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24页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23
附 件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目录序言第1章总则第2章国际通岸接头第3章人员保护第4章灭火器第5章固定式气体灭火系统第6章固定式泡沫灭火系统第7章固定式压力水雾和细水雾灭火系统第8章自动喷水器、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第9章固定式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第10章取样探烟系统第11章低位照明系统第12章固定式应急消防泵第13章脱险通道的布置第14章固定式甲板泡沫系统第15章惰性气体系统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消防安全系统规则)前言1 本规则的目的是为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II-2章所要求的消防安全系统提供具体工程规范的国际标准。
2 在2002年7月1日或以后,本规则对于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所要求的消防安全系统将具有强制性。
本规则今后的任何修正案都必须按该公约第VIII条规定的程序予以通过并生效。
第1章—总则1 适用范围1.1 本规则适用于经修正的《1974年安全公约》第II-2章所述消防安全系统。
1.2 除非另有明文规定,本规则适用于2002年7月1日或以后安放龙骨或处于类似建造阶段的船舶的消防安全系统。
2 定义2.1 主管机关系指船舶的船旗国政府。
2.2 公约系指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2.3 消防安全系统规则系指经修正的《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II-2章中定义的《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
2.4 就本规则而言,公约第II章规定的定义同样适用。
3 等效和现代技术的应用为了给消防安全系统的现代技术和开发留有余地,如果能满足公约第II-2章F部分的要求,主管机关可以认可本规则中未予规定的消防安全系统。
4 毒性灭火剂的使用如果主管机关认为,无论是本身还是在某种可能条件下,某灭火剂的使用会释放有毒气体、液体和其它物质,其数量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应禁止使用。
第2章—国际通岸接头1 适用范围本章具体规定了公约第II-2章所要求的国际通岸接头的规范。
2 工程规范2.1 标准尺寸国际通岸接头法兰的标准尺寸应符合下表要求:表2.1—国际通岸接头标准尺寸名 称尺 寸外径178 mm内径64 mm螺栓圈直径132 mm法兰槽口直径为19 mm的孔4个,等距离分布在上述直径的螺栓圈上,开槽口至法兰盘的外缘法兰厚度至少为14.5 mm螺栓和螺母4副、每副的直径为16 mm,长度为50 mm2.2 材料和配件国际通岸接头应用钢材或其它等效材料制成并设计成能承受1.0 N/mm2的工作压力。
UDC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 GB××××-××××《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Code of design on fire protection water supply and hydrant systems200x—××—××发布 20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Code of design on fire protection water supply and hydrant systemsGB50xxx—200x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x年x x月x日中国xxxxx 出版社200x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 xxx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xxx—200x,自200x年x月x日起实施。
其中,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OO八年xx月xx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2006]77号文件的要求,由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会同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广州市设计院、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北京利华消防工程公司、上海瑞孚管路系统有限公司、北京科进电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上龙阀门厂、广东东方管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国家标准《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设计规范》GB50261。
