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5
- 格式:pptx
- 大小:858.37 KB
- 文档页数:23
• 36•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12月第20卷第18期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头孢孟多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张兵旗(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洛阳471003)摘要:目的: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头孢孟多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8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
对照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头孢孟多治疗,比较两组炎症反应、肺功能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琢、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C0.05);观察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最 大呼气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C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头孢孟多治疗可减轻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炎症,改善其肺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单磷酸阿糖腺苷;头孢孟多;炎症反应;肺功能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支气管肺炎是儿科常见疾病,由细菌、肺炎支原 体、呼吸道病毒等感染引起,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烧、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1]。
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上 以对症支持、抗感染治疗为主,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 包括茁-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 糖苷类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
其中单磷酸阿糖腺苷 是常见的抗病毒药物,而头孢孟多杀菌力强、抗菌谱 广,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
基于此,本研 究旨在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头孢孟多对支气管 肺炎患儿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8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 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
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2~16个月,平均年龄(8.94±2.91)个月;病情 严重程度:轻度25例,中度13例,重度6例。
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对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影响摘要:目的分析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对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影响。
方法纳入我院儿科收治的9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45例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0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记录患儿不适症状消失时间,分析其治疗安全性。
结果观察组咳嗽、憋喘、三凹征不适症状短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P>0.05)。
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能够加快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不适症状消失速度,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是影响小儿生命安全主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类型之一,主要是由合胞病毒、人类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所致[1]。
因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是造成患儿反复喘息及哮喘发生的主要因素,对其治疗缺乏特异性药物,仅是对症处理缓解临床症状,促使其尽快恢复。
干扰素作为抗病毒感染的主要药物,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力、抵抗病毒的作用。
现本研究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进行雾化吸入,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患儿符合毛细支气管炎[2]的标准;患儿家长及法定监护人知情研究,签署同意书;近期未进行抗病毒等药物治疗。
纳入我院儿科收治的9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于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就诊,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男29例,女16例;月龄3~24个月,平均(13.71±3.49)个月;观察组50例,男32例,女18例;月龄3~24个月,平均(14.05±3.51)个月;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即进行吸氧吸痰、抗感染等基础处理,5%硫酸沙丁胺醇(山东京卫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348)0.25mL+布地奈德(AstraZeneca Pty Ltd,批准文号H20140475)0.5mg,雾化吸入,1天2次,连续7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取组人干扰素α-1b(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2μg/kg进行雾化吸入,1天2次,连续7d。
美国儿科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管理(完整版)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
近年来,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了儿童身体健康。
为了更好地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进行管理,美国儿科学会(AAP)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对2006年10月发布的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修订,为临床医师提供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证据。
毛细支气管炎(亦称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
典型的临床症状为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咳嗽,随之进展为发作性呼吸困难,咳嗽与喘憋同时发生。
毛细支气管炎常由病毒引起,最常见的病毒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2岁以下的婴幼儿90%感染过RSV,其中40%为下呼吸道感染[1,2]。
毛细支气管炎是1岁以内患儿住院最常见的原因。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体健康。
为此,2014年美国儿科学会(AAP)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对2006年10月发布的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实践指南[3]进行修订,为1个月~2岁以下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证据。
该指南不适用于免疫缺陷的患儿,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接受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
指南中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的证据不适用于具有以下基础疾病的患儿,如反复发作的喘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神经肌肉疾病、囊性纤维化疾病、有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先天性心脏病,但用作预防的证据适用以上患儿。
本指南也不涉及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远期后遗症(复发喘息或哮喘风险)的评估。
为方便国内儿科医师在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诊治中借鉴和参考,现将指南中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
指南的各项建议中,Ⅰ表示强烈推荐,Ⅱ表示中等推荐,Ⅲ表示微弱推荐;A为高质量的证据,B为中等质量的证据,C为低质量的证据,D为非常低质量的证据。
