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

评《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

评《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
评《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

评《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

作者:刘致远魏韶华

来源:《东方论坛》 2015年第4期

刘致远魏韶华

关纪新的《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入选“国家哲

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年出版。)首次对满族小说的成就进行了

全面的梳理,将满族小说创作的总体情况与满族历史上的民族文化流变相联系加以考量,与满

族曾经普遍接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同时又注意葆有本民族审美特征相联系加以探究。全书分成若

干主题,在分析满族小说的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学和文化整体展开过程中的表现与意蕴的基础之上,对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广泛运用多重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对满族小说在中华文化大格局中存在与呈现的能量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与描述。

与此同时,这也不单单是一部史论,在对满族小说进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之上,本书将清代

至当代的满族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共性,围绕着“民族精神”这一核心,从“文化土

壤”“艺术表达”“悲悯情怀”“人物画廊”“语言特征”“艺术诉求”和“京城摹写与民俗

扫描”七个方面对满族小说加以分析,从而建构出了完满的满族小说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讨

论满族小说之特性,意在“对自身的历史文化加以回顾和省视”。在进行“满族小说价值评估”的同时,关纪新先生着力于讨论在“中华文化”这一宏大概念之下,满族在历史中应该占据的

位置。

在研究中,作者先是针对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对满族文化、历史及文学不甚了解的现状,先

对满族的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个简要的介绍,从中可以看出满族文学的积淀之深厚。接

下来,作者首先界定了满族小说的概念内涵,然后具体介绍了自清康熙以来的满族小说创作。

满人用汉文写小说,最早始于康熙时期的佟世思创作的《耳书》。作者沿着时间线索先后评述

了满清时期的多部影响较大的满族古代小说,下至老舍、端木蕻良、关沫南等民国时期作家的

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众多满族小说家的创作。从中可以发现满族是个名副其实的盛产小说的民族。从第三至九章,作者紧紧围绕着“民族精神”这一核心,从“文化土壤”“艺术表

达”“悲悯情怀”“人物画廊”“语言特征”“艺术诉求”和“京城摹写与民俗扫描”七个方

面对满族小说加以分析,赋予了“满族小说”丰富又鲜明的特征。

自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与“说部”,作为培植满族小说的民族民间文化土壤,对日后的满族

书面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萨满教观念,更是使每一个民族成员

都笃信“万物有灵”的说法,这一观念也深深影响了日后满族小说的创作。满族小说作为民族

精神型范的艺术表达,其中深深植有萨满教的精神。其对于满族的传统精神文化的养成与传承,产生了非凡的意义与作用。以《红楼梦》为例,作者详细分析了潜藏在作品当中的满洲元文化

气息。除此之外,萨满教的文化精神同样流淌在《夜谭随录》等满族小说当中。直至现代的满

族作家端木蕻良,这种强大的文化精神,仍然被他表达得相当浓烈。

抓住满族小说中深深植根的萨满精神之后,关纪新先生进一步关注到在满族小说长久的创

作实践当中,积聚着的作家们对沧桑历史、跌宕旅程、变迁世事、苦难人生之深切的体察与品味,书写出的许许多多饱含悲剧意蕴的作品和渐渐形成的凸显悲悯情怀的民族文学传统。八旗

制度带来的种种弊端,导致满人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特别的性情:在看似洒脱的外表里,掩藏

着悲怆与忧患。自纳兰性德起,到《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再到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大悲寺外》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展现出了带有悲剧色彩的精神内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