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5.50 KB
- 文档页数:39
学期教学计划第二学年第四学期课程名称: 农村社会学总学时:90专业:农村经济管理已授学时:授课班级:58.59.60班本学期计划学时:90 教师:***《农村社会学》1.课程概述2.课程任务:通过农村社会学的教学,要求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具备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释“三农”问题的能力;引导农科类本科专业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农村社会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以及当前我国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的关系与性质。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当代中国有关“三农”的基本理论与政策,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农村发展的现象与问题。
3.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1)课程讲授顺序:本课程主要讲授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和变迁;运用社会学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从农村社会的视角,揭示社会发展的历程。
课程内容分为绪论、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失调和社会控制、农村社会变迁和发展等4大部分。
课程讲授的主线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即整体认识、局部分解、综合应用,围绕农村社会的组成、结构、功能、调控与应用逐步介绍。
具体顺序是:绪论(认识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农村社会的客体——土地→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控制→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变迁→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章节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4学时)本章重难点:重点是农村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难点是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农村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第二节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第三节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四节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4学时)本章重难点:重点是农民的界定,农民的地位与社会属性,难点是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农民。
第一节农民的产生和历史地位第二节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第三节中国农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第三章农村土地(4学时)本章重难点:重点是土地革命纲领与土地改革实践,难点是新中国农村土地政策演变。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70003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时: 48学时学分: 3学分适用对象: 社会学专业学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乡村社会的个人、组织与社会关系的学科,以乡村中的宗族、神明、经济、乡村精英、土地和户籍等为主线,介绍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内容。
透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农村的社会发展脉络,理解促成农村社会形成的国家政策、市场体系、权力架构和文化网络等因素,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当今国家、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Rural sociolo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of sociology. The main research of the rural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discipline, to the rural clan, the gods, the economy, the rural elite, land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s the main line,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 of rural sociology. Through the teaching,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rural Chinese, contribu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rural social formation of national policy, market system, power structure and cultural network and other factors, and then guid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coun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rural society.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面向社会学专业学生。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工作方式以及农业生产的现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农民的尊重和关爱,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农民的生活状况。
2. 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现状。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2. 如何激发学生对农民的关爱和尊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农业知识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农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农民有什么了解?2. 学生分享自己对农民的认识。
二、观察与调查1.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农村,观察农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等。
2.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了解农民的收入、生活状况、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
三、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调查结果。
2.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观察和调查结果,强调农民的辛勤付出和对社会的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关爱农民,支持农业发展?第二课时一、农业知识讲座1. 教师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介绍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农业实践体验1. 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实践活动,如种植、施肥、收割等。
2.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农业技术,体验农民的辛勤劳动。
三、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进行农业实践,每组负责一块田地。
2. 学生合作完成种植、施肥、收割等工作,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四、成果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农业实践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农业实践体验,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和农民的辛勤付出。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粮食,支持农业发展?教学评价:1. 学生对农民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
《农村社会》公开课教案农村社会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农村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农村社会在经济、教育、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性。
3. 理解农村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思考解决途径。
二、教学内容1. 农村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解释农村社会的概念,并介绍其主要特征,如人口分布、经济结构等。
2. 农村社会的重要性- 分析农村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农村劳动力、农产品供应等。
- 探讨农村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 讲解农村社会对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3. 农村社会的挑战和问题- 分析农村社会面临的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农村人才流失等。
- 探讨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如土地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
4. 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途径- 提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如加强农村教育、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农村社会的定义、重要性和问题。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素材,让学生通过观看和讨论来深入了解农村社会。
四、教学评估1. 完成问答:给学生提供一份问答作业,测试他们对农村社会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分组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分组讨论的结果,撰写关于农村社会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报告。
3. 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农村社会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了农村社会的相关定义、数据和信息。
2. 视频素材:选用与农村社会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观看和讨论。
六、教学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农村实地考察,了解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
