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
- 格式:pdf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63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利益与政治【圣才出品】第一章利益与政治一、概念题1.政治关系(武汉大学2011、2009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3年研)答: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关系:①由人们的需求引起的,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利益关系;②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结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形成的政治权力关系;③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所构成的政治权利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则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要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2.利益的构成要素(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利益(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答: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按照这一定义,利益由三方面因素构成:①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
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利益内容的无限丰富和多样性。
②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由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具有基础性意义,它决定和制约着人们的其他生产,因此,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更直接地反映着人们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③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因此,它反映和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任何利益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社会关系。
3.利益关系(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答:利益关系是指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
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两个方面的利益联系:①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联系,即同一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系。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详解版背诵笔记(第10—12章)第十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一、政治参与的定义1、不同的政治参与概念政治参与思想源自于近代民权理论。
不过,现代政治科学中“政治参与”概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学者从对选举问题的研究拓展而来的。
不少西方政治学者对于“政治参与”下过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认为政治参与就是在政治体制的各个层次中,企图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政治选择的个别公民的一切自愿活动,认为政治参与是表示社会成员选择统治者以及直接或者间接的公共政策形成等方面的自愿的活动,认为政治参与是一般平民直接地、或多或少意图影响政府人事选择以及(或者)他们所采取行动而做的法律行为。
如此等等。
这些定义并没有全面而深刻地指明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
2、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政治参与问题作过多方面论述,根据这些论述,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参与问题的把握有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实现其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二是政治参与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对于国家事务的参与;三是政治参与可以是直接民主的,也可以采取间接民主的各种形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把握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可见政治参与是一个社会中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且影响政治体系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基本方式。
政治参与的程度和广度,集中反映着特定社会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
二、政治参与的特征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这是政治参与的主体特征。
这一特征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的含义:(1)政治参与的主体必须是公民,而不可能是臣民。
公民,是近代以来民主政治赋予社会政治生活成员的资格概念,它意味着社会成员在法律上的政治平等,意味着社会成员具有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意味着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制度条件下,真正的政治参与才是可能的。
第一章国家一、概念题1.政治体系(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社会政治组织,它是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
②政治制度,它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其运行规则。
2.国体和政体(燕山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1)国体(四川大学2011年研)(2)政体(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国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内容。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国体是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决定因素,国体必须通过一定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来反映和实现。
(2)政体,也被称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指一定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些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①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②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3.国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2003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研)答:国家是指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类型,把人类有史以来的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四种基本类型。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政治2.利益3.政治统治的强治方式4.国家历史类型5.政治文化6.群体政治心理7.多项分进式改革8.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二、简答题(每题10分,6小题,共60分)1.简述政治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政治管理的职能。
3.简述政治参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
4.试辨析政治投票与政治选举。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特点。
6.简述政治发展的实质及其特点。
三、综合题(每题25分,2小题,共50分)1.试析为什么说福利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2.请论述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如何实现政治社会化?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政治答: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这说明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同时,政治又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其中包含三个要点: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②它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政治的具体外延形态主要体现为政治行为、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政治现象。
