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指导阅读
- 格式:pptx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12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作者:安晨雯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7年第05期初中的课外文言文通常都是选择故事性强的语段,这其中就包含了人物传记类的选文。
而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在写作上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掌握语段的一般介绍顺序。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一般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介绍:姓名→籍贯→官职→经历→事件→评价。
如2016年奉贤区的初三语文一模卷,课外文言文选段为“孙期传”: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里落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郡举方正,遣吏赍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
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家。
该语段依次介绍了孙期的字(仲彧)、籍贯(济阴成武)、家境(贫穷)、事件(养猪奉养母亲;大家追着向他请教经义;用仁义感化他人;拒绝官职)等。
我们平时在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语段,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
明确这个特点后,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了解人物基本情况。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个性。
俗话说,举手投足皆文章。
的确,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能彰显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如2015年徐汇区初三语文一模卷的课外文言文:柳开少好任气,大言凌物。
应举时,以文章投主司于帘前,凡千轴,载以独轮车。
引试日,衣襕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
时张景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
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
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阅读时,抓住柳开的“投”、张景的“袖”“献”這些动作,就能体会到柳开任性气盛、张景谦逊内敛的不同性格。
3.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如前所述,语段一开始,往往会对人物进行介绍。
在此情况下,开篇先介绍的人物通常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作为这个主要人物的陪衬。
如2016年崇明区的初三语文一模卷,课外文言文选段为“孙泰”: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和练习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和练习高三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物传记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真实的历史史料;从文学的角度看,人物传记为我们塑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为我们提供了灵巧多样的写作技巧。
所以全国大多数省市高考文言文考的是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古人写人物传记,总是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遇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
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传主一生的经历。
古代用以表明时间的,有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的专用术语。
古代纪年采用的是即位年次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古代皇帝都会为自己执政时期取一个或多个年号,如贞观、开元、乾隆、光绪等。
在没有使用年号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则采用即位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也就是赵惠文王当国王以后的第十六个年份。
干支纪年法是把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而成的纪年法,如甲子、乙丑、癸酉、甲戌、乙亥等,从干支的第一个甲子到最后的癸亥,一共是60年,所以有“六十花甲子”之称。
古代以序数纪月,但也有按季来纪月的,一年分四季,一季有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叫孟、仲、季。
如“孟春”就是指春天的第一个月,“仲夏”指的是夏天的第二个月等。
还有地支纪月法,即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如“建子月”“建亥月”等。
古代纪日,有序数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月相纪日法等。
“月相纪日法”中一些特别的叫法必须记住,如每个月的第一天叫“朔”,初三叫“朏”,月中(十五)叫“望”,望后的十六日叫“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等。
还有表明时间转换的一些词语,如“少时、初、先、尝、及、既而、俄而、已而、少顷、顷之、久之、未几、须臾”等。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考点精讲】1.所选的语段大多是短小而有情节的故事,一般选自史书中的人物传记或笔记,选文侧重于忧国忧民,展示个性,为人处世等内容。
2.侧重考查语言的积累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对考生语言的积累及理解文言文内容和形式的考查,以及对文本的鉴赏,将是今后文言文试题考查的侧重点。
3。
凸显民族文化内涵并积极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文化内涵和品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将是语文中考文言试题选文和命题的崭新价值取向。
【方法攻略】阅读文言文人物传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1。
通读。
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词句意思和所熊脍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
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2。
圈画。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
“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有些同学通读文言文材料时,不习惯动手,不留下阅读的痕迹,这不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
当然,阅读熟练以后,经验丰富以后,可以简化一些,只选最重要的作些圈画就可以了;但是,在训练的初期,一定要做得细一些,到位一些。
3. 跨“难”.中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即:词语都是常见或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多为跟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或者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文中所写之景、所记之事、所说之物、所议之理比较好懂;专用名词术语较少,而且一般都是初中教材中出现过的,不是非查工具书不可的文字。
尽管如此,由于考生各自的情况不同,有些人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
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和练习(答案)一、《明史·于谦传》1.B (延:邀请)2.B(因为。
A为:第一个“对”;第二个“成为”。
C乃:第一个“于是,就”;第二个“才”。
D之:第一个是代词;第二个是助词“的”。
)3.C(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4.B(A和尚没有向朝廷作推荐,而是于谦自己考上了进士;C于谦被从监狱里放出来不是因为受到王振的器重;D向皇上请示不是体现于谦处事谨慎,为是爱护百姓。
)5.①顾佐任都御史,对下属很严厉,惟独对于谦很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超过顾佐自己。
②等到英宗(宣德皇帝)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参考译文]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对他很惊奇,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
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顾佐任都御史,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很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超过顾佐自己。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高煦的罪行。
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发抖,自称罪该万死。
皇帝很高兴。
班师回到北京,给于谦的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
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担此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各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都全部上疏提出。