MSC.98(73)决议(2000年12月5日通过)通过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海安会,忆及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第28(b)条关于本委员会的职责,注意到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Ⅱ-2章的修订(以下简称“本公约”),认识到有必要继续强制应用,经修订的本公约第Ⅱ-2章所要求的消防安全系统,注意到本委员会以MSC.99(73)决议特别通过了经修订的本公约第Ⅱ-2章,其使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FSS)按照本公约的规定成为强制性要求,业已审议了在其73次会议上建议的FSS规则的文本,1.通过了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FSS规则),其文本载于本决议的附件中;2.敦请本公约各缔约国政府注意:在经修订的本公约第Ⅱ-2章生效后,FSS规则将于2002年7月1日生效;3.要求秘书长将本决议案核证无误的副本及其在附件中所载的FSS规则的文本分发给各缔约国政府;4.进一步要求秘书长将本决议案的副本及附件分发给非本公约缔约国的本组织成员国政府。
附件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目录前言第1章通则第2章国际通岸接头第3章人员保护第4章灭火器第5章固定式气体灭火系统第6章固定式泡沫灭火系统第7章固定式压力水雾和细水雾灭火系统第8章自动喷水器,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第9章固定式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第10章抽烟式探火系统第11章低位照明系统第12章固定式应急消防泵第13章脱险通道布置第14章固定式甲板泡沫系统第15章惰性气体系统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消防安全系统规则)前言1本规则旨在为经修正的1974国际海上人命安公约第Ⅱ-2章所要求的消防安全系统提供特定工程技术规定的国际标准。
22002年7月1日或以后,根据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要求的本消防安全系统规则将作为强制性要求。
这以后,对本规则的任何修正必须按照本公约第Ⅷ条所制定的程序通过并使之生效。
第1章通则1.适用范围1.1本规则适用于经修正的1974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Ⅱ-2章所提及的消防安全系统。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9]88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认真总结我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工作经验和火灾事故教训,充分考虑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工作的实际需要,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最后经审定稿。
本规范共分6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总平面布局、建筑防火、临时消防设施、防火管理。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至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中意一路158号,邮政编码:410004,邮箱:xfbz@cscec5b.com.cn),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北京住总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重庆大学陕西省公安消防总队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湖南省公安消防总队甘肃省公安消防总队主要起草人:谭立新肖绪文倪照鹏陈富仲张磊杨建康金光耀刘激扬卞建峰申立新马建民朱蕾肖曙光张强李宏文孟庆彬倪建国谭青华建民郭伟主要审查人:许溶烈郭树林范庆国王士川陈火炎曾杰丁余平杨西伟焦安亮高俊岳1 总则1.0.1 为预防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火灾,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等各类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防火。
MSC.98(73)决议(2000年12月5日通过)通过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海安会,忆及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第28(b)条关于本委员会的职责,注意到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Ⅱ-2章的修订(以下简称“本公约”),认识到有必要继续强制应用,经修订的本公约第Ⅱ-2章所要求的消防安全系统,注意到本委员会以MSC.99(73)决议特别通过了经修订的本公约第Ⅱ-2章,其使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FSS)按照本公约的规定成为强制性要求,业已审议了在其73次会议上建议的FSS规则的文本,1.通过了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FSS规则),其文本载于本决议的附件中;2.敦请本公约各缔约国政府注意:在经修订的本公约第Ⅱ-2章生效后,FSS规则将于2002年7月1日生效;3.要求秘书长将本决议案核证无误的副本及其在附件中所载的FSS规则的文本分发给各缔约国政府;4.进一步要求秘书长将本决议案的副本及附件分发给非本公约缔约国的本组织成员国政府。
