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计算机的种类及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 4 年级信息技术教课设计【篇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课设计】小学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课设计本册重要包 word 第二阶段教课 (艺术字、文本框、日历模板等 );互联网第一阶段教课 (互联网观点、阅读器、搜寻引擎、网页内容的获得和再现,在 word 中使用网络资源的方法 )。
本册还包含部分基础知识和文件操作技巧的教课。
第一课计算机的发展及种类内容和目的意义概括:本节是“科普”类课程,它是继 3 上 (信息和信息技术介绍 )、 3 下 (信息输入和输出设施 )、 4 上 (计算机储存器 )以后,持续拓展这方面内容的降落。
本节主要包含双方面内容:其一是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的“几个时代”;其二是此刻计算机种类。
要点放在计算和计算机形成、发展过程的介绍上,目的要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向来处于飞快发展中,一定以发展、开放的目光学习计算机,建立创新意识。
各小节的说明和建议:一、算筹和算盘介绍人类古代计数方法和古老的计算工具,直至拥有今日还在发挥作用的“算盘”。
计数和计算是亲密有关的。
没有先进的计数方法和工具,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工作是很难的。
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里波提初期的机械计算机名称,能够利用多媒体把有关的图片展现给学生看看。
机械计算机的意义是实现的计算工作的机械化,把很多烦杂、机械的计算工作让机械来达成。
直到 eniac 的出生,计算机械才变为电子计算机。
三、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本小节表达了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希望教师采集更为丰富的图片资料,联合内容进行展现。
这里同时波及几个名称的介绍和说明: 1 、电子计算机——简称:计算机、电脑 2、 pc 机——微型计算机 (简称:微机 ) 四、计算机的种类因为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的分类不要讲得太死,也没有不要死记这类分类。
关于常有的独立的各样计算机(台式计算机、笔录本等)学生简单认识和认识。
对整合在其余设施中的计算机(如各样拥有自动控制和记忆的家电 )却不认识。
计算机基础教案完整版教案名称: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3.了解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2.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CPU和内存的原理和作用-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主板和显卡的作用和原理3.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的作用和种类-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区别-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和应用4.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知识-网络的定义和分类-互联网的原理和应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教学步骤:第一课: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1.引入课程,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
2.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3.给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多样性和发展。
第二课: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1.讲解CPU和内存的原理和作用。
2.解释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和种类。
3.讲解主板和显卡的作用和原理。
第三课: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知识1.介绍操作系统的作用和种类。
2.解释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区别。
3.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和应用场景。
第四课: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基本知识1.讲解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2.解释互联网的原理和应用。
3.简要介绍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1.讲述教学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示范演示法:通过展示不同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程内容。
3.互动讨论法:通过提问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在每节课结束时设置课堂练习,测试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掌握情况。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发展史、分类和应用领域数值、字符、汉字和图像编码计算机组成和原理计算机安全基础知识1.1 计算机概述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人类走向丰富多彩的信息社会。
信息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移动化、个性化等特点。
1.1.1 计算机的发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15日诞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它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开辟了一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开始。
ENIAC诞生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
主要电子器件相继使用了真空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起计算机的几次更新换代。
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量大大减小,功能大大增强,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特别是体积小、价格低、功能强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迅速普及,进入了办公室和家庭,在办公自动化和多媒体应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推动计算机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也起了重大的作用。
从生产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来看,计算机的发计算机文化基础·2·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1所示。
表1-1 计算机发展历程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深入,又向计算机技术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计算机的发展表现为4种趋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1.1.2 计算机的分类按照1989年由IEEE科学巨型机委员会提出的运算速度分类法,计算机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微型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
1.巨型机巨型机又称超级计算机,是所有计算机类型中价格最贵、功能最强的一类计算机,其浮点运算速度已达每秒万亿次。
用于国防尖端技术、空间技术、大范围长期性天气预报、石油勘探等方面。
这类计算机在技术上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开发高性能器件,特别是缩短时钟周期,提高单机性能;二是采用多处理器结构,构成超并行计算机,通常由100台以上的处理器组成超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它们同时解算一个课题,来达到高速运算的目的。
第一课、计算机的种类及发展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
知道电子计算机的分类情况及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革,激发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计算机的发展及分类情况。
学习难点:计算机发展4个时代的划分情况。
教学准备
电子计算机在生活中应用情况的图片、视频资料;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图片、视频资料;电子元件实物、不同外形的微型计算机实物、视频资料;任务等。
教学过程
1.布置课前任务(为该课做准备)
教师:请同学们尝试着完成书上第一课探究活动的任务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并填表
2.引入课题
教师:检查同学们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
学生:倾听、思考
教师:小结任务的完成情况,补充演示同学们所没有收集到的,计算机在生活中应用的相关资料。
提问:刚才大家所看到的生活中的计算机,和大家在探究活动中所遇到的计算机,是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呢?如果不是,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发挥想象力,并试着回答问题
教师:引入课题
板书:计算机的种类及发展
3.引导学生看书、自主学习
板书:计算机的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4个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分类及应用(注:意图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分类情况,有一个总体的初步了解)。
学生:看书,可以相互讨论交流。
4.教师补充讲解
教师:按板书的流程,配合准备好的图片、视频资料及实物,讲解相关的知识。
学生:倾听、提问。
5.学生自查、小结所学知识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检查自己探究活动任务的完成情况。
学生:检查、订正、互相交流。
教师:小结、评价
6.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