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太宗举贤 -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唐太宗用人思想举要作者:王玉堂来源:《前进》 2018年第11期纵观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凡有成就的统治者,都在用人上有其独到之处。
唐太宗李世民君临天下二十三年,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他的成功,更得益于“择善任能”;在他的麾下,不仅聚集着一大批贤才志士,而且不论什么样的人才,都能用其所长,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和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清醒认知“入国不存其士,亡国也。
”(《墨子·亲士》)选贤任能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唐太宗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在唐太宗看来,人才是无价之宝,是比任何东西都贵重的。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曾经说过:“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墨子·亲士》)唐太宗更是认为,“任使得人,天下自治”,“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正是由于唐太宗对人才的作用有着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不仅要求朝廷大臣“大开耳目,求访贤哲”(刘肃:《大唐新语·匡赞第一》),而且自己也处处留心,多方搜求,一旦发现,便破格任用。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中郎将常何向太宗提出了二十多条意见和建议,条条切中时弊。
常何本是一介武夫,不涉经史,怎么会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呢?太宗不解,便问常何,常何告诉他这都是家臣马周出的主意。
太宗立即召见马周,由于相见心切,在马周未到之前,曾一连四次遣使催促。
见面一谈,发现马周确有真知灼见,当即决定留在门下省任职,不久任为监察御史,接着又提拔他担任中书舍人、中书令。
马周见事敏捷,机智雄辩,谨慎周到,处事公允,太宗交办的每一件事,不管难易,他都能圆满完成,深得太宗信赖和同僚们的好评。
二、“为官择人,惟才是与”的宽广胸怀唐太宗用人,一向主张不忌私仇,不分亲疏故旧。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雠不弃,魏征等是也”,“朕任官必以才,不者,虽亲若襄邑王神符,不妄授;若才,虽仇若魏征,不弃也”(《新唐书·长孙无忌》)。
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政治上强有力、洞察力极佳,其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就博得了历史上最高的赞誉。
唐太宗继承着太祖李渊遗产,举荐了太宗登基,开创了新唐朝时代。
在唐代的统治正式步入正轨之时,唐太宗就显露出了强大的政治的能力,以一种非同寻常的策略和手段,将政治状况改写。
首先,唐太宗以“中庸”为政治宗旨,从各种文章中推掉了过于严厉的限制,改革了唐朝的政治体制,使唐朝的宫廷政治制度更富有活力。
同时,他修炼秩序,极大地提高了官府管理效率,也促进了政府实施政策。
唐太宗主张财税改革,以借钱维持朝廷经费,有效地减少了朝廷的罪状大福,推动唐朝政治稳定,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利用。
此外,唐太宗还扩大了对外贸易,为唐朝的商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曾让郑和出海,派遣商船到西洋各国洽贸,促进了唐朝与外国的交流。
唐太宗还实行了科举制度,把优秀的官员分配到遍布唐朝各地的官府,从而保持政府的有效运行和监督,使唐朝的公共行政事务更加高效。
唐太宗也认真对待宗教,他将儒学、佛教、道教融为一体,使这三者形成紧密的联系,为唐朝社会和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唐太宗在政治上颇具高明,他的治理使唐朝受益良多,特别是中庸的政治方针,令国家政治秩序稳定,为唐朝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史上博得了极高的赞誉。
评价唐太宗的技巧的句子1. 唐太宗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能够稳定国家局势,使唐朝进一步强大。
2. 他善于倾听各方面的建议,能够很好地吸收各方智慧,做出明智的决策。
3. 唐太宗擅长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4. 他重视善于用人,能够合理地安排官员和各类人才在重要岗位上,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5. 唐太宗具有杰出的军事才华,能够准确地判断战局形势,采取正确的作战策略。
6. 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使得唐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7. 唐太宗熟悉经济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
