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饮食礼仪
- 格式:docx
- 大小:30.56 KB
- 文档页数:5
贵州苗族的饮食文化贵州苗族饮食多以酸辣咸为主,源于贵州苗族传统饮食风俗,由贵州经济、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碰撞而成。
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贵州苗族的饮食文化,希望各位会喜欢!贵州苗族的饮食文化习俗苗族喜爱用盐和茶油。
贵州一带苗民多吃酸辣汤菜。
烹调方法多为煮或烤。
因历史上受缺盐之苦,好腿酸菜。
坛腿酸菜就有2O多种,例如盐酸、糟辣、酸辣等。
以各种蔬菜、辣椒、糯米为主料胸制的酸菜,可生吃,也可熟食。
酸场煮鱼是苗家风味名菜,就是用酸汤煮制鲜鲤鱼。
云南一带喜欢用嫩玉米或竹笋壳加米汤放坛中捂酸成酸汤,用酸汤煮鱼伞肉,或与辣椒、盐一起泡饭吃,开胃助消化。
贵州南人善将鱼或肉腊制或掩制。
喜欢做酸鱼或酸肉。
据说苗家常以膨酸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足情况。
胸鱼是将鲜鱼剖洗净,揉进盐、辣椒粉,烘烤至半干,密封坛中发酵,食用时清蒸。
香茅草烤鱼也很有名,将巴掌大的鲜鱼剖洗净,用葱、姜、蒜、辣椒、花椒、油、盐等调成酱状物,塞入鱼腹,外裹香茅草,文火烘烤而成,皮黄骨酥,别有风味。
湖南苗家年节吃肉食品多分部位烹任,例如头、爪做一碗,肝、舌、肥肉、瘦肉各做一碗等等。
云南一带苗家吃狗时,先将狗用棒敲死,用火烧掉毛。
用狗胆拌狗肝吃,狗肚子、肺、肠子煮制后剁细与狗血一起炒,拌入薄荷吃。
狗肉要先在土里埋1个小时去掉腥味再煮制。
杀了羊后,吃法与狗的相似。
鲜羊血往往拌入熟肝、肚、肠及作料生吃。
苗族大多会制做辣椒骨,既可佐餐,也可做调料。
其做法是以猪骨头、辣椒、姜、盐、米酒等青烂发酵而成。
鲜辣甜酥,香味趋郁。
苗家还擅于制做豆鼓、豆腐、灌肠、面酱等。
好吃火锅,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锅,放进蔬菜、肉、豆腐等,边涮边蘸辣椒盐水吃。
采集野生植物也是副食品的重要来源。
例如野汉菜、野辣椒、牛百头菜、马蹄菜、毕蛇菜、野三七、多根、野墓头、养菜、鸡窝菜等或煮或炒,可单吃也可与肉一起煮制。
苗家日常好饮生水,据说是嗜辣太甚,生水可解体内火毒。
或饮酸菜汤泡井水。
爱饮酒。
苗族餐桌礼仪苗族餐桌礼仪主要包括:尊重长辈,吃饭时要等长辈坐定开始吃饭才能开始吃;接受敬酒,如果有人向你敬酒,你需要立刻停止吃饭并接受敬酒;不可以边吃边谈话,这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一、苗族餐桌礼仪的传统和文化背景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受到了历史和环境的深刻影响。
在苗族的传统观念中,餐桌是一个神圣的场所,餐桌上的行为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
因此,苗族人非常注重餐桌礼仪,他们认为这是对食物和他人的尊重。
二、苗族餐桌礼仪的具体内容苗族的餐桌礼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长辈:在苗族的餐桌上,长辈是最受尊重的。
他们总是坐在最显眼的位置,而且必须等到他们开始吃饭,其他人才能开始吃。
这种礼仪体现了苗族对长辈的尊重和敬畏。
2.接受敬酒:在苗族的饭局上,敬酒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果有人向你敬酒,你需要立刻停止吃饭,站起来接受敬酒,并对对方表示感谢。
这种礼仪体现了苗族人的热情和友好。
3.不可以边吃边谈话:在苗族的餐桌上,边吃边谈话是不被允许的。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对食物和他人的不尊重。
因此,苗族人在吃饭时通常保持沉默,等到吃完饭再进行交谈。
三、苗族餐桌礼仪的现代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的餐桌礼仪也在逐渐变化。
例如,现在的年轻人在吃饭时已经不再那么严格遵守“不可以边吃边谈话”的规定,他们会在吃饭时进行轻松的交谈。
但是,尊重长辈和接受敬酒等传统的餐桌礼仪仍然得到了保留和尊重。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餐桌礼仪始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和学习苗族的餐桌礼仪,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民族。
苗族传统饮食文化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而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
他们以粮食为主食,注重天然、健康的食材,追求饮食的多样性和美食的独特口味。
以下将对苗族传统饮食文化进行探讨。
一、苗族餐桌上的主食1. 粑粑:苗族人民的主食之一,是一种用糯米制作的圆形食物。
制作粑粑时,先将糯米蒸熟,然后用木槌将米压成糯米糍粑,形状饱满。
粑粑具有浓郁的米香味,口感糯而不腻,常常被用来搭配其他菜肴一同进食。
2. 饭饭:除了粑粑,苗族人民的日常主食还包括大米饭。
他们喜欢用大米蒸煮成香喷喷的白米饭,配以各种炖煮的菜肴,形成一顿丰盛的饭菜。
二、苗族的饮食习惯1. 崇尚天然和有机食材:苗族人民重视食物的自然属性,倡导食材的原汁原味。
他们喜欢使用有机食材,例如当地山区的野生蔬菜、天然的蘑菇和水果等。
他们认为这样的食材更加健康和营养丰富。
2. 注重食物的颜色搭配:苗族人民在摆餐时非常注重食物的颜色搭配。
他们喜欢将各种有颜色的食材拼凑在一起,以增加餐桌的色彩和视觉的美感。
这种注重颜色的饮食习惯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食的追求。
三、苗族的特色菜肴1. 酸汤鱼:这是苗族的传统菜肴之一,制作方法独特。
选取新鲜的草鱼烹制,配以苗家特制的酸汤,酸中带辣,鲜香可口。
酸汤鱼不仅具有苗族地方特色,而且被认为具有消食、开胃的功效。
2. 腊味干脆豆腐:这是苗族餐桌上常见的一道小吃。
制作方法是将豆腐切成薄片,然后晾晒至稍微干燥,最后用腊味煮熟。
这道菜肴口感酥脆,豆腐的嫩滑与腊味的香味融合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四、苗族的饮食节庆活动1. 苗年吃斗鸡饭:苗族的新年传统习俗是吃斗鸡饭。
斗鸡饭是一道由苗家传统黄酒、糯米、鸡肉等食材烹制而成的美食。
每逢新年,家庭会准备斗鸡饭,一家人围在一起享受美食,共同迎接新春佳节。
2. 田园节的苗族美食展:田园节是苗族的重要节日,届时会举办苗族美食展。
展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苗族传统美食,如苗族酸汤鱼、粑粑等。
这是展示苗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人们了解苗族饮食的窗口。
苗族传统宴会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苗族的传统宴会是他们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不仅体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还承载着丰收、庆祝和团聚的意义。
