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课外诗词赏析(一)
- 格式:docx
- 大小:25.27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佳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音乐性和韵律美。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对古典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时,往往注重表面的字词理解,忽视了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此外,学生对清代诗词的了解相对较少,对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领略诗词之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了解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解读诗词内容,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诗词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理解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悟诗人的故乡之情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人纳兰性德的画像、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浣溪沙》,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九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 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3.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九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安军①文天祥梅花南北②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北行途经南安军大庾岭时所作。
南安军:地名,今江西大余。
②南北: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
③采薇: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1.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天祥的《南安军①》一词,完成小题。
梅花南北路②,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
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选出下列对本词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写梅花在风雨中摇曳,雨水濡湿了押着兵败后被擒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
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南安军/文天祥二、别云间/夏完淳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一、《南安军》文天祥【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
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赏析】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字词解释及译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字词解释及译文词句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字词解释及译文词语注释⑴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⑵旧游:昔日的游览。
洛中:指洛阳一带。
⑶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⑷豪英:出色的人物。
⑸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月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⑹疏影:稀疏的影子。
⑺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⑻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⑼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⑽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白话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
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鉴赏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定风波》赏析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莫听”二字主观色彩强烈,有外物不值得放在心上的意思。
B. “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显示出作者雨中前行的洒脱和从容。
C. “吹酒醒”三字间接交代作者是在带有醉意的状态下出游的。
D、“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说傍晚西斜的太阳已出现,这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传达的情感相似。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写在风雨中行走而无畏,可见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
B.下片写斜照相迎,突显了作者渴望重返政坛的勃勃雄心。
C.“风雨”语意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也指人生中的坎坷。
D.全词即景生情,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自己的人生感悟3、(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3分)(1)拟人。
(1分)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分)(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2分)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3)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4、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4分)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5、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6、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7、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并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
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8、⑴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答案: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⑵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⑶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答案: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9、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0、“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大意相同即可)(2分)《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1、下面对本诗内容赏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A.上片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B.词的上片构建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词人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C.下片第一句中,词人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自己坎坷的命运与国破家亡密不可分。
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2、对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上片忆旧,下片感怀,怀古伤今的主题十分明确,且结构清晰。
B.词人以黯淡低沉的笔调,回忆了过去与朋友们在一起的生活。
C.词人忆午桥夜饮的情景时运用了以静衬动的手法,描写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的景象。
D.这首词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4分) 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或借景抒情)的手法。
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
4、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4分)答案: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答对其中两点即给4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5、(1)请描绘“长沟流月去无声”的景象。
(2分)(月光照着桥下的流水,长长的流水静静地流去。
(2)“二十余年如一梦”,词人感慨;“闲登小阁看新睛”,词人感慨;“渔唱起三更”,词人感慨。
(4分)(2)时光飞逝(盛衰兴亡)豪英零落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答对一个空2分,二个3分,三个4分)6、(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4分)解析:上阙以“忆”字领起,展扩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阙折回现实叙“夜登小阁”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国情人事剧变沧桑之感。
(2)试分析下阙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解析:下阙“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2分)“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2分)(每点情感与分析各1分)7、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景?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上片写了回忆中的“旧游”,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2)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流水无声和豪英坐饮、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复杂微妙的感情,请加以概括。
(至少两点)①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①对时光飞逝、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①对二十多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的感慨之情①感慨古今兴衰变幻,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3、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4、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
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1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1分),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1分),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1分),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1分)。
(比喻和想像各举两例,每个1分。
)5、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上片中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并大胆地对月发问,表达了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矛盾;下片作者大胆想像,利用一个神话传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和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这首词是作者在自己力主抗金、反对妥协投降的主张得不到采纳,自己又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写的。
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
词中的“桂婆娑”应该指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6、表现词人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决心和抱负的句子是。
7、词人把酒问月,描写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抒发功业未成愁绪的句子。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赏析1、简要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以简练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荒戍累”“旧关城”给人以暮色暗淡与荒凉、残破之感。
“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了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2、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末句中的“幽恨”的内容。
幽恨,悠远的遗憾。
抚今追夕,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对人生、世事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
3、点明此行之目的地的句子。
4、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句子。
5、主旨句。
6、“北风吹断马嘶声”的“断”“断”字,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突出北风之狂,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