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远期并发症及其防治
- 格式:pptx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59
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1. 低血压:透析过程中血压下降是常见的并发症。
处理流程包括:- 立即暂停透析,将患者的头部调低,提高下肢或使用动脉内注射的血管活性药物,如腺苷酸、多巴酚丁胺等。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和心率,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 如果患者没有恢复稳定的血压,应立即转诊至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2. 抽血困难:在透析过程中,由于针头穿刺不当或针头堵塞等原因,可能出现抽血困难。
处理流程包括:- 评估针头穿刺位置,尝试重新穿刺。
- 如果无法重新穿刺,应尽快联络血透室或主管医生,考虑更换或维护血管通路。
3. 血液透析疼痛:有些患者可能在透析过程中出现针头周围或通路处的疼痛。
处理流程包括:- 检查针头或通路是否存在问题,如血栓形成、堵塞等。
- 给予患者适量的止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物。
4. 感染:透析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感染的风险。
处理流程包括:- 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手部和皮肤消毒,保持良好的透析通路清洁。
- 定期更换透析导管或进行通路维护,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 如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如发热、局部红肿等,应立即联系医生并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5. 过滤膜问题:透析过程中,过滤膜堵塞或失效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下降。
处理流程包括:- 监测血透仪及相关指标,如动脉压、静脉压等。
- 如发现过滤膜堵塞或失效,立即停止透析,清洗或更换过滤膜。
总之,对于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医护人员应进行及时的监测和处理,同时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设计相应的应急预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医护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定期接受培训,以提高应对并发症的能力和水平。
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液透析是一种帮助肾脏疾病患者排泄体内多余水分和废物的治疗方法。
然而,长期进行血液透析会增加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患者来说,减轻、预防心血管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心血管并发症是指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生的疾病,这些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热休克、心律失常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因此,患者及其家人需要特别关注和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首先,患者应该定期复查。
血液透析患者每三个月需要进行一次完整的身体检查,如果需要,还需要进行其他专科的检查,如心脏、眼科等。
患者还需要通过饮食、运动、舒适的睡眠和避免吸烟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其次,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
高血压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问题之一,高血压会增加患者患上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
因此,患者需要在每次透析前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下来,以便及时处理。
接下来,患者需要注重饮食。
透析病人的饮食控制至关重要。
饮食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需要定制,如限制食盐摄入,避免过多的蛋白质和磷酸盐等进食。
此外,患者可以适当地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来保障身体的健康。
最后,患者应该坚持适量的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增强心、肺系统的功能,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运动可以选择自行散步等低强度的活动,但要注意运动时间和强度,防止过度疲劳。
总之,血液透析患者预防和治疗心血管并发症非常重要。
定期身体超级、监测血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可以帮助患者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提高身体健康。
此外,患者还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以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健康的心态。
血液透析远期并发症防治和管理指终末期肾病患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并发症、感染、营养不良等。
(一)心脑血管并发症是透析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
包括左室肥厚、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病变、脑卒中等。
1.发病危险因素:除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肥胖、高脂血症等外,还包括贫血、容量过负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骨矿物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慢性炎症、营养不良等尿毒症特有危险因素。
2.防治:关键在于充分透析、控制发病危险因素及定期心血管疾病评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其中充分透析、有效管理透析间期患者体重增长和血压、纠正贫血和高磷血症尤其关键。
