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1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
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一)三国鼎立与结束: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三国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是历史的进步。
(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
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
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
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
二)东晋与十六国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
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
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第1章.中国历史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1.3.1. 知识体系基本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1.政治。
这一时期,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繁,政权不断更替。
(1)政权更迭。
1)220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
3)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
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
4)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
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
5)南、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2)重要制度和重大事件。
1)北周武帝改革,加强北周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封建化。
2.经济。
江南经济迅速开发,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1)江南经济开发,三吴、洞庭、鄱阳湖地区和成都平原农业发达,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曹魏、北魏时期北方农业恢复发展,十六国时期,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3)手工业品种丰富,产量增加,技术进步。
(4)由于战争破坏,国家分裂,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活跃。
3.民族关系。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五族内迁,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密切联系。
(2)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布局打乱,各民族差异缩小。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高潮。
(4)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5)蜀、吴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
4.文化。
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特点承上启下。
(1)科技。
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贾思勰著《齐民要术》;郦道元著《水经注》。
(2)文学。
出现陶渊明等杰出诗人。
(3)艺术。
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等成就突出。
(4)思想。
道教改造、佛教盛行,无神论者范缜创作《神灭论》。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座重要的高峰,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北魏五胡乱华到辉煌的唐朝,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发展进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大融合。
三国时期,五胡乱华结束后,北方部族不断向南方渗入,融入汉族,使汉族族群由原先的少数民族大转变为当时中国统治者和主流民族。
北朝时期,两晋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部族的大融合,使中国大陆文化进一步延伸,从而形成今天的多民族文化。
二、宗教文化的发展。
北朝时期,实行的宗教政策既兼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又扶植基督教,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标志着中国宗教文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启。
三、社会的多元化。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民族大融合,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团体,如士大夫、农民、商贩等,出现了商品经济和出现了由金钱取代土地作为社会经济交换媒介的新形态,形成了以金钱为基础的今天的文明。
四、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不仅兴建了大量的宫殿、寺庙,也激励了很多著名诗人,对中国文学、艺术、书法等都影响深远。
总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明发展上辉煌高峰的时期。
在此期间,民族大融合、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及文化的繁荣发展等,为中国文明
进入新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断代史复习纲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概述】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灭亡。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结束,晋朝成立。
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只有西晋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
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建邺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得到暂时巩固。
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自。
南朝(420-589)承自东晋,由汉族建立,有宋、齐、梁、陈四朝,均以建康(南京)为都;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国,由鲜卑族建立,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在北魏孝文帝之后,北朝官制模仿南朝。
【大事记】黄巾起义: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引起全国性的战乱。
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
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但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
188年汉灵帝下令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
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188年汉灵帝驾崩,外戚何进与宦官火并,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董卓乱政: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完全掌握了朝廷。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1.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
