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学前儿童感知觉规律及其运用
- 格式:ppt
- 大小:723.00 KB
- 文档页数:29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幼儿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幼儿的感知觉发展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将能够:理解幼儿感知觉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将感知觉规律应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
第二章:幼儿感知觉发展概述2.1 幼儿感知觉的定义感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官对外界刺激的接收、识别和解释过程。
幼儿感知觉发展是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感知觉能力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历程。
2.2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重要性幼儿感知觉发展对于他们的认知发展、情绪情感、行为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为其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支持。
第三章: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基本规律3.1 视觉发展规律视觉敏锐度逐渐提高;颜色识别能力不断发展;视觉空间感知逐渐成熟。
3.2 听觉发展规律听觉敏锐度逐渐提高;音调辨识能力不断发展;声音来源定位能力逐渐成熟。
3.3 触觉发展规律触觉敏感度逐渐降低;触觉空间感知逐渐发展;触觉辨别能力逐渐提高。
3.4 嗅觉和味觉发展规律嗅觉和味觉敏锐度逐渐提高;嗅觉和味觉辨识能力不断发展。
第四章: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4.1 视觉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利用颜色、形状、大小等视觉元素进行教学;提供丰富的视觉刺激,促进幼儿视觉发展;运用视觉引导策略,帮助幼儿进行注意力集中。
4.2 听觉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利用音乐、声音等听觉元素进行教学;提供丰富的听觉刺激,促进幼儿听觉发展;运用听觉引导策略,帮助幼儿进行语言学习和社交交流。
4.3 触觉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丰富的触觉体验,促进幼儿触觉发展;运用触觉引导策略,帮助幼儿进行认知学习和情绪调节。
第五章:实践案例分析5.1 案例一:利用视觉规律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情境描述:在绘画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有趣的视觉刺激,引导幼儿进行注意力集中;分析:利用颜色、形状等视觉元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和主要阶段1、感觉: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与生理作用有关2、知觉:对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3、感知觉是认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4、感知觉是2岁前儿童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生最初的两年,即语言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与发展1、触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2岁以前,触觉在认识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
2岁以后,视觉和听觉的作用越来越大。
2、触觉在人际关系特别是依恋关系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3、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
4、视触协调主角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5、手眼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手能抓住东西6、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新生对亮度的产别很敏感。
出生的第一分钟,就能发现光亮的变化7、视觉集中在2个月才明显出现。
8、胎儿对声音有反应,因此胎儿已经有听觉反应。
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与发展1、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整体感知2、知觉的恒常性: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个体仍然能够按照原来的形状进行知觉。
3、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著名的“视崖”实验,说明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儿童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存在: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4)理解时间标尺的能力(计时器)与年龄呈正相关5、生活制度在学前儿童对时间上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
6、观察力的品质: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方法的完善第四节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1、知觉的选择性: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知觉对象都作出反应。
只有当刺激之间有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才能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另一部分刺激便成为背景。
《感知觉的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案第一章:感知觉的基本概念1.1 感知觉的定义1.2 感知觉的种类1.3 感知觉的发展特点第二章:视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2.1 视觉的基本原理2.2 视觉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2.3 利用视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活动设计第三章:听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3.1 听觉的基本原理3.2 听觉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3.3 利用听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活动设计第四章:触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4.1 触觉的基本原理4.2 触觉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4.3 利用触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活动设计第五章:嗅觉和味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5.1 嗅觉和味觉的基本原理5.2 嗅觉和味觉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5.3 利用嗅觉和味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活动设计第六章:幼儿感知觉发展的评估与指导6.1 幼儿感知觉发展评估的重要性6.2 幼儿感知觉发展评估的方法6.3 基于评估结果的幼儿感知觉发展指导策略第七章:感知觉训练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7.1 感知觉训练的概念与原则7.2 感知觉训练的活动设计方法7.3 感知觉训练的实践案例与分析第八章:感知觉与幼儿学习动机激发8.1 感知觉与学习动机的关系8.2 利用感知觉规律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策略8.3 感知觉与学习动机激发的活动设计案例第九章:感知觉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应用9.1 游戏与感知觉发展的关系9.2 感知觉在游戏活动中的作用9.3 感知觉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与案例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感知觉教育能力提升10.1 感知觉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10.2 幼儿教师感知觉教育能力提升的途径10.3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感知觉教育实践与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感知觉的基本概念补充说明:深入解析感知觉的定义,阐述不同类型的感知觉,以及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感知觉的特点。
