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 格式:ppt
- 大小:529.50 KB
- 文档页数:10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原理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原理是一种常见的放大电路结构,也称为共基极放大电路。
它由一个BJT晶体管组成,包括基极、发射
极和集电极。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当输入信号加到基极时,基极电流会引起发射极电流的变化,进而改变集电极电流。
这种电流变化使得输出电压发生变化,实现了信号的放大。
具体地说,当输入信号的幅度上升时,基极电流也会随之上升。
这样,发射极电流会随之增加,从而提高集电极电流。
当集电极电流增大时,输出电压也会随之增加,实现信号的放大。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特点是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都是相加的。
因此,尽管放大倍数比较小,但可以在高频信号的放大过程中保持输入输出相位的一致性。
此外,由于信号是从基极注入到发射极,所以输入阻抗较低,输入信号源可以直接连接到基极,无需耦合电容。
然而,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缺点是输出阻抗较高,输出电压受到负载影响较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会添加一个输出级,如共射极放大电路,以降低输出阻抗并增加输出功率。
总之,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是一种常见的电路结构,能够实现信号的放大。
虽然具有一些缺点,但在一些特定的应用场合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是一种常见的放大电路,常用于放大低频信号。
它由三个基本元件组成:晶体管、输入电容和输出电容。
工作原理如下:
输入信号经过输入电容进入晶体管的基极。
当输入信号的幅值增加时,基极电流也会增加,导致发射极电流增加。
发射极电流的增加导致晶体管的输出电流增加,从而形成放大信号。
放大信号经过输出电容,输出到负载电阻上。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特点:
放大倍数较高,可以达到几十倍甚至更高。
输入电阻较低,输出电阻较高,使得其可以驱动较大的负载。
频率响应范围较宽,适用于放大低频信号。
需要注意的是,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也有一些缺点,如对温度和电源电压的敏感性较高,需要进行适当的温度和电压稳定措施。
同时,由于晶体管的非线性特性,可能会引入一些失真。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适当的电路结构和元件参数。
发射极放大电路(common-emitter amplifier)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放大电路,它使用电极共发射极(common-emitter)的构造,通常使用二极管构成。
该电路的特性是能够将输入信号的幅度放大,而且可以改变信号的相位。
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基本结构为:一个输入极、一个发射极和一个输出极。
输入极通常是一个N型晶体管,发射极是一个P型晶体管,输出极则可以是N型或P型晶体管。
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输入极的变化来改变发射极的电流,从而改变发射极的电压。
而发射极的电压变化会影响输出极的电压,从而使输出信号的幅度发生变化。
发射极放大电路具有低噪声、低失真、高频率增益、高输入阻抗和低输出阻抗等特点,因此它在微处理器、声音处理器、视频处理器、无线电收发器等应用中被广泛使用。
由于发射极放大电路具有良好的性能,因此它在微电子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放大输入信号,也可以用于改变信号的相位,从而控制输出电压的变化。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分离输入极的负反馈信号和输出极的正反馈信号,使系统在稳定运行的同时保持
高效率。
8.2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8.2.1 放大电路的概念在生产中,常常把温度、压力、流量等的变化,通过传感器变换成微弱的电信号,要实现对这些信号的传输或控制,就需要一定的电路使微弱的电信号不失真或在规定的失真量范围内将其放大。
实现这一功能的电路称为放大电路。
放大电路实质上是一种能量控制电路。
它通过具有较小能量的输入信号控制有源元件(晶体管、场效应管等)从电源吸收电能,使其输出一个与输入变化相似但数值却大得多的信号。
8.2.2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由三极管组成的放大电路有共发射极、共集电极和共基极三种基本组态。
本节以应用最广泛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简称共射电路)为例来对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图8.10是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输入端接交流信号u i;输出端接负载电阻R L,输出电压为u o。
图8.10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1. 电路中各元件作用(1) 晶体管VT晶体管是NPN型,它是整个电路的核心。
若输入回路有一个微弱的信号电压u i,加在基极和发射极之间有一个微弱的交变电压u BE,引起基极输入微弱的交变电流i B,于是在集电极回路内引起了较大的集电极电流i C= i B。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是不能放大的,该电路是以能量较小的输入信号通过晶体管的“控制作用”去控制电源V CC供给的能量,致使输出端获得一个能量较大的信号。
这就是放大作用的实质。
(2) 集电极电源V CCV CC是放大电路的直流电源,它有两个作用。
一方面保证晶体管VT的发射结处于正向偏置、集电结处于反向偏置,使晶体管工作在放大状态。
另一方面为整个放大电路提供能源。
V CC的数值一般为几伏到几十伏。
(3) 集电极电阻R C集电极负载电阻R C一方面配合V CC ,使晶体管集电结加反向偏置电压;另一方面将晶体管集电极电流i C的变化转换成电压u CE的变化,送到输出端从而实现电压放大。
若没有R C,则输出端的电压始终等于V CC,就不会随输入信号变化了。
静态工作点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工作原理引言:静态工作点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是一种常见的电子电路,用于信号放大和放大器设计。
本文将介绍静态工作点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一、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概述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是一种常用的放大电路结构。
它由一个三极管和若干个电阻组成,其中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通过电阻与正电压连接,基极通过电阻与信号源连接。
二、工作原理1. 静态工作点调节在共发射极放大电路中,通过调节电阻的值,可以使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稳定在某一特定位置。
静态工作点的选择要考虑到三极管的工作范围,以保证放大电路的线性度和稳定性。
2. 信号放大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当输入信号施加到基极时,三极管会将信号放大并输出到负载。
具体而言,当输入信号为正半周时,三极管会使集电极电压上升,当输入信号为负半周时,三极管会使集电极电压下降。
通过这种方式,输入信号得以放大。
3.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性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对电路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性取决于电阻和电源电压的选择。
如果电阻值选取不当或电源电压波动较大,静态工作点可能会偏离期望值,导致信号失真或其他问题。
三、特点与应用1. 特点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具有以下特点:(1)放大倍数高:由于三极管的放大特性,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可以实现较高的放大倍数。
(2)输入电阻低:由于基极直接与信号源相连,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较低。
(3)输出电阻高:由于三极管的输出特性,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较高。
(4)频率响应好: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范围较宽,适用于不同频率的信号放大。
2. 应用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音频放大器、射频放大器、通信电路等。
由于其放大倍数高、频率响应好等特点,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在音频和射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静态工作点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是一种常用的放大电路结构,具有高放大倍数、低输入电阻和高输出电阻等特点,适用于各种信号放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