一、宴会前的准备苗族传统宴会是一项复杂的筹备工作,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在宴会前,主人要根据人数和宴会场所的大小准备食物和酒水。
其中,最重要的食物是苗族特色菜肴,如酸肥肉、苗家酸汤鱼、苗家锅巴等。
这些菜肴具有酸、辣、鲜的口味,独特而美味,是苗族传统宴会的一大亮点。
二、宴会仪式苗族传统宴会在仪式上非常庄重,充满了传统习俗和礼仪。
在宴会开始前,仪式主持人(一般为男性长辈)会向神佛祭拜并献上香烛和祷词,祈求平安和丰收。
随后,主人会为宾客们奉上第一杯酒,这是一个重要的仪式,象征着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三、宴会食物苗族传统宴会的食物种类丰富多样,品种繁多。
除了前面提到的特色菜肴之外,还有苗族的传统糕点、腌制的食物和各种时令水果。
在苗族传统宴会上,食物的供应要丰富而大气,通常是多道菜,以表达主人的热情好客和盛情款待。
四、宴会娱乐苗族传统宴会上,除了丰盛的食物,还有各种娱乐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锦巴舞。
锦巴舞是苗族的传统舞蹈,舞蹈中的动作优美、舒缓,富有民族特色,鼓舞人心。
锦巴舞通常是在宴会的最后表演,为宴会增添了欢乐和祝福的氛围。
五、宴会的寓意苗族传统宴会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团结和友好。
宴会的举办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味蕾,更是为了展示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弘扬苗族的传统。
宴会过程中,人们互相交流,分享欢乐,增进感情,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六、宴会的时机和意义苗族传统宴会一般在重大节日、喜庆活动和丰收季节举办。
宴会不仅是一次独特的社交体验,更是苗族人民庆祝丰收、祈求好运和展示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宴会,人们共同分享着成功和幸福,传承了苗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总结:苗族传统宴会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友善,也展示了苗族独特的风俗和传统。
苗族的习俗有哪些苗族的习俗有哪些苗族的习俗有哪些1苗族的习俗有哪些吃1、吃油茶。
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
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
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3、吃青菜。
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
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
上层为人居住。
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
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
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苗族的习俗有哪些2二十五(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扫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慢慢撤这个顺口溜反映了苗族的过年习俗的一些准备过程,同时,它还传递着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扫屋、打耙耙”,这三件事,是苗族的过年习俗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
二是苗族历史上很贫困,做了一年的准备,只有在三十夜这天才好好消费、享受。
当然,这是以前的生活场景,现在生活改变了,几乎天天都是过年了,也不要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耙耙。
苗族同胞过年,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的“卯”(兔)日。
有时几个村寨联合过,有时排好次序轮过,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
苗族饮食风俗苗族人的日常饮食习惯是啥
>苗族的日常主食有大米、玉米、高粱、小米、荞麦等。
副食则为西南山区常见的瓜果蔬菜。
黔南、湘西和广西的苗族因为地势原因,多产水稻,因此主食以大米为主,而黔北、黔西的苗族则是靠山吃山,日常主食多以玉米、荞麦、高粱等适宜于山地生长的杂粮为主。
饮食偏好苗族人嗜酸,这是苗族饮食习惯中最大特色之一。
这种习俗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西南苗人身处大山之中,交通的不便利,以及四季分明的气候,使得他们发明出储存食物的方法便是腌制,吃不完的时令蔬菜和肉类,苗人会用坛子腌制起来,通常可以存储三五月甚至好几年。
在苗族农家中,每家每户都有坛子菜和酸汤。
坛子菜的种类各式各样,从蔬菜瓜果到鸡鸭鱼肉,基本上都能做成坛子酸菜。
苗族人喜酸,酸辣子、酸鱼是苗人的大爱,在烹制新鲜蔬菜时,也常常喜欢拌以酸汤及酸菜沫,以调味。
这种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山中缺少食盐有关。
离不开酒的民族苗族人嗜酒,在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酒。
有烧酒、甜酒、泡酒等多种,其中烧酒最为普遍。
逢年过节,招待宾客,酒是苗家的必备。
黔东南的“拦路酒”习俗更是具有特色,进入苗寨的宾客,在寨子门口,要饮下苗族同胞用牛角装着的酒,方才能进入寨子中。
“拦路酒”是苗族人表达好客热情的方式。
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一.苗族禁忌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1、苗家人最忌外人以“苗子”相称,认为是对苗族人的最大侮辱,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2、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若客人不胜酒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3、苗家人杀鸡待客时,总将鸡头、鸡肝、鸡脯奉予老人或最尊贵的客人,将鸡腿送给小孩,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在一家几代同堂之时,青年男女不应有过分亲昵举动.4、苗家人与自然关系亲密,认为无论桥头、树下、屋头、灶旁都有神灵依附.每逢节庆或贵宾来临,均烧香供奉,告慰祖先,以祈求平安.