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 格式:pptx
- 大小:647.28 KB
- 文档页数:35
第二单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民主制度的形成第3-4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课程标准: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
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
简述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1689年《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影响。
识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基本原则、代议制立宪政体,理解其与封建君主制的明显区别和意义。
探究《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与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对英国历史及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
识记内阁的起源、形成惯例、开始形成、完善,内阁主要职权,首相、内阁和政府产生的程序。
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内容、特点。
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分析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近代社会民主制取代专制制度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英国国情所致,是历史的必然。
英国形成责任制内阁,建立代议制民主政治,促进了英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教学重点:《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英国则制内阁的形成;英国代议制民主政制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英国代议制民主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何为君主立宪制?以君主为世袭元首,但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一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形式。
又称为“有限君主制”。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1.背景:英国悠久的宪政历史;1688年“光荣革命”直接原因:詹姆士二世国王晚年得子,怕更改继承人使天主教复辟。
根本原因: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通过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议会于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新国王威廉三世与詹姆士二世等前任国王有何不同?国籍:荷兰;继位方式:受到议会邀请;上台条件:答应保障英国人的宗教、自由和财产;与资产阶级关系:盟友。
2.确立过程(1)初步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权利法案》是英国历史上重要的法律文件,它对于英国政治制度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0讲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确立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克伦威尔(△选修4)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1)经济因素: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阻碍。
(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身政治权利。
2.过程(1)爆发:1640年,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取得胜利。
此后,英国成为共和国。
(2)复辟: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倒行逆施,尽失人心。
(3)结束:1688年,“②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1.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内容(1)《③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1701年,通过《王权继承法》: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权力掌握在议会手里。
3.意义: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④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误区警示 1.“光荣革命”不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
1 / 152 / 152.《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还保留较大的权力,还有行政权,国王可以依法行政,英王失去行政权是在责任制内阁形成以后。
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历程(1)“光荣革命”前,国王有一个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
(2)“光荣革命”后,⑤ 内阁 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3)⑥ 沃波尔 开创了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
(4)18世纪中叶,责任制内阁形成并得以完善。
2.内容(1)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2)国王“⑦ 统而不治 ”,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3.影响:英国成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国家。
图解历史 议会、内阁与国王的相互关系四、克伦威尔(△选修4)1.主要功绩(1)军事上:领导议会军迅速击溃了王党军队,取得了内战胜利。
远征⑧ 爱尔兰 和苏格兰,满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体系
英国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
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
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开启了先例。
一般君主是终身制的,君主的地位从定义上就已经高于国家的其他公民(这是君主与一些其他元首如独裁者的一个区别),往往君主属于一个特别的阶层(贵族),此外世袭制也往往是君主的一个特点。
君主虽然是国家元首,但君主的产生方式与权力范围,会依各个国家的制度而不同;纵使是同一个国家,往往在不同时期,君主的产生方式与权力范围也各不相同。
君主立宪制与一个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它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妥协性,落后性,局限性。
英国在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首先确定。
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则仍为现代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如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西班牙、卢森堡、瑞典、泰国、日本、柬埔寨等。
君主立宪制是现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实质是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是最重要的国家权力。
英国的议会制度奠基于中世纪的“自由大宪章”“牛津条例”等封建法律文献。
它们所确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权”基本原则,构成了英国立宪政治的政治基础。
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而作为重要成果的《权利法案》是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文本。
现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在保留古老的宪政传统和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上,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
第20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引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为人类政治制度变革史上开辟了新的篇章。
资产阶级代议制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和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代议制首先在英国的议会和法国的三级会议中得到定型,并在以后的欧洲大陆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扩展和完善。
本文将重点探讨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二、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和法国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下院成为议会主体,代表国家和民众利益。
French三级会议是由贵族、教士和平民组成,代表国家和民众利益。
三级会议在法国大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与欧洲大陆的资本主义发展密不可分。
18世纪初,欧洲大陆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和阶级的分化,资本家成为掌握政治实权的阶层。
资本家需要更多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代议制因此得以扩展。
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开始建立各类代议制机构。
例如:1.德国:格特宁根议会和弗兰肯斯坦议会代表了德国南部城市的上层资产阶级和城市领主的利益。
1848年革命时曾出现普鲁士选举集会。
2.意大利:1848年,意大利成立了一系列代表议会,如教廷议会、熙笃会议会和通用代表会议。
3.奥地利:1848年,奥地利帝国成立了国家议会,在德版、捷克版和波兰版分别有自己独立的代表机构。
4.俄罗斯:资产阶级改革派要求建立代议制机构,但未获批准。
四、总结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产阶级统治下的一个政治制度,它在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扩展。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展不仅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也是为满足资本家需要更多的政治权利而进行的政治改革。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中考知识点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1、13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以《大宪章》为依据,要求限制王权。
2、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和议会发生矛盾。
根本原因: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权力来自国王,和议会发生矛盾。
爆发:1640年革命爆发。
过程:1640年—1688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二、《权利法案》1、背景: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并统治英国。
这场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标志着议会取得胜利。
2、内容: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事权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
3.意义:议会的主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影响:“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第期稳定发展时期。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内阁的含义:内阁原指国王召集亲信商议的秘密小房间,后指决定国家事务的最高行政班子。
2、首相制度的形成。
18世纪,“首相”产生,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
3、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
4、国王权力的逐渐削弱。
5.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被允许组阁,该政党的领袖理所当然是首相。
6.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度确立。
四、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