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动物生物学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59
•动物生物学第一章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第二章动物的组织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第四章原生动物门第五章无脊椎动物类群第六章脊索动物第一章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研究对象:以生物学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分类、进化和人类的关系。
生物学观点:形态与功能的统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有机体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个体与系统的统一。
第一节分类的知识一、分类依据以动物形态或解剖的相似和差异的总和为基础的。
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比较解剖学上的许多证据,反映动物界的自然类缘关系,称为自然分类系统。
二、分类的阶元(等级)根据生物之间相同、相异的程度与亲缘关系的远近,使用不同的等级特征,将生物逐级分类。
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第二节物种一、概念按照自然法,分门别类的最基本阶元是种。
种: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能与其它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二、种的命名方法双名法:属名,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例如:小家鼠的学名Mus musculus Linne´书写规则:印刷体:学名用斜体排版,命名人姓氏用直体排版。
手写体:学名下加下划线。
种本名尚未确定:属名+sp. 表示例如:Culux sp. 即为库蚊属的某种蚊子•三名制:亚种的学名命名方法。
由属名+种本名+亚种名三部分组成例如:大蟾蜍:Bufo bufo gagarizans Cantor第三节动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一、个体发育(ontogeny)多细胞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生长发育至成体性成熟直至死亡的全过程。
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胚前期:胚胎期:胚后期:系统发育(Pylogeny)(系统发生)动物界漫长的演化历史,指动物由最低等的形式(原生动物)发展到多细胞结构的后生动物,并逐步完善,复杂化,进而发展成为最高级形式的动物。
动物生物学第一章绪论1、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和有关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技术来研究动物生命规律的科学。
3、五界法: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4、物种:是自然地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具有共同基因组成以及能够自然繁殖出有生殖力的后代的所有生物个体。
5、“双名法”:物种的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用斜体字表示!或者在学名下面划横线标注)所组成。
例:黄嘴白鹭Herodias eulophotes Swinhoe6、生物分类的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7、动物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描述性动物学阶段;实验生物学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生物学多学科交叉阶段。
第2章动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其调控一、生命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2、生长和繁殖3、遗传变异和进化4、应激性和活动性二、生命的物质基础1、水2、无机盐3、蛋白质4、核酸5、脂类6、糖类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质体(叶绿体)细胞壁中央大液泡其他(分裂)动物细胞无(异养厌氧)无无有中心体,分裂时有收缩环植物细胞有(自养)有(纤维素、果胶)有(各种酶)细胞分裂时有胞间连丝,细胞板四、动物细胞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机能细胞器名称结构特点主要机能核糖体颗粒状、无膜包裹、主要成分蛋白质和RNA合成蛋白质、mRNA、tRNA、rRNA高尔基体大小不一、形态多变的囊泡体系组成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糖类合成工厂,运输蛋白溶酶体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对大分子物质强烈消化作用,清除无用的大分子及细胞线粒体线状、颗粒状、环形、哑铃形、枝状能量工厂,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中心体位置固定、颗粒、柱状体、具有极性结构参与细胞有丝分裂内质网光面内质网:分支管状、形成复杂的立体结构粗面内质网:多呈变囊状、排列整齐合成脂质合成分泌性的蛋白和多种膜蛋白,加工、运输五、组织动物组织根据其细胞形态、功能和发生情况分为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1)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简称上皮,主要由大量紧密而有规则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细胞间质所组成,细胞间以特化的细胞连接复合体彼此相连,将上皮细胞联系组成片层状的组织结构。
第一章名词解释:1细胞器:是细胞生命活动不可缺少,散布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官(不同于高等动物的器官),简称细胞器。
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粒等。
2线粒体嵴:在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表面是由双层膜构成的,其内膜向内形成一些隔,称线粒体嵴。
3细胞周期: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期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期限,称细胞周期。
4直接分裂:细胞分裂时看不见染色体的变化,核物质直接分裂成两部分的分裂方式,又称无丝分裂。
5染色体:细胞质中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称染色质,在电镜下染色质是由DNA和组蛋白结合的丝状结构,称染色质丝;细胞分裂时,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盘绕折叠而形成易被碱性染料着色明显可见的棒状体结构,故称染色体。
6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称组织。
7内分泌腺: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不经过导管而将分泌物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称为内分泌腺。