客人不宜对这类活动表示非议.5、苗家人忌用白公鸡送喜庆贺礼;忌外人随意触动堂屋神龛;忌用脚踏火中的铁三角架;门口插草标,意为家中有病人,忌外人进家.6、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7,忌踩三脚苗家火坑里放一铸铁三脚架,用作炊事,传说三脚架是 3 个护火的祖先变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恭.8,忌坐火坑上方火坑右边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称为“夯高” hangd hangd ghao ,设有祖先神位,是长辈坐的,年轻人和儿童严禁坐在此地,更不准在这方打闹、波水或说脏话,否则就是亵渎祖宗,神人共愤.9,忌震“龙岩”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为“龙穴”,最忌震动:,据说震动“龙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殃.10,父母健在忌戴白帕戴白帕则标志丧亲守孝.11、忌闻杜鹃嘀鸣,每年春天,阳雀开鸣,若如厕时第一次听到阳雀鸣叫,则认为不吉利,必须进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闻者倘若年幼,须由母亲代为禳解装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讨得米,须在不闻鸡犬之声的野外煮熟食之,方可消灾.土家人还以杜鹃偶氮染料啼鸣之声以占卜自己一年的运气之俗.若睡在床上初闻杜鹃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际或者劳动生产之际初闻,意味自建将一年劳动奔波.12、忌闻猫头鹰叫,在土家人心目中猫头鹰属不祥之鸟,尤其忌讳听到其鸣叫,相传听到猫头鹰叫村上就会死人.13、忌见蛇相缠,所谓蛇相缠即蛇交尾.相传人若见之,必遭灾祸.其禳解之法有二:一是赶快将自己外面的一条长裤脱下,罩于自己的头上或罩于蛇缠处.二是嫁祸于人,而若有同伴,立即呼唤同伴姓名,若对方答应了,则灾祸将降临于应者之身.然而一般情况是见者用石头或木棍将两条蛇打死,即可消灾.也有不打而用语言化解词曰:“祝你成仙上天庭,祝你绞绳穿铜钱”;土家族化解词词曰:“是龙的升天,是蛇的钻草,是人的发财”.14.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15.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二.苗族风俗习惯1、服饰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 1~3米长,戴多层“人字形”.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妇女衣较为复杂,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为拆叠式,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圆形,似古代官妇发髻.雅酉一带妇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如峨冠秋菊.妇女衣服一律满襟,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脚穿麻板鞋.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银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解放后,苗族服饰逐渐改变,现除吉卫、补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马库等乡镇穿苗装者居多外,其余乡镇男女青年衣着,与汉族无甚区别.2、饮食吃的均以大米为主,其他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这和湘西禁忌里第一条矛盾啊,这可咋办,那我们自己买菜时就不要买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汤、酸辣子、酱辣子等,均为苗家常菜.苗家历来好客,来了客人总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猪、牛、羊、鱼,鸡,鸭等.苗乡平时买鱼肉不方便,为避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鱼、酸肉、腊肉待贵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肉食丰富,随时可买,腌制酸鱼者少,酸肉已无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与汉族无甚差别.3 、婚姻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备礼物,央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机前去正式提亲.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正式订婚.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亲这天,新娘的姊妹们喜开玩笑,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往“管亲郎”脸上涂抹,惹人大笑.发亲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装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着上轿.新娘出嫁由亲属女友陪伴,特别是请儿女满堂的妇女做“引亲娘”,还要请男女歌师一同前往,到新郎家赛歌.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行往男家.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门前,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新娘进屋以后,要接过男方中年妇女交给的炊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侧置有“符纸”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宾客前来贺喜,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晚上,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江莎”苗语,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随宵达旦.第二天上午,举行吃酒仪式,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百头偕老,诸事顺遂,并唱歌欢庆,讲结亲古老话,互赠礼品,婚庆期间,男方亲族在合伙请客吃饭,俗称“排家饭”.因而婚期为两天.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同宿.散客后,新婚夫妇进入正常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旧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办,节约从俭,与汉族婚礼毫无两样.4、节庆苗族节庆较多,除春节、春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节庆:吃新苗族以农耕为主,一年所望是尝新.每到夏熟时节,各地自定一日为吃新节.是日,家家户户除办酒肉外,还将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夹等采回家中,做成饭莱,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尝,表示吃上新谷新米,免除饥饿.我们可能遇到的可能就只有这个。
