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格式:docx
- 大小:14.16 KB
- 文档页数:3
2020生物高考热点: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一、单选题1.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示了人体细胞适应氧气变化的分子机制,在缺氧条件下,缺氧诱导因子(HIF)会增加,激活相关基因表达促进红细胞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缺氧条件下,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增加红细胞数量B.氧气含量低时,HIF可能会被保护而不会被降解C.若细胞中的HIF被抑制可便该细胞中氧气含量增加D.在红细胞的细胞核内可完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过程2.血液中氧气含量降低时,肾脏的某些细胞会加速分泌一种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激素(EPO),红细胞数量增多有利于机体适应低氧环境。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从平原进入高海拔地区生活,EPO分泌增加B.EPO及其功能类似物可能是运动比赛的禁药C.EPO参与体液调节,作用的靶细胞是肾脏细胞D.血氧含量的降低会引起脑干中呼吸中枢的兴奋3.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细胞持续表达低氧诱导因子(HIF-1α)。
在氧气供应正常时,HIF-1α合成后很快被降解;在氧气供应不足时,HIF-1α不被降解,细胞内积累的HIF-1α可促进EPO的合成,使红细胞增多以适应低氧环境,相关机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常条件下,氧气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B.若将细胞中的脯氨酰羟化酶基因敲除,EPO的合成量会增加C.氧气供应充足时,HIF-1α进入细胞核,与其他因子(ARNT)一起增强EPO基因的表达D.HIF-1α进入细胞核的方式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同4.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的科学家。
研究发现,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细胞持续表达低氧诱导因子(HIF-lα)。
在氧气供应不足时,细胞内积累的HIF-lα可以促进EPO的合成,使红细胞增多以适应低氧环境。
此外,该研究可为癌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活在高原的人细胞内HIF-1α的水平可能要比一般人高B.干扰HIF-lα的降解可能为治疗贫血提供创新性疗法C.若氧气供应不足,HIF-lα会使EPO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D.抑制癌细胞中HIF-lα基因的表达可为癌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5.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美的三位科学家,理由是他们发现了“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
文章标题: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导语1.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由瑞典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之一,每年颁发给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这一次的获奖者是xxx,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医学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背景介绍2.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医学奖项之一,历史悠久、评选严格。
获得该奖是对研究者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们长期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
主体内容3. 获奖者的背景及其重要研究成果- 对获奖者的背景进行介绍,包括他们的从业经历、研究方向以及之前的科研成果。
- 详细解读他们此次获奖的具体研究成果,包括该成果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4. 对获奖研究成果的意义和影响- 这一研究成果在医学领域的影响有哪些?它对医学发展有怎样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该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和医学实践有何重大意义?5. 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析- 对获奖者和获奖成果的评价- 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析,包括评选标准、评选流程等方面的讨论个人观点和反思6. 个人对于这一研究成果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理解和感悟- 以本文的总结为依据,对获奖成果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进行个人观点和深度理解的探讨。
总结7.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对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获奖成果及诺贝尔奖本身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医学前沿研究,认识医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同时也能对医学发展方向有更深入的思考。
结语8. 通过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解读,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医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也更加确信医学科研者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对人类健康事业的重要性。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家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杰出贡献,也期待着更多的卓越科研成果能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认可。
获得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是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1. 引言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因在细胞自噬方面的研究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度解读这一诺贝尔奖的背后含义,以及对人类健康的深远影响。
2. 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吉姆•艾利森、哈沃德•曼·纳赛尔和本杰明·奥特麦尔,他们因在细胞自噬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这一殊荣。
这项研究对于人类健康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开启了细胞自噬领域的新篇章。
3. 细胞自噬的概念和意义细胞自噬是一种细胞内自我降解和再利用的过程,它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自噬,细胞可以清除老化和损伤的细胞器,从而保持细胞的健康状态。
这项研究不仅对于理解细胞生物学过程有着重要意义,还对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潜在的意义。
4. 自噬与疾病的关系研究发现,自噬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更深入地理解细胞自噬的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诺贝尔奖的颁发无疑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治疗带来新的启示。
