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辨证之心血瘀阻证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学“气血辨证”——血瘀证血瘀证是指瘀血内阻,以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为主要表现的证。
一、证候表现有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等表现。
其疼痛特点为痛如针刺、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
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触之坚硬,推之不移。
出血的特点是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瘀血色脉征主要有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肌肤甲错,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或皮下紫斑,或腹露青筋,舌质紫暗、紫斑、紫点,或舌下络脉曲张,脉涩或结、代等。
二、证候分析1.凡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停留于某处;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以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却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
形成瘀血的原因很多,或外伤、跌仆及其他原因造成的体内出血,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或消散,蓄积而成;或因气滞血行不畅,以致血脉瘀滞;或因寒血脉凝滞;或因热血液浓缩壅聚;或因湿浊、痰浊、砂石等实邪阻塞脉络,血运受阻;或气虚、阳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慢;或血脉空虚,血行迟缓等,终致本证的发生。
2.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有刺痛、固定、拒按等特点;夜间阳气内藏,阴气用事,血行较缓,瘀阻更甚,故夜间痛甚;血液瘀积不散,凝结成块,滞留于体表则色呈青紫,滞留腹内则触之坚,推之不移;瘀血阻塞脉络,阻碍血液运行,终致血涌络破,血不得循经而外溢,排出体外者,则见出血;停聚体内者,凝结为瘀,又堵塞脉络,成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由瘀血引发的出血,其特点是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有血块;血行障碍,气血不能养肌肤,则见皮肤干涩,肌肤甲错;血行瘀滞,则血色变紫、变黑,故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脉络瘀阻,则见舌下络脉曲张,皮肤显现丝状红缕,皮下紫斑,腹露青筋;舌质紫暗,或见紫斑、紫点,脉涩或结、代,均为瘀血之征3.根据瘀血阻滞部位的不同,临床常见的血瘀证有心脉痹阻证、瘀阻脑络证、胃肠血瘀证、肝经血瘀证、瘀阻胞宫(精室)证、瘀滞胸膈证、下焦瘀血证、瘀滞肌肤证、瘀滞脉络证、瘀滞筋骨证等。
瘀阻脉络证中医辨病辩证依据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瘀阻脉络证中医辨病辩证依据进行概述和解释说明。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注重通过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其中,瘀阻脉络证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辩证类型,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探讨瘀阻脉络证的定义、特征,以及中医辨病辩证依据在诊断和治疗该证候上的意义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5个模块,分别是引言、瘀阻脉络证的定义和特征、中医辨病辩证依据的意义和重要性、瘀阻脉络证相关治疗方法探讨以及结论与展望。
- 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目的及结构进行介绍。
- 瘀阻脉络证的定义和特征模块将详细介绍该证候的具体概念和其表现特点。
-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的意义和重要性模块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以及在瘀阻脉络证诊断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 瘀阻脉络证相关治疗方法探讨模块将介绍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和针灸调理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
- 结论与展望部分将对本文所述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系统梳理和解释瘀阻脉络证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通过全面了解该证候的定义、特征,以及充分认识到中医辨证论治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一理论框架去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相关的治疗方法,提供给临床医生参考并促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
2. 瘀阻脉络证的定义和特征2.1 定义瘀阻脉络证是中医学中用于描述机体脉络系统受到瘀血阻滞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证候。
在中医理论中,脉络是人体内部运行血液、气息和营养的通道,它们分布在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之间。
而瘀血则指的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淤积停滞而造成的血液堆积与凝滞现象。
2.2 特征一瘀阻脉络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患者常常会出现持续性或周期性的局部或全身性疼痛,尤其在运动或按压区域时更加明显,并且可能会表现出紫斑、紫点等皮肤损伤;其次,患者常有舌质暗紫或青紫、苔色黛黑以及舌下静脉曲张等舌象变化;再次,通过望诊可以发现面色晦暗、肢体发胖等外观特征;最后,由于毛细血管的闭塞,导致瘀血堆积在经络中,可能触及皮肤、细节肌肉和关节,因此可出现皮肤凹陷、横纹红丝等。
胃痛(湿热中阻证)齐某,男,24岁。
2009年6月19日初诊。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嗜食辛辣,昨晚与朋友豪饮聚餐,今晨来诊时症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腹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胃脘疼痛为主症,诊断为胃痛。
患者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中阻证。
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中医病症鉴别: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胃痛。
中医证候诊断:湿热中阻证。
中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剂:清中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黄连12g、栀子12g、制半夏10g、茯苓12g、草豆蔻10g、陈皮10g、甘草6g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心悸(心虚胆怯证)张某,女,36岁。
2009年5月16日初诊。
患者平素胆怯,前天看到一场车祸,现症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弦。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心悸不宁为主症,诊断为心悸。
患者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弦,辨证为心虚胆怯证。
其病因病机为: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摘要: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为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研究其发病机制和研发新的治疗方案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文献,总结专业学者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从病因病机出发,以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为主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从而观察益气活血治法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关键词:慢性心衰;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法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果,是临床上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心衰的研究近年来也趋于热化,传统中医中并没有"慢性心衰"这一病名,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的特征把慢性心衰归属于中医"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等病名的范畴[1]。
本文查阅近年中医药对慢性心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前期学者研究的经验中探讨慢性心衰的证型和治法。
1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认识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胀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五脏生成论》:"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日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日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中医著作《内经》已经涉及心衰相关病名,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心胀""心痹"可归入心力衰竭范畴,这与现在我们临床所见的慢性心衰临床表现相似。
张仲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心水"的病名。
并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这些都与心衰证候相吻合,进一步明确了"心水"这一病名与慢性心衰临床症状相近。
胸痹除了气阴两虚,还有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怎样区别胸痹的证型有很多,不过本文主要区别4种——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