苗族饮食文化有哪些习俗民族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饮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深层民族文化。
所以,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苗族饮食文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苗族饮食文化习俗苗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菜是“盐粘捞”。
他们把粒大饱满的黄豆浸泡,然后拿到石磨上碾,一边推磨一边浇水,碾碎黄豆后流成生豆浆,然后将生豆浆放在纱布上过滤,放到锅里慢慢熬稠,取出拿到木模上压制豆腐,然后将青菜等蔬菜切细切碎,趁豆浆滚烫并且未完全凝固时倒入,用豆浆将青菜等蔬菜烫熟,放入食盐等佐料,待豆浆冷却凝固成豆腐后取出,放入芫荽、香椒、芝麻等佐料拌食,吃了能祛内火,清肺醒目,达到食、药两用的功效。
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有机组成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这个系统各个子系统中最显眼的。
“物质的第一性”,怒江流域各个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与各个民族交流、融合、承传、发展,在共性中烙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发掘、保留、革新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使其营养更均衡,达到食、药、保健三位一体的功效,是改变民族饮食结构,弘扬民族饮食文化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使民族文化的内涵更为深刻、底蕴更为深厚,为创建旅游精品工程,打好域特色这张牌,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行之有效的举措。
因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将一些民族菜肴保留、推广,使其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强化营养均衡、口感独特,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贵州苗族节日吃饭的风俗贵州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在节日里,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特别是吃饭的风俗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一、节日吃饭的意义节日对于苗族人民来说,是一种庆祝和祭祀的方式。
在苗族的传统观念中,吃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它代表了祈福以及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因此,苗族人民在节日里举行各种吃饭仪式,通过饮食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激。
二、节日吃饭的准备工作在节日吃饭之前,苗族人民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他们会准备各种食材和调料,包括新鲜的蔬菜、肉类和米面制品等。
其次,他们还会精心选择和采购用于摆设食物的器具和器皿,如盘子、碗、刀叉等。
最后,他们会提前清洗和处理食材,为节日吃饭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节日吃饭的仪式和顺序苗族的节日吃饭仪式非常庄重,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首先,主人会为客人准备一桌丰盛的食物,包括各种菜肴和汤品。
然后,在宴会开始之前,主人会向桌子上敬奉祖先和神灵的酒杯,表达对祖先的敬重和祝福。
接下来,主人会带领客人一起用筷子从盘中取食,表示团结和友好。
最后,宴会结束后,主人还会送给客人一些特别的美食或礼物,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感谢。
四、节日吃饭的特色菜肴苗族的节日吃饭离不开一些特色菜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酸汤鱼。
这道菜色香味美,以酸辣鲜香而闻名。
另外,苗族人还喜欢吃糟辣子、苗菜豆腐和冷拌蕨菜等,这些菜肴都有着独特的制作方法和独特的味道。
总之,苗族的节日吃饭风俗凝聚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敬意。
通过吃饭仪式,苗族人民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恩和对祝福的追求。
这样的传统文化不仅丰富多样,更是彰显了苗族人民的独特个性和民族魅力。
苗族的习俗禁忌苗族的习俗禁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很多民族的禁忌习俗逐渐消逝。
苗族的也不例外。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感觉到民族禁忌习俗的存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苗族的习俗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苗族的习俗禁忌篇1(一)饮食禁忌1、就餐时,鸡头要敬给老年人,鸡肝、鸡杂要敬给老年妇女,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鸡腿则要留给小孩。
不准小孩吃鸡血,认为如果吃了长大后办事说话、讲理会脸红。
2、忌在屋里煮蛇肉和吃蛇肉。
(二)节日禁忌3、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不能斗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4、春节初一,不动刀,不挑水,不扫地,不敲板壁,不赤足须穿鞋,不食粑粑,洗脸水不得倒于屋外,妇女不能去别人家里。
5、春节初一至初三不可在寨内晾晒衣物,认为这样做了,当年会打凶雷,刮大风吹房屋。
妇女不能在家中拿针线,可在外用。
妇女在外用针线即有人所说的“坐年”(汉语音译意)。
(三)礼俗禁忌6、最忌讳的称呼是“苗子”。
7、同姓不通婚。
同宗共祖严禁通婚。
