1.教学目标1.能够阅读、理解并分析《原君》这篇短文,加深对文章中矛盾和冲突的认识;2.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探究哲理含义;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写作。
2.教学重点1.矛盾和冲突的分析及探究矛盾背后的哲理;2.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力的培养;3.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的运用。
3.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原著、文化讲解和相关视频等多种途径来预习课程内容;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和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3.组合教学法:将课堂教学和作业相结合,通过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教学过程4.1引入环节1.以一句诗歌、电影、书籍的引语开始本节课的教学;2.小组讨论,反应学生对引语的理解和看法。
4.2预习环节1.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原著、听取文化讲解和相关视频等途径来预习本节课内容;2.学生通过各类途径学习出《原君》短文的作者、出处及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联系。
4.3阅读和分析短文1.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整篇《原君》短文;2.学生通过阅读短文、分析短文中的矛盾和冲突来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4.4分组探究1.学生分为小组,围绕短文中的矛盾和冲突展开讨论;2.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3.教师根据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短文中隐含的哲理和道德含义。
4.5文学鉴赏1.学生在了解短文背景和上下文的情况下,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对短文进行分析和鉴赏;2.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研究,探究短文中所隐含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
4.6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有关短文中某一个主题的文章;2.学生通过阅读、修改与评价,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教学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积极引导,使学生学习主动性、思考性和创造性得到提升;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短文内涵,并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3.学生通过写作训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原君的段落内容归纳
《原君》的段落内容归纳如下:
第一段:对“君”的职责进行定义,认为君的职责是为民服务,是带领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不配做“君”。
第二到第四段:批判那些自私自利的君主,指出他们得到君主的位置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种君主是不负责任的。
第五段:作者借古讽今,希望当世的君主能够以古为鉴,不要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人民的利益。
总的来说,《原君》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君主的职责和批判那些自私自利的君主,以此告诫当时的君主应该以民为本。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原君》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2.分析《原君》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3.掌握文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二、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由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其中的文学元素、意象、词语及其用法有所了解。
2.讨论交流:对课文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进行分析,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朗读体验:由学生进行朗读,以感悟课文的情感表达和韵律美感。
4.写作训练:通过分析课文,结合学生自身体验,开展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原君》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小说。
作品讲述了宝琴与林黛玉共同面对命运的残酷,表现了爱情、友情、家族、权力等社会议题。
2. 主要人物•宝琴:本书的女主角,龙舟社的少奶奶,又称为宝玉,是林黛玉的好友和恋人。
•林黛玉:本书的女主角之一,荣府的贾家庶出小姐,与宝琴同龄,是宝琴的好友和恋人。
•贾琏:宝琴的父亲,为人胆怯、懦弱、丧权辱国。
•王熙凤:宝琴的姐姐,贾家的小妾,心机深沉。
3. 句子分析•“云间有谁好颜色,天边无觅处神仙?” 这是宝琴和黛玉在湖心亭上的对话,气氛在轻松和谐之中把出了黛玉形象的真实、出尘、高洁、属灵的人物特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但愿人长久”是对人生追求的概括,同时借指本书的中心思想。
末句“千里共婵娟”以月为媒来使前景更加迷蒙、虚幻和增强了冥冥奇妙的感觉。
4. 课文主题《原君》的主题是人性的悲剧,即人性的自我毁灭和自我矛盾。
作品以宝玉、黛玉等一批人物的命运为背景,通过展示他们之间亲情、友情、爱情、纷争等多方面的关系来反映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矛盾,强调了人性的矛盾和悲剧,表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衰亡。
5. 课文评析《原君》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在小说创作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原君教案》word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君”,以及为什么研究“原君”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君”一词的起源和含义。
阐述研究“原君”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原君”的概念。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原君”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进行反馈和指导。
第二章:原君的本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原君”的本质特征和品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原君”。
2.2 教学内容分析“原君”的本质特征,如仁爱、忠诚、勇敢、智慧等。
探讨如何培养和践行这些品质,成为一个优秀的“原君”。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原君”的本质。