5. 对诺贝尔奖的个人观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不仅是对科学家们多年来辛勤努力的肯定,也是对细胞自噬在医学领域中重要性的认可。
我个人认为,这一奖项的颁发将进一步推动细胞自噬领域的研究,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创新理念和治疗方案。
6. 总结与回顾细胞自噬的研究对于人类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标志着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在未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将进一步探索自噬的机制和对疾病的影响,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希望与发展。
7. 结语通过对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深度解读,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细胞自噬的重要性和意义。
我相信,随着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重大突破,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在文章中,我深入探讨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背后意义,并围绕主题不断展开讨论。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9)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奥托·迈尔霍夫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年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威廉·莫菲美国1935年汉斯·斯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效应”1936年,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托·勒维奥地利1937年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匈牙利“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1943年亨利克·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K”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约瑟夫·厄尔兰格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国1945年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恩斯特·伯利斯·柴恩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1953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美国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塞韦罗·奥乔亚美国1960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彼得·梅达沃英国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国【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1963年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安德鲁·赫胥黎英国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费奥多尔·吕嫩德国1965年方斯华·贾克柏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安德列·利沃夫法国贾克·莫诺(法国1966年裴顿·劳斯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霍尔登·凯弗·哈特兰美国乔治·沃尔德美国%1968年罗伯特·W·霍利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哈尔·葛宾·科拉纳美国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1969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阿弗雷德·赫希美国萨尔瓦多·卢瑞亚*美国1970年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乌尔夫·冯·奥伊勒瑞典。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1854年~1917年,德国医学家,因研究白喉的血清疗法而获得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纳德〃罗斯(Ronald Ross),1857年~1932年,英国细菌学家,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1860年~1904年,丹麦医学家,因率先使用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而获得19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年~1936年,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因在消化生理学研究领域的巨大贡献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年~1910年,德国细菌学家,因关于结核病方面的研究和发现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卡米洛〃戈尔吉(Camillo Golgi),1844年~1926年,意大利医学家,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1852年~1934年,西班牙病理学家、组织学家、神经学家,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1845年~1922年,法国医学家,因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作用的研究而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Ilya Ilyich Mechnikov),1845年~1916年,俄国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1854年~1915年,德国细菌学家、免疫学家,因发明“606”药品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与诺贝尔奖有关的试题(建议用时:30分钟)1.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右图表示人体生物钟的部分机理,他们发现下丘脑S细胞中基因表达产物per 蛋白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在夜晚不断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per蛋白的浓度变化与昼夜节律惊人一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③过程中per蛋白抑制细胞核中per基因表达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B.①过程的产物运出细胞核与per蛋白运入细胞核体现了核孔可自由运输大分子C.per基因控制人体昼夜节律,其只存在于人体下丘脑S细胞中D.per蛋白的浓度变化与基因调控有关而与环境无关2.(2020·某某某某阶段检测)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共同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艾利森发现抑制CTLA4分子活性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而发挥免疫功能。
本庶佑则在T细胞上首次发现了PD1分子,PD1和CTLA4相似,抑制PD1则能够活化T细胞,刺激生物体免疫功能。
研究进一步发现:CTLA4与PD1联合疗法对晚期黑色素瘤效果显著。
可见,治疗人体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据此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T细胞大量增殖会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B.注射特异性结合CTLA4和PD1的抗体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C.一个人是否会患癌症以及癌症治疗的效果,都与人体免疫力有关D.CTLA4与PD1联合疗法就是通过同时口服CTLA4与PD1来治疗癌症3.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指出,在富氧环境下,VHL(一种蛋白质)会结合HIF1α(缺氧诱导因子的组成成分之一,其在常氧或富氧时会被降解),使HIF1α被“标记”,从而被相应蛋白酶分解。