8、平时家里来客,吃饭时男主人陪男客,女客则由女主人陪,违反被视为不礼貌。
9、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
若客人不胜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
10、年少者不能在年长者面前跷二郎腿,尤其是不能在老人面前跷二郎腿。
11、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12、在一家几代同堂之时,青年男女不应有过分亲昵举动。
13、产妇不宜外出串门。
家有产妇,便在门前插一个“草标”,暗示外人不可进屋,亲戚尚可。
14、戴孝的人不能进入苗族家中。
(四)建筑禁忌15、人居住的房屋若建台阶,数目须为单数。
牲畜圈若建台阶,数目须为双数。
16、若老人去世,三年内不能建屋。
(五)丧葬禁忌17、入葬后一个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18、守孝一百天。
19、三年内不得办婚事或喜事,不能建屋。
(六)日常禁忌20、“草标”是苗族生产活动中一项重要的、用来对人和鬼神的物示语言标志。
六畜产幼畜后,门前悬挂“草标”,外人不可入宅。
贵州苗族节日吃饭的风俗贵州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节日。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吃饭是一个重要的风俗习惯。
下面将介绍一些贵州苗族节日吃饭的风俗。
贵州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苗年,也叫过苗年。
在苗年期间,人们会举行丰盛的宴席,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分享美食。
在苗族的传统习俗中,吃饭是一种表达喜庆和团聚的方式。
在苗年期间,人们会准备各种美食,如糯米饭、酸汤鱼、苗族火锅等。
其中最重要的美食是糯米饭。
苗族人将糯米蒸熟后,用手揉成圆球状,然后放在竹筒里蒸煮,最后取出并用竹叶包裹。
这种独特的糯米饭被称为“饭果”,寓意着丰收和幸福。
在苗年宴席上,每个人都会品尝到这道美味的糯米饭。
除了糯米饭,苗族人还会准备许多其他的美食。
酸汤鱼是苗族人的拿手菜之一,它是用新鲜的鱼肉煮熟后,加入酸汤和各种调料炖煮而成。
这道菜色香味俱佳,酸中带甜,非常开胃。
苗族火锅也是苗年宴席上的一道特色菜。
苗族火锅是用新鲜的羊肉、牛肉、猪肉等肉类和各种蔬菜、豆腐等食材煮熟,然后蘸上特制的辣椒酱食用。
这种火锅辣而不燥,鲜香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在苗年宴席上,除了美食,人们还会享受传统的舞蹈和音乐表演。
苗族的舞蹈和音乐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吃饭不仅是苗族节日的风俗习惯,也是人们表达情谊和团聚的方式。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一同进餐,共同分享美食。
这种团聚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友情的深厚。
贵州苗族节日吃饭的风俗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苗年宴席上,人们会准备各种美食,如糯米饭、酸汤鱼、苗族火锅等,与亲朋好友一同品尝。
通过吃饭,人们表达了对丰收和幸福的祝福,同时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谊和友情。
苗族的传统节日不仅是一场盛宴,更是一次团聚和庆祝的盛会。
苗族的禁忌有哪些苗族的禁忌有哪些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的禁忌,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关于苗族的禁忌吧,欢迎大家阅读。
苗族的禁忌有哪些篇11、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
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
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2、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
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
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
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
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
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3、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苗族的禁忌有哪些篇2如不准在家里或夜里打口哨;忌震龙岩(堂屋中央有块盖板岩,下面安放龙的祭品,是龙的栖息之所);父母在,晚辈不能包白帕;早起至早餐时间内,忌说“龙”、“蛇”、“虎”、“豹”和“鬼”。
每年立春后,连续忌5个“戊”日,当天不准挑水,不准动土;立春五“戊”为“春社”,社在“戊”前一日为“小社”,在“戊”后一日为“大社”,小社杀羊,大社杀猪,以祭社菩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清吉,六畜兴旺。
过年前后,从腊月二十三日至正月十五日一段,忌理发、忌在太阳下晒衣、忌妇女用针钱、忌三脚架上插柴烧、忌财物外出、忌搓绳子、生辰属犬鼠者忌扫地;年三十忌推磨、梳头。
正月初一至初三忌煮饭(先用甑子蒸好饭)、除夕杀公鸡只吃肉禁喝汤等;开春后,人牛出工,都要选个好日子,人是“马、鼠、狗”三个日子好,母牛逢“鼠日”出工,产牛儿多,公牛逢“马日”出工力气大;抛粮下种也选种子,“羊日”忌下谷种,说是枯焦日,“蛇、牛、鸡”日忌下包谷种,说是红煞日,均不利于庄稼的生长,以“马、猴”日下种最好;“过年”、“大端午”、“七月半”忌妇女串门;立秋忌围园圃、扯菜;农历每月初五、十四、廿三日为月忌日,忌开头办喜事;吴姓忌吃狗肉;龙姓忌吃羊肉;屋前后所谓龙脉线上和已葬前不准埋人,如果有犯禁忌,可能引起诉讼和械斗;有的苗家忌外人进屋坐在火坑的正面和左边(传说那是祖先神位)等。
苗族的饮食文化范文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以下是对苗族饮食文化的介绍,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苗族的主要饮食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红米、高梁、玉米、蔬菜等作物,且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食材选择。
苗族人民喜欢辣椒,炖鱼是苗族传统的菜式,他们认为鱼肉可以祛火、助消化。
二、特色菜肴:1.苗寨酸汤鱼:这是苗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一道菜,特点是酸辣可口。
选用新鲜的山猪肉、山鸡肉、山鸽肉等,配以辣椒、豆腐、芋头等炖煮,再加入酸汤调味,酸辣味浓郁,颇具风味。