二、视觉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补充说明:详细介绍视觉的工作原理,分析视觉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利用视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感知觉的发⽣和发展具有⼀定规律,教师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时,如果运⽤这些规律,可以提⾼活动效果,对幼⼉感知觉发展也有积极作⽤。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的相互作⽤各种感觉不是孤⽴存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可以使感受性发⽣变化,或者降低,或者提⾼。
例如,视觉感受性可在听觉影响下发⽣变化。
研究证明,弱的听觉刺激可以提⾼视觉的颜⾊感受性,⽽强烈的噪⾳可使视觉的差别感受性显著降低。
因⽽,教师上课说话时应轻声细语,不要⾼声⼤叫,以免影响幼⼉的感受⼒。
⼀般来说,在感受的相互作⽤下,弱刺激提⾼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适应同⼀感受器,也可因刺激的连续作⽤⽽使感受性发⽣改变,有时表现为感觉完全消失,如古话所说“如⼊芝兰之室久已不闻其⾹,如⼊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即是嗅觉感受⼒的完全消失。
适应有时表现为感觉的钝化。
例如,把⼿放⼊冷⽔中,由冷刺激引起的感觉会渐渐下降。
⼜如,从半暗的房间进⼊亮处,最初看不见东西,以后视分析器的感受性下降,才能分辨周围情况。
适应还表现为感受性的提⾼。
例如,初进⼊暗室时看不到东西,在弱刺激的影响下,眼睛的感受性提⾼了,因⽽渐渐能看到东西了,这称为暗适应。
教师在带领⼉童进⼊较暗的场所,如电*、放幻灯的场所或暗室时,要注意视觉适应现象,稍稍停留⼀下再⾏动,使眼睛能先适应。
⼜如,让⼉童嗅闻某种⽓味,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适应⽽分辨不出。
(三)对⽐同类⽽相互对⽴的感觉相互作⽤时,可使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这就是对⽐现象。
例如,⽩和⿊、红和绿、冷和热、甜和酸同时发⽣或相继发⽣,可以使两种感觉更加强烈。
红花绿叶相衬会更加鲜艳。
吃了酸的再吃甜的,便感到更甜。
幼⼉园教师在为幼⼉制作教具或布置活动室时,就要注意“对⽐”规律。
例如,⽩底的贴绒教具上⾯贴⿊⾊的图形便很突出,如贴“淡黄”的图形便不鲜明。
(四)敏感化敏感化是指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和练习⽽使感受性提⾼。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把握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特点;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感知觉规律的运用教学准备: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感知觉活动的表现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教学课时: 6 课时第一节感知觉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一)感觉的概念【自我分析】教师出示红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
提问:请你描述一下粉笔是什么样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怎样进行的?1.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粉笔)的反映。
1.是客观事物(粉笔)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眼睛)时的反映过程。
3.是对客观事物(粉笔)的个别属性(颜色、形状、温度、硬度、光滑程度)的反映。
因此,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非常状态。
如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身体的舒适与否等等。
(二)知觉的概念【问题讨论】教师再次出示粉笔后提问,当你看到粉笔时首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是一支粉笔)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事物的整体。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1.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资料分析】刚果的俾格米人居住在枝叶茂密的热带森林中。
人类学家科林.特恩布尔曾描述过其生活方式。
有些俾格米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
当科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离开居住地大森林来到一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那些是什么虫子?”当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举例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一)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例如:我们进入幼儿园活动室,有时会闻到一股空气污浊的气味,而在活动室内的老师和幼儿毫不察觉,外来人在室内待了一段时间后,也不觉得了。
(二)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对比。
例如: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显得比较暗一些,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另一些刺激物,人们对它们的知觉较为模糊,好像是衬托在知觉对象的后面似的,成为知觉的背景。
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这是利用了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的规律。
案例解析: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
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教师解析: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
利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
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另外,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
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
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要。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1、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
b.指认法。
c.命名法。
)2.听觉的发展(1)婴儿的听觉偏爱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③7~8个月的儿童已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的开展第二节幼儿观看的开展及感知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教学目标:了解幼儿观看能力的开展掌握感知觉的全然规律教学重点:幼儿观看的特点感知觉的全然规律及现象教学难点:感知觉规律对幼儿教学的启发教学时数: 3 学时作业:详见“学生作业〞局部教学反思:观看的开展对幼儿成长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的幼儿教师应当了解幼儿观看开展的规律,制定适宜于幼儿的教学措施及策略。
在幼儿观看的开展过程当中,恰当的运用感知觉的全然规律会对幼儿教学设计起到关心作用,因此在本节内容学习结束之后,应当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到幼儿园当中针对幼儿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
教学设计本节内容方案用3学时完成。
儿童观看开展的特点1学时,感受规律与幼儿的活动1学时,知觉特性与幼儿的活动1学时。
学前儿童观看的开展观看是一种有目的、有方案、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看能力的开展,关于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观看的开展,要紧表现在观看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看方法五个方面。
观看目的性的开展低级水平:不能同意任务,东张西望,容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教师的引导:提示幼儿观看的任务,提示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观看对象上;高级水平:能够依据观看任务,克服干扰坚持细致观看。
说明:由于幼儿在观看过程往往会不记得自己要观看的是什么,也确实是观看目的不明确,甚至有些低年龄段的幼儿还不能够同意观看任务,因此教师应当依据幼儿的实际状况制定难易度相适宜的观看任务,同时在观看过程中,当觉察幼儿注意力转移或是分心时,及时提醒幼儿记得要去观看什么,逐步培养幼儿带着任务进行观看的能力。
观看持续性的开展幼儿的观看时刻普遍较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班幼儿观看时刻能够维持6分钟左右,中班幼儿观看时刻能够维持7分钟左右,大班幼儿观看时刻能够维持到12分钟。
阻碍幼儿观看持续性的因素有两个:〔1〕明确的观看目的会提高幼儿观看的持续时刻;〔2〕幼儿关于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观看持续的时刻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