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季节词_春_的对比分析_兼谈跨文化交际中词语的文化涵义
- 格式:pdf
- 大小:177.21 KB
- 文档页数:2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上古时间词词义研究》(12Y J C 740078)。
[作者简介]梅晶,女,湖南株洲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训诂学研究。
上古汉语中的“季节”类时间词探析○梅晶(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 潮州 521041;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摘 要] 表季节的时间词属于语言中的核心词,使用频率很高。
上古时期是季节词产生与发展时期,“春、夏、秋、冬”等季节词在这时逐渐形成,并沿用至今。
在上古时期,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对季节的划分逐步精确,表示季节的时间词也随之发展与更替。
[关键词] 上古汉语;季节; 时间词[中图分类号]H 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2-0055-02季节的划分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农耕生产活动和农耕生活方式需要把握气温、降雨等物候的变化,为了协调农耕生存方式和自然界物候的关系,人们根据一年中物候的变化划分出季节。
季节的划分始于上古时期,季节词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已习见。
上古时期,是季节词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具体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殷商时期———季节词的形成时期商代一年只分为春、秋两季。
甲骨卜辞中只有“春”、“秋”两个季节词,而没有“夏”和“冬”。
“春”代表农作物萌芽生长的季节,“秋”代表农作物收获的季节。
春:甲骨文从日从草屯声,表示日光照射下,草木初生的意思。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对“春”的解释为:“《说文》:‘春,推也。
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
屯声。
’甲骨文春字与《说文》春字略同。
卜辞有今春今秋之语,尚无四季之名,故甲骨文春字与后世之春字内涵当有别。
”[1]“屯”是“春”的本字,商代甲骨文中有“今屯”、“来屯”等时间词。
商代“春”指农作物发生、成长的季节,包括现在的春、夏两季。
如:(1)今春王黍于南。
(合集9518)(2)贞来春不其受年?(合集9660)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指出:“从卜辞卜问‘来春不其受年──明年春季不会有好收成吗?’来看,商代的春季包括农作物夏收这一段时期在内。
春天的英语词汇单词:spring1. 定义与释义- 1.1 词性:名词、动词。
- 1.2 释义:作为名词时,意为“春天”,是一年中的季节之一,通常气候温暖,万物复苏;作为动词时,有“突然跳起来”“突然出现”“使(某物)弹出”等意思。
- 1.3 英文解释:As a noun, "spring" refers to the season of the year between winter and summer when plants begin to grow and the weather gets warmer. As a verb, it can mean to move suddenly and quickly upward or forward, or to cause something to move in this way.- 1.4 相关词汇:同义词有“vernal season”(春季);近义词有“springtime”(春天,春季);派生词有“springy”(有弹性的)。
2. 起源与背景- 2.1 词源:该词源自古英语“springan”,有“跳跃、涌出、生长”等含义。
它来自原始日耳曼语,与荷兰语“springen”(跳跃)和德语“springen”(跳跃、涌出)有关。
- 2.2 趣闻:在许多文化中,春天都被视为新生命和希望的象征。
例如,在古希腊神话中,春天与女神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的回归有关。
她每年从冥界回到人间,带来春天的气息和万物的复苏。
3. 常用搭配与短语- 3.1 spring festival:春节。
例句:We always have a big family reunion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翻译:我们在春节期间总是有一个大型的家庭团聚。
- 3.2 spring break:春假。
例句:Many students look forward to spring break for a vacation. 翻译:很多学生都期待着春假去度假。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3月20日Mar.20, 2021第41卷 第3期Vo1.41 No.3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3.030英汉语言中的“春夏秋冬”隐喻对比分析贾慧敏(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摘 要: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明确了隐喻的认知本质,使人类可以通过具体的源域来理解和形成抽象的目的域。
然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这也会导致同一个字词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文化则会赋予字词不同的隐喻意义。
从隐喻视角下研究英汉中“春夏秋冬”的文化差异以及造成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能够为有关四季的文化学习和翻译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隐喻;“春夏秋冬”;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3-0078-03传统意义上的隐喻,是指一种修辞手法。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1]。