2.苗族酸蘑菇:苗族人民喜欢采摘山上的蘑菇,将其配以特制的酸汁制成一道酸辣口感的菜肴,酸味鲜美。
3.软糯香米饭:苗族人民以种植红米而闻名,红米是苗族人民主要的主食,煮熟后米粒饱满、柔软,具有特殊香气。
4.酸豆角炒肉:苗族人民喜欢用酸豆角炒肉,豆角经过腌制后入味,与肉类一同炒制,色香味俱佳。
三、特色烹饪方法:1.酸汤烩:苗族人民常用酸汤作为调味料,用来烩制各种菜肴。
酸汤有助于开胃消食,增加菜肴的鲜味。
2.自然煮:苗族人民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常使用慢炖的方式进行烹饪,以保持食材的营养和口感。
3.酸辣炖煮:苗族人民喜欢辣椒和酸味,所以他们经常使用辣椒和酸汤来炖煮菜肴,增加食物的口感和风味。
四、饮食节庆:苗族有许多饮食节庆,其中最重要的是“苗族芦笙节”。
在这一传统节日中,苗族人民会敬奉神明,接受祝福和庇佑。
人们会准备盛宴招待客人,其中包括山间的野餐、烧烤和饮酒等。
这是苗语族人民欢庆丰收和交流感情的时刻。
总结起来,苗族的饮食文化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红米为主食,喜欢辣椒和酸味,善于使用酸汤烩制菜肴,注重保持食材的原味。
他们的饮食文化不仅反映了地域特色和民族习惯,同时也是苗族人民丰富多样的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使得苗族的饮食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之一。
苗族饮食习惯苗族是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生活习惯、风俗礼仪和饮食文化都十分有特色。
在饮食方面,苗族的饮食文化已经积淀几千年,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那么,苗族饮食习惯具体有哪些呢?首先,苗族饮食以米饭为主,米饭对民族的影响也非常大。
在苗族人的生活中,米饭是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而且在传统习俗中,将米饭捏成一粒粒小球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其次,苗族对荤食的需求也比较高。
他们喜欢吃猪肉、牛肉、鸡肉等肉类食品。
在各个节日和婚丧嫁娶等隆重场合,苗族更是奉上鲜美可口的烤乳猪来招待来宾。
同时,很多苗族人也会自家养鸡、猪、牛等家禽家畜,以满足日常需求。
除此之外,鱼、蛤蜊、虾等海鲜也是苗族人喜欢的食品之一。
苗族人居住的地区除了湖泊和河流众多之外,还有大量的淡水湖泊和雨林水系。
因此,这些地区的苗族人可以轻松获得当地自然水域中的各种鱼类和贝壳类海鲜。
通常情况下,苗族人喜欢把饮食看成一种享受和娱乐。
他们希望做出味道鲜美、具有个性、让人难以忘记的菜品。
因此,苗族美食非常独特,包括了苗族自创的火锅、酸汤鱼、酸辣米线等地方美食。
这些小吃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口味,在味道和风味方面都非常有特色。
此外,苗族人的饮食文化也和中国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在一起。
苗族人非常注重饮茶的仪式和方式,通常情况下,苗族人喜欢用木盘、扁盘、木碗等器物来装茶,用枣子、核桃、芽菜等来饰盘。
在饮用茶时,他们非常注重品评茶的色、香、味、形等方面。
因此,在苗族人茶的制作方法和品尝方式方面也有着其独特的民俗内容。
总之,苗族饮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苗族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苗族人民在饮食文化上所取得的创造性成果,也为中华饮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注入良好的元气。
苗族传统饮食苗族是中国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饮食习惯。
苗族传统饮食是他们丰富多样的文化中的一部分,代表着他们对自然和食物的热爱与尊重。
以下介绍了苗族人民饮食的特点和经典菜肴。
一、江米酒江米酒是苗族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饮品之一。
它是由苗族人民用特殊方法发酵制成的,具有独特的风味和香气。
制作江米酒的原料是当地特产的江米,经过清洗、浸泡、磨糊等步骤,再加入酒曲进行发酵。
江米酒酒液晶莹剔透,口感醇香甘甜,有一定的度数。
苗族人民通常在重要节日和婚庆仪式上饮用江米酒,它代表着团结、祝福和庆祝。
二、酸汤鱼酸汤鱼是苗族传统美食中的瑰宝。
它以清淡酸辣的口味和鲜嫩的鱼肉而闻名。
制作酸汤鱼时,首先选取新鲜的鱼类,如鳕鱼、草鱼或鲤鱼等。
鱼肉经过正确处理后,加入辣椒、藤椒、姜、蒜等多种调料制成汤底,然后再将鱼肉和蔬菜放入锅中炖煮。
酸汤鱼俨然成为苗族宴席上的一道必备佳肴,它的酸辣口感令人回味无穷,也展现了苗族人民对鱼类的独特烹饪技巧和口味偏好。
三、酸豆角米粉酸豆角米粉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之一。
苗族人民喜欢食用米饭和米粉,而酸豆角则是他们平日菜肴的不可或缺的调料。
酸豆角是一种酸味适中的蔬菜制品,经过苗族独特的腌渍技艺制成。
制作酸豆角米粉时,苗族人会先将发酵好的豆角切碎,然后加入米粉和适量的调料进行搅拌烹饪。
这道传统美食口感酸甜可口,是苗族人民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苗家糌粑苗家糌粑是苗族传统饮食中的糕点类食品。
它是用糯米磨制而成,类似于现代的糕点或面食。
苗家糌粑有多种吃法,可以拌成凉菜、蘸酱吃,也可以蒸煮后配以各种食材制成多样的糌粑菜肴。
无论是作为主食还是甜点,苗家糌粑都是苗族人民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总结苗族传统饮食是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它代表着苗族人民对自然和食物的热爱与崇敬。
江米酒、酸汤鱼、酸豆角米粉以及苗家糌粑等经典菜肴展现了苗族饮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关于苗族饮食文化有哪些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四川等地,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苗族人民主要以种植和渔猎为生,他们的饮食文化与土地、气候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下面将从苗族饮食的特点、主要食材、传统饮食习惯以及代表性菜肴等方面进行介绍。
苗族饮食的特点:1.口味独特:苗族人民喜欢酸、辣、麻、香等口味,特别是酸辣口味在苗族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
2.注重健康:苗族人民注重平衡饮食,尤其注重搭配荤素,以保持健康和强身健体。
3.节俭而雅:苗族饮食文化注重节俭、素雅,食材和烹饪方法都在保留简单的同时追求口感和营养。
主要食材:1.米饭:苗族人民以稻米为主要食物,米饭在他们的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2.玉米:苗族人民种植和食用大量的玉米,常以玉米制成的米饭和糕点为主食。
