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境二 增值税3
- 格式:ppt
- 大小:183.50 KB
- 文档页数:29
情境二增值税计算与申报参考答案第二部分职业判断能力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B 2. A 3. B 4. D 5. C 6. D(按照目前优惠政策,已达到免征增值税条件,可以免征增值税) 7. C 8. C 9. B 10. B 11.A 12.C 13.A14.D 15.A 16.D 17.B 18.A 19.A 20. C 21. C 22. C 23.B二、多项选择题1.ABCD2. ABCD3.AC4.ABD5.ABC6.ABCD7.ABC8.AD9.CD 10.AB 11.ABCD 12.BC 13. ABC 14. AB 15. AC 16. BC 17. AB 18.ACD 19. AC 20.ACD三、判断题1. X2. X3. X4.√5. X6. X7. X8. X9. √10. × 11. X 12.×13×14.×15.×16.×17.√18. √19.×20.√21. √ 22.× 23.× 24.× 25.× 26.√四、计算题1.(1)当期进项税额=56500÷(1+13%)×13%+85000×13%+68000=85550(元)(2)当期销项税额=120000×17%+(93600+70200)÷(1+17%)×17%=44200(元)(3)应缴增值税额=-85550+44200=-41350(元)2.(1)该公司当月进口服装面料应缴纳的关税税额=100×5%=5(万元)该公司当月进口服装面料应缴纳的增值税税额=(100+5)×17%=17.85(万元)(2)该公司支付运费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0.33(万元)该公司当月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17.85+0.33=18.18(万元)(3)该公司当月销售服装的销项税额=160×17%=27.2(万元)该公司当月销售服装应缴纳的增值税额=27.2-18.18=9.02(万元)3.(1)销售甲产品的销项税额=160×17%=27.2(万元)(2)销售乙产品的销项税额=58.5÷(1+17%)×17%=8.5(万元)(3)自用新产品的销项税额=40×(1+10%)×17%=7.48(万元)(4)外购货物应抵扣的进项税额=20.4+0.66=21.06(万元)(5)外购免税农产品应抵扣的进项税额=(60×13%+1.1)×(1-20%)=7.12(万元)(6)增值税税额=27.2+8.5+7.48-21.06-7.12=15(万元)4.增值税税额=2850×120×17%-30600-17000=10540(元)5.增值税税额=102000-25500+200×(80+135)×17%=83810(元)6.销项税额=50×8000×17%+6000×20×(1+10%)×17%+6000×(1+10%)×17%=91562(元)进项税额转出=50000×17%+10000×17%+8×2000×17%=12920(元)应纳税额=91562-(70000-12920)=34482(元)7.销项税额=(23400+11700)÷117%×17%+1200000×17%+(234000+5850+117)÷117%×17%=243967(元)进项税额转出=20000×17%=3400(元)进项税额=34000+17000+8500=59500(元)应纳增值税额=243967-59500+3400=187867(元)8.(1)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税额48000×6.5×(17%-15%)=6240(元)(2)当期应纳税额=800000×17%-(152000-6240)= -9760(元)由于没有期初余额,期末留低税额为9760元。
学习情境二商品流企业典型业务的会计核算学习子情境一商品流通企业认知知识巩固一、选择题1.大中型批发流通企业通常采用的商品核算方法是(C)。
A.进价金额核算法B.售价金额核算法C.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D.售价控制进价核算法2.零售商品的流转是商品流转的(B)。
A.中间环节B.最终环节C.原始环节D.经济环节3.零售百货商店核算库存商品一般运用(D)。
A.进价记账、盘存计销B.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C.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D.售价金额核算法4.采用售价金额核算的商贸业企业,其库存商品明细账的设置要求是(C)。
A.按商品类别B.按进货批发C.按实物负责人D.按商品名称及规格二、思考题1.商品流通企业有哪些种类?答:按照企业专业分工不同划分,商品流通企业可以分为商业企业和生产资料流通企业。
按照在流通中所处的环节不同划分,可分为零售企业和批发企业。
零售企业所服务的顾客是商品的最终消费者(非耐用商品)或最终使用者(耐用商品)。
以商品零售为主要业务的商品流通企业批发企业是经营大宗商品买卖且买卖活动对象是生产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或其他组织。
批发企业是经营大宗商品买卖且买卖活动对象是生产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或其他组织。
2. 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有哪些特点?答:与制造企业相比,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核算范围较广由于商品流通企业涵盖各种行业企业的商品流通贸易,所以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范围是各种企业的经济业务,其业务范围随着经营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其核算范围也较制造企业要广。
2. 核算对象分为批发和零售商品流通分为批发商品流转和零售商品流转,因此其核算对象也分为批发和零售两种。
3. 核算内容以商品流转为中心商品流转主要包括商品购进、商品销售和商品储存三个环节。
3. 简述售价金额核算法、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进价金额核算法和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的基本方法和适用范围。
答:(一)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库存商品的总账和明细账都按商品的原购进价格记账。
《税法》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税法总学时数:80 (理论课学时数:64 实践课学时数:16)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1课程概述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高职高专会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法对国民经济起看越来越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和稳定保障作用。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工作的基础和灵魂,也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税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具体包括:税法基本原理、增值税法、消费税法、营业税法、关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资源类税法、财产和行为类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