隐喻所连接的不仅仅是词或短语,更重要的是那些词语所包含的意义[2]。
隐喻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感知和认识万物的新方式,而且给语言发展带来了新途径。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世界的革新,语言也在不断发展。
因此,词汇的隐喻意义也在不断丰富。
然而,每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方式是不同的,语言也会因此打上民族的印记,反映不同的时代意义。
“春夏秋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经历的四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春夏秋冬”在不同的语言中却产生了差异。
本文将从英汉中“春夏秋冬”的本义及隐喻意义出发,尝试分析存在的差异和共性及其成因。
一、研究方法与理论介绍(一)语料库研究本文的语料基于COCA(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和CCL(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汉语和英语的语言语料,通过选取英汉两个语料库中“春夏秋冬”的多个实例来分析其差异。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植物词植物在人们眼中有其鲜明的个性,人们往往托物言志,将植物与各种社会现象联系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作为象征已融入了文化的精髓。
汉英植物词的联想意义也由于其民族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典故、审美心理、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1. 桂—— laurel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都把它和“出类拔萃”、“荣誉”联系在一起。
桂树四季常青,桂花香气怡人,所以桂树深得人们喜爱。
中国古人用桂枝编冠戴饰,称之“桂冠”。
中国封建社会举人若考中了状元,人们便形容为“蟾宫折桂”,喻指夺得第一名。
英美人也喜欢用桂枝编成花环laurel wreath 戴在勇士和诗人的头上,所以也有laureate(桂冠诗人),gain/ win one’s laurels(赢得荣誉),look to one’s laurels (小心翼翼地保持荣誉),rest on one’s laurels(躺在过去的荣誉中睡大觉)等相关表达。
2. 桃—— peach桃peach,其花有淡红、粉红、白色等,其果白里透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少女。
所以,汉英语都有将桃peach 来指代皮肤细洁白里透红的妙龄少女、白里透红的肤色(尤指少女双颊的颜色)和美好的事物。
例如:She is really a peach. 她真是个美人。
peachy cheeks 桃腮What a peach of a study!? 多好的一间书房!颜如桃瓣、面若桃花(rosy cheeks,said of a girl)桃在汉语中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所以还有爱情的联想。
故中文里有“桃花运(luck with the opposite sex)”、“桃色事件(love affair)”。
另外,汉语因其典故还有“桃花源(Peach-Blossom Spring, a wonderland like Shangri-la)”等表达。
中国人还用桃象征义气、友情和长寿,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蟠桃祝寿。
——————————————————收稿日期:2013-10-08作者简介: 戴静(1977-),女,山东济宁人,济宁学院大外部讲师,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基金项目:济宁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英语课程分级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11JX18)第34卷第6期 济宁学院学报 2013年12月Vol.34 No.6 Journal of Jining University Dec.2013文章编号:1004—1877(2013)06—0096—04汉英季节词“春”与“spring”之语义韵比较及翻译戴 静,周 昂,张 振(济宁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山东 曲阜 273155)摘 要:语料库研究表明,词项的搭配行为显示一定的语义趋向:一定的词项会习惯性地吸引某一类具有相同语义特点的词项,构成搭配.词汇系统中的季节词作为人类对大自然认知结果,其词义系统既反映了人类生活中共同的客观世界,又反映出不同语言社团所面对的有细微差别的世界.季节词汇语义场是研究不同语言词义共性和差异的重要语义场,本文拟以汉、英语基本季节词“春”和“spring”为例,借助现代语言研究工具语料库,对二者的语义韵特点及翻译进行比较,以期对季节词的语义韵比较和翻译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从而对词汇搭配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关键词:语义韵;消极语义韵;积极语义韵;中性语义韵;“春”;“spring”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 言语料库研究表明,词项的搭配行为显示一定的语义趋向:一定的词项会习惯性地吸引某一类具有相同语义特点的词项,构成搭配.由于这些具有相同语义特点的词项与关键词项在文本中高频出现,后者就被“传染”上了有关的语义特点,整个语境内就弥漫了某种语义氛围.[1]这就是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Sinclair 1991:74-75;Louw 1993:156-159).语义韵大体可分为积极(positive)、中性(neutral)和消极(negative)三类(Stubbs 1996: 176).在消极语义韵里,关键词吸引的词项几乎都具有明显的消极语义特点,它们使整个语境弥漫一种浓厚的消极语义氛围.积极语义韵的情况正好相反:关键词吸引的几乎都是些具有积极语义特点的词项,由此形成一种积极语义氛围;在中性语义韵里,关键词既吸引一些消极涵义的词项,又吸引一些积极涵义或中性涵义的词项,由此形成一种中性的语义氛围.