3.土豆:土豆是苗族人民常食用的一种蔬菜,常用来烹制各种家常菜。
4.糯米:苗族人民喜食糯米,常用来制作传统的糯米饭和糯米粑等糕点。
传统饮食习惯:1.三餐:苗族人民一日三餐,早餐一般是米饭、米汤、米粥等,午餐和晚餐主要荤菜和素菜搭配。
偏远地区的苗族人民,则一般以早餐和晚餐为主,午餐较简单。
2.团餐:在苗族人日常生活中,团餐是重要的一种社交方式。
他们常常以宴席的形式招待客人,家庭团聚和节日祭祀等重要场合也以团餐形式进行。
3.喝酒:苗族人民崇尚喝酒,尤其是在宴会或重大节日上,他们会以喝酒的方式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好意。
代表性菜肴:1.酸汤鱼: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菜肴之一,以酸、辣的口味独特。
制作过程中,选用新鲜的小黄鱼和多种酸味调料,炖煮后形成了独特的酸味。
2.锅仔鸡: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菜肴之一,以土锅炖煮而成,鸡肉入口鲜嫩,汤汁浓郁有味。
3.酸辣粉:是苗族地区常见的传统面食,以辣椒和酸水为主要调味料,其特色在于酸辣的味道,凉拌时既可作为冷菜,也可热炒或煮汤。
苗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地域特色以及对美食的独特追求。
苗族不吃什么肉类
苗族是一个南方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的苗族聚居地,也发展到四川、
贵州部分地区。
苗族的吃食习惯不尽相同,而有的食物乃至整个饮食文化,则在全苗族都有着共通的特点。
苗族吃荤素荤素协调,鱼肉不敢大量食用,其吃什么肉类也非常有特点。
首先,苗族并不食用猪肉,因为按照他们的宗教习俗,他们不吃任何豚科动物。
此外,他们也不会吃兔肉,因为根据民间传说,兔子是他们的姑爷爷,吃兔肉会违背彼此之间的亲情。
再者,他们也不喜欢吃鹿肉,因为他们认为鹿是圣物。
此外,他们也不喜欢吃狗肉和野味,因为这些都是不道德的食物,也被苗族人认为是禁忌。
相反,苗族人最喜欢吃的肉类是畜牧肉类如牛肉、羊肉、鸡肉以及家禽肉类如
油鸡和鸭子肉等。
他们也热衷于使用植物油、鱼露、糖、豆腐和香料等调味,加热之后,做出的菜肴味道独特、美味。
他们的荤菜一般都是酸辣味,明亮的色彩给苗族风味的菜肴添加更多的热量。
总的来说,苗族的饮食文化和别的民族有很大的差异,他们不喜欢吃的肉类有
猪肉、兔肉、鹿肉和狗肉等,而他们最热衷于吃的肉类则是牛肉、羊肉和家禽等。
这类肉类加以明亮热量的调料处理后,才能发挥出苗族自身的独特风情。
苗族饮食礼仪
谈起神秘而又古老的少数民族苗族,很多人第一印象都会马上想到“苗蛊”。
民俗学家认为几乎所有苗族人都笃信苗蛊,只不过地区不同相信的程度深浅不一。
所谓苗蛊其实指的是一种俗称“草鬼”的东西,而可以操控“草鬼”的苗女则被称为“草鬼婆”。
如果从历史渊源上来讲苗族至少已经诞生4000多年。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苗族人口口相传,他们的祖先是华夏文明初祖蚩尤。
他们原先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但因为蚩尤与黄帝大战之后失败,苗族人不得不离开发源地,并不断向西南地区迁移最终定居于云贵高原。
相比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来说,苗族不仅有独立的民族语言。
而且还有自成体系的文化发展,以及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
从这个角度来看苗族在历史中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从来都未间断过。
苗族一直都与中国历史文化捆绑发展,从苗族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实也出现过很多,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杰出的代表人物。
盘古、伏羲、蚩尤、夸父、讙兜等,上古时期的传说人物都出自古老的苗族。
而老子、屈原、项羽、蓝玉、沐英等真实历史人物,也都是苗族中极为优秀的代表。
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到现代社会,苗族曾先后建立过三苗国、楚国等,在我国历史上相对来说较为强大的国家。
尤其是老子、屈原、项羽三位重量级人物,更是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作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大贡献。
可以说从远古传说时代至现代社会,苗族人都在积极参与中国历史发展。
并且在古代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独具苗族本土特色的文化习俗。
华夏文明初祖蚩尤后裔苗族文化习俗
文明和习俗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其实都是非常抽象的文化概念。
但是相比较以文明来说习俗文化更容易被理解,因为习俗的重要依托就是地域,以及生活在特定地域中的人物行为。
农业劳动时可以产生农俗文化,日常饮食中也可以孕育出独特的食俗。
苗族作为最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其与众不同的民风、民俗,为中国习俗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虽然从原则上来讲苗族习俗具有小众化的特点,但是在大约1000万苗族人的心目中,苗族文化习俗对他们来说才更具有重要意义。
独具特色的苗族饮食习俗
无论任何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以食物作为民族发展的根基。
因为只有丰衣足食才能创造价值,当民族价值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所以说从这个观点来看苗族的发展与演化,也是建立在必要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从原始社会中的打猎、捕鱼、游牧,再到最后在云贵高原过上定居,并且创造出了属于苗族的饮食习俗,这个过程大概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间。
现代社会中苗族人的饮食其实与汉族人相差无几,但是在古代社会就有很多比较独特的食俗。
1.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
云贵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水稻的繁殖与生长。
所以绝大多数苗族人都以大米为主食,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人都是一日三餐。
除非是在农忙的时节才会一日两餐,而且多以油炸食品、肉食、蔬菜为主。
苗族人除了吃家禽以及其他肉类之外,其实他们最爱吃的肉食就是狗肉。
“苗族的狗,彝族的酒”就说明了这两个民族的饮食特色。
苗族人特别喜欢吃辣以及酸味食物,每一餐几乎都要有辣椒和酸汤,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吃得下饭。
2.喜欢酸辣味道食物
苗族人之所以会喜欢酸、辣味道的食物,其实与一段心酸历史息息相关。