1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建议1.1 临床医师应依据患儿病史和体格检查诊断毛细支气管炎和评估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ⅠB)大多数毛细支气管炎病例在冬季发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患儿症状、体征包括流涕、咳嗽、呼吸急促、喘息、鼻翼扇动、三凹征,肺部可闻及啰音及喘鸣音等。
第三节毛细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1.900【定义】毛细支气血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 个月的小婴儿,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
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岁半以内)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
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
【病因】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90%的婴幼儿2岁内感染过RSV,其中约4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
因为RSV感染后机体不能产生长期或永久的免疫力,所以常可重复感染。
其他如人类偏肺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
【诊断要点】1. 症状(1)本病发生于2 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 个月以内,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
(2)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喘鸣。
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
(3)严重发作者,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绀。
(4)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
(5)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 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2 周。
2. 体征(1)体格检查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 次/分,甚至100 次/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 次/分。
(2)肺部体征主要为呼气相哮鸣音,亦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叩诊可呈鼓音。
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此可触及肝脏和脾脏。
(3)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加之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多发生较严重脱水,小婴儿还可能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4)其他症状包括:轻度结膜炎,程度不等的喉炎,少数病例有中耳炎。
3. 辅助检查(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2)采集鼻咽拭子或分泌物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明确病原。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占住院儿童CAP的10%~40%[1-2],是儿科医师广泛关注的临床问题。
近年来,儿童MPP呈现不少新的特点,有关MPP的诊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疗程、激素使用等诸多问题亟须规范。
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组织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对儿童MPP的诊治形成了如下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病原及发病机制MP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革兰染色阴性,难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电镜下观察由3层膜结构组成,内外层为蛋白质及多糖,中层为含胆固醇的脂质成分,形态结构不对称,一端细胞膜向外延伸形成黏附细胞器,黏附于呼吸道上皮。
MP直径为2~5μm,是最小的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固有耐药。
MP感染致病机制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MP侵入呼吸道后,借滑行运动定位于纤毛之间,通过黏附细胞器上的P1黏附素等黏附于上皮细胞表面,抵抗黏膜纤毛的清除和吞噬细胞的吞噬;(2)MP黏附于宿主细胞后其合成的过氧化氢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并分泌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CARDS)毒素等对呼吸道上皮造成损伤;(3)MP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外,同时也能引起其他系统的表现,提示免疫因素包括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多个环节在MP感染的致病中起重要的作用[3]。
2 流行病学MP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从密切接触的亲属及社区开始流行,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发生。
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
每3~7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流行年份的发病率可达到非流行年份的数倍[4-5]。
顺尔宁联合易坦静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中的疗效研究蔡卓宏;杨俏兰;李晓东【摘要】目的观察顺尔宁联合易坦静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10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采取吸氧、抗感染、化痰、补液支持、雾化吸入的常规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顺尔宁及易坦静,采用口服给药(部分通过胃管内注入),疗程7 d.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顺尔宁联合易坦静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有效减少患儿气道黏液的分泌,减少气道水肿,减轻支气管痉挛,缓解喘憋、呼吸困难、痰鸣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29【总页数】2页(P63-64)【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顺尔宁;易坦静;婴幼儿【作者】蔡卓宏;杨俏兰;李晓东【作者单位】广东省普宁华侨医院,广东普宁515300;广东省普宁华侨医院,广东普宁515300;广东省普宁华侨医院,广东普宁51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2.2+1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特有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尤以6个月~2岁的肥胖婴幼儿发病率最高,男女发病率相似,发病季节南方以春夏或夏秋为主,北方以冬季和初春居多,病因主要为病毒感染,尤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为主,其次还有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少数由肺炎支原体引起,并常有合并细菌感染。
发病机制病变主要侵及直径75~300 μm的毛细支气管,早期出现纤毛上皮坏死、黏膜下水肿、管壁淋巴细胞浸润,细胞碎片及纤维素全部或部分阻塞毛细支气管,并有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管腔狭窄,从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呼吸性酸、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病理生理改变。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感后出现咳嗽、痰鸣、喘息、气促、喘憋,症状轻重不等,重者可有呼吸困难、发绀、鼻扇、三凹征。
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仅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引,特别是1~6个月的小婴儿,病变主要发生在细小支气管,但肺泡也可受累,因此它属于特殊类型的肺炎。
北方多数病例发生在冬春季,南方地区夏秋季也有发病。
什么是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常常在上呼吸道感染2~3天后出现持续性干咳和发作性喘憋,常伴中、低度发热。
病情以咳喘发生后的2~3天为最重。
咳喘发作时呼吸浅而快,常伴有呼气性喘鸣音即呼气时可听到像拉风箱一样的声音,每分钟呼吸60~80次,甚至更快,心率快可达到每分钟160~200次,同时有明显的鼻翼扇动。
严重的患儿可出现口周、口唇及指甲紫绀,可合并心力衰竭、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呼吸性酸中毒等酸碱平衡紊乱。
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是由多种致病原感染定期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临床特点。
临床上较难发现未累及肺泡与肺泡间壁的纯粹毛细支气管炎,故国内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有人称之为喘憋性肺炎。