- 三国分别是魏、蜀、吴三个政权
- 曹操、刘备、孙权为三国的代表人物
- 著名的战役有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
2. 两晋时期:公元265年-420年
- 两晋分别是晋朝、东晋两个政权
- 晋朝建立于西晋亡后的南北朝时期
- 代表人物有司马炎、王导、桓温等
3.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
-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南朝政权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政权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五个朝代
- 北朝政权位于华北地区,南朝政权位于江南地区
- 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萧衍、高僧法起、萧统等。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如竹林七贤等)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注:三省制雏形出现于曹魏时期,六部制雏形出现于北周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桓氏、庾氏)。
经济:农业上出现翻车,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手工业方面发明了灌钢法,北朝烧出了成熟的白瓷。
商业上出现了草市——但因为战乱,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文化:佛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文人画开始出现——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分裂时期,基本脉络是:⼤⼀统——三⾜⿍⽴——短暂统⼀——⼤分裂——南北割据——⼤⼀统。
下⾯,燕过紫禁城简单为您梳理⼀下历史发展脉络:三⾜⿍⽴: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相继乱政,政治腐败、天灾⼈祸不断。
公元184年,黄⼱起义爆发,各⽅势⼒借平乱兴起。
公元189年,凉州军阀董卓受⼤将军何进之召,以讨伐⼗常侍之名进京,废汉少帝,⽴汉献帝,执掌朝政,肆意作乱。
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部下李傕、郭汜控制朝局。
在乱局中,地⽅各州郡长官和豪强逐渐壮⼤,彼此征伐割据。
曹操逐渐成长起来,并于196年趁乱迎汉献帝,“挟天⼦以令诸侯”,获得独特的政治优势。
此后,他先后除袁术、灭吕布、逐刘备、降张绣、灭眭固,控制了兖、豫、徐、司州等地,并于200年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奠定了扫清中国北⽅的基础。
公元207年,曹操⼿下⼤将张辽⼤破乌桓,后曹操平定辽东,统⼀了中国北⽅。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
孙权、刘备结盟,周瑜率领孙刘联军在⾚壁之战中以少胜多⼤败曹操,三⾜⿍⽴之势形成。
刘备趁机取荆州五郡,⼜夺取益州、汉中。
公元211年,曹操破马超、韩遂,取得关中、凉州。
公元219年,孙权⼿下吕蒙设计取荆州、杀关⽻。
三国的格局完成。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国,东汉灭亡,三国正式开始;221年刘备建⽴汉国(即蜀汉),并于第⼆年⼤败于东吴陆逊之⼿,蜀汉实⼒⼤减;公元222年,孙权获封吴王,229年在武昌称帝,建⽴吴国。
此后,虽然蜀国在诸葛亮等⼈的带领下多次北伐,但基本⽆功⽽返。
三国格局没有⼤的变化。
西晋统⼀:公元249年,曹魏司马懿发动⾼平陵之变,控制了北⽅政权。
263年,司马懿之⼦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灭蜀汉;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迫使曹奂禅让,西晋正式建⽴。
公元280年,司马炎派杜预、王濬、王浑等灭东吴,西晋统⼀全国。
西晋灭亡和⼗六国:西晋统⼀是⾮常短暂的。
由于司马炎⼤封同姓诸侯王,并在继承⼈问题上选择了有智⼒缺陷的司马衷,最终导致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皇族⼤混乱——⼋王之乱。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上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重要阶段。
起源于汉朝末期大乱,三国鼎立,延续至晋朝后期,统一国家与五代十国,继而分裂为南北朝,历时约一百三十多年,是历史上分裂时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三国时期是重要的调整期和过渡期,是从汉朝末期的百越政权到两晋一分裂的中枢阶段,它突出表现了一个社会从衰落到复苏,安家落户过程中的局面。
三国时期,国家强盛,各自兴起,鼎立,较汉朝时期不仅延续了统一的政治中央,而且大力提倡明治制度和民主机制的思想,治国以繁衍生发、开拓监察诸侯为主,形成了独特的策略形态,从而把华夏文化推向了发展的高峰。
晋朝是一个国家的一次重大转型尝试。
晋朝最初凝聚在陈涉,受周礼的影响,晋朝大力发展中央集权制度,强化财政管理,推行官制改革,发展工农业,推行宗法,推行考试制度。
晋朝实施诸侯联邦管理,大力发展文学艺术,制定晋编等,推动华夏文化进一步发展。
南北朝时期是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时代,通过“两宋派头”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实行政治统一,彻底改变了以汉朝为中心的世界模式,加快了历史的发展。
南方的宗族政权未能使华夏文明延续,但仍突出表现了统一思想,探索新的制度,记录古今文学艺术,完善了典籍,开启了中国新的历史起点。
北方实行割据政策,未能实现统一,但兴起了一系列文化遗产,充实了丝绸之路,催生了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明。
总而言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是从汉朝末期大乱引发的社会复苏与向上的时期,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形式中裂变出的新的历史起点,也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高考考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
二、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开发、发展的时期。
政治方面:封建国家长期分裂,南北长期对峙,政权并立且更替频繁,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形成了士族制度。
经济方面:江南经济大开发,北方经济在破坏与恢复中交替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民族关系方面: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对外关系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仍保持着密切联系。
文化方面:承上启下,成就辉煌,一些领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重点难点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主要特点、经济地位及启示变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特点:①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
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③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④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
(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还是在恢复和发展。
江南经济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3)魏晋南北朝手工业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突出的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冶矿业、制瓷业和造纸业。
发明灌钢法,开始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白瓷产生。