含MSC.206(81),MSC.217(82),MSC.292(87),MSC.311(88)附件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目录前言第1章 通则第2章 国际通岸接头第3章 人员保护第4章 灭火器第5章 固定式气体灭火系统第6章 固定式泡沫灭火系统第7章 固定式压力水雾和细水雾灭火系统第8章 自动喷水器,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第9章 固定式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第10章抽烟式探火系统第11章低位照明系统第12章固定式应急消防泵第13章脱险通道布置第14章固定式甲板泡沫系统第15章惰性气体系统第16章固定式碳氢化合物气体探测系统(MSC.292(87),2012年1月1日生效)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消防安全系统规则)前言1本规则旨在为经修正的1974国际海上人命安公约第Ⅱ-2章所要求的消防安全系统提供特定工程技术规定的国际标准。
22002年7月1日或以后,根据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要求的本消防安全系统规则将作为强制性要求。
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摘要:本⽂主要介绍了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的主要内容。
2.2.2 清洗器2.2.2.1 应装设烟道⽓体清洗器,使其有效冷却第2.2.1.2段和第2.2.1.3段所规定的全部⽓体并清除其中的固体颗粒和硫的燃烧产物。
冷却⽔系统的布置应保证连续向惰性⽓体系统供应⾜量的冷却⽔⽽不妨碍船上任何其他重要⽤途的供⽔。
此外还应有备⽤冷却⽔供⽔装置。
2.2.2.2 应装设过滤器或等效设施,以尽量减少被带到惰性⽓体⿎风机⾥的⽔量。
2.2.2.3 清洗器应位于所有液货舱、液货泵舱和将这些处所与A类机器处所隔开的隔离空舱的后⽅。
2.2.3 ⿎风机2.2.3.1 应⾄少装设两台⿎风机,并应能⾄少向液货舱输送第2.2.1.2段和第2.2.1.3段要求的⽓体体积。
如果带有⽓体发⽣器的系统能向被保护的液货舱输出第2.2.1.2段和第2.2.1.3段要求的⽓体总量,则主管机关可允许只安装⼀台⿎风机。
但船上应备有⿎风机及其原动机的⾜够备件,以便船员在⿎风机及其原动机发⽣故障时可以进⾏检修。
2.2.3.2 惰性⽓体系统的设计应使其作⽤在任⼀液货舱的最⼤压⼒不超过该液货舱的试验压⼒。
在每台⿎风机的进、排⽓连接管上应安装截⽌阀。
应装设能使惰性⽓体设备的功能在开始卸货前达到稳定的装置。
如果⿎风机将⽤于除⽓,则其空⽓进⼝应安装盲断装置。
2.2.3.3 ⿎风机应位于所有液货舱、液货泵舱和将这些处所与A类机器处所隔开的隔离空舱的后⽅。
2.2.4 ⽔封2.2.4.1 第2.3.1.4.1段所述的⽔封应能由两台独⽴的泵供⽔,每台均能⼀直保持⾜够的供⽔量。
2.2.4.2 ⽔封和它的附属装置的布置应能在各种⼯况下防⽌碳氢化合物⽓体倒流,并保证起到正常的密封作⽤。
2.2.4.3 应有确保防⽌⽔封被冰冻的措施,该措施不能因过热⽽损坏⽔封的完整性。
2.2.4.4 与⽔封有关的供⽔和排⽔管以及通往⽓体安全处所的透⽓管或压⼒传感管均应装设环流⽔管或其它认可的装置。
消防系统操作规程标题:消防系统操作规程引言概述:消防系统操作规程是指针对建筑物内部消防设施和设备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旨在保障建筑物内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正确操作消防系统对于火灾防范和灭火救援至关重要。
一、消防系统激活与关闭操作规程1.1 激活消防系统:在发生火灾或烟雾报警时,应立即按下消防报警按钮或拉下手动报警器,同时通知消防队伍。
1.2 关闭消防系统:在确认火灾已经得到控制或误报时,应按下消防系统复位按钮或通知消防队伍取消警报。
二、消防水系统操作规程2.1 手动启动消火栓系统:在发生火灾时,应立即打开消火栓阀门,并使用消防水枪或水带进行灭火。
2.2 检查消火栓系统:定期检查消火栓系统的阀门、水压和水流情况,确保正常运行。
2.3 防止冻结:在寒冷季节,应定期检查消防水系统的防冻措施,避免管道冻裂。
三、消防喷淋系统操作规程3.1 手动启动喷淋系统:在火灾发生时,应按下手动启动按钮,启动喷淋系统进行灭火。
3.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喷淋系统的管道、喷头和水泵,确保正常运行。
3.3 防止误操作:设置操作喷淋系统的密码或锁定装置,防止误操作引发不必要的灭火。
四、疏散通道与应急照明操作规程4.1 疏散通道保持畅通:定期清理疏散通道,确保人员疏散时畅通无阻。
4.2 应急照明系统检查:定期检查应急照明系统的电池、灯具和开关,确保在断电情况下正常运行。
4.3 熟悉疏散路线:员工应熟悉建筑物内部的疏散通道和应急照明位置,以便在火灾时快速疏散。
五、消防设备维护与检查规程5.1 定期维护消防设备:定期对消防设备如灭火器、消防水枪等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正常使用。
5.2 检查消防设备有效期:定期检查消防设备的有效期,如灭火器是否过期,及时更换或维修。
5.3 培训员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消防设备的使用培训和演练,提高灭火效率和应对火灾的能力。
结语:消防系统操作规程是建筑物内部消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员工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熟悉操作流程,提高火灾防范和应对能力,确保建筑物内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2024年消防系统、设施、器材的划分规定根据2024年消防系统、设施、器材领域的划分规定,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消防系统、设施、器材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和提高消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制定了2024年的划分规定。
