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上册8忆秦娥.娄山关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7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新课标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本词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背景、注释,自主理解诗歌。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本词教学时,把“读”贯穿整个课堂,有录音朗读,学生齐读、分男女生读,听读,读的样式多样化。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忆秦娥•娄山关》是九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毛泽东诗词中的第一首词,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诗词之美。
2.文本简析:本文篇幅短小,但通过景物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在娄山关战役胜利后的心情,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词中的景物描写,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词句,体味诗词之独特美感。
学情分析:农村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限,所以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多给予指导,同时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收集更多的诗词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朗读、背诵本词;理解词句含义、词作主题及艺术表现手法;了解“忆秦娥”词的基本格式。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同时感受红军将士的英雄气概,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诗词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
2、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出示照片,引出作者,通过回忆《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引出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毛泽东同志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我们国家的伟大领袖,其实他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一生写下许多振奋人心的诗词,显示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的气魄。
8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词句,体会意境,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与气概。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借助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词的意境,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教师:DVD视频片段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教师: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位伟人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教师:同学们知道这位伟人是谁吗?学生:毛泽东或毛主席。
教师:请你们说说对毛主席的了解。
学生说:(指明3——4名学生回答)教师:是呀!毛主席是一代传奇的人物。
身处于时代风云际会、沧桑巨变之中,他作为中共领导人一次又一次站在时代潮头,左右中国近代史的方向和进程。
在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时期,艰难困苦,毛主席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笑看战场风云。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诗人。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8忆秦娥•娄山关二.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解释课题。
教师:忆秦娥是指什么?学生:(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教师: 你们知道娄山关吗?学生:(1到2名同学回答)教师:据当年的红军战士回忆道:娄山关“雄踞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周围山峰,峰峰如剑,万丈矗立,直插云霄,中间是十步一弯、八步一拐的山路,地势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关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2.教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激情燃烧的1935年。
(播放DVD视频) 教师:看了视频短片,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说:(娄山关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虏敌人3000于人。
8.忆秦娥.娄山关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娥、娄、蹄、咽”4个生学。
2.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2.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第26课时一、导入1.播放《长征》电视剧片断。
2.让学生补充知道的长征故事。
3.屏幕出示文中的插图,说说: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发问之后,师相机点拨,屏幕出示相关内容。
①毛泽东简介②娄山关地点简介③娄山关战役的发生背景4、引入课题师简介:忆秦娥——词牌名娄山关——题目[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感受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克服困难,一往直前的氛围中,自然接触到本文内容,并以插图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诵读文本,初步感悟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试读或试背,另外的同学注意纠正字音。
蹄ti:注意声母不是d,咽ye:多音字。
2.同桌交流读。
3.男女分组读。
4.全班齐读一次。
5.全班试背一次。
6.老师配乐范读,生思考:听了老师的朗读,除了书上那幅图,你仿佛还看到了哪些图画?7.引读:哪句写的是此次战役的时间、环境?哪句写的是红军战士行军的情景?哪句写的是红军跨越娄山关的情景?哪句写的是胜利后看到的景色?8.师生共同总结:上阙写的是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下阙写的是黄昏时红军攻克和越过天险娄山关的情景。
[设计理念:对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做到“以读为本”,“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自主、合作阅读,理解文本。
1.合作阅读,疏通文意2.指名回答3.师点拨重要字词的意思:烈:猛烈、碎:细碎咽:本文指在寒风中听到军号声时断时续,漫道:不必说4.屏幕出示全词译文[设计理念:打破老师逐字逐句串讲诗意模式,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
第27课时一、再读广本,感诗境,悟诗情1.分组比较阅读下面两组词句,回答问题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1-3小组(A)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8(教案)忆秦娥_娄山关-湘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8忆秦娥•娄山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词句,体会意境,感受红战士的精神与气概。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借助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词的意境,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难点:感受红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教师:DVD视频片段学生:收集有关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教师: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位伟人庄严宣告:“同胞们,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教师:同学们知道这位伟人是谁吗?学生:毛泽东或毛主席。
教师:请你们说说对毛主席的了解。
学生说:(指明3 ——4名学生回答)教师:是呀!毛主席是一代传奇的人物。
身处于时代风云际会、沧桑巨变之中,他作为中共一次又一次站在时代潮头,左右中国近代史的方向和进程。
在红和解放战争时期,艰难困苦,毛主席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笑看战场风云。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家、理论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诗人。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在途中写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8忆秦娥•娄山关二.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解释课题。
教师:忆秦娥是指什么?学生:(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教师: 你们知道娄山关吗?学生:(1到2名同学回答)教师:据当年的红战士回忆道:娄山关“雄踞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周围山峰,峰峰如剑,万丈矗立,直插云霄,中间是十步一弯、八步一拐的山路,地势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关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2.教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激情燃烧的1935年。
(播放DVD视频)教师:看了视频短片,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说:(娄山关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虏敌人3000于人。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词的意境,理解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了解背景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八课《忆秦娥娄山关》。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释题师:“忆秦娥”是指什么?(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师:那么这首词的题目就是——娄山关。