8哈佛氏系统:硬骨组织中的密质骨由骨板紧密排列而成,位于骨表面的为外环骨板,围绕骨髓的为内环骨板;在内、外环骨板之间以纵向的哈佛氏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为哈佛氏骨板,由哈佛氏骨板加上管内血管、神经和少量结缔组织,共同组成哈佛氏系统。
9闰盘:是心肌细胞之间的界线,该处相邻两细胞膜凹凸相嵌,细胞膜特殊分化,呈现具有强折光性的阶梯状横线,对胞间连接的牢固性和细胞间冲动的传递均有重要作用。
10自动节律性:指心肌细胞在不受神经系统支配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发生一次兴奋,使肌肉张缩的性能。
11反射弧:神经冲动从感受器经过各类神经元直达效应器的全过程称作反射弧。
12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之间的接触点(或连接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作突触(联会)。
13细胞间质:在组织内除细胞外的所有非细胞形态的物质,位于细胞之间,称细胞间质。
包括基质、纤维等。
《动物生物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物学的定义、性质和任务1. 定义:动物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动物界的多样性、动物体的结构、功能、生长发育、生殖、行为、进化以及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它旨在理解动物的生命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并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性质:(1)综合性:动物生物学融合了解剖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2)实验性:动物生物学的研究依赖于实验和观察,通过实验设计来验证假设,探究生命现象。
(3)进化性:动物生物学强调生物的进化历程,通过比较不同动物类群的特征,揭示生物进化的规律。
(4)应用性:动物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
3. 任务:(1)描述和分类:对动物进行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系统分类,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2)机制探究:研究动物体的生理功能、发育机制、行为模式等,揭示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
(3)进化分析:探讨动物的进化历史和进化趋势,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4)环境保护:评估动物资源现状,提出保护措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
二、动物生物学研究发展动态1. 古代动物生物学:(1)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对动物进行了分类,并撰写了《动物史》。
(2)中国古代的《本草纲目》等著作也对动物进行了描述和分类。
2. 近现代动物生物学:(1)细胞学说:19世纪,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奠定了细胞是生物基本单位的理论基础。
(2)进化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和物种进化理论,对动物生物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遗传学: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揭示了遗传规律,为动物生物学提供了遗传研究的理论基础。
3. 现代动物生物学:(1)分子生物学:通过研究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揭示了生命现象的分子机制。
(2)生态学:关注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了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等概念。
(3)生物信息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生物数据,为动物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动物生物学1动物生物学AnimalBiology第一章绪论动物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目的生物的分界和动物的分类系统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动物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与发展动态1.动物生物学的定义与研究目的动物生物学与动物学的内容差别动物学动物生物学结构与机能结构与机能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动物类群动物类群发育与分化动物进化遗传与进化动物行为动物地理动物地理动物生态动物生态动物生物学与动物学的定义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和有关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动物生物学(AnimalBiology)是以生物学观点和技术来研究动物生命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的动物生命系统涵盖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等多个层次;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形态、解剖、生理、分类、发育、生态、地理、行为、进化、遗传、动物资源保护等。
动物生物学的研究任务Zoologyisthebranchoflifesciencethatdealswithanimalorganismincludingmorphaandstructure,classificatio n,relationshipoflifeactivitywithitsenvironment,thelawsofgrowthanddevelopment.了解自然界的动物,认识其生命活动的规律(包括分布、数量、生理、遗传、发育、生态、行为、进化等)。
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动物新品种培育、禽畜饲养、水产养殖、野生动物保护等。
有害动物的防治:农业、林业的有害动物控制,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寄生虫病防治等。
促进医学生物学的发展:人也是一种有智慧的高等动物,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
动物生物学研究有利于改善人类的膳食营养、疾病防治,促进健康长寿,探索人类起源等。
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动物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动物生态学研究有利于解决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重大社会问题,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动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动物细胞与组织1、名词解释:1)细胞;2)原生质;3)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4)细胞分化;是一种类型的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物化学特性方面稳定的转变为另一类型的细胞过程。