一、消防系统的划分1. 室内消防系统:包括室内消防设备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室内消防设备主要指消防水源、消防维护设备和配件等,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主要指消防设备的监控、报警、控制和联动等设备。
2. 室外消防系统:包括室外消火栓、室外消防水炮、室外消防设施等。
室外消防设施主要指室外的水源、警报灯、喷雾系统等。
二、消防设施的划分1. 消防水源:包括自来水管网、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水泵配件等。
消防水源是消防工作的基础,提供消防水源是室内消防系统的重要部分。
2. 消防通道:包括室内消防通道和室外消防通道。
室内消防通道是指建筑物内部供人员疏散和消防车通行的通道,室外消防通道是指建筑物周围供消防车通行的道路。
3. 消防防护结构:包括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门等。
消防防护结构是建筑物中用来隔离火源的结构,起到阻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4. 消防报警装置:包括火灾报警器、烟雾报警器、温度报警器等。
消防报警装置可以及时发现火灾,提醒人员疏散,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消防电力系统:包括消防应急电源、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等。
消防电力系统是为了保证消防设备正常运行的电力供应系统。
三、消防器材的划分1. 灭火器材:包括灭火器、灭火器胶、灭火泡沫等。
灭火器材是最常见的消防器材,可以在初起火灾时进行扑救。
2. 救生器材:包括防护面具、逃生绳、救生绳索等。
救生器材是用于人员疏散和自救的工具,提供安全保障。
3. 抢险器材:包括电钻、电锯、起重机等。
抢险器材用于处理各种紧急情况,为灭火和救援提供技术支持。
4. 排烟器材:包括排烟机、排烟风机、排烟管道等。
排烟器材可以迅速将烟雾排出,提供人员疏散的通道。
2024年消防系统运行管理规程引言:消防系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程旨在规范消防系统的运行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确保消防系统能够有效响应和处理火灾等突发事故。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消防系统运行管理的监督和指导,本规程根据《消防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第二条消防系统指由消防设施、消防器材和消防人员构成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条消防系统的运行管理应遵循防火、消防安全、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消防系统的运行管理应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确保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正常运行,提高消防效能和处理火灾的能力,同时做到有效管理和生态环保。
第二章消防系统运行管理的组织体系第五条建立健全消防系统运行管理的组织体系,由城市消防部门负责制定消防系统运行管理规程的总体目标和政策。
第六条城市消防部门应指导、督促、检查并评估地方各级政府和消防机构对本规程的执行情况。
第七条各级政府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推进消防系统运行管理的改进和完善。
第八条运行管理的具体实施由各城市的消防部门负责,他们应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合作,确保消防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九条消防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确保能妥善运用消防设施和器材,有效应对火灾等突发事故。
第三章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运行管理第十条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运行管理应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
第十一条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应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第十二条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维修和更换应有明确的计划和程序,及时进行,并做好记录和报备工作。
第十三条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现场维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能和资质,能够熟练操作和维修消防设施和器材。
第十四条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运行管理工作应有明确的责任人,负责协调和组织相关工作。
第四章消防系统运行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第十五条消防部门应建立健全消防系统运行管理的监督和检查机制,确保其严格执行。