同学们知道娄山关吗?3、了解创作背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3、读词。
4、比较诗词的异同。
三、细品词句,感悟意境师:同学们都能准确地读出词了,但若要真正地读好它,还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才能走进诗词,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首先让我们透过诗歌描绘的景象感受当时的意境。
1、透过景物,体悟意境师: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的内容概括一下,毛主席在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师:在明确了上下两阕的内容后,我们看一看词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来展现当时的情景?在词人的笔下,那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构成一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抓住你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具体地赏析了这首词。
能够用心地品味在字面下潜藏着的情感,这是值得老师欣慰的。
希望我们同学能够保持这种好的学习方法,用心去品读更多的精品文章。
2、推敲词语,品味精妙。
师:读毛泽东的词,如读一幅幅画,一幅幅山水画,一幅幅逼真的、动感十足的画。
在这首词中又有什么词用得如此精妙呢?请同学们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想好之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3、通观全词,把握情感。
师:词中描绘的一个个情景营造了一幅幅画卷,一个又一个精妙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了更加逼真的影像。
《尚书》»有言:“诗言志,歌咏言。
”诗词的终极目的还在于抒发诗人的情感。
大家透过这首词的画面和精妙之词,从上下阕中又分别读到了什么感情呢?上阕:紧张、沉郁师:毛泽东在自注此词时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全文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所写,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时,将写作时间标明为“一九三五年二月”。
这首词上阕写的是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途中,下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的景象。
诗词全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
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
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8、忆秦娥·娄山关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娥、娄、蹄、咽”4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2.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具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长征》片头曲。
(一)了解背景,感知内容
1.学生课前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并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遵义会议(1935年1月16—18日)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党。
此后红军稍事休整,开始北上,准备从四川的泸州、宜宾之间渡过长江,和川陕根据地的四方面军会师北上。
这时蒋介石调重兵进行追击和阻截。
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乘贵州境内空虚之际,出敌不意地改变了行军方向,冲破了阻敌,又挥戈东去,再渡赤水河,重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
1935年1月25日傍晚至26日清晨,在娄山关进行
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共歼灭和击溃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是长征途中第一次大胜仗。
毛主席这首词是在攻克娄山关以后写的。
2.课文注释中提到的“忆秦娥”为词牌名,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曾作《忆秦娥》词,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由此得名。
3.音乐欣赏(播放电视连续剧《长征》片头曲),烘托气氛,由此导人新课。
(二)理解词意,朗读背诵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和背诵。
(1)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试读课文。
(2)小组之间自行[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交叉评价朗读效果。
(3)教师指出理解作品对于朗读的重要性。
2.读中质疑,了解词意。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课文读熟,大体了解词意。
教师可启发学生讲讲词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互相补充修正。
上阕:
(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
西风吹得很猛烈,广阔的天空传来群雁的叫声,霜降的清晨,残月还斜挂在天边。
(2)“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
在残月点缀着寒霜的清晨,马蹄声急促细碎,军号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下阕: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不要说雄伟的娄山关像铁一样坚固,如今却被红军战士大踏步地从它的头顶上越过。
(4)“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从娄山关越过,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苍翠山峦,好像翻腾着的大海,彩色浓丽的夕阳好像一团殷红的鲜血。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朗读指导可在学生基本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的基本方式可参考这样的模式进行:
学生自由练读一指名试读一示范指导一脱稿诵读。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读好课文的关键。
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认真读一读这首词,作好示范的准备。
)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娥、娄、蹄、咽”4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2.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具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长征》片头曲。
一.复习巩固
1.检查诵读情况。
2.解释词语。
二.品读词句,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读中感悟,体会意境。
2.小组交流。
3.师生共同补充修正。
上阕:
第一句:点明了红军进军娄山关的时间、气候和环境。
一个“烈”字,写出了风势之猛,衬托出红军战士不畏寒风冷霜、艰苦行军的革命精神。
脚下冰霜凝地,头上残月当空,耳闻雁叫凄厉,拂晓行军途中的气氛是多么的紧张啊。
第二句:“霜晨月”是重复第二句的最后三个字,起着承上启下和加重气氛的作用,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艰苦、气候的恶劣,再通过对听觉感受的描写,渲染那种豪壮激越的气氛,更加突出了英勇挺进、一往无前的红军铁流。
下阕:
第三句:这句是全诗的重点。
唐代诗人李白曾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诗句,娄山关虽地势险要,坚固如铁,但在红军面前算得了什么!“漫道”二字,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
此句既是歌颂娄山关战役的辉煌
战绩,抒发跨越娄山关关口的豪迈情怀,表达把长征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也是对遵义会议所取得的胜利的热烈赞颂。
“而今迈步从头越”意味着我们将开始新的战斗历程,意味着中国革命从此开始新的一页。
引导学生对“漫道”一词进行质疑,是“慢慢走”、“不必说”还是“漫长的道路”,引发学生讨论。
第四句:“从头越”的重复比第一句“从头越”多了一层意思,突出写了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通过写自然景色反映出来的。
通过这样的视觉感受,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胜雄关天险、战胜众多敌人之后,登上顶峰所见到的天宽地阔、上红下碧的雄伟景象,由此衬托出红军高昂的情绪、开阔的心胸,表达出红军经过英勇奋战取得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时结合课本图画直观感受。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让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词的节奏、韵律,品味浓郁的感情,体味词的意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境美。
整首词以写景起,
又以写景结,通过描写清晨与傍晚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烘托出苍凉、肃穆、凝重、雄浑的意境,表现了词人重领兵权时丰富而复杂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朗读。
可注重创设情境,如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或者适当的音乐等。
课后练习题中要求学生读诗句,通过想象画面来体会意境,也是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朗读的好方法。
朗读时要注意上阕与下阕的节奏不同。
上阕写景,是动中写静,
三.拓展升华。
1.读这篇课文,你头脑中浮现出什么画面?
2.选读毛泽东的诗词,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第3课时教学反思
诗词描写的内容学生理解不太容易,所以,教学这样气势磅礴的诗词,气氛的创设极为重要。
因此,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有关长征的故事,观看有关长征的电视。
我也搜集了一些有关长征的资料、数据以及重要的战役。
课上,同学们互相交流、评说,我也参与其中。
没想到,效果出其的好,气氛很热烈,他们从故事中,从老师的介绍中体会到了红军的“难”,体会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学习诗句时,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有的一节课就把诗词背会了。
可见,老师的教法,设计的合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