2.利益答: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他仅仅从抽象的社会伦理价值层次上把握政治,而没有深刻地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是,权力政治观忽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
因此,权力政治观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全面和不深刻的。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是,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第三章政治参与一、概念题1.政治参与(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研;武汉大学2007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4、2003年研)答: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政治参与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②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③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④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⑤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2.政治冷漠(武汉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但在政治行为的研究中,政治科学赋予了它行为方面的意义,借以表示参与行为的缺乏。
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行为方式,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方面的原因:①经过长期的政治浩劫之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而对政治无动于衷;②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③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政治管理的信任程度下降,进而导致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下降;④在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故有些公民觉得其关心政治与参加政治与否均无所谓,从而不参与政治。
政治冷漠虽然表明了公民一定的政治态度,也可在特定意义上影响政府政策,但政治冷漠不利于政府对实际情况的掌握,容易出现决策的专断。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第4章)第四章:政治权利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一、政治权利含义辨析1、天赋权利说天赋权利说是西方近代自然法学派对于权利含义的典型解释。
这一观点依据自然法理论,认为权利是人与生俱来的秉赋,人只要是人,就天然地具有权利,因此,权利是人的本性。
天赋权利说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争取政治平等的斗争中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
可是,就其对于权利的解释而言,却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一方面,权利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出生只是赋予人以个人的存在,首先是赋予他以生命,使他成为自然人”,但并不赋予他权利。
另一方面,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奴隶主阶级拥有权利,而奴隶阶级毫无权利可言的状况,因而天赋权利说既没有揭示权利的社会本质,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2、权利自由说权利自由说大多从权利的价值内涵来定义权利,认为权利就是法律允许范围内人们所享有的种种自由,也就是作为和不作为的自由。
从权利自由说中衍生的定义是权利意志说,即认为权利就是人们的意志自由,就是人们的自主性。
权利自由说指出了权利的特定价值内涵即自由或自主。
但是,它并没有说明人们的自由或自主产生的社会和政治根源,因而缺乏深刻性,并且带有抽象意志论的色彩。
同时,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其自由总是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把权利单纯归结为自由,也是不全面的。
3、权利力量说权利力量说认为,权利就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的强制力量,权利由此而成为一种法律规范。
这一解释说明了权利的特点和它的社会依据。
但是,法律本身并没有自发的力量,因而它没有说明权利力量的来源。
同时,社会公共权力往往也是一种法定的力量,因此,这一解释并没能使权力与权利区分开来,从而没有能够说明权利本身的内容和特征。
4、权利平等说权利平等说是20世纪新自然法学派的主张。
这一学派认为,权利意味着政府对人民的平等关心和尊重,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德沃金就此提出:“政府必须关心它所统治的那些人,这就是说,把他们看作可能遭受痛苦和挫折的人;政府必须尊重这些人,这就是说,认为他们能够就本身应该如何生活形成明智的观念并照此行事。
第二章政治权力一、概念题1.政治权力(浙江工业大学2012、2008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燕山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就既定的社会来看,政治权力是指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中,常态下往往是大于其他力量并且制约其他力量的社会公共力量。
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常态下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成为特定的公共权力。
2.社会公共权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3年研)答:社会公共权力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就全社会共同体来看,社会公共权力是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的。
只有社会公共权力是政治权力,其他范围和层次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只是社会或政治力量而不构成政治权力。
社会公共权力在原始社会是社会共同体意义上的公共权力,在国家产生后,它表现为国家权力。
由于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利益常常冒充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因而剥削阶级政治权力常常以社会公共权力的虚幻形式出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公共权力才在本质和形式意义上重新回归全社会的权力。
社会公共权力所具有的特点:第一,普遍性,它作用于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并在这个范围内普遍有效;第二,至上性,它是社会范围中的最高权力,不允许同样范围和层次上其他同等权力的存在。
3.权力答:权力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制度化的支配性社会关系。
权力具有支配性、强制性的特征,是实现社会秩序的基本方式。
权力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
第二,权力是一种不对等的支配关系,在权力关系中总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在被支配的地位。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二章背诵笔记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二章)第二章:利益与政治第一节:利益的涵义一、利益的本质1、利益的形成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从人的需要到人的生产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
在理论意义上,这个过程可以按五个步骤说明:(1)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
需要是人对于所需对象的欲求,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事实,“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2)需要的满足使得人们“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
满足需要的途径问题使得人必须建立与自然的联系,从而把从事生产的问题提上了历史日程。
(3)在生产中,人们的生产能力限制着其需要的满足,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生产工具水平的限制和社会组织方式的限制。
人们在改进生产工具的同时,改进生产的社会组织方式,这就使得他们必须进行协作性生产。
(4)协作性生产使得人们之间建立了社会联系。
这种联系起初是简单的血缘联系。