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七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的主要内容。
注:集合站的门的合计宽度应为10255 mm。
2.1.2.2.2 人员分流2.1.2.2.2.1 脱险通道的尺度应根据从梯道和通过门廊、走廊和梯道平台(见图3)逃生的预计总人数来计算。
对于下述两种处所的占用情况应作分别计算。
对于逃生路线的每一组成部分,所确定的尺度应不小于按每一种情况确定的最大尺度:第一种情况:在铺位容量最大的舱室中住满旅客;在船员舱室的船员占据最大铺位容量的三分之二;以及服务处所有三分之一的船员。
第二种情况:公共处所中的旅客占据最大容量的四分之三;公共处所中的船员占据最大容量的三分之一;服务处所有三分之一的船员;以及船员居住处所有三分之一的船员。
图3乘员负荷计算示例(略)2.1.2.2.2.2 在仅计算梯道宽度时,某一主竖区内容纳的最大乘员数,包括从另一主竖区进入梯道的人员,不应假定为高于船舶的核定载客人数。
2.1.3 禁止减少通向集合站梯道的宽度在向集合站撤离的方向的梯道宽度不得减少,如一个主竖区内有几个集合站时,向最远的集合站方向撤离的梯道的宽度不得减少。
2.2梯道的细节2.2.1 扶手梯道的两侧应安装扶手。
扶手间的最大净宽度为1800 mm。
2.2.2 梯道走向所有尺度供90人以上使用的梯道应为艏艉向梯道。
2.2.3 竖向高度和倾斜度不带楼梯平台的梯道的竖向高度不应超过3.5m,倾斜角不应大于450。
2.2.4 平台除了服务于公共处所直接通向梯道围壁的梯道平台外,每一层甲板上的梯道平台的面积应不小于2 m2,如果使用该平台的人数超过20人,每增加10人增加1m2,但不必超过16 m2。
2.3门厅和走廊2.3.1 门厅和走廊以及脱险通道内的中间平台的尺度应与梯道同样处理。
2.3.2 通向集合站的梯道出口门的合计宽度应不小于为该层甲板服务的梯道总宽度。
2.4通向登乘甲板的撤离路线2.4.1 集合站应该认识到通向登乘甲板的撤离路线可能包括一个集合站。
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FSS规则)的修正案第5章-固定式气体灭火系统现有第5章案文由下述案文代替:“1 适用范围本章具体规定了公约第II-2章要求的固定式气体灭火系统的规范。
2 工程规范2.1 总则2.1.1 灭火剂2.1.1.1 若要求灭火剂的数量能保护一个以上处所,则供使用的灭火剂数量不必超过所保护的任何一个处所所需要的最大数量。
该系统应配备通常为密闭式控制阀,且其布置可以将灭火剂输送至相应的处所。
2.1.1.2 在计算所需灭火剂的数量时,被转换为自由空气量的启动空气接收器的量应算入机器处所的总量中去。
或者,可以从安全阀接一根排放管,直接引向露天。
2.1.1.3 应为船员配备安全检查灭火容器中灭火剂数量的设备。
2.1.1.4 贮存灭火剂的容器、管路及其相关的受压部件,应考虑到其位置和使用中可能遇到过的最大环境温度按照主管机关同意的实用压力规则来设计。
*2.1.2 安装要求*ISO出版物-9809/1:可填充式无缝钢气筒(设计、构造和试验);ISO-3500:无缝钢二氧化碳筒。
对于船上的固定式灭火装置,具体说明船上固定式灭火装置使用的无缝钢二氧化碳筒的主要外部尺寸、附属件、填充速率和标识,以便加快相互交换能力;ISO-5923:防火-灭火剂-二氧化碳;ISO-13769:气筒-戳记标识ISO-6406:无缝钢气筒的定期检查和试验;ISO-9329,第1部分:压力用无缝钢管-技术交付条件-第1部分:具有特定室温性能的非合金钢;ISO-9329:第2部分:压力用无缝钢管-技术交付条件-第2部分:具有特定升温性能的非合金钢和合金钢;ISO-9330,第1部分:压力用焊接钢管-技术交付条件-第1部分:具有特定室温性能的非合金钢;ISO-9330,第1部分:压力用焊接钢管-技术交付条件-第2部分:具有特定升温性能的非合金钢电阻和电导焊接非合金钢管和合金钢管;2.1.2.1 灭火剂分流管的布置以及喷嘴的位置应能使灭火剂得以均匀分布。
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五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的主要内容。
2.3组件要求2.3.1 探测器2.3.1.1 探测器应通过热、烟或其它燃烧产物、火焰或这些因素的任何组合而动作。
主管机关可以考虑采用根据其它能指示初始火灾的因素而动作的探测器,但其灵敏度应不低于上述探测器。
感焰探测器只能作为感烟或感温探测器的补充。
2.3.1.2 所有梯道、走廊和起居处所内的脱险通道要求的感烟探测器应经过验证,在烟密度超过12.5%每米减光率之前动作。
但在烟密度超过2%每米减光率之前不应动作。
安装在其它处所的感烟探测器应在主管机关考虑到避免探测器不灵敏或过度灵敏的情况时认为满意的灵敏度极限内进行动作。
2.3.1.3 感温探测器应经过验证,当温度以每分钟不超过1℃的速率升高时,在温度超过78℃之前动作,但在温度超过54℃之前不应动作。
升温率更大时,感温探测器应在主管机关考虑到避免探测器不灵敏或过度灵敏的情况时认为满意的温度极限内动作。
2.3.1.4 安装在干燥室和通常环境温度较高的类似处所的感温探测器的动作温度可以达到130℃,在桑拿房可达到140℃。
2.3.1.5 所有探测器的型式均应能接受正确工作试验并且无需更换任何部件便能恢复到正常的监测状态。
2.4安装要求2.4.1 分区2.4.1.1 探测器和手动操作呼叫点应按组分成若干分区。
2.4.1.2 服务于控制站、服务处所或起居处所的探测器区段,不应包括A类机器处所。
对于配有远距离逐一识别的火灾探测器的固定式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覆盖起居处所、服务处所和控制站的探测器分区的循环电路,不应包括A类机器处所的火灾探测器分区。
2.4.1.3 如果固定式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不包括远距离逐一识别每个探测器的装置,则起居处所、服务处所和控制站内的分区通常不允许覆盖多于一层甲板,但包含围蔽梯道的分区除外。