8. 他重视教育事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9. 唐太宗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大力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繁荣。
10. 他重视社会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11. 唐太宗善于处理内外交际,使得唐朝与周边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12. 他重视人民的生活水平,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的福利,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13. 唐太宗具有自律和节制的品质,为人民树立了榜样。
14. 他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纠正错误。
15. 唐太宗尊重智者和学者,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注重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16. 他注重文明礼貌,推动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
17. 唐太宗善于处理族群之间的关系,维护国家的民族团结。
18. 他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廉洁正直和公平正义的原则。
19. 唐太宗具有坚定的意志力和毅力,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克服困难。
20. 他善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得社会稳定又充满活力。
21. 唐太宗善于利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使得唐朝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2. 他积极推动法律建设,加强国家的法制建设和法治意识。
23. 唐太宗推行廉政建设,打击腐败现象,保持国家的清明和公正。
24. 他提倡勤政为民,关心人民疾苦,使得人民对他寄予厚望与期盼。
论举贤自古以来,“举贤荐才”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美德。
在历史上有许多“知人善荐”之士,如萧何荐韩信、魏元知荐陈平、徐庶荐诸葛亮、周瑜荐鲁子敬,乃至今天叶剑英荐邓小平……知人善用是一种艺术。
古人知道用人不可求全责备、论大功寻小过的道理。
凡是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放旷、狂傲不羁,“自古才子多风流”。
所以,用人之道,贵在不拘一格,用我所用,不计其他,才能人尽其才,发挥最大的效用。
襄公三年,晋国的国君问祁奚他告老后,谁能够顶替他的职位?祁奚推举众所周知的他的仇人解狐;果然解狐很好的承担了这个职位,后来解狐死掉了,国君又问祁奚,现在谁可以胜任?他又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坐了这个位子,祁午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其他很多人的认可,这段被千古流传的佳话就是“举贤不避仇,举亲不避嫌”。
而与之相悖的却是“举贤避亲:《后汉书·蔡邕传》中说:"初,朝议以州郡想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家之家机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幽冀二州,久缺不补。
"---意思就是:本地人不得在为本地为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督,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者地区为官。
又如北宋太宗时举行科考,当时宰相李昉的儿子李宗谔、副相吕蒙正的弟弟吕蒙亨和盐铁使王明的儿子王扶,三人凭实力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廷试也录取了。
但是当宋太宗看到他们三人的名字时,略思后说:「他们都是权贵子弟,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竞争,并不合适;即使是靠真材实学考取,人们还是会说我对大臣徇私。
」于是把他们三人的名字划掉。
同样情形则是发生在南宋高宗时,宰相秦桧毫不避讳让自己的儿子秦熹、孙子秦熉,先后当上状元。
宋高宗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们有理由相信,因为没有特权徇私,才造就北宋初年的兴盛;相反地,南宋开国之初,小人当道,官箴尽芜,以致积重难反,内忧外患。
纵观历史,从古至今就有举贤到底要不要避亲的争论,现实中举贤避亲和举贤不避亲的例子也都有。
论唐太宗举贤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贤明的君主之一,他的用人之道和从政之道盛传至今,当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就如《太宗举贤》中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说的正是唐太宗的举贤之道!知人善任,举贤荐才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唐太宗举贤就是用人之长,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担心的只是自己不能识人,也不能说今世没有能人。