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及政策法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运用和实施情况,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理性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税务登记、税金计算、纳税申报、税款缴纳、会计处理等相关的税收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采用“每个税种为一个项目”的教学模式,采用倒推的方法,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紧紧围绕完成纳税申报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设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实际操作技术与能力的培养,以主要税种纳税申报典型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课程基本目标通过以项目为单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税金计算、税务会计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
1、基本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现行税制概况。
(2)理解主要税种的含义及征税范围。
(3)掌握主要税种应纳税金的计算方法。
(4)熟悉税务会计处理中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账簿的登记方法。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值税作为我国税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法规和实务操作越来越受到企业和个人的关注。
为了提高自身对增值税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参加了本次增值税实训。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增值税的基本概念、政策法规、计算方法以及实务操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增值税基本概念及政策法规2. 增值税计算方法3. 增值税实务操作4. 增值税税收筹划三、实训过程1. 增值税基本概念及政策法规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增值税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增值税的征税对象、税率、计税方法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我国现行的增值税政策法规,包括《增值税暂行条例》、《增值税税率表》等。
2. 增值税计算方法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简易计税方法: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以及特定情况下的一般纳税人。
(2)一般计税方法:适用于一般纳税人,包括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应纳税额等计算。
(3)差额征税方法:适用于部分特定行业,如金融、房地产等。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增值税计算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增值税实务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通过实际案例,学习了增值税的实务操作。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增值税发票的开具和使用(2)增值税纳税申报(3)增值税减免税政策的应用(4)增值税税收筹划通过实训,我们了解了增值税实务操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4. 增值税税收筹划最后,我们学习了增值税税收筹划的相关知识。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增值税税收筹划的原则和方法(2)增值税税收筹划的案例分析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增值税税收筹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税收筹划策略。
四、实训收获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收获:1. 深入了解了增值税的基本概念、政策法规和计算方法。
2. 掌握了增值税的实务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3. 提高了增值税税收筹划能力。
课题:增值税段昊鋆一、学情分析:流转税是中国现行税制中最大的一类税收,是主体税类,而增值税又是流转税中最大的一类税收。
学生在第二章《税收制度》的学习中对各税种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章节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以当前我国现行税制以及企业需求为依据,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增值税的相关知识、掌握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增值税的概念、特点。
2、了解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以及视同销售的范围3、了解增值税纳税人的种类以及划分标准4、牢记增值税的各种税率(二)技能目标:1、正确计算应缴增值税2、掌握增值税的减免和出口退税3、掌握增值税纳税申报办法和纳税地点4、掌握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和管理三、教学重点1、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纳税人、税率2、增值税的计算3、增值税的专用发票的使用和管理4、增值税的纳税申报办法四、教学难点:1、增值税的征税范围2、区分不同纳税人按不同税率征收3、应交税款的计算4、征管环节的处理五、预计教学时间4-6个学时六、教学过程:(一)了解增值税的概念1、增值税存在的意义:传统的流转税是以流转额的总额为计税依据,经常造成重复征税.假设我们制成一件衣服需要购买20元的布料,卖给批发商的售是价30元,批发商30买进,50卖给零售商;最后,这件衣服被顾客以100元买走.假设每个流通环节都以10%的税率征收,按照传统的流转税计征方式,那么如果只简单地对销售额征税,必将导致重复征税,不利于社会化大分工的开展,严重影响产业链的精化细化。
20世纪50年代初期,法国人引入增各环节增值额之和,等于最终的销售额;对增值额征税,可有效避免重复征税2、概念:以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征收的一种税.【备注】如果增值额不以货币形式支付,而以其他形式支付(如实物支付或劳务支付),一样要交纳增值税。
3、特点:(1)实行价外税(2)统一实行规范化的购进扣税法(3)对不同经营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计税方法(二)增值税的征税范围:1、货物:有形动产,包括电力、热力和气体有形动产是税法的概念,区别于会计概念中的“固定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