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欣赏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词使用技巧总结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其深刻的思想、精细的意境而脍炙人口。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使用技巧。
以下是对古诗词使用技巧的总结:一、注重音韵古诗词以音韵的和谐美为特色,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语言的音韵是十分重要的。
在欣赏古诗词时,要注重词句之间的音律美。
可以通过细细品味句子中的韵母、声调和声调变化来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二、把握意象古诗词往往以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把握好这些意象是理解古诗词的关键。
在阅读古诗词时,要通过理解诗中的意象来感受其中的美感与意境。
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将意象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在脑海中构建出具体的场景,以更好地理解诗意。
三、理解上下文古诗词是写给古人的,其中可能有一些古代人物、历史典故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了解上下文来理解。
在欣赏古诗词时,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同时,在阅读时也要注意诗句的前后呼应关系,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体味情感古诗词多以抒发情感为目的,因此在欣赏古诗词时,要注重体味其中的情感。
在阅读时,可以通过语言、意象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要注意文字中的笔触、词语的节奏变化等,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忧愁、喜悦、哀怨等情感,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意义。
五、注意结构古诗词往往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注意结构的组织。
要注意句子之间的关联和衔接关系,理解每句诗句的作用,并能够把握整篇诗词的结构布局,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诗词的整体意义。
六、注重节奏古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节奏而脍炙人口,因此,在欣赏古诗词时,要注意其节奏感。
可以通过模仿诗词的语调、韵律来感受其节奏美。
同时,还要注意文字的字数、句子的长短、句式的变化等,这些都对诗词的节奏感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要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我们需要注重音韵美、把握意象、理解上下文、体味情感、注意结构和节奏等。
通过运用这些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美,进一步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阅读古诗词的方法考试考诗词,无非两个方面:1,诗词的艺术特色;2,作者的观点态度。
只有真正理解了一首诗,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答案。
那么,怎样去理解分析一首诗词呢?有十条方法。
一、从题目抓题材题材即写的是什么。
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有不少诗词——当然,词需有题目,不能仅看词牌——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
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
诗歌首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第二句用本该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二月,而边地的垂柳却仍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条这一典型景象,表现五原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迟”字,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进一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再从辞色上看,全诗充满了冷色调的词语。
这样,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没有写到人,但在这样荒凉寒冷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会怎样呢?所以,它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二、从关系分析技巧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方法。
以《边词》为例,诗歌三、四句“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虽然时间没变化,但是描写的地点、景物都有变化,三句写的是五原边地的景象,四句写的是长安京城的景象,一迟一早,两个材料性质不同,组合在一起就构成对比,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三、从褒贬辨别倾向褒贬即作者思想感情倾向。
高中古诗阅读技巧
高中古诗阅读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背景:在阅读古诗之前,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深层含义。
2. 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可以逐渐理解诗句中的词汇、语法和韵律,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意。
3. 抓住意象:意象是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
4. 注意诗眼:诗眼是诗句中最为传神的词语,往往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抓住诗眼是理解诗句的关键。
5. 品味语言: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需要仔细品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6. 联想想象:在阅读古诗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更好地进入诗的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
7.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思想,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总之,掌握高中古诗阅读技巧需要多读、多思、多实践。
只有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鉴赏古诗词的五种方法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赏的方法进行说明: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
“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
“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
“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
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
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宏微这些角度赏析: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②红杏枝头春意闹;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④山光悦鸟情,潭影空人心。
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
“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
“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
请根据“画面欣赏”这种方法赏析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风掣红旗冻不翻。
3、景物描述: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天净沙?秋思》。
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
古诗词赏析方法技巧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赏析方法技巧,欢迎大家分享。
一、古诗词赏析方法1、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2、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要害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对……愤慨、不满。
(曹操、李白、韩愈、)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中考语文阅读指导丨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
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
举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理解古诗词的方法有哪些1、阅读法:通过阅读古诗词,仔细理解其中的意思,有助于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要结合上下文,多次阅读,留意一些细节,抓住古诗词的主旨,从中深入挖掘出历史、文化、习俗等内容。