症状和表现上的区别1、气阴两虚型胸痹: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动则益甚,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声息低微,易汗出,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2、心血瘀阻型胸痹: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黯,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紫黯,或伴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3、痰浊壅塞型胸痹:胸闷如窒而痛或如物压,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多形体肥胖,脘痞,痰多,苔浊腻,脉滑。
痰浊化热则心痛如灼,心烦口干,痰多黄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肥胖,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4、阴寒凝滞型胸痹: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形成过程上,有什么区别1、气阴两虚型胸痹: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胸痹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心脉失养,故见心悸。
气虚故见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
阴虚阳亢故见头晕目眩。
虚不耐劳,故遇劳则甚。
舌嫩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征。
2、心血瘀阻型胸痹:血行瘀滞,心脉不畅:气郁日久,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胸部刺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
血脉凝滞,故痛处固定不移。
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
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面色晦黯。
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候。
3、痰浊壅塞型胸痹: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
心达康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30例的临床疗效
观察
李茂春
【期刊名称】《吉林医学》
【年(卷),期】2011(032)033
【摘要】目的:探讨心达康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银杏叶滴丸治疗,治疗组患者应用心达康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症候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中医症候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达康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满意,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总页数】2页(P7037-7038)
【作者】李茂春
【作者单位】贵州航天医院心血管内科,贵州遵义5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414
【相关文献】
1.心达康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3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李茂春
2.芎芍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杨月静
3.血府逐瘀汤联合β受体阻断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张云波
4.心可舒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刘永家
5.心达康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多中心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 [J], 袁秀荣;陈琦;陆裕德;董耀荣;周承扬;周南芳;杜玉玲;刘龙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研究进展刘群峰;蔡光先【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10【总页数】3页(P2130-2132)【关键词】血府逐瘀汤;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作者】刘群峰;蔡光先【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CHD,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根据WHO统计,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死亡原因,2004年全世界死于心血管病153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4,其中冠心病死亡占1/2以上。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增高,发病年龄年轻化。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取得重大进展,心血瘀阻证是冠心病最为常见的证型,笔者总结近二十年来国内从心血瘀阻证辨证论治冠心病的研究发现:血府逐瘀汤在治疗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中应用极为广泛,且临床效果满意;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探讨应用血府逐瘀汤,采用活血化瘀法防治冠心病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1 冠心病的中医病名、辨证分型中医学没有冠心病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冠心病主要属于“心痛、胸痹、心悸、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
“心痛”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少阴温(脉),出内踝(娄)中……其病……肝痛,心痛,烦心……臂少阴温(脉)……是动则病心痛,溢渴欲饮”。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本病的发展过程是正邪相争、互为消长的过程,治疗应考虑正邪消长盛衰,应“补不足,损有余”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根据病因、病机及症状表现,主要采用活血化瘀、宣痹通阳、芳香温通、调理脾胃、疏泄肝胆、补肾固本等治法。
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特点是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不通则痛”,据此中医辨证的一个主要证候是心血瘀阻证——瘀血阻络、滞而不通,故而导致疼痛。
冠心康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临床探讨目的探讨冠心康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所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5例,对照组93例。
治疗组口服冠心康片(主要药物:黄芪、党参、泽兰、川牛膝、七叶莲等),每次4片,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2个月为l疗程。
结果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为52.63%,总有效率82.10%;对照组显效率为40.86%,总有效率65.5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为54.17%,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显效率为37.63%,总有效率65.5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冠心康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标签:冠心病心绞痛;冠心康片;临床效果心血管病是世界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人群体力活动减少、体重上升、血清胆固醇升高、血压升高、男性吸烟率上升、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心理压力加重等因素导致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如何让越来越多的病人得到更有效的治疗,降低其死亡率,这已成为国际医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按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胸痹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2],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的病例188例,全部病例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2月间来自本科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95例,男57例,女38例:年龄45~75岁,平均57.5岁;病程半年至10年,平均3~5年。
其中稳定型心绞痛6l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心电图有缺血表现者48例,室早22例,房早25例;对照组93例,男56例,女37例;年龄47~74岁,平均56.5岁:病程半年至8年,平均4.5年。
瘀阻脉络证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瘀阻脉络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指的是气血瘀滞在脉络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表现。
其辨病辩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瘀阻脉络证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疼痛、瘀斑、瘀点、瘀血或紫斑等。
疼痛可以表现为固定性疼痛,如经络沿脉路分布的疼痛;也可以表现为痛经、痛肿等。
瘀斑、瘀点、瘀血或紫斑则是在皮肤或黏膜上出现的局部瘀血现象。
2. 舌诊: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体胖大、色紫或青紫,舌脉紫暗或紫细弱。
3. 脉诊:脉象濡缓或结代,脉涩或紊乱,脉细弱或沉细。
4. 病因:瘀阻脉络证的发病原因多与外伤、手术、瘀血凝聚、气血运行不畅等有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跌打损伤、手术后淤血、血栓形成等。
5. 辨证要点:辨证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舌诊、脉诊等,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确定是否存在气血瘀阻脉络的证候,进而进行辨证论治。
瘀阻脉络证的中医辨病辩证依据主要包括病人的临床表现、舌诊、脉诊等方面,通过综合分析这些证候来确定病人是否存在瘀阻脉络
的证候,并进行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