由于苗族人居住的地区比较偏僻,所以经常会出现缺少生活用品的情况。
尤其是在山区想要吃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很多苗族人因为菜中无盐而难以下咽。
为了能够让菜品变得有滋有味,他们就开始食用辣椒以及酸味食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喜欢吃辣和酸味食品的习俗。
直到现在社会酸辣依然是苗族菜品的主要特性,这其实也是苗族饮食习俗中比较有特色的地方之一。
3.吃油茶
苗族“油茶”与藏族人喝的酥油茶有本质区别,苗族人制作的油茶是将用油炸过的爆米花,再一次放到水中熬煮30分钟左右而成。
很显然这种独具苗族口味的油茶,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就是不知道味道如何。
一般情况下苗族人会用油茶招待客人,如果客人看到这种油茶之后难以下口,这个时候主人就会非常不高兴。
因为主人精心烹制的苗族油茶没有受到重视,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被赶出家门的尴尬情形。
按照苗族当地人的习俗来看,大多数情况下客人都要喝三杯油茶。
在喝油茶的时候其实还有很多讲究,第一杯油茶基本上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但是第二杯油茶喝起来就非常苦,第三杯油茶就会放入一些白糖,这样饮用起来就会特别香甜。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俗主要是想让客人明白,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先苦后甜的道理。
只有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任何事情,才能够以平常心去面对并坚持到底。
虽然现在社会这种习俗已经彻底变了味道,但是却依然蕴含这个食俗道理。
4.吃山泥鳅
很多人一听到泥鳅两个字都会认为是东北家常菜,因为泥鳅是东北地区的特产。
人们将鲜活的泥鳅抓住之后清理干净,可以做成酱泥鳅、油炸以及红烧泥鳅等。
大多数人甚至会对这种美味垂涎三尺,但是苗族人所说的山泥鳅却不是普通的泥鳅。
山泥鳅又名蜥蜴或四脚蛇,云贵高原地区四脚蛇特别多。
虽然在现代人的眼中它已经变成了一种益虫,但是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比较差,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见什么吃什么。
这其实也是苗族人吃山泥鳅习俗的历史渊源。
苗族人吃山泥鳅之前会先处理干净,比较将内脏、头部等不能吃的部位扔掉。
然后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先用水煮熟断生,然后加上适量米粉和盐巴一起放入坛子中腌渍。
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家中来客人或者过年时才能吃。
5.吃青菜食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苗族人特别喜欢吃肉,所以他们可能平时都不怎么吃蔬菜。
但事实上苗族人日常饮食中不仅经常吃蔬菜,而且还将豆类、瓜类、青菜、萝卜当做配菜食用。
但是大家也应该知道苗族人虽然喜欢吃青菜,大多数情况下从来都不切碎。
腌菜也是苗族人比较爱吃的蔬菜之一,由于苗族人比较喜欢吃酸辣味道的食品。
所以即使是在吃蔬菜的时候,也喜欢将蔬菜放在坛子中腌渍成“酸菜”,这样就可以用来炖美味的酸辣鱼,后者用这种“酸菜”炖肉味道也非常诱人。
6.苗族特色饮食“酸汤”
在众多苗族特殊食俗中“酸汤”,绝对是苗族人日常饮食中的最爱。
所谓酸汤其实就是用平时比较多见的米汤或豆腐水,放在一个密封的坛子中进行发酵。
大多数情况下3-5天左右就可以制成,然后用其炖肉、炖鱼或煮菜等。
虽然苗族人特别喜欢吃酸汤鱼,但是对于汉族人来说其实并不是美味。
因为这种食物具有一种非常浓郁的酸味,而且这种酸味与醋或柠檬根本不一样。
很多第一次吃酸汤鱼的人,都曾经有过恶心想吐的感觉,但是多吃几次之后就会爱上这种苗族美味。
7. 用坛子腌制食品
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凿的史料,可以证明苗族人使用坛子腌制食物的起源。
但是从现代社会中的苗族人的食俗来看,他们平时其实特别喜欢吃腌制食物。
这主要是因为腌制之后的食物基本上都会有一种酸味,而苗族人对酸味就没有任何抵抗力。
所以他们才会不遗余力的用坛子去腌制食物,在苗族地区几乎家家都有压制食物的盘子。
在当地这种坛子一般都会被称作“酸坛”,坛子中一般都会腌入鸡、鸭、鱼、肉,以及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蔬菜。
当这些食物都被腌制成酸味之后,苗族人才会将其取出并烹制成苗族特色美食。
比如,大家比较熟知的捣鱼、酸汤鱼、苗乡龟凤汤等美食,其实都是使用了这种烹制方法才会独具韵味。
但是这些食物只有在过苗年的时候,才会被端上餐桌并大快朵颐。
8.苗族主食糯米饭
在汉族人的餐桌上糯米一般都会被包成粽子,但是在苗族地区糯米却是他们的主食之一。
由于人们经常从事农业劳动,所以如果不吃糯米饭就会觉得不扛饿。
虽然糯米饭相对来说并不是特别好消化,但是苗族人却对这种米饭情有独钟。
在苗族人的餐桌上有很多用糯米做成的食物,用各种带颜色的蔬菜染成的五颜六色的花糯米饭;以及用糯米包成的粽子等味道都特别香。
糯米粑也是苗族人最喜欢吃的糯米食物之一,直到现在社会这些食物也依然是苗族人的最爱。
事实上苗族人用糯米酿的糯米酒才是一绝,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中,苗族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方法和技巧。
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一直传承至今。
所以苗族人喜欢喝酒的习俗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结语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苗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
不仅有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和风俗习惯,同时也有相对完善的语言结构。
很多苗族人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苗族话,而且对汉语的了解也非常深刻。
实际上苗族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年轻男女在春季时的“对歌”习俗。
按理来说,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大多数情况下都要比城市年轻人羞涩。
但是为了能够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放弃了矜持。
他们分成两组相互对歌这种场面其实十分震撼,因为在他们所歌唱的山歌中不仅有对男女之情的描述,同时也可以唱出独具苗族文化特色的习俗。
总体来讲苗族人的风俗习惯,不仅具有既传统又古老的韵味,也蕴含了其他民族不具备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