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老师进行讲座或分享,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见解。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进行反馈和指导。
第三章:原君与社会责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原君”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履行“原君”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3.2 教学内容探讨“原君”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如公民、家庭成员、职场人士等。
分析如何通过行动和决策,履行“原君”的责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原君”的社会责任。
利用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展示“原君”在社会中的实际作用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进行反馈和指导。
第四章:原君与个人成长让学生认识到“原君”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培养“原君”的品质,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4.2 教学内容分析“原君”的品质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如自信、自律、坚持、合作等。
《原君》学习要点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弄懂课文的重要字词和重要句式。
3、解答课后练习题。
二、学习的步骤和内容:<一>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清朝初叶,惊世骇俗的哲学巨著《明夷待访录》面世了。
《明夷待访录》是当时大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的“政治宣言”,它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关系、财产分配的原则及个体生存权利等诸方面问题,进行了犀利的批判,而其抨击的要害之处,则是导致社会黑暗、百姓受难的君主专制制度。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也可以说是《明夷待访录》全书的总纲。
其后的《原臣》、《原法》、《置相》等篇,无不是接续此篇,从不同角度分别加以阐述和深化的。
就是在《原君》这篇“奇文”中,黄宗羲大胆地呼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强音。
要知道,黄宗羲的这一呼声,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了彻底的否定,这就是启迪人民在思想上对君主有正确的认识,在理论上武装群众,直截了当地鼓舞人民起来把君主打倒在地。
在黄宗羲发出这一呼声几十年后,才有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于此,也足见黄宗羲见识的卓越,他确实是当之无愧的萌芽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家。
君主的职分是什么?是君临天下,主宰一切,是口含天宪,统牧万民,还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天下以人民为主,以君主为客;而作为君主,其职分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这就是《原君》一文作出的回答。
《原君》对古代设立君主的目的和君主的真正职责,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它大胆地痛斥后世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并对眼光短浅的儒生死守儒家教义的做法,进行了嘲讽。
课文分为4段。
第1段,阐明君主的职分,应该是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本段从君主的起源问题落笔,指出君主的位置,就是基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的现实,既如此,那么,君主的职分就只能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而不能是任何别的东西。
作者这样写,看似落笔于远古,实则立足于当今,使论证更为有力。
首先,这样写就是直接面对当时社会的普遍认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关于人君地位的问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已经完全被扭曲,并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天下应以人君为主体,天下人皆为客体,是君主的臣属。
作者生活的时代——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刚刚萌芽,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人君”的统治,还恰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般,不仅不可动摇,甚至不容置疑。
作者从君主起源着笔,恰是不急于在理论上做文章,而是先直接用事实来说话。
这自然就有很强的针对性。
其次,这样写还可以一举破的,直捣问题的根本症结。
君主的存在是一个社会现实,但何为真相,何为实质,绝大多数人是不清楚的。
而要打破坚冰,拨云见日,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还其庐山真面目。
作者从君主起源和本质谈起,就恰恰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症结。
其三,从君主产生的历史根源说起,就为后文用古代君主与后代君主进行对比作了恰当的铺垫和准备。
最后,文章题为“原君”,“原”者,追究根源也,由君主起源问题落笔,也恰恰合于题意。
第2段,揭露和批判后世君主,发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呼声。
本段首先从后世君主的思想本质谈起,指出他们违背了设立君主的本意,荒谬地认为,决定天下一切利害的权力就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因而,他们就可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作者还形象地分析了后世君主这种自私自利思想的演变过程:“始而惭焉,久而安焉”,逐渐演变下去,最后竟恬不知耻地“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自己可以将它“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其思想本质,就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接着,文章从其思想本质出发,分析后世君主夺取政权前后的思想行为及其给天下人民带来的危害:在走向最高权力过程中,他们为了博得这份“产业”,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而在取得政权之后,他们又为了“奉我一人之淫乐”,更是变本加厉地“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还公然厚颜无耻地声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就是后世君主这样的思想和行为,给天下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与灾难。
至此,作者的情感再也按捺不住,发自内心地喷薄而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最后,又以一句感慨深沉、启人深思的反问作结:“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本段所举汉高祖之例,颇富情感,且言之凿凿,生动而贴切。
第3段,批判小儒“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荒谬说法。