“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研究历程——浅析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名科学家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做出的主要贡献: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并确认了“能够调节基因活性以适应不同氧气水平的分子机制”。
他们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生命中一个最基本的适应性过程的机制”,为我们理解氧气水平如何影响细胞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评奖委员会强调,今年的获奖成果为人类开发出“有望对抗贫血、癌症以及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笔者通过查阅多方资料,得到该项研究的发展历程如下。
1986-1987年间,人们明确缺氧会导致肾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转录表达增加,但如何通过氧气本身控制的过程机制尚未清楚。
【确定 EPO 基因调控区中对氧敏感的 DNA 序列】Gregg L. Semenza:通过使用基因修饰的小鼠证明,一个包含EPO编码序列在内的4000碱基对区域及其5´和3´端的侧翼序列,可介导EPO的增加反应,从而引发红细胞增多症。
其后又证明,一个5´端有6000碱基对的侧翼序列的EPO基因结构,能在肾脏中诱导EPO表达。
因此EPO对氧气的反应受到复杂的转录调控,有正负调节因子。
【EPO基因氧气依赖性调节的通用机制】Gregg L. Semenza:1992年,发现调节氧依赖性反应的转录因子。
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Semenza鉴定出EPO基因3´端上一段大约有50个碱基对的增强子,并称其为为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 HRE)。
它被发现可以通过结合肝癌细胞中的数种核因子(一个是非诱导性的;另一个则与低氧环境有关,后者被Semenza 称为“缺氧诱导因子”),诱导缺氧报告基因的表达。
Sir Peter J. Ratcliffe:几乎与Semenza同时,Ratcliffe和Jaime Caro的实验室的工作表明,EPO基因的3´端存在着起顺式作用的 DNA 元件,该元件转染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后,能赋予细胞感受氧气的能力。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生物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氧生物学”的研究,细胞中利用氧气的结构是A.细胞膜B.叶绿体C.线粒体D.细胞核2 . 下列关于红棉植株生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株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由伸长区的根毛吸收B.植株生长需要施肥,主要是给植物提供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C.茎加粗生长是茎的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的结果D.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3 . 生长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性,与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密不可分,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细胞生长能使细胞的体积增大B.细胞分化能形成不同的组织C.细胞分裂能使细胞的数量增多D.细胞分化会导致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改变4 . 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
受精后的极核将发育成A.胚B.胚乳C.种子D.果实5 . 玉米的白化苗,生长不久就会死亡。
原因是()A.白化苗生命力弱B.根发育不良,吸收能力差C.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茎发育不良,输导能力差6 . 在动、植物细胞中都存在且功能相同的是()A.细胞壁B.叶绿体C.线粒体D.液泡7 . 某同学在使用10X的目镜和10X的物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可以观察到视野中有8个细胞;此时如果调换成10X的目镜和40X的物镜来进行观察,在视野中可能看到的细胞数目为()A.1个细胞B.2个细胞C.4个细胞D.8个细胞8 . 下列有关植物根尖的说法正确的是()A.④处细胞与①处细胞虽然功能不同但是遗传物质相同B.②处细胞生长速度很快,根的生长只与该区有关C.①处的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出,这一特点是与其运输功能相适应的D.③处细胞分裂时,细胞膜和细胞质先一分为二,最后细胞核分裂9 . 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说明了光合作用产生了()A.淀粉B.脂肪C.蛋白质D.维生素10 . 水分进入植物体,再由植物体返回大自然的途径,可以表示为()A.外界的水分→植物细胞→筛管→气孔→大自然B.外界的水分→植物细胞→导管→气孔→大自然C.外界的水分→导管→植物细胞→气孔→大自然D.外界的水分→筛管→植物细胞→气孔→大自然11 . 宁夏西瓜口感甘甜,在西瓜栽培过程中,你认为应适当多施()A.含氮的无机盐B.含磷的无机盐C.含钾的无机盐D.含氮磷钾的无机盐12 . 水往低处流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植物体内的水却是向高处移动,那么水在植物体内从根部向茎和叶移动的动力来自于()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呼吸作用D.吸收作用13 . 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水稻和杂草B.蛔虫和人C.工蚁和兵蚁D.狼和羊14 . 要想提高蔬菜的产量, 下列措施中最有效的是()A.过量施肥B.尽量减少二氧化碳C.适当增加光照强度D.适当增加氧气.15 . 细胞吸收水分时,吸收的水分最终进入细胞的()A.细胞核B.细胞壁C.液泡D.细胞质16 . 你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如何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于光照导致的。
1901年,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5年——1918年未颁奖1919年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1年未颁奖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1925年未颁奖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0年——1942年没有颁奖1943年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1946年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1949年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1950年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1951年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1953年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4年J.F.恩德斯、T.H.韦勒、F.C.罗宾斯(美国人)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1955年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1956年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W.福斯曼(德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1957年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1958年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0年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人)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1963年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人)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1964年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1965年F.