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三个姓杨的主持朝政,都很器重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复,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
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冒犯过王振。
课外文言文主题阅读(一) 人物传记类 解析版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力。
(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内容一般包括: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生卒年月,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人物传记”中的“人物”都是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名人(政治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甚至艺术家等)。
古代传记文学大体上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文学即史传文学,一类是杂体传记文学即杂传文学。
撰写人物传记,应抓住人物本质,从环境中说明人。
其次要选材典型,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
但对细节描写也不可忽视,恰当地记述小事,能见微知著、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甚至预示着人物日后的发展。
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兴亡、知更替,可以医愚,可以清心。
在立德树人教育宗旨下的今天,阅读史书,从史书中寻找成长的正能量,既能提升文化自信,又能助力健康成长。
《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周亚夫军细柳》以上作品都是人物传记,有史学家写的人物传记(如《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都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的性格。
《陈涉世家》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表现在他临危受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
.《周亚夫军细柳》 运用衬托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将文帝在霸上、棘门军所遇到的情况和细柳军的情况作对比,以霸上、棘门军来衬托细柳军的军纪严谨,周亚夫的治军有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知识梳理】一、定义: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感知步骤:(一)、“阅读”文本“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例如语段1: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
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
”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
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二)、“圈划”文本重要信息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
干扰信息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
【如】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
弱冠明经累举,补下邽主簿。
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
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
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
例如语段2: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三)疏通文本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思路点拨1. 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3.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中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含答案)杨继盛传杨继盛在七岁时失去了母亲,庶母妒忌他,让他去放牛。
他在里塾里遇到读书的孩子,很喜欢,就请求兄长让他跟着塾师研究。
兄长告诉父亲后,父亲同意了他去研究,但他还是得继续放牛。
十三岁时,他开始跟着师傅研究。
家里很穷,他更加自我要求严格。
后来,他被贬为狄道典史。
那里是杂居的地方,人们不常识字,杨继盛选了一百多个有才华的子弟,聘请三经师教他们。
他卖掉了自己的马和妇女服装,用钱购买田地,资助那些学生。
当地有一座煤山,被少数民族占据,当地居民需要从两百里外买柴火。
杨继盛召集少数民族,告诉他们:“如果杨公需要你们的帮助,你们也会帮助他,更何况这座煤山呢!”少数民族信任并爱戴他,称他为“杨父”。
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
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
③鬻:卖④市:买⑤资:资助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继盛经里塾B.请得从塾师学C.年十三岁D.家贫,益自刻厉2.翻译文中加点的词庶母()里塾()狄道()3.文中杨继盛为学生筹资的行为体现了什么?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4.解释文中的“龂龂然”和“染溪”分别是什么意思?A.玠乃锁次的等,具状启台B.九岁而孤,为叔父骠骑从事中郎随所养C.玠在任岁馀,守禄俸而已D.玠乃遣使执显文,鞭之一百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全丁大户,类多隐没。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褚玠的官场经历和品性特点。
4.文中提到的“高宗”是哪个朝代的皇帝?至之市,无案牍之劳形。
久之,目似瞑,撤屏视之。
褚玠少年丧父,是叔叔褚随将他抚养成人。
褚玠小时就有美好的声誉。
由于中书舍人蔡景历的推荐,他出任山阳县令。
高宗一开始并不赞同,后来才勉强同意了。
山阴县民张次的、王休达与诸奸吏互相贿赂勾结,把丁口多的大户都隐匿起来,不交纳国家的赋税。
褚玠将张次的等人关押起来。
皇太子知道褚玠没有钱返回京城,亲自写信给他,并赐给赐粟米二百斛,于是褚玠才得返京。
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先达多以才器许之许:才器许之许表示许多人都承认他的才能。
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第一篇: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1.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是先要把握住的。
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
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
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尾注及题目,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
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
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二、根据传记特点去阅读 1.选文特点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
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
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
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和抒情。
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行文特点传记文体结构固定,行文线索明显。
古人作传,常在文首介绍人物的籍贯、字号、家世、官职以及主要性格特点等,这些文字对把握全篇内容往往能提供有效的信息。
接着,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结果,这是传记的主体内容。
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
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内容。
传记的结尾一般为对传主的逝前身后作一交代,或作“盖棺论定”。
有的结尾作者通常以“赞”等形式作出自己对传主的评价。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柳宗元传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得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禹锡执友B.裴度/亦奏其事C.宗元革其/乡法D.请以柳州/授禹锡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偕()易()妻子()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2)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4.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2)为官:(3)为师:杨继盛七岁失母。
庶母妒,使牧牛。
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
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
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
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
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
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
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
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
③鬻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