5)细胞连接;动物细胞间的连接是细胞质膜在相邻细胞之间分化而形成的特定连接称为细胞连接。
6)组织;具有相同功能的细胞连接在一起形成组织7)器官;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定生理功能,并将这些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形态特征和结构功能的单位。
8)系统:若干种器官共同完成生命的一项功能,就构成了系统。
2、动物细胞间的连接方式桥粒连接,间隙连接,紧密连接。
紧密连接:将相邻细胞的质膜密切地连接在一起,相邻细胞膜之间不留空隙,细胞外的物质不能通过。
如肠壁的上皮细胞桥粒连接:上皮细胞间的一种很牢固的连接方式,呈斑块状结构的桥粒与细胞质溶胶中的中间纤维连接,间接地连成相邻细胞的细胞骨架,相互连接成骨架网。
间隙连接:两个细胞之间存在间隙,很窄,有一系列的通道贯穿在间隙之间,细胞质通过细胞之间存在的间隙相通。
3 、动物的基本组织类型、结构特点。
上皮组织特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紧密连接,细胞间质很少结构:排列方式有多层、单层;形状主要为柱状、扁平状;很多上皮细胞的表面有纤毛、鞭毛等结构。
类型: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生殖上皮功能:保护、分泌、吸收、感觉结缔组织特点:有发达的细胞间质,细胞分散在间质中结构:疏松结缔组织——由排列疏松的纤维与分散在纤维间的多种细胞构成,纤维和细胞埋在基质中,充满在器官内部的间隙中;致密结缔组织——基质和细胞少,纤维多且致密;弹性结缔组织——由平行排列的弹性纤维组成;网状结缔组织——主要的纤维互相交织成网状纤维;脂肪组织——聚集了大量脂肪,细胞核与细胞器被挤到一侧;血组织——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软骨——细胞间质坚固而有弹性,有发达的胶原纤维;硬骨——细胞间质十分坚硬,成分硫酸钙、磷酸钙,细胞只有一种。
《动物生物学》笔记教师:陈新文绪论一.生物的分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病毒界。
真核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分别划归于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二.分类等级(分类阶元)界、亚界、门、亚门、总纲、纲、亚纲、总目、目、亚目、总科、科、亚科、属、亚属、种、亚种。
三.种的概念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它不是类似个体的简单集合,它是起源、形态、生理和分布相似,雌雄交配后能产生相似个体的一群动物的总称。
种的范围是明确的,标准是客观的。
种的标准有:(1)两个种之间有明显差异,不能有中间特点的个体;(2)生殖隔离:两个种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杂种后代,或产生的杂种后代不具有正常的生育能力。
(3)地理隔离:相似的两个种的分布区必须是不连续的。
四.动物的命名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
前面一个字是该动物的属名,后面一个字是它的种名。
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不大写。
学名须用斜体字或下划线。
此为双名法。
五.动物的分门及演化简介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第一节细胞第二节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一.组织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构成。
组织的类型:(一)上皮组织细胞间质较少,一般无血管分布。
1.被覆上皮:被覆上皮还能分泌无细胞结构的外保护层,例如角质层、介壳、外骨骼。
2.腺上皮3.感觉上皮:上皮细胞特化而成(二)结缔组织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
1. 血液和淋巴间质是血浆。
血液在血管内没有纤维。
2. 疏松结缔组织:作用是连接和填充3. 致密结缔组织:大量纤维组成,基质和细胞较少4. 脂肪组织5. 软骨组织:细胞间质的含量较大,但其中含盐类很少6. 骨组织:间质中含钙盐。
结构——哈氏系统(三)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间质极少。
1. 横纹肌(骨骼肌、随意肌):肌原纤维有明带与暗带交替排列,显示出横纹。
粗肌丝存在于暗带;细肌丝,存在于明带。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由于这两种肌丝相互滑动而造成的。
2. 心肌:横纹不明显。
动物生物学导读本第二版课程设计课程概述本课程作为动物生物学专业的导读课程,旨在为学生介绍动物生物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通过对动物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对动物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动物生物学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生物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不同动物类群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学会系统地分析、解释动物生活现象;•培养动物生物学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动物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动物分类学基本原理•动物形态学基本概念第二章基础生理学•基本组织学结构•生物膜和传递物质的方式•细胞代谢和能量转换第三章动物行为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基本概念•动物行为的遗传和适应•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章动物适应与进化•动物进化基本理论和证据•适应和演化的作用和影响•动物行为的进化意义第五章动物生态学•动物的栖息地和资源利用•动物种群生态学•动物的生态适应和保护第六章动物分子生物学•基因结构和功能•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调控和基因突变教学方法课程采用“理论讲授 + 小组讨论 + 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理论讲授环节主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引导学生复习和扩展相关知识。
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分组讨论任务、小组展示和学生互评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思考。
实验操作环节着重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考核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三个环节。
其中,平时成绩占30%,实验报告占30%,期末考试占40%。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实验报告主要考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参考教材•《动物生物学》(第二版),张三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动物生态学》,李四等编著,科学出版社;•《生物物理学》(第二版),王五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