雅各布、J.L.莫诺、A.M.雷沃夫(法国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1966年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1967年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人)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1968年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国人)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1969年M.德尔布吕克、A.D.赫尔、S.E.卢里亚(美国人)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1970年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1971年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3年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N.廷伯根(英国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1974年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G.E.帕拉德(美国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5年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R.杜尔贝科(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1976年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1977年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1979年A.M.科马克(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1980年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J.多塞(法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1981年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1982年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3年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C.米尔斯坦(英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1985年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1986年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1988年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国人)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1989年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0年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1991年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1992年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3年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1994年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1995年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1996年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1997年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998年R.F.福尔荷格特、L.J.依格那罗和F.穆莱德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1999年Gunter Blobel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人)、保罗·格林加德(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人)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
1. 1901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 1902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 1903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 1904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 1905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6. 1906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7. 1907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8. 1908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9. 1909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 1910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1. 1911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2. 1912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3. 1913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4. 1914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5.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6. 1916wu17. 1917wu18. 1918wu19. 1919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 1920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1. 1921wu22. 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3. 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4. 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9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基本简介_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历届获奖者名单⼤全 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的,⽬的在于表彰前⼀年在⽣理学或医学界做出卓越发现者。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关于2019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基本简介_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历届获奖者名单⼤全。
希望可以帮助⼤家。
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奖章正⾯为诺贝尔的半⾝侧⾯像,右边为诺贝尔的⽣卒年(罗马数字),左下⾓有作者签名“E.LINDBERG 1902” 奖章背⾯图案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健康⼥神许癸厄亚,正在从岩⽯中收集泉⽔,为⽣病的少⼥解渴。
奖章上刻有⼀句拉丁⽂,⼤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命更美好。