症状本病仅发生于2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个月以内。
喘憋和肺部哮鸣。
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严重发作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亦口周和口唇发绀。
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
体检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次/分,甚至100次/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次/分,肺部体征主要为喘鸣音,叩诊可呈鼓音,喘憋缓解期可闻及中、细湿罗音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为可触及肝脏和脾脏。
由于喘憋,PaO2降低,PaCO2升高,SaO2降低而致呼吸衰竭。
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周至2周。
病因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副流感病毒之某些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本病,最近发现人类偏肺病毒(HMPV)也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体。
易发人群肺部发生急性病毒感染可能引发毛细支气管(最小呼吸道)发炎。
流感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在经历了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为加强流感临床防治并做好相应准备工作,20 11年我国卫生部刊发了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但其中涉及儿童流感的内容较少,且不集中。
而儿童是流感的高发人群以及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儿童流感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组织我国流感防治研究领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临床、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专家,在总结既往流感诊疗方案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定了适合我国儿科临床使用的《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 15年版)》,以提高对儿童流感的诊断防治水平,减轻流感对儿童健康及社会造成的危害。
1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1.1 流感病毒病原学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为有包膜病毒。
根据病毒内部的核蛋白(nucleocapside protein,NP)和基质蛋白(matri x protein,MP)抗原性的不同分为A(甲)、B(乙)、C(丙)3型[1]。
A 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能感染包括人及多种动物(猪、马、狗、禽类和海豹等),并多次引起世界性的人流感大流行;B型流感病毒仅在人和海豹中发现,通常致病性低,偶尔导致局部暴发,但不会引起世界性的大流行;C型流感病毒能在人和猪中分离到,但多以散发病例形式出现,一般不引起流行,且感染后症状较轻[1-2]。
目前已知A型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HA)有18种亚型(H1~H18),神经氨酸酶蛋白(neuraminidase,NA)有11种亚型(N1~N11),除H17N10和H18N11两种亚型仅在蝙蝠中发现,其余亚型均能在鸟类中检测到[1,3-4]。
HA是A型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之一,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介导病毒颗粒进入细胞,能诱导宿主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NA参与子代病毒从细胞表面的释放,也是主要的抗流感药物-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靶蛋白。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4年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概要】毛细支气管炎即急性感染性细支气管炎,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峰值发病年龄为2-6月龄;以流涕、咳嗽、阵发性喘息、气促、胸壁吸气性凹陷(三凹征)、听诊呼气相延长、可闻及哮鸣音及细湿啰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毒病原,本病具有自限性。
为规范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治与预防,在参考国外相关最新诊断防治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本共识主要适用于年龄小于1岁,第一次喘息发作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一、诊断1. 应主要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临床诊断毛细支气管炎,并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B级证据,高度推荐);2. 应评估有无发生严重毛细支气管炎的高危因素,如年龄<12周、早产、合并心肺疾病或存在免疫缺陷状态(B级证据,中度推荐)。
二、治疗1. 监测病情变化、对症和支持治疗(A级证据,高度推荐);2. 可试用支气管舒张剂雾化吸入治疗(B级证据,低度推荐);3. 不推荐常规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A级证据,高度推荐),可选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B级证据,低度推荐);4. 住院患儿在严密检测下,使用3%高渗盐水雾化吸入(B级证据,低度推荐);5. 不推荐常规应用利巴韦林,包括雾化吸入途径用药(B级证据,中度推荐);6. 仅在不排除细菌感染时选用合适抗菌药物(B级证据,高度推荐);7. 不推荐胸部理疗(B级证据,中度推荐)。
三、预防1. 慢性肺疾病、早产儿(<32周)或先天性心脏病等高危儿可给予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预防(B级证据,中度推荐);2. 洗手是预防RSV院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在与患儿直接接触前后,接触邻近患儿的物体后以及摘手套后,均应洗手(B级证据,高度推荐);3. 婴幼儿应避免暴露于拥挤的人群或被动吸烟的环境中(B级证据,高度推荐);4. 提倡母乳喂养(B级证据,中度推荐)。
呼吸系统疾病1、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制定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是儿科医师广泛关注的临床问题。
近年来,儿童MPP呈现不少新的特点,其诊断和治疗问题需要规范。
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实用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共识简要介绍了肺炎支原体(MP)病原学、MP感染的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重点介绍了儿童MPP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和实验室诊断,介绍了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药物在儿童中的治疗作用和方案。
2、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制定者:《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毛细支气管炎即急性感染性细支气管炎,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峰值发病年龄为2——6月龄;以流涕、咳嗽、阵发性喘息、气促、胸壁吸气性凹陷(三凹征)、听诊呼气相延长、可闻及哮鸣音及细湿啰音为主要临床表现;感染累及直径75——300 m的细支气管,急性炎症、黏膜水肿、上皮细胞坏死、黏液分泌增多,致细支气管狭窄与阻塞是该病的病理基础。
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
﹤6月龄和高危婴儿有较高的病死率。
3、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制定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为进一步提高儿童流感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组织我国流感防治研究领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临床、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专家,在总结既往流感诊疗方案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定了适合我国儿科临床使用的《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以提高对儿童流感的诊断防治水平,减轻流感对儿童健康及社会造成的危害。
4、支气管舒张剂在儿童呼吸道常见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制定者:中国儿科相关医学专家组(统称)申坤玲等22位国内专家为促进支气管舒张剂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合理化、规范化使用,由《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牵头组织国内儿科专家,根据目前我国儿科临床治疗现状制定《支气管舒张剂在儿童呼吸道常见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以作为儿童呼吸道常见疾病支气管舒张剂治疗的推荐方案,供临床医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