(4)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畸形发展,钱币衰落,布帛、谷物等食物货币盛行。
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不逊于前代。
主要特点:金太阳考案P21地位及启示:这一时期的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时间表》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黄初7年。
2、明帝睿太和13年。
3、齐王芳正始14年。
4、高贵乡公髦正元7年。
5、常道乡公奂景元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章武3年。
2、后主禅建兴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权黄武31年。
2、会稽王亮建兴7年。
3、景帝休永安7年。
4、乌程候皓元兴l7年。
晋: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泰始25年。
2、惠帝司马衷永熙17年3、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
4、憨帝司马业建兴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
历十一帝,建都:金陵l、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
2、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
3、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
4、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
5、穆帝司马聃永和l7年。
6、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
7、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
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
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隆安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元熙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
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
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
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303--347 共七个皇帝建都:成都。
l、李特2年2、李流l年。
3、李雄30年4、李班l年5、李期3年6、李寿5年7、李势5年。
前赵:304--329 匈奴建都:平阳(山西临汾)历五帝l、刘渊6年2、刘和l年3、刘聪8年4、刘l 杰l年5、刘曜l3年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而重新统一但隋朝被南朝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期的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吴三国。
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
263年蜀汉于魏灭蜀之战亡于魏国,280年吴于晋灭吴之战亡于西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十六国时期。
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曜后,司马氏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最后于420年被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
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
南朝梁国力复盛,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南朝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
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
但被北方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
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
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分别成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坚手上。
581年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
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220—280年)、两晋(265—420年)、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三国时期自赤壁之战起,至西晋统一中国(公元280年)止,在此期间,曹氏的魏国,氏的蜀国和氏的吴国三国鼎立,故而称为三国时期。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国司马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国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但由于统治阶级的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它不分多少国,而且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就是东晋和西晋,西晋时候的中国是统一的,后来匈奴人灭掉了西晋,晋国国君的后代在建业称帝,史称东晋。
东晋的国土主要在长江以南,而这个时候北方却不太平,先后出现了16个由各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史称16国。
公元220年曹丕袭魏王位,当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
公元221年,备在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据长江上游地区;222年权在建业(今市)称吴王(229年称帝),据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
从此,魏、蜀、吴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连年征战,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代魏立晋(吏称西晋),280年晋灭吴,全国复归一统。
但西晋王朝因司马氏宗室争夺中央统治权,“八王之乱”持续十六年的混战,使隐伏矛盾迅速激化,很快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兵进中原。
从316年匈奴贵族建立的政权灭西晋起,北方从此进入“五十六国”的战乱时期,前后出现20个割据政权。
直到公元439年鲜卑族政权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方获近百年的相对稳定。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继之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581年隋代北周。
在南方,公元317年西晋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市)称帝建立偏安江南的政权,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以后又历经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557~589)四朝更迭。
此四朝与北魏以降的北方政权相对峙,是为南北朝,直到公元589年隋灭,才再次结束割据局面,使全国重归统一。
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全国近400年间,是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最纷乱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时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在北方和长江上游地区,先后有曹魏和蜀汉分别制定魏律和汉律、推行屯田制;西晋初期改立占田制、课田制以及对王公官员的限田制,这对抑制土地兼并、补救战争创伤和恢复社会经济均有一定积极作用。
