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第五章 人文景观与审美鉴赏——园林
- 格式:pptx
- 大小:33.68 MB
- 文档页数:12
旅游美学第一章第一节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可以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的专著《美学》第一卷中创立了“美学”这门学科的称号作为标志。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和探讨了“美是什么”的问题。
美学家们对美的本质的探索大致分为三类:客观美论,主观美论,主客观关系美论。
审美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价值活动,美是在这种活动中产生或形成的一种价值。
美是一种可以令人感到愉悦的价值。
美的特征:形象性,感染性,新颖性。
美的事物和现象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形象。
美的新颖性特征在社会美和艺术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美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自然美可分为“原态自然”和“人化自然”两种形态。
人化自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被改造,二是一些自然物通过人类的想象,被赋予神化的色彩,从而获得“人化”。
自然美与社会美和艺术美相比,有着自身显著的特征:(1)、突出的自然性(2)、以形式美为重(3)、美具有多面性社会美主要体现在实践活动美、实践主体美、实践成果美。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活动。
人的美包括外在美和人在美两个方面。
外在美是指人的相貌、体态、服饰、行为、风度等方面。
内在美是指人的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等。
艺术美(1)、艺术美来源于生活(2)、艺术美高于现实生活美美感是人类所独具的高级意识,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
美感的特征:(1)、具有个人直觉性(2)、美感在个人直觉中潜藏着社会功利(3)、美感的直觉是动情的,具有愉悦性审美的差异性(1)、审美的差异,首先取决于审美主体个性的不同特性(2)、对于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不同的审美主体来说,他们有各自的审美偏好,而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
审美的共同性:相同的文化心态是构成民族审美情趣的共同性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旅游美学的概念(简答)旅游美学,就是以旅游审美活动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旅游美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旅游美学》课号:091D74D所属学院:旅游学院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类型:选修1.前言1.1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功能是通过对实际旅游景观、文化艺术、饮食文化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际景点景区的景观的美学分析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旅游审美素质。
前修课程为:无,后续课程是“景观设计与鉴赏”1.2设计思路课程开设依据:通过对本专业工作岗位分析,导游、景区助理管理员、酒店服务管理员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岗位,也是学生在专业能力得益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严格来讲,在旅游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美,对游客来讲外出旅游就是来寻找美和感受美,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应首先懂得感悟美,因此本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内容选择标准:导游和景区助理管理员工作涉及审美分析及审美能力发挥,通过对这些岗位进一步调研,并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地分析,根据学生实际在岗位中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五大块: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旅游餐饮住宿美、导游服务美、景区建设美,因此,本课程主要围绕这五块内容开展教学和训练。
项目载体设计思路: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在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
因此,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而是整合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审美技能,以真实的审美对象为项目载体来开展教学与训练,彻底改变了学与教的行为,同时通过实际工作岗位模拟,让学生在具体岗位上,感受到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内容编排顺序:本课程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采用递进与并列相互结合展现教学内容,例如:在景区审美分析时候,先从单一的景观开始,然后是复杂的综合性旅游景区规划审美。
由此顺序渐近,所选分析对象具有典型性和覆盖型,通过这些审美对象分析,使学生具备一般的审美能力,并学会对典型景观鉴赏,为使学生具有更广的审美能力,课外展开审美能力训练,以实现能力的灵活应用。
旅游中的美学一、重点名词:1、旅游:旅游时人们以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为目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国异乡的非居住性旅行和暂时停留所进行的具有高消费特征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体验和高级需要活动。
2、旅游美学:旅游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学科,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3、旅游资源: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使其产生旅游行动,能成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必然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的任何自然因素和方式因素,都可以称之为旅游资源。
4、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指促发一个人成心于旅游和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内在心里原因,常常以愿望、兴趣、爱好、猎奇等形式表现出来。
5、旅游线路:旅游线路是旅行社或其它旅游经营部门利用交通为旅游者设计的串联若干旅游点火旅游城市的合理走向。
6、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成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什么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区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融入审美对象当中的表现运动。
7、美感:美感值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他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映。
8、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好心识的渗入河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式而展现丰硕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9、美感活动:美感活动是指以情感性能为主体,一情感运动为中介,从而调节人智力结构和意志结构,提升人丛熟悉必然到意志自由心理进程。
10、审美愉悦:审美愉悦是指一种人的精神上取得一种感发、兴发。