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类发展出了各种社会群体,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5)人们的社会关系形成后,使得需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需要具有了社会内容和特性:它要求通过社会途径实现;它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它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
这种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就是利益。
2、利益定义的理解从对利益形成过程的分析可见,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从这一定义可见,利益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1)利益的心理和生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
而“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动物”。
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利益内容的无限丰富多样性。
(2)特定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第6章)第六章:政党第一节:政党一、政党的含义1、政党的定义政党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普遍现象,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
虽然政党的概念古代即有,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却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形成的产物。
关于政党的含义,不同的政治学家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作过不同的论述,比如认为政党是实现某种主义的组织;政党是人们进行政治选举的工具;政党是人们谋求公职的工具;政党是社会成员表达和聚合利益要求的结构等等。
关于政党本质的这些论述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政党的某方面特征,但是,并没有深刻揭示政党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揭示了政党的阶级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者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二、政党的特征1、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建立的基础是阶级,是特定阶级进行政治活动的组织工具。
特定的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组织政党以统帅本阶级的力量,这就使得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除了阶级基础之外,政党的形成还需要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技术条件,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并非是与阶级同时产生的组织形式,只是到了近代,政党才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民主条件下得以形成。
由于特定阶级又由若干阶层或者集团组成,特定的阶层和集团的利益也可以驱使人们组成政党进行政治活动,因此,政党也可以是特定阶层和集团的组织。
尽管如此,代表特定阶层和集团利益的政党,仍然首先具有这些阶层和集团所归属的阶级的基本特性。
2、政党是特定阶级进行政治活动的统帅力量政党通常由特定阶级中政治上最活跃、最积极的一部分人组成,就此而言,政党往往聚集着本阶级的政治精华分子和中坚力量,成为阶级的政治核心。
政党的思想和理论集中体现着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因此,政党是阶级意志的集中代表者,是阶级力量的精神凝聚者和思想灵魂。
第一章政治权力一、政治权力的含义(一)权力1.含义西方学者:主体影响、控制、制约客观行为的能力中国学者: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责任范围内的支配力量2.三要素——能力、力量、结果3.权力与权威的区别1)凭借手段上:权力是职位、职务带来的影响;权威是胆识、威望所带来的影响力、号召力2)作用方式上:权力是指示、命令、要求;权威是号召、鼓励、人格魅力3)作用前提上:权力既可以是自觉自愿的服从又可以是被迫不得已的服从;权威是自觉自愿的服从(二)政治权力1.含义:政治主体影响支配政治客体的能力和力量Or 以政治方式表现出来的政治主体影响政治客体的行为和力量2.理解1)政治权力就其实质意义而言是阶级统治的权力2)政治权力就其内涵而言是专属于国家的权力3)政治权力就其表现形态而言是合法的公共权力4)政治权力就其本质特质而言是有组织的暴力二、政治权力的特征——强制性;不平等性;扩张性;腐蚀性;可塑性三、政治权利的基础:来自于物质利益;来自于精神需求四、政治权力的获得途径1.来自于暴力获取(最快捷、最常见)2.来自于血缘继承(姻亲)3.来自于金钱购买——买官直接获取;金钱收买掌权者4.来自于选举(最文明、最科学、最民主、最现代)5.来自于上级任命、授权五、政治权力的配置1.横向:三权分立2.纵向:中央——地方;联邦——联邦构成单位六、政治权力腐败(一)含义权力在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褪变,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权谋取和保护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二)类型1.按腐败程度分1)“白色”腐败:程度轻,违章不违法2)“灰色”腐败:程度中,违法不构成犯罪3)“黑色”腐败:程度重,违法犯罪2.按腐败成因分1)制度上:允许买官卖官2)体制上:经营许可权、项目审批权3)个人:素质低下,以权谋利3.按腐败领域分:组织人事(任人唯亲);立法部门(集体腐败);行政;司法4.按腐败时序分:传统;现代(三)危害1.权力腐败导致社会财富大量流失2.导致社会资源大量浪费(寻租行为)3.污染社会风气,使人失去了正义感、责任感、羞耻感4.造成了社会正义大厦的倾斜(司法领域)5.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四)治理——以预防为主1.对权力进行制约——根本途径2.加强全方位的监督3.思想教育。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分析方法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道德政治观分析这种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因此,它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在中西方文明史上有长久的影响。
中国儒家学说关于政治即“公正”的阐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就是最大的“善”的看法,都是其典型体现。
道德或者伦理政治观是从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社会价值判断的角度对于政治进行的解释,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揭示了社会政治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政治的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
但是,这一政治观有其弱点:它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把握政治,因此,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以抽象的伦理价值掩盖了社会利益冲突和权力过程,因而没有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分析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典型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思想史率先把道德和政治权力分离出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
现在西方诸多思想家,如马克斯。
韦伯,哈罗得。
拉斯韦尔等也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
权力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内容,其认识和把握政治的角度强调“实然”性,因此,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这种政治观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尤其是指出了权力这一政治的重要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没有看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3.管理政治观分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是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他曾从管理的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第三章政治民主一、概念题1.政治民主化(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从广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从少数人统治向多数人统治发展的全过程。
从狭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从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别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