北魏改变鲜卑族风俗、服制、语言,鼓励与汉族通婚,加强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
这些改革推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各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生产、经济的恢复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生产有较为迅速的发展。
西晋末开始的北方战乱,迫使大量汉族农民迁至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总数达70万人。
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被带到南方,广为传播,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状态大为改变。
农作物品种逐步增加,牛耕普遍推行,干旱地区采用了北方精耕细作的区种法。
同时,还兴建了不少水利灌溉工程,创造了多种作物经营,使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并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生产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在意识形态方面,随佛教兴起和道教流行,两汉时期的独尊儒学局面被打破了,开始出现儒佛道并立格局,并有玄学的流行。
佛教自西汉末由印度传入我国,到东汉时已有人翻译佛经,但信佛者不多,魏晋时期印度和西域僧人陆续来到中国,随着佛经翻译增加和佛寺兴建,佛教迅速传播,印度医学也随之传入我国。
南北朝时期大力提倡佛教,于是造佛寺、塑佛像、释佛经、传佛学形成高潮。
以至“招提栉比,佛塔骈罗”,僧尼人数也大量增加。
佛教教义将现实痛苦归罪于前世不行善,要人们忍受今世苦难,寄希望于来世,这种思想易为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社会之中的人们所接受,“因果报应”、“灵魂不灭”、“三世轮回”等佛教迷信思想一时广为传播,劳动人民深受其害,文人和士大夫也以说佛谈禅为能事。
这在很大程度上涣散了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懈怠了人们创新医药的积极性,给医学的发展带来危害。
道教源于我国民间,东晋和南北朝时期道教教义理论和宗教组织迅速发展,形成一派很有影响的宗教势力,其根本教义在于追求长生不老,还宣扬“谶纬”之说和“清静虚无”等观点。
这些宗教迷信和无所作为的思想,无疑对社会和医学的发展都产生消极影响,但是道术中有不少与医药保健有关的养生学容,炼丹过程也积累了丰富的化学和药物学知识,为道教典籍和相关书籍所保存。
两汉时期,统治阶级所独尊的儒家学说,此时期因佛教和道教的兴盛受到很大冲击,但仍是封建统治的基本思想柱石。
儒经所讲伦理道德和礼乐制度等,对医家均有较大影响,东晋以后,出于统治者的需要与提倡,儒、佛、道三家均有较大发展,渐成并立局面。
南朝时梁武帝肖衍为协调儒、佛、道关系,创三教同源说,试图以佛教为主,儒道为辅统一三家。
他首先兴儒家,制礼乐,倡经学,为孔子立庙,设五经馆,置五经博士;又大兴佛教,建佛寺达700所,亲自讲演佛经,使佛教在南朝迅速发展,同时宠任道教徒陶弘景,赐以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炼制仙丹,企求长生不死,致道教在南方滨海各地大为得势。
于是形成了南北朝时期儒、佛、道相互鼎峙的错综复杂局面。
《易经》、《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玄学家熔儒家的名称与“道家”的“自然”为一体,加以改造和发挥,被称为玄学,它是这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
他们自恃清高、无为、清谈“玄理”。
其思想体系甚为复杂,相当部分士人,放荡不羁,讲求服石、炼丹,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和积累许多化学变化的规律和经验,从另一侧面推动医药学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线索】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迅速开发为本单元的突出特点,也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士族的形成与发展,宗教盛行也是本单元的突出特点。
三国和两晋。
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国家分裂,这种局面实质上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曹操势力逐渐强大,一度统一北方,但赤壁战败,统一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势力发展,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经济。
西晋曾一度统一,但因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又迅速灭亡。
东晋偏安江南,与迁各族建立的政权对峙。
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并想进而统一中国,但淝水战败,统一愿望再度落空。
南北朝,东晋之后,南方四朝相互更替,史称南朝。
南朝时,由于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
但政治上,则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它们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享有特权,极端腐朽。
而此时的北方,继前秦统一失败后,北魏又曾一度统一北方。
此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这一趋势,并使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东魏、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北周又一度统一北方,为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大融合,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的开发,我国的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出现了祖冲之、贾思勰等著名科学家和杰出的文学艺术家。
与此同时,佛教盛行,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及以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杰出的无神论者缜。
【基础知识】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江南经济的开发(1)江南农业的开发:地域: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三吴地区(吴兴、吴郡、会稽)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2)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表现:①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
曹魏时的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也传到南方。
②兴修水利工程。
曹魏兴复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③开发边疆地区。
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取得可喜成就。
(3)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曹魏的纺织业中心襄邑、设专门的织造机构。
吴培育出八辈之蚕。
蜀所产蜀锦闻名遐迩,行销吴魏。
冶炼业: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成熟,发明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
制瓷业:南方青瓷、北方白瓷。
造纸业:北方的、长安,南方的建业、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4)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2、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但是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
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魏晋数学家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比外国早近一千年,著《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