的确,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的不仅是领导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发掘人才,懂得用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你。
懂得用人才也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因为人不可能都是完美的,有特长总会也有缺点,要运用它们,就必须做到不拘一格,用我所用,只要是有能力的,可以胜任的,都要人尽其才。
纵观历史,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到举贤避不避亲的问题,不避亲又怕别人说是靠关系的,如果避亲了又怕无法用到真正的人才,但其实关键的问题是举荐的人到底是不是可用之才,如果可用,又用得着去避亲吗?只要有所贡献,事实会说明一切,而且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会怀疑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举贤不仅是一种胆识也是一种艺术。
但是在现今的社会上,举贤不避亲就会变得十分的敏感。
比如前段时间的25岁的女镇长,媒体报道说她有个“官爸爸”,是干部的子女,有违规提升的嫌疑,不久25岁的女镇长就辞职了。
为什么她会被怀疑呢?难道干部子女就不能升吗?如果因为她是干部子女而浪费了一个人才,那是多么的可惜啊,年轻的女镇长确实缺少了点经验,但她可是社会的新力军啊,更何况能力才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结合今天,唐太宗举贤就是要告诉我们在选人才的时候不能对其苛刻要求,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要别人样样都精通,学会发现长处才不会埋没人才。
当前,中国正在处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对人才的需求是那么的迫切。
对于有才能的人,我们要用尽其才,更要制定完善的社会制度,完善的法律规范,吸引更多的人才,防止人才大量地流向海外,扭转局势,加强社会的舆论,这样才能做到用尽其才。
唐太宗管理人才之道的现代启示导语:唐太宗是唐朝最杰出的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贤能君主,他对于人才的管理之道,时至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一个重要的.长处就是善于求贤和纳谏。
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即位之前,已收罗了不少文武贤才。
即位之初,就要求右仆射封德彝举贤,德彝久无所举,理由是“于今未有奇才”。
太宗对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这说明人才无时不有,关键是在善于发现人才。
贞观三年,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
”强调宰相的职责在于举用贤才。
这年夏天,因天旱下诏求言,中郎将常何条陈二十余事,深切时宜。
太宗看了很奇怪,常何是武将,怎能写出这样的好奏章呢?问知是出于他的门客马周之手,太宗立即召见马周,留置门下省供事,后来马周官至中书令。
太宗用人,不问亲疏,不论贵贱,不分畛域,一视同仁。
在他的大臣中,有出身寒素的马周、戴胄、杜正伦、张玄素、刘洎、岑文本、崔仁师等,有来自敌方的屈突通、尉迟敬德、李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等,有出身贵族的萧瑀、陈叔达等,有拔于怨仇的魏徵、王珪、韦挺等。
因此史家称赞唐太宗“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
终平泰阶,谅由斯道”。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唐太宗特别注意了解官吏的优缺点。
贞观四年,在一次有宰相参加的宴会上,太宗让“识鉴精通”的王珪悉加品藻。
王珪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
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
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
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徵。
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
”唐太宗深以为然。
贞观十八年,太宗还亲自对司徒长孙无忌等作了一番评论。
他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
唐太宗议论文600字唐太宗议论文1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识时务者为俊杰,唐太宗就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18岁的李世民就已察觉到天下可为,并坚定了其父起兵的决心。
后来,本朝的经验和前朝的教训对于年轻气盛的李世民转变观念影响很大,那就是不能完全靠武力征服天下!唐太宗即位后就宣布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这确是识时务的看法!唐太宗之所以能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是因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虽然李建成并非像有些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平庸、禄禄无为,他也很有才华。
