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2.2-2.3 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中图版必修2
- 格式:ppt
- 大小:3.74 MB
- 文档页数:32
第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考纲考情核心素养思维导图[考纲展示]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考情分析]1.结合图表材料考查城市化的进程和地区差异。
2.以某城市的发展为背景,考查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城市化的过程、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地协调观:判读城市化的过程图,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对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9页考点一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一、城市化的概念1.定义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1)人口的集中过程:城市人口总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指标)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密度加大;城镇规模扩大。
(2)地域的转换过程: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3)经济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1.城市化只是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吗?提示:城市化不只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
[素养盘点]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1)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进行,城市人口比重高。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最明显。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城市化发展阶段特点出现的问题发展趋势分布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城市化水平比较中心区表现出衰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段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的迹象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2000年)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所处阶段后期阶段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区分城市化的几个相关概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世纪~20世纪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0世纪70年代~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考法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命题点睛:近年来关于城市化的高考命题新情景、新知识出现较多,本题以NU值为载体,联系实际,取材新颖、设问巧妙,综合性强。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化发展读下列文化景观图,完成1~2题。
1.上述文化景观在我国黄土高原分布较广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2.甲图景观显示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A.寒冷 B.干旱C.地势高 D.雾多1~2.解析:黄土高原上因黄土有较强的直立性,所以当地人利用这一特性开挖了一个个的窑洞作为住房,如丁图所示。
房屋屋顶的形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甲图中的房屋为平顶,这主要是与其自然环境中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这一特征相适应的。
答案:1.D 2.B下图中四幅照片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桥梁的典型代表。
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不同地区桥梁结构、造型、风格差异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差异C.文化特点的差异 D.政治历史的差异4.关于图中桥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类桥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山区B.乙桥桥拱的设计主要考虑美学价值C.丙桥的主要功能已发生根本性改变D.丁类桥梁体现了藏族的建筑特色3~4.解析:铁索桥建在西南峡谷环境中;酒桥为江南水乡环境,要考虑行船、防洪水等因素;卢沟桥为北方平原环境;风雨桥为建在河流上连接两岸侗寨的桥。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即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条件不同,导致对桥梁建设的难度,造型、风格的选择都有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差异,因为桥梁最早的功能都是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使桥梁打上时代的文化的烙印。
答案:3.A 4.C着力挖掘,营造城市特色,追求特色之美,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特色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均高于一般城市。
塑造城市特色是对城市的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
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据此完成5~7题。
第2讲城市化和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选择题下图为广州市不同年份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B.2001年前城市人口增加主要源于当地农村人口的转化C.2001年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快D.广州未来的城市化速度将不断加快2.近年来引起广州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户籍政策的调整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解析第1题,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广州市的城市人口逐年增加,而农村人口在1983~1995年数量变化不大,2001年略微增加,之后迅速减少,2001年前城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迁入。
2001年以后,该地区农村人口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加快。
2007年,广州市农村人口数量比原来小得多,其城市化速度将变慢。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广州市城市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可能会导致逆城市化现象的产生。
答案 1.C 2.B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3~4题。
3.可知该市()。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城市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4.可推测该市()。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解析第3题,根据图分析,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城市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城市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远没有中心区多;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第4题,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中心区;城市“空心化”现象是逆城市化的表现,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或小城镇,材料仅反映城市内各圈层的人口迁移,不能判断为逆城市化。
也无法判断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大,故可推断为郊区城市化。
必修2 第二章 第1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最新考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分析解读] 1.结合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及新区的建设等材料,加强对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空间结构和成因以及相关城市等级体系的考查。
2.以“畅通工程”的实施、“绿色住宅”的建设以及“十二五”中有关“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城市化进程、特点、原因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3.世界重要城市的城市功能分区评价及新城区的规划与发展。
4.结合实例,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第1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也称地域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主要功能区(1) 中心商务区⎩⎪⎨⎪⎧布局: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特点: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2商业区⎩⎪⎨⎪⎧组成: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布局: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道旁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3住宅区⎩⎪⎨⎪⎧特点:是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市政统一规划建设的住宅区4工业区⎩⎪⎨⎪⎧布局: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特点:交通便利,不同程度的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5)其他:如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等。
3.成因(1)城市空间结构实质:是城市内部各种功能活动在城市内的空间组合,是各种功能组织的地域分布。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成因:主要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行政原因。
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等级 城市数目 城市距离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功能 高 少 远 大 多 强 低多近小少弱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第2节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对应学生用书第115页)[识记—基础梳理]1.城市化的概念(1)定义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①人口的集中⎩⎪⎨⎪⎧城市人口总量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指标)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密度加大城镇规模扩大②地域的转换⎩⎪⎨⎪⎧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③经济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①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进行,城市人口比重高。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超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图文助记]1.郊区城市化2.逆城市化1. 城市化过程的时间差异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因此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具体差异见下表:国家类型比较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大小大(70%以上) 小(不到40%)重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如图1所示:(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