为避免延误识别火源,每一分区所覆盖的围蔽处所的数量限额应由主管机关限定。
2024消防安全操作规程1. 引言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火灾处置效率,制定本《2024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2. 火灾预防2.1 检查和维护消防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火灾报警系统、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确保消防设备的有效性和及时更新。
•制定消防设备保养计划,严格执行。
2.2 火灾隐患排查•定期进行消防隐患排查,清理易燃易爆物品,清理消防通道。
•检查和处理电气设备安全隐患,确保用电安全。
•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存放和使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
3. 火灾应急响应3.1 火灾报警•在发现火情时,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进行报警。
•提供详细的火灾发生地点、火势情况、人员伤亡等信息。
•在等待消防队的到来期间,进行初步的疏散和扑救。
3.2 疏散和避难•在火灾发生时,迅速组织人员疏散,指引人员走向安全出口。
•确保消防通道畅通无阻,禁止占用消防通道存放杂物。
•指定避难点,将受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3.3 消防救援•留意火灾发生地点和周围环境的变化,遵循现场指挥的安排和指挥。
•进行火灾实施现场救援,确保人员安全。
•配合消防队员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协助。
4. 灭火原则和方法4.1 灭火原则•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力扑灭初起火灾。
•上风口灭火,避免烟尘侵入呼吸道。
•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材,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
4.2 灭火器材的选择和使用•根据不同类型的火灾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材,如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
•在实施灭火时,按照灭火器的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切勿使用不熟悉的灭火器材,以免造成灾情扩大。
5. 消防设备维护与保养5.1 消防栓•定期检查消防栓的开启和闸门是否正常。
•消防栓周围保持清洁,确保消防栓周围无阻碍物。
•按照规定进行定期的消防栓维护和保养。
5.2 火灾报警系统•测试火灾报警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定期更换燃气探测器和烟雾探测器。
•记录火灾报警系统的测试和维护情况。
室内消防系统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室内人员及财产安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室内消防系统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室内区域,涉及室内消防设备的配置、使用、维护和管理等方面。
二、目的为了保障室内消防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性,确保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发现、报警并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火灾扩大,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三、责任和义务1. 公司•提供充足的预算用于室内消防系统的维护和更新;•始终保持室内消防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定期进行室内消防系统的检查和维护,并建立相应的文件记录;•组织定期的室内消防演习,提高员工的火灾防范和自救逃生能力。
2. 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室内消防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室内消防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定期组织部门内的消防培训,并记录培训内容和参训人员。
3. 员工•遵守公司的消防安全规定;•定期参加消防演习,并掌握逃生的基本技能;•发现火灾隐患及时向部门负责人或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报告。
四、室内消防设备1. 灭火器•根据室内环境和火灾风险,合理配置灭火器;•定期检查灭火器的有效期,并及时更换过期的灭火器;•灭火器应摆放在易于寻找和操作的位置。
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定期检查系统各部件,确保其正常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测试,包括水泵、管路、喷头等设备的检测。
3. 烟雾报警器•定期检查烟雾报警器的电池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定期测试烟雾报警器的响应时间,遇到故障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五、应急预案公司应制定健全的应急预案,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员工和救援受困人员。