2. 小组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农村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以上为《农村社会》公开课教案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安排。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农村社会学立足于中国经验,以中国农村的社会事实为依据,系统介绍和阐述了农村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基于对农村社会学前沿动态的把握并结合已有研究,作者重点从村落与农村社区、农民及其社会特征、农村社会关系与网络、农村社会的组织、农业与农村经济、农村政治与乡村治理、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乡土文化与农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问题及应对方式以及农村社会变迁与乡村治理等方面,提炼出基本概念、梳理了理论脉络、阐述了立场观点。
本书为了解和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为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提供了一种体系框架,因而可作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亦可用作研究或实际工作的参考用书。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对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
三、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
难点是如何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当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农村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2学时) 1.教学内容(1)什么是农村社会学(2)农村社会学研究什么(3)为什么研究农村社会(4)中国视野下的农村社会学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难点是中国视野下的农村社会学。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3学时) 1.教学内容(1)农村社会学的几种范式(2)田野调查方法(3)抽样调查方法(4)分析解释与理论构建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抽样调查方法;(2)难点是理论构建的过程。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Rural Sociology)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8学时每周学分:承担课程教师: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重要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熟悉当代中国有关“三农”的基本理论与政策,并能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农村发展的现象与问题。
三、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共十四章,共计104学时。
第一章,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学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农村社会学的讲授框架和学习意义,了解农村社会学产生的原因,掌握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掌握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农村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2.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进程:第一节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学的联系(1)社会学(2)农村社会学第二节农村社会学发展简史及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2)农村社会学的特点和知识体系(3)学习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意义(4)农村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农村社会与农村居民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同学们明确什么是“农民”,“农民”的地位与社会属性、中国“农民”的伟大历史作用。
重点:“农民”的界定,“农民”的地位与社会属性难点:正确认识中国“农民”第一节农村社会(1)农村社会的含义(2)农村社会的结构第二节农民(1)农民的含义及其特征(2)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3)农民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4)农民的现代化第三节农村居民(1)农村居民的含义(2)农村居民的社会化第三章农村社会群体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农村家庭,家族和邻里的含义和关系。
第一节初级社会群体(1)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第二节农村家庭(1)家庭(2)当代农村家庭的含义(3)农村家庭关系(4)农村家庭的功能第三节家族(1)家族含义,特点与构成(2)现阶农村家族的主要功能(3)对当代农村家族问题的几点认识第四节邻里(1)邻里的含义和特点(2)邻里的地位和作用第四章农村社会组织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村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掌握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特点及功能,从而了解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农村》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社会领域教材第四章《我们的环境》第三节《农村》。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农村的自然环境,认识农村的农作物和家禽家畜,感受农村的生活氛围。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农村的自然环境,知道农村与城市的不同。
2. 培养幼儿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增强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3. 通过观察、体验,使幼儿掌握一定的农村生活常识,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农村与城市的区别,了解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农村风景图片、农作物和家禽家畜的图片、农村生活场景的视频。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农村风景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2)让幼儿分享自己了解的农村,讨论农村与城市的不同。
2. 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教师播放农村生活场景的视频,让幼儿观看并讨论。
(2)教师出示农作物和家禽家畜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并了解。
3. 实践活动(10分钟)(1)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农作物或家禽家畜进行观察和描绘。
(2)幼儿用画纸、彩笔、剪刀和胶水制作手工作品。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例题:“请你们说一说,农村有哪些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是如何生长的?”(2)教师引导幼儿回答,并进行讲解。
(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知道农村的其他有趣的事情吗?”六、板书设计1. 农村自然环境2. 农村农作物和家禽家畜3. 农村生活场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画一幅你最喜欢的农村风景或农作物。
2. 答案:幼儿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和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作物和家禽家畜。
中班教案《农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社会领域教材第四章《我们的环境》第二节《农村》。
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农事活动等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了解农村的特色,增进对农村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知道农村的基本特点,了解农村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农事活动。
2. 培养孩子们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激发他们探究农村的兴趣。
3. 培养孩子们尊重农民,珍惜粮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农村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农事活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践,了解农村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农村图片、视频、实物(如农作物、农具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农村图片,让孩子们初步感知农村的自然风光,引发他们的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农村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农事活动。
3. 实践:(1)分组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农村的特点,进行观察、表达和合作。
(2)观察实物:让孩子们观察农作物、农具等实物,了解农村生活。
4. 例题讲解:(1)展示例题:以一道关于农村的题目为例,引导孩子们分析和解答。
(2)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分析,找出问题的答案。
5. 随堂练习:(1)让孩子们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孩子们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农村2. 板书内容:(1)农村自然环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动植物丰富(2)农村人文景观:传统建筑、民间艺术、风俗习惯(3)农事活动:种植、养殖、收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农村2. 答案要求:孩子们需要画出农村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农事活动,并在旁边用文字进行简单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学习农村知识方面的兴趣和困难,以便调整教学方法。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第一节农村教育的历史
一、农村教育的含义
二、解放前的农村教育
(一)乡村教育
(二)革命根据地的农村教育实践
三、解放后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教育沿革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三)农村教育的成就
四、扫盲运动、“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
(一)扫盲运动
(二)希望工程
(三)“春蕾计划”
第二节农村教育的地位和意义
第三节农村教育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农村教育的近期目标和举措
1农村教育目标
2农村教育举措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