有人说,如果他当了皇帝,也会把唐朝治理得很好,李世民过于狠毒,杀戮亲兄弟有损他一代明君的形象。
但,再伟大的君主身后也会有白骨累累。
李建成确实有才华,但跟李世民比要逊色得多。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纯属封建社会时期皇族内部的夺权斗争。
在那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时代,宫廷政变司空见惯,那是一场鱼死网破的政治斗争。
如果他不去争,就只能屈居人下,甚至被人杀死,对他个人而言是壮志难酬,对大唐王朝发展而言则有可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且评说一个历史人物应看他是否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太宗为唐朝的建立及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比他的兄长李建成更有远见卓识。
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戒奢从简、善用人才,连魏征这样曾经的政敌,他都不计前嫌予以重用,这是何等的气量与胸怀!而正是有像魏征这样的众多人才的辅佐,才有了初唐的气象万千。
李建成会有这样的远见与胸怀吗?所以,在我心目中,玄武门之变无损于他的英明形象。
唐太宗的明君形象深入百姓心中,借“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以对人民的力量表示敬畏,约束自己的行为,对当今社会的领导人仍起很大作用。
唐宋以后的皇帝制度尽管仍然在继续发展,但遗憾的是,它的发展和完善都是注重于如何控制臣下的方面,不是如何约束皇帝的一面!从宋太祖到明太祖,乃至清朝的康雍乾诸帝,无不在驾驭之术上处心积虑,而不愿在皇帝自我约束上动心思。
唐太宗任用贤臣发言稿原文受命于上,圣谕下承,太宗登基以来,民风扶清,国政严明,天下安宁,四夷来朝。
然今之举,应变不穷,国家大事,岂得不广纳忠良,任用贤能。
今日,朕召见百官,特聚贤臣论道,欲闻天下贤才之言,以资国家之政。
各位贤臣请畅所思,敞言谏诤,以便朕能听取,补天下之不足,使国家更加昌盛兴盛。
贤臣:陛下圣明神武,治国有方,国泰民安,四夷来朝,实属陛下圣明之功。
臣等谨此辅佐,鞠躬尽瘁,齐心协力,共谋国家之安危。
今得陛下召见,敢不恐惧,愿陛下察察臣等之言。
太宗:朕目下召诸位贤臣前来,意欲闻天下之贤才之言,以资朕治国理政之用。
众位贤臣既至,可有何言。
贤臣一:陛下圣明神武,天下太平,实乃陛下圣明之功。
然国家大事,需得贤能辅佐,以资治国安邦。
臣等虽为朝廷大臣,但如陛下能广纳天下奇才,用人之方,必能使国家事业更加昌盛。
因此,臣等有一言相奉,请陛下广开门户,勉纳贤才,兴修学校,使天下士人尽得先进之道,各得所用。
臣等闻古人曰:天道好还,不负有心人。
陛下若能广纳贤士,必能使国家之事业更加昌盛。
太宗:众位贤臣言之有理,朕深知贤士之难得。
朕自登基以来,渴望得到天下英才,日夜不忘。
然朕欲国之事业显赫,尚且有一难,即为如何选贤使能。
朕敢问众贤臣,可有何法更能明知。
贤臣二:陛下,臣等以为选贤使能,当循公平,务使选才措士,不偏不私。
臣等知人善任,法则诚明。
因此,请陛下修正选人制度,减少附僚之人,选用贤能之士,实现人尽其才,必聚育英才,使国家事业更加昌盛。
太宗:贤臣所言甚是。
国家事业之兴衰,实系选才措士。
今朕殊有所思。
众位贤臣,朕将广开门户,严格选拔,务使选用贤能之士,使国家事业更加昌盛。
众位贤臣可有何言。
贤臣三:陛下诚明,既有心于选贤,务使选用贤能之士。
然国家事业,更须得贤臣之知音。
臣等愿陛下设君臣之道,科取贤能之才,严格监督各级官吏,勉使国家事业更加昌盛。
太宗:贤臣所言甚是。
朕欲广开门户,严格选拔,务使选用贤能之士,今后朕必严格监督各级官吏,勉使国家事业更加昌盛。
唐太宗任用贤臣发言稿臣等叩见陛下,恭祝陛下圣明,万寿无疆!陛下,臣等谨代表万民臣服于你,感恩戴德,效死不渝。
陛下睿智明达,英明神武,一统天下,震慑四海,安定江山,盛世长存。
臣等深感荣幸能在陛下治理天下的伟大时代中尽心竭力。
陛下,今日臣等有幸被召见,实属荣幸。
陛下思虑深远,权衡得失,任用贤臣,为国家谋福利,实为一大幸事。
臣等愿竭尽所能,竭诚报效,奉献一己之力,以报陛下恩德,回报万民之爱戴。
陛下,国家疆土辽阔,治理繁琐,需要贤能之士才能辅佐。
臣等愿意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解难,竭力肝脑,报效国家。
臣等深知,陛下垂拱而治天下,禀质洪纵,怀柔以顺,唯贤能一途,故以臣等愿尽拚一己之志,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陛下,贤者充斥,为臣等之荣幸。
臣等愿尊孝敬贵臣,听取臣等之谆谆忠言。
臣等将努力成为贤臣之辅佐,以谋国家安宁,祈求陛下圣明之御风。
臣等深切意识到,唯贤能者能治国安邦,惟有陛下垂怜,驭靡舒璇,则方才能让国家安宁、百委欢心。
陛下,臣等深知货财国家之命脉,愿竭力维护国家繁荣。
臣等愿应天庆威,勤政爱民,倾力奉献,以谋国家之长治久安。
臣等定会牢记陛下之赐恩,诚恭实行,务求国家繁荣,国泰民安。
臣等深知,务政才是臣等之责任,愿反哺图强,万民都悦心满意,国家安危也能因着臣等之努力而夺变蝉噤。
陛下,臣等愿记个陛下之谆谆教诲,虚庭忘世,忠贞不渝。
臣等愿竭力维护国家安危,却望皇上看重臣等之一片赤诚,亦望臣等经努力之下,君临天下康泰。
陛下,臣等愿如螳螂臂,岂不藐小,肝脑磨润,喂饭润色,君含至圣,为万民展福。
陛下,愿陛下静听,赐臣等一世之言。
愿陛下收入臣等之诚心,令臣等一生履任之道,尽尽臣等难忘夙愿。
最后,臣等谨代表万民奉上最崇高的敬意,祝陛下万寿无疆,国泰民安,一统江山,维护和平!臣等一再叩见,愿陛下受臣等敬拜!臣等顿首!(全稿完)。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摘要: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开明的封建君主,他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享有盛誉。