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火灾发生时的报警程序和联系方式;2.疏散逃生路线及疏散指示图;3.火灾发生时员工的疏散顺序和集合点;4.救援受困人员的应急措施和装备。
六、日常检查和维护为保证室内消防设备的正常运行,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具体内容如下:1.消防设备定期巡检,并建立巡检记录;2.定期清理消防设备及周边区域,确保设备的无阻塞状态;3.定期对消防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法规标题】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发文字号】【批准日期】【发布日期】2000.12.05【实施日期】2002.07.01【唯一标志】67109534目录序言第1章总则第2章国际通岸接头第3章人员保护第4章灭火器第5章固定式气体灭火系统第6章固定式泡沫灭火系统第7章固定式压力水雾和细水雾灭火系统第8章自动喷水器、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第9章固定式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第10章取样探烟系统第11章低位照明系统第12章固定式应急消防泵第13章脱险通道的布置第14章固定式甲板泡沫系统第15章惰性气体系统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消防安全系统规则)前言1 本规则的目的是为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II-2章所要求的消防安全系统提供具体工程规范的国际标准。
2 在2002年7月1日或以后,本规则对于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所要求的消防安全系统将具有强制性。
本规则今后的任何修正案都必须按该公约第VIII条规定的程序予以通过并生效。
第1章总则1 适用范围1.1 本规则适用于经修正的《1974年安全公约》第II-2章所述消防安全系统。
1.2 除非另有明文规定,本规则适用于2002年7月1日或以后安放龙骨或处于类似建造阶段的船舶的消防安全系统。
2 定义2.1 主管机关系指船舶的船旗国政府。
2.2 公约系指经修正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2.3 消防安全系统规则系指经修正的《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II-2章中定义的《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
2.4 就本规则而言,公约第II章规定的定义同样适用。
3 等效和现代技术的应用为了给消防安全系统的现代技术和开发留有余地,如果能满足公约第II-2章F部分的要求,主管机关可以认可本规则中未予规定的消防安全系统。
4 毒性灭火剂的使用如果主管机关认为,无论是本身还是在某种可能条件下,某灭火剂的使用会释放有毒气体、液体和其它物质,其数量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应禁止使用。
第2章国际通岸接头1 适用范围本章具体规定了公约第II-2章所要求的国际通岸接头的规范。
2 工程规范2.1 标准尺寸国际通岸接头法兰的标准尺寸应符合下表要求:表2.1国际通岸接头标准尺寸2.2 材料和配件国际通岸接头应用钢材或其它等效材料制成并设计成能承受 1.0 N/mm2的工作压力。
法兰的一侧应为平面,另一侧应为永久附连于船上消防栓或消防水带的对接口。
国际通岸接头应与适合承受1.0 N/mm2工作压力的任何材料的垫片,连同直径16 mm、长度为50 mm的4个螺母和8个垫圈一起保存在船上。
第3章人员保护1 适用范围本章具体规定了公约第II-2章所要求的人员保护的规范。
2 工程规范2.1 消防员装备消防员装备包括一套个人设备和一副呼吸器。
2.1.1 个人配备个人配备应包括下列内容:.1 防护服,其材料应能保护皮肤不受火焰的热辐射及灼伤和蒸汽烫伤。
其外表面应能防水;.2 长统靴,由橡胶或其它绝缘材料制成;.3 一顶能对撞击提供有效保护的硬头盔;.4 一盏认可型的安全电灯(手提灯),其照明时间至少为3小时。
在液货船上使用的和拟用于危险区域的安全电灯应为防爆型;以及.5 能提供高压绝缘保护的带柄斧头。
2.1.2 呼吸器呼吸器应为瓶内空气储存量至少为1200l的自给式压缩空气呼吸器,或可供使用至少30分钟的其它自给式呼吸器。
呼吸器的所有气瓶都应能够互换使用。
2.1.3 救生绳对每一呼吸器都应配有一根长度至少30 m的耐火救生绳。
救生绳应能够成功通过5分钟的3.5 kN静荷载认可试验而不失效。
救生绳应能够用卡钩系在呼吸器的背带上,或系在一条单独的系带上,以防止在使用救生绳时呼吸器脱开。
2.2 紧急脱险呼吸装置(EEBD)2.2.1 总则2.2.1.1 紧急脱险呼吸装置是仅在逃离有毒气体舱室时使用的空气或氧气供应装置,应为认可型。
2.2.1.2 紧急脱险呼吸装置不应用于灭火、进入缺氧隔离空舱或舱室、或由消防员配带。
在这些情况下,应使用专门适合这些用途的自给式呼吸器。
2.2.2 定义2.2.2.1 面罩系指被设计成将眼睛、鼻子和嘴的周围全部封闭起来的面部遮盖物,并用适当的方式将其固定就位。
2.2.2.2 头罩系指能把头、颈完全覆盖起来,并可能覆盖到部分肩部的头部遮盖物。
2.2.2.3 有害气体系指对于生命或健康有直接危害的任何气体。
2.2.3 细节2.2.3.1 紧急脱险呼吸装置至少应能使用10分钟。
2.2.3.2 紧急脱险呼吸装置应视情包括一个头罩或全脸面罩,以便在逃生时保护眼睛、鼻子和嘴。
头罩和面罩均应由耐火材料制成,并包括一个清晰的视窗。
2.2.3.3 未启用的紧急脱险呼吸装置应不用手就能携带。
2.2.3.4 紧急脱险呼吸装置应储存适当,以免受环境的影响。