二、重点问题:1、旅游的本质:(1)、旅游是一种审美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2)、旅游是人类一种踊跃而健康的社会交往活动;(3)、旅游是人类生活的大体需求和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2、现代旅游的特点:(1)、综合性(2)、世界性(3)、群众性(4)、普及性(5)、社会性3、现代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1)、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人收入的提高,使旅游成为群众性的活动;(2)、交通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国际旅游有了实观的可能性;(3)、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增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外出旅游有了必要的客观条件;(4)、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增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战后许多的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5)、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加上信息技术的影响,愈来愈多的人对本地或本国之外的其它地域或国家的事物发生了兴趣,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得以改变;(6)各个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7)、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各国政府推动了世界旅游的发展。
旅游美学的概念苏州园林
旅游美学是指通过旅游活动,探究美学的理念、方法和价值观,以及对自然、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在旅游美学中,旅游活动不止是一种游玩,还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人文艺术、自然美景和旅游文化等方面的美学魅力。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在旅游美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巧妙的构造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
包括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寒山寺、网师园等苏州园林,都是兼具美学与文化性质的精品。
旅游美学的概念将旅游活动与美学思想结合起来,让人们在旅游中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深入了解文化背景,以及设计者对美的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苏州园林的旅游美学,既让人们欣赏园林美,又让人们领略园林文化的魅力。
名词:1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
2导游:指在基本的旅游服务基础上,向旅游者传递旅游对象的审美信息,调节旅游者的旅游审美行为,帮助旅游者获得最大化审美体验的旅游服务人员。
3园林建筑景观:园林是指经过人类加工创造的自然环境。
它将建筑、山水、植物的美容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里,构筑了使人渴望、可行、可游和可居的如诗如画的环境,具有极高的旅游审美价值,因而我们也把这一类建筑景观叫做园林建筑景观。
4借景:是我国造园艺术的重要环节。
借景就是把园外的景物巧妙地组合到园内来,以充实园内的空间,丰富园内的景色,使园内外的景色融为一个整体。
5民俗风情: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事象。
6旅游文学:指反映人们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之间的审美关系或可以优化景观资源、进而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
7人造景观:是为了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要,经过人工创意和建造的、经营性的旅游吸引物。
8自然旅游景观:只有地质、地形、地貌、水体、气象气候与天象、生物等自然环境要素构成的可以供旅游审美主体观赏品味的旅游景观。
9旅游审美客体:是指具备实质内涵的、客观存在的旅游审美对象,即指作为旅游客体的旅游景观(旅游资源)。
10旅游景区:是具有美学、科学和历史价值的各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空间载体,同时旅游景区又是以能够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和需求,为人们提供参观、游览、度假、康乐、科研等产品和服务的空间区域。
简答:1.旅游文学的内涵?1)“反映人们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之间的审美关系”,这种类别的旅游文学作品有两种可能性(以人文情感为内核的主观性作品;以符号化的旅游资源为主体的客观性作品)。
2)“优化旅游资源”,特指那些起到景文互名作用的作品。
3)“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包括了当代应用旅游文书和因文成景的旅游文学作品蓝本。
第一编旅游与美第一章美学理论与旅游第一节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是年轻而又古老的学术。
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是古老的,但作为一门学科是年轻的。
仰文化时期,陶土上出现纹饰,但从对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欣赏,到凝聚为一种较为抽象的美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标志着这一演变过程重要成果是语言和文字中出现“美”。
东汉许慎:“美,甘也”。
徐铉:“羊大则美,故从大”。
现代有的研究认为:“美”就是以羊头和羊角为装饰的人。
古代巫师化装跳舞的象形字。
美的本义从事物的众多涵义中显示出外观形式的美。
孔子的“尽美矣,又尽善也”,“尽美矣,未尽善也”;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论述,老庄提出的美关系的相对论学说,均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审美活动的许多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但尽管我国先秦诸子关于美的问题的论述,没有独立构成一门完整的深科。
一直到18世纪,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推动,美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专著“美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经过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形成严密的理论形态。
1858年出版的《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美学是研究自然和艺术中美的科学”。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西方美学理论:近两百年形成的新型学科,长期隶属哲学,与伦理学、心理学关系密切。
二、西方美学根据研究对象与方法分类(一)、本体论美学: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不同学派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对美的本质存在不同的理解。
美的本质的学说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美在形式”,“美在理念”,“美在生活”,“美在典型”、“美的主观”。
古希腊毕达格拉斯学派“美在形式”,认为事物形式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称、比例、和谐有关,甚至认为立体图形中最美是球形,平面是圆形。
柏拉图:“美在理念”,黑格尔完善了“美在理念”,提出“美是感性的显现”。
但美的本质问题一担解决,可能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认识论美学:研究审美活动中的审美经验,人的审美活动中的审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