“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有诸多因素,但是李世民的用人政策以及决定其用人政策的用人思想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方面。
但他实行的用人政策以及决定其用人政策的人才观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其人才思想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为灵魂,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以“不拘一格选人才”为方式,以“用人不疑,用其所长,精简高效”为原则。
本文将从其重人、选人、用人、容人等方面探析唐太宗的人才观。
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太宗治国方略人才观贞观之治李世民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总结并吸收历代特别是亡隋在用人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出一条正确的用人路线,推行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用人政策,使一大批人才集中到他的麾下,跟他一道“治乱世,共安危”,同心同德共同开创备受后人交口称赞的盛世时代。
他的治国之道备受后世推崇。
而在他所有的治国方略中,用人之道又最为重要,至今深具借鉴意义。
本文将对李世民用人思想的几个侧面进行分析。
一、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唐太宗一生非常重视人才,重用人才。
他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得人然后得天下。
他重视人才胜于金银财宝,在论述人才的重要性时说:“虽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此求人之贵也。
”他在自己的诗词文章中,经常表露出思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他曾写道:“治主思贤,若农夫之望岁,哲后而求才,若旱苗之思雨。
”唐太宗还认为,只要有一批忠臣良将与自己交接相处,又何必祈求于神仙的相助呢?唐太宗不仅这样想,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还在秦王府的时候,他就重视人才的搜罗,每击败一个武装集团之后,就“先收人物,致以幕府。
及其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由于李世民周围聚集了一批能臣干将,因此遭到他父皇兄弟的嫉恨,幕府宾僚纷纷被调离秦王府。
关于唐太宗任贤纳谏的论述唐太宗在即位之初,便定下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又规定了具体的政策。
在人治社会里,必须要用人得当,这些方针、政策才能贯彻执行。
唐太宗对用人问题,十分留意。
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认识到,治理国家,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应当“广任贤良”。
所以,他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有用之才,推行“任人唯贤”的路线。
唐太宗选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个人恩怨好恶为标准,也不以新旧亲疏为转移。
他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正因为如此,他所任用的,大多为有识才能之士,这些人,有的是旧日部下,有的是旧日敌人,也有新出现的才智之士,或疏远之人。
如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嫌旧仇,而加以信任和重用,以至做到宰相,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
又如马周,本不知名,唐太宗见到他为将军常何写的奏事,认为很有才能,立即召见。
马周确实能干有才,以后官至中书令。
唐太宗就是这样,随时留心、发现和任用贤才。
唐太宗认为,对有用之才,不可求全责备,他说“使人如器”,即根据人才的情况来使用。
唐太宗要求大臣封德彝举贤,当时德彝回答说,未见奇才异能之士时,唐太宗明确指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
”“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唐太宗用人,也不以门第为限,他任用的宰相,张亮“素寒贱”,周马“孤贫”,戴胄出身“门下录事”。
唐太宗用人还不以华夷为隔,他任用了突厥等族的将领,如那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
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在他身边团聚了当时的众多才能之士,正是在这些才能之士的协助下,唐太宗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兼听是指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偏听偏信。
纳谏是指君主接受正确的意见和批评,改正缺点、错误,防止政治上和个人的失误。
兼听纳谏是封建帝王重要的个人政治修养和品质、作风。
太宗曰:“国家之兴,必赖贤才;国家之衰,必因不贤。
举贤用能,国之利器也。
朕常思,欲求天下之贤,必先自举,然后广求天下之贤,以共治国之器。
”夫举贤,非易事也。
夫贤者,或有德行,或有才艺,或有谋略,或有勇武,或有文采。