该奖项于1901年⾸次颁发,由瑞典⾸都斯德哥尔摩的医科⼤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负责评选,颁奖仪式于每年12⽉10⽇(诺贝尔逝世的周年纪念⽇)举⾏。
2019年10⽉7⽇,2019年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利夫以及格雷格·塞门扎获得这⼀奖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供应”。
奖项来源 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所设基⾦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评选。
1901年12⽉10⽇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次颁发。
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理学或医学、⽂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年中对⼈类作出最⼤贡献的⼈”。
奖项来源 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所设基⾦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评选。
1901年12⽉10⽇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次颁发。
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理学或医学、⽂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年中对⼈类作出最⼤贡献的评选过程编辑 诺贝尔⽣理医学奖的评选由瑞典的医科⼤学卡罗琳学院(也叫做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负责。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内容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揭晓了,该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分别是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和格雷格·塞门托。
威廉·凯林是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和格雷格·塞门托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
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发现了细胞内氧气感知的分子机制。
在生物体中,氧气的浓度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对于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然而,在细胞内部,氧气浓度的变化却常常被忽视。
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和格雷格·塞门托通过研究发现了细胞内的氧气感知机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可以感知氧气浓度的变化,并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来适应不同的氧气环境。
这项研究不仅对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细胞代谢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相关疾病的治疗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这一发现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通过干预细胞内的氧气感知机制,可以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从而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机会。
细胞内的氧气感知机制还与人体的其他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例如,在心血管系统中,氧气感知机制的异常会导致血管收缩和扩张的紊乱,从而引发高血压等疾病。
因此,通过研究细胞内的氧气感知机制,可以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这项研究的突破性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细胞内的氧气感知机制,还在于为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细胞代谢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细胞外的氧气浓度变化对细胞代谢的影响,而忽视了细胞内的氧气感知和调控机制。
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和格雷格·塞门托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细胞代谢调控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生命科学的突出成就当属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所研究的内容,在高考题题干中通常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果展示和说明作为“引子”或切入点,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关注生物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为CRISPR/Cas9技术。
以下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20年:抗击血源性丙型肝炎做出的决定性贡献。
——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原因。
2019年: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可用性。
——调控基因活性的分子。
2018年:癌症免疫治疗。
——与免疫调节细胞癌变相联系。
2017年:发现控制生理节律的机制。
——与果蝇遗传或生理调控相联系。
2016年:日本—大隅良典—自噬性溶酶体。
2015年:中国—屠呦呦—疟疾治疗—青蒿素。
2014年:发现了一种大脑定位系统——内部GPS,可以指导我们的空间定位,为更高级的认知功能提供了细胞基础。
——可以与神经调节、信息传递、人脑的高级功能等相联系。
2013年: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可以与分泌蛋白的形成与分泌、受体等相关联。
2012年:成年体细胞重新诱导回早期干细胞状态,以用于形成各种类型的细胞,应用于临床医学。
——可以与细胞分化、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器官移植建立联系。
2011年:免疫方面——可以与所学免疫知识联系。
2010年:试管婴儿方面——可以与受精作用、减数分裂、设计试管婴儿联系。
解读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1)CRISPR/Cas9技术敲除掉部分基因原理①CRISPR/Cas9是细菌的一种后天免疫防御机制——CRISPR序列示意图如下(其中,菱形框表示高度可变的间隔序列,正方形表示相对保守的重复序列),其中的“间隔序列”来源于病毒或外源质粒的一小段DNA,是细菌对这些外来入侵者的“记录”。
②病毒或外源质粒上存在“原间隔序列”,“间隔序列”正是与它们互相对应。
“原间隔序列”的选取并不是随机的,这些原间隔序列的两端向外延伸的几个碱基往往都很保守,我们称为PAM(原间隔序列临近基序)。
【人教版】生物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点归纳一、选择题1.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氧生物学”的研究,细胞中利用氧气的结构是A.细胞膜B.叶绿体C.线粒体D.细胞核【答案】C【解析】【分析】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详解】A.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的进出,故A不符合题意。
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故B不符合题意。
C.利用氧气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的过程,生物体的呼吸作用是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进行的,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所以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氧生物学”的研究,细胞中利用氧气的结构是线粒体,故C符合题意。