2、联想法:联想法是研究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从古诗词中特定的语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出发,运用联想的方法去推测古诗词的深层内涵。
3、翻译法:翻译古诗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可以让读者更清楚古诗词的语言形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中所涉及的信息。
4、古典文学研究法:古典文学研究法是深入研究古诗词的重要方法,要了解古代文学创作的历史背景,从诗词的创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出处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反映的历史社会现实。
5、文学评论法:文学评论法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深入分析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从词句的艺术性、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分析,从而揭示古诗词的内在美感及它所蕴含的信息。
6、历史文化研究法:历史文化研究法也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重要方法,要研究其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内容,从而理解古诗词中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
7、对比法:对比法是从比较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重要方法。
可以将同一个作者的不同诗句、不同作者的同一诗句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不同的文学手法,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8、社会学研究法:社会学研究法也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重要方法,要研究其中涉及的社会现实,从而理解古诗词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9、心理学研究法:心理学研究法也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重要方法,要研究其中涉及的人物心理,从而理解古诗词中反映的心理状态。
10、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从语言结构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重要方法。
要仔细分析古诗词的语法结构,发现古诗词的表达特点,从而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学习古诗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让我们一一了解:
1. 阅读古代文献:阅读古代文献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
选择一些重要的古代文献,如《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通过阅读来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观点。
2. 品味经典作品:选取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深入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反复阅读和思考,逐渐领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和艺术之美。
3. 学会鉴赏技巧: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技巧对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很有帮助。
了解古代文学创作的特点,如韵律、格律、修辞手法等,并学会从中品味诗词的魅力。
4. 默写和背诵:通过默写和背诵古诗词来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记忆。
默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结构和含义,背诵可以提高我们对诗词的表达能力和语感。
5. 探索创作灵感:学习古诗词不仅是欣赏和模仿,还可以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探索古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6. 参与学习交流:参与古诗词学习的交流活动,如诗词社团、古诗词讲座等,与他人分享学习心得,相互借鉴和启发,共同提高。
以上是学习古诗词的一些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记住,学习古诗词需要时间和耐心,持之以恒,就能够领略到其中的美妙。
古诗词阅读欣赏的方法初探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每册教材后面都附有古诗词10首,供学生阅读赏析,中考语文试题中也经常出现诗词赏析题型。
那么,如何欣赏古诗词呢?
一、抓住诗眼,理解主旨
诗言志。
很多诗词的思想感情往往通过诗眼体现出来。
抓住诗眼也就理解了诗意。
有的诗眼是诗的题目。
如:朱熹《观书有感》,如果不联系题目,那么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理解就容易就水论水,很难领悟到“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道理。
有的诗眼是诗中的主旨句。
如:曹操《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一句,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抓住这一主旨句,全诗的意思就一通百通、豁然开朗了。
二、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有的诗词,须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特点去理解,这样才能弄懂原意。
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当时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结婚不久,赵明诚就要离家远游。
了解到这一背景,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念的烦闷。
三、品味语言,理解诗意
了解了背景,弄懂了意思之后,应细细推敲古诗词中的字、词、句,理解其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能不能换?好在何处?这样,对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很有帮助。
同时,对诗词所含意义可作深层次的了解。
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一个“悦”,一个“空”,用意何在?仔细品味,自然美景使人陶醉,融入的意境不难体会,“脱离尘世,杂念全消”这句作者要表现之意图也就显露,让人体会、领悟到诗中所含的佛家禅机。
再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句,如果你只留意到它是写景,是远远不够的。
“王谢”“寻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王谢两家的大华堂”与“寻常百姓民宅”相比?如果你从了解背景入手,继而揣摩作者所用对比的用意,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时过境迁,世事沧桑”也就明显了。
四、想象意境,体验情感
诗词中的“意境”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并不仅指诗词所描绘的寄寓着作者情思的生活图景,而是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音。
古人说“境生象外”,“象”即诗人所描绘的融入其主观情志的物象。
要想完成诗歌的阅读欣赏活动,就必须进入这“象”外之“境”。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展开想象、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亲临其境之感。
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所蕴含的情思之中,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五、诵读积累,学以致用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阅读理解古诗词,反复诵读是基础。
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对诗词的理解运用能力也就水涨船高了。
如:读王维的《山居秋暝》,诵读一遍,心旷神怡一遍,深深享受到大自然的情趣和生活的美好。
读岳飞的《满江红》,诵读一遍,壮怀激烈一遍,深深体会到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和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理解母爱;“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我们了解愁思;“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教育我们不要自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多了,诗词就会融入我们的身心,成为我们内在知识的一部分,写作时,名诗雅词就会被我们信手拈来,为我们文章添色增彩。
如有位同学在《诗意地生活》中写道:“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这样活学活用,我们的作文就会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