德行,则宜以忠贞为本;才艺,则宜以技艺为用;谋略,则宜以治国为务;勇武,则宜以卫国安民为任;文采,则宜以宣扬教化为责。
然举贤之道,非独在于德行、才艺、谋略、勇武、文采而已,亦在于识人、用人、养人、赏人、罚人。
识人者,必先观其行,察其言,审其志。
行,观其忠正与否;言,观其诚实与否;志,观其远大与否。
用人者,必先量其才,审其能,察其心。
才,量其长短;能,审其大小;心,察其诚伪。
养人者,必先广其才,厚其德,广其识。
广其才,使之有用;厚其德,使之守道;广其识,使之明理。
赏人者,必先明其功,审其德,察其行。
明其功,使之知恩;审其德,使之守节;察其行,使之自励。
罚人者,必先审其罪,察其心,审其意。
审其罪,使之知惧;察其心,使之悔过;审其意,使之改过。
夫举贤,必先自举。
朕虽不才,然常思以天下为己任,故能自举。
自举之后,然后广求天下之贤。
朕尝闻,天下之贤,多在民间。
故朕常令郡县举荐贤能,以补朝廷之阙。
又闻,天下之贤,多在山林。
故朕常令山林之人,以贤自举,以补朝廷之用。
夫举贤,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事。
朕常思,举贤之道,必以诚信为本,以仁爱为心,以公道为行。
诚信,则天下之贤,皆归心;仁爱,则天下之贤,皆乐业;公道,则天下之贤,皆效忠。
朕愿与天下之贤,共治国之器,以成天下之治。
夫举贤,国之利器也。
朕愿与天下之贤,共治天下,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朕深知,举贤之难,然朕必竭尽全力,以求天下之贤。
朕愿天下之贤,亦能以诚信、仁爱、公道之心,共辅朕之政,以成国家之盛。
太宗论举贤,可谓千古之明君也。
其论举贤,既重德行,又重才艺;既重谋略,又重勇武;既重文采,又重实际。
其论举贤之道,可谓详尽而周密。
太宗之论举贤,实为国家之福,人民之幸。
《唐太宗论举贤》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唐太宗论举贤
宋代-司马光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对照翻译: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上诘之,对曰:“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
上曰:“
太宗说:“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德彝惭而退。
德彝惭愧地走了。
注释:
〔上〕皇上,指唐太宗。
〔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原文】太宗曰:“国以人为本,人以才为用。
故举贤才,固国之本也。
夫举荐,所以达贤能,进良才,察风俗,正人心。
夫何谓举荐?举贤而荐之,非独能者之用,亦所以劝后人也。
古之圣王,莫不重举荐。
故《书》曰:‘非俊乂不任,非孝友不举。
’《礼》曰:‘举贤才,无辟不才。
’此皆古圣王之明训也。
朕观自古帝王,莫不以其国治乱,系于举荐之得失。
故朕常思,举荐之道,在乎公心、平议、慎选。
公心则无私,平议则无偏,慎选则无滥。
若能行之,则国无不治矣。
”【翻译】太宗皇帝说:“国家以人民为本,人民以才能为用。
因此,选拔贤才,是国家的根本。
举荐,是用来发现贤能之人,推荐优秀人才,观察风俗,端正人心的。
那么什么是举荐呢?就是选拔贤能之人然后推荐他们,这不仅是对有才能者的使用,也是用来劝勉后来者的。
古代的圣明君主,无不重视举荐。
《尚书》中说:‘不是优秀的人才不任用,不是孝顺友爱的人不推荐。
’《礼记》中说:‘选拔贤能之人,没有才能的人不能入选。
’这些都是古代圣明君主的明训。
朕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把国家的治乱与举荐的得失联系起来的。
因此,朕常常思考,举荐的方法,在于公正之心、平衡的议论、谨慎的选拔。
公正之心则无私,平衡的议论则无偏见,谨慎的选拔则无滥竽充数。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国家就没有不治理好的了。
”太宗皇帝在这段话中,强调了举荐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举荐贤能之人,不仅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还可以端正社会风气,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
他引用了《尚书》和《礼记》中的经典语句,说明古代圣明君主都重视举荐。
太宗皇帝还提出了举荐的三个原则:公心、平议、慎选。
公心意味着选拔人才时无私心杂念,平议意味着对人才的评价要公正无私,慎选意味着选拔人才时要谨慎细致,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
只有遵循这三个原则,才能确保国家的治理得到有效的保障。
总之,太宗皇帝在这段论述中,深刻揭示了举荐对于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为我们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理念。
在今天的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太宗皇帝的论述中汲取智慧,努力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文言助读译文61-7561、齐桓公登门访士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
从者曰:“万乘之主,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不然。
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
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
