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障碍及康复治疗共42页
- 格式:ppt
- 大小:4.00 MB
- 文档页数:21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治疗及护理进展内容摘要:盆底功能障碍性是临床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
目前大量研究已证实盆底康复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盆底障碍性疾病。
康复治疗主要是分析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盆底肌肉康复要点、康复治疗内容、治疗时机;康复护理进展主要从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疼痛护理进行研究。
随着康复技术的不断完善,给护理提出了新的方向,康复治疗过程中结合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盆底功能障碍性(PFD),也称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是临床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1]。
压力性尿失禁与盆腔器官脱垂等均为该病的常见类型。
盆底功能正常对于维持女性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
如果产后盆骨功能得不到很好的恢复,还会对产妇自身外在形象产生影响,形成所谓的“水桶腰”现象[3]。
产后盆底肌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不仅能提高产妇预后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有效预防FPFD的发生[4]。
本文围绕PFD的康复治疗及护理综述如下。
1.康复治疗1.1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1.1.1适应症:产后妇女可作常规盆底肌肉锻炼;阴道松弛、阴道痉挛、性生活不满意者;轻、中度子宫脱垂,阴道膨出;各种尿失禁;反复阴道炎,尿路感染患者非急性期;泌尿生殖修补术辅助治疗;产褥期症状(腰背痛、腹痛、尿潴留、乳漲、耻骨联合分离等);全身运动系统肌肉功能障碍;乳房松弛、乳房下垂;下肢水肿、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术后疤痕疼痛。
1.1.2禁忌症:孕妇的腹部;产后恶露未干净或月经期;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恶性肿瘤区;手术疤痕裂开;神经系统疾病。
1.2盆底肌肉康复要点①产后超过42天、子宫恢复良好、无感染的女性可进行盆底肌肉的检测及治疗;②借助仪器感受并学会收缩-放松盆底肌肉,学习识别并有意识地控制盆底肌,掌握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避免腹肌收缩);③在医生或治疗师指导下根据个体出现的症状,根据盆底肌损伤情况(肌肉纤维受损的程度和类别)应用综合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④做完10~15次盆底肌锻炼后,可进行自我锻炼;⑤循序渐进、适时适量、持之以恒。
医学研究 >>180盆底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以及护理方法王华蓉泸定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盆底功能障碍在临床中又被称为盆底缺损、盆底支撑组织松弛,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盆地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等,在缺少有效支撑力的情况下,骨盆内的脏器会存在位移的可能性,从而引发其他疾病和功能异常。
盆底功能障碍常见于中老年女性群体,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发病率逐年提升,目前已经超过了10%,且预计在30年后将达到20%以上。
为帮助广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本文着重介绍了盆底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希望能为患者朋友带来一定的参考。
一、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生理性损失所引发的,如妊娠和分娩等,故多数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均有过生产经验。
妊娠和分娩行为本身就会对盆底肌肉造成一定的损失,且妊娠阶段女性患者还会面临着体内激素分泌的变化,并进一步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变化。
科学的产后恢复指导和措施可以确保在产后42d左右改善妊娠和分娩所引发的生理变化,若产后恢复不合理或者不及时,均有可能加大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和可能性。
尿失禁是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症状,妊娠初期患者的临床发病率高达25%,而随着妊娠周期的持续增加,发病率会进一步提升,最高可以达到36%。
很多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影响,认为怀孕和生产之后需要静养休息,不愿意参与盆腔康复训练,从而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预防效果不佳。
正是因为产后康复知识的严重匮乏,才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发病率长期高居不下,而改善这一现状也是我国医疗单位后续将关注的工作重心。
二、康复治疗方法盆底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盆底肌肉训练。
顾名思义,盆底肌肉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盆底肌肉组织的整体强度,一般使用肌力训练器开展训练活动,主要锻炼位置为耻骨和尾骨两处的肌肉。
这种康复方式的针对性较强,效果显著,且操作简单。
经过研究表明,合理的盆底肌肉训练可以有效改善管着盆底肌肉的张力状况,避免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全文)盆底功能障碍(Pelvicfloor dysfunction,PFD)是指盆底功能异常,由结构异常、潜在疾病或身体创伤引起。
在中老年妇女中的发病率较高,在我国约为30%~40%。
盆底功能障碍作为一类疾病,包括尿失禁、大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腰骶部疼痛和慢性盆腔疼痛等[1],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目前关于PFD的治疗,主要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
对重度患者一般采用手术矫正;而对于轻、中度患者来说,一些非手术方式的治疗方法往往对盆底功能恢复产生较好的效果。
盆底康复训练(Pelvicfloor rehabilitation,PFR)是指在整体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一些康复治疗手段,对盆底结构进行训练、加强及功能恢复。
它是基于证据的一种循证的、低风险的、微创的疗法,PFR可作为盆底功能障碍的一线治疗选择。
目前盆底康复的手段主要包括:凯格尔训练、阴道哑铃训练、生物反馈以及电刺激、磁刺激、中医治疗等。
1、盆底康复训练方法1.1凯格尔(Kegel)训练法凯格尔运动也被称为盆底肌训练,是在1948年由Kegel首次提出。
原理是通过一定的频率、强度,然后有意识地主动收缩、放松盆底肌群,增强括约肌和耻尾肌的收缩支撑功能。
具体方法为:首先收缩会阴部、尿道和肛门部肌肉5~10S,然后放松5~10S后重复上述步骤。
患者训练时可采取平卧位、坐位以及站位,15 min/次,2~3次/d。
通过主动锻炼,有助于受损肌细胞的神经支配,增强盆底肌收缩力。
罗希等[2]通过对120例孕妇进行观察,发现孕期凯格尔运动可以提高顺产率、缩短产程、促进分娩后排尿、降低尿失禁发生率。
孙智晶等[3]发现产后早期开展盆底康复锻炼能明显改善产后妇女盆底功能,促进盆底组织修复,预防PFD的发生。
1.2阴道哑铃训练阴道哑铃一词,最早源于健身器材哑铃,因其形状与哑铃极为相似而得名。
它是由高级医用无毒硅胶材质制成,两端有两个小球,中间则是一条纤细的韧带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