D.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呼吸作用的场所。
2.下列是动物体部分结构层次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①②③都表示细胞分裂B.④表示细胞的分化C.脑属于神经组织D.图中缺少的结构层次是系统【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数目的增多。
(2)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
(3)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详解】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数目的增多,图中①②③,细胞数目不断增多,表示细胞的分裂。
A 正确。
④过程,产生了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等多个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B正确。
脑是由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的一个器官,C错误。
动物体的结果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图示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还缺少系统,D正确。
【点睛】熟练掌握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及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3.甲乙丙丁分别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番茄果肉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和叶的下表皮结构示意图,分析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细胞经碘液染色后,液泡着色最深B.乙图中细胞和丙图中细胞的基本结构完全相同C.除丙图细胞外,其他三图中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壁D.丁图中的两种细胞都含有叶绿体【答案】C【解析】【分析】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氧气决定命运2019 年10 月7 日,北京时间17 时30 分许,美国癌症学家小威廉·G·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
),英国临床医学家彼得·J·拉特克利夫爵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美国临床医学家格雷格·L·塞门扎(Gregg L。
Semenza)因为发现了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oxygen availability)的机制,荣获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小威廉·G·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
)
小威廉·乔治·凯林是美国癌症学家、哈佛医学院教授。
他1957 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9 年获杜克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82 获得杜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98 年,凯林成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目前,凯林是哈佛医学院丹纳-法伯研究所基础科学部副主任、布莱根妇女医院高级内科医师。
凯林的工作为理解与癌症发生有关的细胞信号传导做出了贡献。
他的团队的研究对象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简称VHL),抑癌基因RB-1 以及p53 等。
希佩尔-林道综合征是因位于3号染色体短臂(3P25-26)的VHL抑癌基因突变所致。
凯林发现,VHL 蛋白通过参与缺氧诱导因子(HIF)的标记而抑制它:如果氧气不足,则HIF 的羟基化程度降低,因此无法正常被VHL 蛋白标记,从而启动血管的生长。
2010 年,凯林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获盖尔德纳国际奖;2016 年凯林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目前,凯林的研究兴趣聚焦在于理解抑癌基因的突变对肿瘤发生的影响,即为什么影响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癌症。
凯林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为基于特定肿瘤抑制蛋白的生化功能的新抗癌疗法奠定基础。
彼得·J·拉特克利夫爵士(Sir Peter J。
Ratcliffe)
彼得·J·拉特克利夫先后求学于剑桥大学和圣巴多罗买医院(St Bartholomew‘s Hospital),后来在牛津大学研究肾循环生理学。
随后他开始研究造血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这种物质由肾脏产生,是对血氧水平下降的响应机制。
1990年,作为惠康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他在牛津大学韦瑟罗尔分子医学研究所(Weatherall Institute of Molecular Medicine)成立了缺氧生物学实验室(Hypoxia Biology laboratory)。
这项研究工作开启了对氧气感知过程的发现,这一过程不仅决定了肾脏和肝脏如何调控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更是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无论细胞是否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这一过程都在其中主导了众多细胞和系统过程,对缺氧作出响应。
拉特克利夫于2002年入选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医学科学院。
他也是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成员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AAS)外籍荣誉成员。
他对氧气感知的研究工作已经获得多项大奖,包括2016年拉斯克奖。
他于2016年5月起担任弗朗西斯·克里
克研究所临床研究主任,同时他也是牛津大学路德维希癌症研究院(Ludwig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成员和标靶研发院(Target Discovery Institute)主任。
格雷格·赛门扎(Gregg L Semenza)
1956年7月1日出生,美国医学家。
研究方向为生命系统的氧气代谢调控。
他的团队发现HIF-1(缺氧诱导因子-1)所调控的基因能够作用于线粒体呼吸。
它能够指导细胞对缺氧状况的特殊反应和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在一些癌症疾病中,能观察到HIF的过度表达。
赛门扎1974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遗传学,随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86年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后成为该校教授。
赛门扎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0年获盖尔德纳国际奖,2016年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动物需要氧气才能将食物转化为有用的能量。
多年来人们已经了解了氧气的重要性,但细胞如何适应氧气水平的变化却一直不为人知。
小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
),彼得·J·拉特克利夫爵士(Sir Peter J。
Ratcliffe)和格雷格·L·塞门扎(Gregg L。
Semenza)发现了细胞在氧气水平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的感知和适应机制。
并且发现了可以调节基因活性从而应对这一状况的分子机器。
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开创性发现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适
应过程的机制。
他们为我们理解氧水平如何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发现也为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