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468.50 KB
- 文档页数:12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Ⅰ 、教学时间安排:2 课时Ⅱ 、教学目标: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确认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及指导思想;3、说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的书名、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的书名、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著作名称、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4、对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做出说明;对学习教育学产生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和学习态度,有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产生。
Ⅲ、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Ⅴ、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意义?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诉人们:我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下去的,我很喜欢教育理论。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资格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1/ 3事实说明,教育学对于教师来说,就好比是学医的人的一门临床医学,不学好教育学而从教,可能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适应过程,且不能准确、全面、高效、优质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对于教师来说,在求职之初,教育学是获得教师资格的一门课程,到后来,教育学就是实施自主劳动的必备工具。
我们通过几个实例,体会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和功能。
案例 1:陈景润失业记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一书中曾记录了青年陈景润鲜为人知的一件事。
陈景润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是全国著名大学厦门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
四年大学课程,他仅学三年,便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至北京市一所中学任数学课教师。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第五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章学校第一节学下概述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节学校文化第五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二节班集体第三节班级管理概述第六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概述第二节课外活动的设计、指导与组织开展第七章教育研究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第四节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第五节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第六节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七节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八节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九节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几大学派第一部分教学法第一章教学目标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四节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方法和评价第二章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概述第三节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第四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三节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第四节课程资源第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第三节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与实施第四节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教学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第二节教学方法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说课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现代学习方式第八节教学行为第六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的含义第二节教学评价基本理论第三节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第四节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的: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本章。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重点难点: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学习目标:1.了解教育概念内涵,理解教育的三要素2. 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3.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能够简要评述(重点、难点)4.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一节什么是教育一、什么是教育(一)词源中的“教育”“教”、“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说文解字》)◆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其拉丁词源为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二)教育学中的“教育”一般来说,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
这种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参见P.4)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新增考点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出来的,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共六条。
具体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有三个意思,即读书按一定次第,前后不要颠倒;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并遵守读书计划;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身体力行,见诸行动。
(5)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读书要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持志指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意志力坚持下去。
新增考点2: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产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考点1: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单选、判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常考题型:单选、判断】(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4)长期性—时间周期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 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课时安排:6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名著阅读;多媒体教学三、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新编教育学,董操等,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李剑萍,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0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四、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教育活动及教育学学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明了教育学的价值,从而有学习本门课程的热情,为学好本门课程奠定基础。
五、教学重点,难点:(1)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尤其要掌握20世纪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他们的主要学说观点;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2)本章难点是对教育的内涵、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变化应有自己的理解。
(3)本章了解内容是教育的起源;教育形态划分;教育学的价值。
六、复习思考题:1、教育的对象与教育学的对象有什么不同?2、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3、构成教育的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与老鼠一起长大的猫不吃老鼠。
这是否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5、请从社会变化的角度,分析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的变迁。
6、简述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7、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也是一个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
所以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请分析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七、基本教学内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可见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我们就从对教育的认识入手。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教育是什么一、教育的概念谁能谈谈什么是教育?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基础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什么是教育1、“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生活用法(参见教材《教育学基础》p2-3)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特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专业化概念“教育” 的词源(参见教材《教育学基础》p2):我国、西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社会的视角: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相联系2.对象的视角:整合,“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3.价值的视角:“促进”或“加速”4.实践的视角:实践活动,而非纯粹理论、行而上的活动教育的类型1.逻辑类型: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2.空间类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时间类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2、“教育”内涵的分化与统合(1)“教育”内涵的分化教育内涵的分化是指把浑然一体的教育分解为智育、德育、体育等成分。
这是在近代“人本位”教育目的取向形成过程中,基于对个人“完善发展”的具体解释而产生的观念(2)“教育”内涵的统合教育目的层面上的统合,强调各育的平衡、协调、和谐发展。
教育手段层面上的统合,只有教育目的的分解,没有教育手段的分解。
认定某些教育承担德育职责,另一些教师承担体育或智育之职,这实际上人为降低了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3、教育的历史发展(1)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教育和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
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心理起源说:[美]孟禄,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教育学课本及教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1 教育概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类型和形式1.2 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3 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教育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第二章:教育目标与原则2.1 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目标的含义和重要性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和方法教育目标的分类和表述2.2 教育原则教育原则的含义和作用教育原则的分类和特点常见的教育原则及其含义2.3 教育目标的实现与评价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目标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教育目标评价的方法和工具第三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3.1 教育者的角色与职责教育者的定义和特点教育者的角色和职责教育者的素质和要求3.2 受教育者的权益与责任受教育者的权益保障受教育者的责任与义务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求3.3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与交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与支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冲突与解决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4.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含义和作用教学方法的分类和特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和策略4.2 教学组织的形式与结构教学组织的含义和作用教学组织的类型和特点教学组织的原则和策略4.3 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的含义和作用教学评价的类型和特点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步骤第五章: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5.1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原则课程设计的含义和作用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课程设计的过程和方法5.2 教材开发与评价教材的含义和作用教材开发的流程和策略教材评价的标准和方法5.3 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实施的原则和策略课程评价的含义和作用课程评价的方法和工具第六章:学习理论6.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应用6.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表征与学习过程认知策略与元认知6.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建构的过程与方法社会互动与协作学习第七章:教育评价与测量7.1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教育评价的含义与作用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教育评价的原则与流程7.2 教育测量与统计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教育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数据分析与解读7.3 教育评价的应用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课程评价与学校评价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第八章:教育政策与法规8.1 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制定教育政策的含义与作用教育政策制定的原则与过程教育政策分析与评价8.2 教育法规与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规的含义与分类教育法律制度的构成与运行教育法律纠纷与解决8.3 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实践应用教育政策与法规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教育政策与法规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政策与法规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第九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伦理9.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与意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9.2 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与规范教育伦理的含义与作用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与范畴教育伦理规范与实践要求9.3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与评价教师职业行为的特点与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改进第十章:教育技术与发展10.1 教育技术的概念与分类教育技术的含义与特点教育技术的分类与应用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0.2 教育媒体与信息化教学教育媒体的作用与选择信息化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10.3 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挑战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育技术应用的挑战与对策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教育如何影响经济和文化,是教育学的核心内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来源于教育实践,是教育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同时反过来指导教育时间。
2、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3、广义的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5、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6、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7、各要素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是直接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们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8、教育者是教育活动实践的主体。
9、受教育者是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10、教育影响是教育时间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终结。
11、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J)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到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12、古代教育: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极端。
原始形态的教育即是原始社会的教育。
13、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4、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与(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等文明古国。
16、中国早在4000 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7 、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就(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