2.政治民主(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答:政治民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势。
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政治民主具有如下特征:①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②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③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④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⑤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⑥政治民主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3.民主(四川大学2011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研)答:马克思主义认为:①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以特定的社会经济为基础的,同时,它又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②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上,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和阶级利益,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③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民主常常体现为一种原则、一种价值或一种工作方式;④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民主是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和形式,它不同于其他国家形式之处在于它承认公民在政治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并从制度上规定这种平等的权利能够得到实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民主内涵的这些论述原则,民主可定义为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二、辨析题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一样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详解版背诵笔记(第三章)第三章:政治权力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涵义一、政治权力的本质1、政治权力的形成分析分析政治权力形成的逻辑过程,可以了解政治权力的本质:(1)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利益。
在社会生活中,利益的实现是利益主体自觉能动的活动过程,这种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是调动其有效资源,并将其有机地凝聚成特定的实际力量,以此为凭借展开谋利活动,利益主体因此成为能动的利益主体。
(2)政治权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在于利益关系。
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能动的利益主体会形成不同的实际力量,并且形成相互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能动的利益主体转变为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力量主体。
(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是在力量对比关系中产生了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
在力量对比关系中,会呈现两种状态:一是双方力量均衡,一是一方的力量超过另一方,并形成对另一方的制约关系。
当后者出现时,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成为政治权力,其主体也转变为政治权力主体。
在社会生活中,群体力量天然大于个人力量,全社会的力量天然大于其他群体力量。
因此,在力量对比关系发生时,相对于个人力量的群体力量、相对于个人和群体力量的社会力量这种公共力量天然地成为政治权力。
在实际力量转变为政治权力的过程中,各种力量对比关系的交汇点上必然是某种公共力量,因此,政治权力形式上总是公共权力。
由此可见,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1、客观构成要素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其主要有:(1)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生产资料对于政治权力具有根本的意义,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政治冷漠2.民主共和政体3.压力集团4.政治动机5.政治发展6.共同利益7.政治民主化8.国家契约说二、简答题(每题10分,6小题,共60分)1.简述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2.简述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3.简述政治权利的特性。
4.分析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异同点。
5.简述不同政党制度的含义及特征。
6.简述政治心理的一般构成要素、特征及作用。
三、综合题(每题25分,2小题,共50分)1.试论政治参与的作用并谈谈促进当代中国政治参与发展的路径。
2.中共中央指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请结合现实,谈谈对“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政治冷漠答:政治冷漠是公民对政治生活和政治问题的冷淡的心理态度,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与政治活动或参与政治活动的不情愿,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不关心。
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行为方式,导致政治冷漠的原因主要有:(1)政治制度原因。
首先,政治排斥性的存在。
其次,政治机制复杂化、非人格化的影响。
再次,参与渠道与参与形式的限制。
最后,政策成色与体制承荷。
亨廷顿认为:“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的速度偏高,政治组织化和制度化的速度偏低,其结果只能是政治不稳定和无秩序。
”(2)社会历史根源。
第一,社会多样性和价值多元化原因。
第二,现代人繁忙的生活使得他们无暇关心政治。
第三,特定的历史文化原因。
(3)公民自身原因。
第一,政治的专业化与公民的政治素养之间的矛盾。
第二,主体对选择的判断。
第三,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政治自身具有的可疑的和丑恶的特征已经根深蒂固。
”此外,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政治管理的信任程度下降等因素也会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章政治改革一、概念题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二、简答题1.论述政治发展的实质及其特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对政治发展的实质有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①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政治发展,实质上是指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发展要求的、由进步阶级、阶层或集团推动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调整过程。
这种变革与调整之所以称为政治发展,并不仅仅在于它导致了政治关系的不断变化,虽然其问不可避免地存在曲折、停顿甚至暂时的倒退,但是在全局上、总体上促进和推动政治关系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合理,即体现了一种前进上升的方向与趋势。
因此,政治发展就总体而言,是自国家产生以来,人类政治形态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历史演进过程。
②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从本质上讲,政治发展作为总体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结合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来认识,归根到底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客观要求来认识。
将生产方式看作是决定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首先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人们为了“创造历史”,为了从事政治实践活动,必须要有最起码的物质生活资料作为生存的保障。
因此,物质生产方式乃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第一要素,它构成了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包括政治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③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宏观意义的政治发展,是社会形态总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