2.2.3.5 必须在紧急脱险呼吸装置上清晰地印有简要的使用说明或清晰的图示。
配戴程序应迅速且容易,以便能在极短的时间就能安全摆脱有害气体。
2.2.4 标志在每一个紧急脱险呼吸装置上应印有保养要求、厂家的商标和序列号、贮藏期限及生产日期、以及认可机关的名称。
用于培训的紧急脱险呼吸装置必须清楚地标示。
第4章灭火器1 适用范围本章具体规定了公约第II-2章所要求的灭火器的规范。
2 型式认可所有灭火器均应为根据本组织制订的导则认可的型式和设计。
3 工程规范3.1 灭火器3.1.1 灭火剂数量3.1.1.1 每个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容量至少应为5 kg,而每一泡沫灭火器的容量至少应为9l。
所有手提式灭火器的质量应不超过23 kg,而且必须有至少相当于一个9l液体灭火器的灭火能力。
3.1.1.2 主管机关应确定灭火器的等效品。
3.1.2 充剂只能使用经认可的灭火剂给相应灭火器填充。
3.2 便携式泡沫灭火器便携式泡沫灭火器应包括一只能以消防水带连接于消防总管的感应式泡沫枪,连同一只至少能装20l发泡液的可携式容器和一只备用发泡液体容器。
泡沫枪每分钟应至少产生1.5m2适合于扑灭油类火灾的有效泡沫。
第5章固定式气体灭火系统1 适用范围本章具体规定了公约第II-2章要求的固定式气体灭火系统的规范。
2 工程规范2.1 总则2.1.1 灭火剂2.1.1.1 若要求灭火剂的数量能保护一个以上处所,则可供使用的灭火剂数量不必超过所保护处所中需要量最大的处所所需的数量。
2.1.1.2 在计算所需灭火剂的数量时,应将起动空气接收器的量转换成自由空气量,增加到机器处所的总量中去。
或者,可以从安全阀接一根排放管直接引向露天。
2.1.1.3 应为船员配备安全检查灭火容器中灭火剂数量的设备。
2.1.1.4 存放灭火剂的容器及其受压部件,应考虑到其位置和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最大环境温度,按照主管机关同意的实用压力规则来设计。
2.1.2 安装要求2.1.2.1 灭火剂分流管的布置以及喷嘴的位置应能使灭火剂得以均匀释放。
2.1.2.2 除非主管机关另行允许,用于贮存除蒸汽以外的灭火剂的压力容器,应按公约第II-2章第10.4.3条规定置于被保护处所的外面。
2.1.2.3 系统的备件应贮存在船上并使主管机关满意。
2.1.3 系统控制要求2.1.3.1 向被保护处所输送灭火剂所需的管路应装有控制阀,并在控制阀上清楚地标明该管路所通往的处所。
应作出适当布置防止由于疏忽将灭火剂输入处所。
如装有气体灭火系统的货物处所被用作旅客处所时,在使用期间应切断气体的连接。
管路可穿过起居处所,但管路应有相当的厚度,并且其气密性在安装后要进行压力试验,试验压头不低于5N/m㎡。
此外,穿过起居处所的管路只能焊接,并且不得在此类处所内开设排水口或其它开口。
管路不应穿过冷藏处所。
2.1.3.2 应装有自动声响报警装置,在向滚装处所和通常有人工作或出入的其他处所释放灭火剂时能自动报警。
释放前报警应自动启动(例如,通过打开释放箱的门)。
警报鸣响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撤离该处所需要时间的长短而定,但无论如何应在灭火剂释放前不得少于20秒。
在仅设有就地释放控制的传统货物处所和小处所(诸如压缩机房,油漆间等),无需装设此种警报器。
2.1.3.3 固定式气体灭火系统的控制装置应能易于接近而且便于操作,并应成组地安装在尽可能少的不会被受保护处所的火灾所切断的位置。
为了人员的安全,在每一位置都应备有关于系统操作的清楚说明。
2.1.3.4 除非主管机关允许,不得使用灭火剂自动释放装置。
2.2 二氧化碳系统2.2.1 灭火剂的量2.2.1.1 除非另有规定,货物处所可用的二氧化碳量应足以放出体积至少等于该船最大的装货处所总容积30%的自由气体。
2.2.1.2 机器处所可用的二氧化碳量应足以放出体积至少等于下列两者中较大者的自由气体:.1 被保护的最大机器处所总容积的40%,该容积不包括机舱棚上部,该部分从舱棚的一个水平面起算,该水平面的面积等于或小于从舱顶到舱棚最低部分的中点处的舱棚水平截面面积的40%;或.2 被保护的最大机器处所包括舱棚在内的总容积的35%;2.2.1.3 对小于2000总吨的货船,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器处所未完全隔开,应被视为一个处所,上述2.2.1.2段所述的两个百分数可分别减至35%和30%。
2.2.1.4 就本段而言,二氧化碳自由气体的容积应以0.56立方米/kg 计算。
2.2.1.5 机器处所的固定管路系统应能在2分钟内将85%的气体注入该处所。
2.2.2 控制装置二氧化碳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设置两套独立的控制装置,以将二氧化碳释放至被保护处所,并确保警报装置的启动。
一套控制装置用于开启将气体输送到被保护处所的管路上的阀门,另一套控制装置用于将气体从贮存的容器中放出;以及.2 两套控制装置应位于一个标明具体所控制处所的释放箱内,如果放置控制装置的箱子上加锁,则一把钥匙应放在位于控制箱附近明显位置的设有可击碎玻璃罩的盒子里。
2.3 蒸汽系统的要求供给蒸汽的一个或数个锅炉,每小时应能对最大一个被保护处所的总容积每0.75m3至少供给1.0kg的蒸汽,除了要符合上述要求外,该系统在其他各方面应由主管机关确定并使主管机关满意。
2.4 使用燃料燃烧后的气态产物的系统2.4.1 总则如在船上生产除二氧化碳或第2.3段所允许蒸汽以外的气体,并用作灭火剂,则该系统应符合第2.4.2款的要求。
2.4.2 系统的要求2.4.2.1 气态产物气体应是燃料燃烧后的气态产物,其氧气含量、一氧化碳含量、腐蚀成分以及任何固体可燃成分的含量均应降至允许的最小量。
2.4.2.2 灭火系统的能力2.4.2.2.1 如在固定式灭火系统中使用此种气体作为保护机器处所的灭火剂,它应与使用二氧化碳作为灭火剂的固定式系统提供等效的保护。
2.4.2.2.2 如在固定式灭火系统中使用此种气体作为保护货物处所的灭火剂,应备有足够的数量的此种气体,使每小时能供给自由气体的体积至少等于最大一个被保护处所总容积的25%,并能连续供气7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