本段开头便指明,古人爱戴其君,合乎情理,“比之如父,拟之如天”,也“诚不为过”;而今人怨恨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也在情理之中,“固其所也”。
随之,作者笔锋一转,直斥那些“规规焉”的“小儒”。
“小儒”们以“君君臣臣”的关系为天下之大伦,他们认为,再残暴的君主,如桀、纣之流,也应尊之如父如天,不得反抗。
“小儒”们的荒谬说法,与后代君主“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的险恶用心一拍即合,立即得到他们的赏识,成了他们的“理论依据”。
第4段,论述后世君主以天下为私产所造成的恶果,强调“明乎为君之职分”的重大意义。
本段是对第1段的回应:以2、3段对后世君主和规规小儒揭露批判为基础,又回到君主的职分问题上。
作者批判的笔锋丝毫未变,却转换了一个角度,从后世君主如何保有“产业”方面来分析论述。
既然天下可以成为一家一姓的产业,那么谁不希望得到这份莫大产业呢?于是,想要保有的一方,“摄缄滕,固扃鐍”,竭尽全力地“保”;而想要攫取的一方,则不遗余力地“夺”。
然而在力量的对比上,“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其结果,必然是“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
难怪明崇祯帝挥剑砍伤女儿,并说:“汝奈何生我家!”真无异“以俄顷淫乐,易无穷之悲”。
远古之世,君位“人人能让”;后世及今,君位却“人人可欲”:究其根本,就在于君主职分不明。
在这里,作者着重点明了“明乎为君之职分”的重大意义。
作者生活在君主制时代,他的此番论述,对于后世之君,也无疑具有巨大的警示作用。
<二>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本文的特点,首先就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战斗性。
本文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主张,它继承了先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并将它发扬光大,使之上升到民主启蒙思想的高度,成为近代“主权在民”思想意识的萌芽。
在当时社会情况下,确实具有异常重大的意义;对于后代的思想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直至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兴起时,变法维新的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曾将其秘密印刷散发,作为反清、反君主专制的宣传材料。
梁启超赞美它是“刺激青年最有力的兴奋剂”。
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著名的《三民主义》一书,也曾受到过影响。
毋庸讳言,作者警示后世君主,不要以天下为私产,希望他们能真正明乎为君之职分,为天下人兴利除害,这确实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也体现出作者的局限性。
但是,这并无损于《原君》是一篇有极高思想性的好文章。
作为民主启蒙思想的先导,文章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振聋发聩,石破天惊,充溢着战斗精神,更自不待言了。
这篇文章,文字高度精练,篇幅短小,却涵覆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从事实和理论上,把数千年来“君为主,天下为客”的“铁案”完全翻了过来。
文章结构严谨,先一举破的,再逐层论述,后呼应开篇,思路极为清晰。
与此相应,文字上也十分紧凑,通篇无一二游辞。
文章充分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古之人君、后世人君,相对写出,两两比照,最能使读者弄清实质。
举例翔实,典型性强,也是本文的突出特点。
例如,文中列举了不少古代帝王的事例,实际上他们正是古之人君、后世人君两类君主的典型代表:尧、舜、禹是古代人君的代表,他们明乎为君之职分,为天下兴利除害,付出千万倍之勤劳,却不享其利;桀、纣、汉高祖、明太祖、明崇祯帝为后世之君的代表,他们不明为君之职分,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将个人之淫乐置于万民痛苦之上。
而这一正一反两组实例,又各具不同作用。
从古之君主说,尧、舜二帝,是先得其位,终而让出者;而大禹是既得其位,亟欲让出而不可得者。
从后之君主说,桀、纣两个著名的暴君,是天下人视为“寇雠”“独夫”的典型人物;而高祖刘邦,攫取天下后,一副得意忘形的模样,令人鄙弃;明朝太祖,却是丧心病狂,眈眈守之,唯恐天下有不利其统治的言行,其行为令人气愤;崇祯皇帝,则是失去“产业”的末代君主,惶惶然若丧家之犬,可使那些“欲得天下”之人,“废然摧沮”。
文章还举出商汤和周武王,这是从兴利除弊角度而言,大致也可列入前一类君主中。
这些各具典型意义的君主作为实例,使议论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文章的另一特点是感情充沛。
论述中,作者的爱憎感情溢于言表,特别是汉高祖称“某业所就,孰与仲多”时的沾沾自喜,后世君主为一己之淫乐,荼毒天下之人,却反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时的厚颜无耻,以及“独私其一人一姓乎”、“非导源于小儒乎”等反问,无不饱蘸着作者的感情,因此易于引起共鸣,颇能感染读者。
本文的语言,通晓明畅,浅显易懂。
<三>弄懂课文的重要字词和重要句子:第一自然段:1、字词。
<1>实词:(1)初:开始,开始的时候。
例:有生之初。
(2)私:爱,偏爱。
例:人各自私也。
(3)利A、名词,利益。
例:a、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b、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c、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
B、动词,谋取利益。
例:人各自利也。
(4)兴:兴办,动词。
例: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5)害:祸害,害处。
名词。
例:a、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b、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6)除:清除,免除,革除,动词。
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7)出:站出来。
例:有人者出。
(8)受:得到,动词。
例:而使天下受其利。
(9)释:免除。
例:而使天下释其害。
(10)勤:辛苦。
(11)劳:劳累。
例: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12)情:事物的本性,自然的情况。
例: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13)去:离开,远离。
例: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14)入:就君位。
例:a、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
b、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15)异:不同。
例:岂古之人有所异哉?(16)好:喜欢,贪图。
(17)恶:厌恶,讨厌。
(18)逸:安逸。
例: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常情也。
(2)虚词:①之②而,连词3、特殊句式:<1>……以为……:把……当作……例:①不以一己之利为利。
②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2>判断句。
例:①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②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
③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3>宾语前置句。
例:①人各自私也。
②人各自利也。
<4>省略句。
例: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倍)于天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