3.管理(1)定期评估心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包括至少每2~4周评估1次干体重、容量控制和血压控制情况,每1~3个月评估1次血红蛋白、血钙和血磷、血白蛋白水平、血脂和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每3~6个月评估1次血iPTH、hsCRP和Kt/V或URR等。
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2)定期心血管并发症评估:每6~12个月应进行心脏和重要血管等影像学评估,包括心脏和血管彩超、X线或CT等检查。
(二)感染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第二位死因。
透析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使用临时血管通路、复用透析器、透析液或供液管路污染等因素,易发生感染。
主要是细菌感染及血源性传染疾病感染(如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
细菌感染主要表现发热、寒战及感染部位症状(如咳嗽、咳痰等),治疗关键是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此外营养补充及相关支持治疗非常重要。
血液透析患者的肝炎病毒感染与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透析操作不当、消毒不严格 (尤其复用透析器时)、输血等因素有关。
感染后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可出现纳差、恶心、黄疸等。
治疗应根据病毒复制程度、肝功能情况等决定,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病进展,防止肝硬化和肝癌发生,可采用干扰素或抗病毒化学药物治疗。
预防是关键,包括严格执行透析隔离制度和消毒制度、严格透析器复用程序、避免输血、注射乙肝疫苗等。
血液透析患者常见慢性并发症及常用预防办法
(仅供参考)
1、感染:主要原因是免疫能力差;
适当的锻炼和营养补充是关键,感染明显时使用抗生素;
2、贫血:主要原因是促红素、铁等缺乏;
适当补充促红素、铁剂、叶酸、维生素B12和优质蛋白质;
3、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原因是透析不充分,中大分子毒素富集,营养素缺乏等;
充分透析,增加血滤或者灌流,补充适当的营养素(例如:B1,等);
4、透析性骨营养不良:主要原因是钙磷代谢紊乱,PTH亢进,骨化三醇缺乏,高血镁,高血铝,铁负荷过重等;
控制好钙和磷的水平(尤其要防止钙低磷高,而钙高磷低也不好),预防PTH 亢进,适当补充骨化三醇,控制高血镁、高血铝和铁负荷过重,等。
5、心力衰竭:主要原因是血容量过多(水分过多),高血压,贫血,等;
合理的干体重,每次透析期间体重增加不超过干体重的3%~5%,合理控制血压到透析前140/90,透析后130/80,血色素水平稳定到10.3克~12克之间,预防PTH严重亢进及感染;
6、关节淀粉样病变:主要原因是贝塔2微球蛋白长期超过正常值15~20倍,使用生物相容性较低的纤维素膜透析器(例如:铜防膜);使用生物相容性较高的合成膜透析器,增加血滤或者高通量透析,每周一次或每月两次。
7、皮肤瘙痒:主要原因是组胺的分泌,PTH亢进,高磷,中大分子毒素富集,等;
预防PTH亢进,降磷,充分透析,增加血滤及高通量透析,灌流,等。
8、全身衰竭: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综合症(MIA);
降低微炎症(C反应蛋白正常),补充适当营养(例如:优质蛋白质,叶酸,B12,C,等),控制血脂,预防PTH亢进,预防高血钙,等。
血液透析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欧传厢一、血管通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重要通路,如动静脉瘘或血管内置管。
通路问题是血液透析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血栓形成、感染、狭窄等,这些问题会影响透析的效果。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检查通路,避免使用受损的通路,注意通路的保养和清洁,避免感染。
血管通路是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必要手段,但是血管通路的建立和使用也会伴随一些并发症,包括:(1)感染:血管通路周围皮肤感染、血行感染等。
感染可导致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2)血管狭窄:长期使用血管通路可能会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液流动,从而影响透析效果。
(3)血管瘤:血管通路过度使用后,血管可能会扩张形成血管瘤,从而影响透析治疗。
(4)凝血:血管通路周围的血液凝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透析治疗。
为预防这些并发症,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血管通路清洁:每次透析前,保持血管通路周围干净卫生,避免感染的发生。
(2)定期检查血管通路:定期检查血管通路的通畅性和血流速度,及时发现血管狭窄等异常情况,保证透析效果。
(3)避免过度使用血管通路:减少血管通路的使用频率和时间,避免血管瘤和凝血的发生。
(4)注意饮食和药物:透析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和药物的控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和不良食品对血管通路的影响。
(5)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及时发现血液问题,避免血液凝固的发生。
二、低血压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低血压是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能会导致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预防措施包括:透析前及透析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压,调整透析液的温度和浓度,避免过多的液体和钠离子的丢失,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可以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1)避免长时间站立:长时间站立会促使血液往下流,导致低血压,所以要经常活动,休息一下。
(2)避免突然站起来:如果从坐位或躺位突然站起来,会导致血压骤降,引起眩晕和晕厥,因此应该缓慢起身。
(3)衣服不要过紧:过紧的衣服会阻碍血液循环,引起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