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齐桓公拜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没能见到。
跟随的人说:“有万量兵车的大国国君,召见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却没有见到,也该停止了。
”齐桓公说:“不是这样的。
傲视爵位俸禄的读书人,本就会轻视他的国君;那些藐视霸王之业的国君,也轻视他手下的读书人。
即使稷轻视爵位俸禄,我怎么敢藐视霸王之业呢?”去了五次之后,终于能够见面。
天下人知道后,都说:“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对待平民百姓,何况(我们)这些诸侯国的国君呢?”于是一同前往朝拜齐桓公,没有不到的。
[注释]1. 不然:然,这样。
2. 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
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这句话理解起来有点难度。
霸王: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此时“霸王”指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盟主。
所以不能说是称霸天下。
诸侯中以霸主为最尊,这是一种地位、权势的象征。
如果诸侯国的国君轻视“霸主”,就会轻视他手下的人才。
“士”可以轻视权贵,但诸侯国国君不可以轻视“士”,因为这样就不会得到“霸主”的地位,实际上就是在“傲霸王”。
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欲称霸诸侯,齐桓公才礼贤下士,最终称霸于诸侯。
所以,后文中讲“天下人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这话其实是诸侯国的国君说的,才有了下文的朝拜一事。
当时除了周天子,只有“霸主”才能召集诸侯。
3. 桓公犹下.布衣之士:屈尊,放下架子对待。
62、陆贽论人才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
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论唐太宗举贤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贤明的君主之一,他的用人之道和从政之道盛传至今,当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就如《太宗举贤》中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说的正是唐太宗的举贤之道!
知人善任,举贤荐才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唐太宗举贤就是用人之长,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担心的只是自己不能识人,也不能说今世没有能人。
的确,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的不仅是领导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发掘人才,懂得用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你。
懂得用人才也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因为人不可能都是完美的,有特长总会也有缺点,要运用它们,就必须做到不拘一格,用我所用,只要是有能力的,可以胜任的,都要人尽其才。
纵观历史,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到举贤避不避亲的问题,不避亲又怕别人说是靠关系的,如果避亲了又怕无法用到真正的人才,但其实关键的问题是举荐的人到底是不是可用之才,如果可用,又用得着去避亲吗?只要有所贡献,事实会说明一切,而且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会怀疑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举贤不仅是一种胆识也是一种艺术。
但是在现今的社会上,举贤不避亲就会变得十分的敏感。
比如前段时间的25岁的女镇长,媒体报道说她有个“官爸爸”,是干部的子女,有违规提升的嫌疑,
不久25岁的女镇长就辞职了。
为什么她会被怀疑呢?难道干部子女就不能升吗?如果因为她是干部子女而浪费了一个人才,那是多么的可惜啊,年轻的女镇长确实缺少了点经验,但她可是社会的新力军啊,更何况能力才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结合今天,唐太宗举贤就是要告诉我们在选人才的时候不能对其苛刻要求,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要别人样样都精通,学会发现长处才不会埋没人才。
当前,中国正在处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对人才的需求是那么的迫切。
对于有才能的人,我们要用尽其才,更要制定完善的社会制度,完善的法律规范,吸引更多的人才,防止人才大量地流向海外,扭转局势,加强社会的舆论,这样才能做到用尽其才。
反观唐太宗举贤,他开创了贞观之治,更为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一切都离不开唐太宗的举贤之道、用人之道。
我也相信,到了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的时候,就是中国民族繁荣强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