绝大多数英语词的搭配行为呈现出中性语义韵现象,一些词项具有强烈的消极语义韵,另一些词项则有明显的积极语义韵.在说明某些词的这种语义韵特点时,我们可以以cause 为例.Cause 这个词,在汉语中的对应词词义可以说是个中性词,因此中国学生常常将他和下面的词搭配:changes, phenomena, things, result, questions, development, progress, improvement.但是通过柯林斯-伯明翰大学国际语料库(COBUILD)检索,cause 常常和表“疾病”、 “事故”、“坏情绪”等消极词汇连用如:problems, death, damage, concern, trouble, effect, cancer, harm, disease, pain,stress, anxiety, accident, chaos, symptoms, alarm, injury, irritation, illness, upset, crash, fire, distress, embarrassment, disruption, headaches, loss, discomfort, offence, difficulties, explosions, depression, suffering.(按搭配频率) 由此可知,cause 这一关键词吸引的词项几乎都具有强烈或鲜明的消极语义特点,使整个语境弥漫一种浓厚的消极语义氛围.语义韵这一术语是Sinclair(1991)借用Firth曾经使用的“音韵”(prosody)一词而新创的一个专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使用的术语.语义韵和词汇的语义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Leech曾把“意义”划分为七种类型: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理性意义也称外延意义或认知意义,是语言交际中的核心因素;内涵意义是一个词语在理性意义之外,凭借其所指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它因人而异,因时代和社会而异,具有不明确性和无限性;社会意义是一段语言所表示的关于使用该段语言的社会环境意义,它不仅表明说话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还能揭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情感意义则通过说话人所使用的词的理性内容或内涵内容明确地表达其态度;在一个词存在多重理性意义的情况下,其中一种意义构成对该词的另一种意义的反应的一部分时,就产生了反映意义;搭配意义是由一个词及与其经常共现的一些词所产生的联想构成的;而主题意义则是说话者或作者借助组织信息的方式(语序、强调手段、信息焦点的安排)传递的一种意义[2].语义韵研究不仅揭示了高频出现的词项间的语义特征,而且揭示了人们凭借搭配范式所表达的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等特征.语言研究不能孤立地考察节点词的语义,而应将其置于整个语言单元(词项及其搭配词)里进行考察.词汇系统中的季节词作为人类对大自然认知结果,其词义系统既反映了人类生活中共同的客观世界,又反映出不同语言社团所面对的有细微差别的世界.季节词汇语义场是研究不同语言词义共性和差异的重要语义场.鉴此,本文拟以汉、英语基本季节词“春”和“spring”为例,借助现代语言研究工具语料库,对二者的语义韵特点及翻译进行比较.二、“春”和“spring”的语义韵比较Stubbs把语义韵划分为三种类型:积极(positive)语义韵、中性(neutral)语义韵和消极(negative)语义韵.基于语义韵的这些特点,本文以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3]和BNC英语国家语料库[4]中随机提取的“春”和“spring”的相关语料为基础进行分析、比较.(一)现代汉语“春”的语义韵分析我们参照Sinclair的做法,从CCL现代汉语语料库随机抽取100个以“春”为关键词的KWIC (keyword in context)索引(concord-ance),观察分析这100个索引行,跨距(span)界定为节点词(nodeword)左右各5个词形(-5/+5)的范围.可以看出,这些词表现出积极语义韵和中性语义韵要多一些.通过观察分析CCL语料库提供的这100个索引行的扩展语境,我们发现具有积极语义韵的实例共有38例,属于中性语义韵的有30例,而具有消极语义韵的有2例(30例专有名称如长春,李富春,燕春园等除外).由此得出,该词积极语义韵54%;中性语义韵43%;消极语义韵3%.表1 按频率降序排列的“春”共现词(30个专有名词除外)共现词出现次数积极语义韵中性语义韵消极语义韵年261313青132110暖1313天1082风22药11(二) 现代英语“spring”的语义韵分析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观察从BNC英语国家语料库中随机抽取的“spring”的100行索引.搭配词大多也具有积极语义韵和中性语义韵.进一步观察分析BNC语料库提供的这100个索引行的扩展语境,发现具有积极语义韵的实例共有25例,属于中性语义韵的有73例,语义氛围表现出消极特点的有0例(除2例专有名词外).由此可见,此词积极语义韵25.5%;中性语义韵74.5%;消极语义韵0%.表2 按频率降序排列的“spring”共现词共现词出现次数积极语义韵中性语义韵消极语义韵 in(the)191090In the () of8350Onions5050And3030or 3030 Records3300Flowers3300+year3030 Blossom1100 Sunshine1100Face1100(三)“ 春”与“spring”之语义韵比较我们将所观察的“春”与“spring”的100个索引行的各类语义韵分析结果列于表3.表3 “春”与“spring”之语义韵比较关键词积极语义韵中性语义韵消极语义韵春54%43%3%Spring25.5%74.5%0%从表3可以看出,“春”与“spring”多用于表达积极涵义中性涵义;在用于消极涵义的几率方面,“春”为3%,而“spring”为0%.而spring 用于积极涵义的情况则明显高于消极涵义(54%:3% ).相比而言,汉语的“春”用于积极语义韵的概率明显高于英语的spring,前者为54%,而后者是22%.这一结果说明,汉语和英语中,季节词词义系统所反映的客观世界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民族间不同的风俗和语言表达习惯,导致两种语言中同一季节词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不少差别.三、“春”和 “spring”常见译例之语义韵分析词义总是通过具体的语境显现出来,离开特定的上下文,便无法确定一个词的确切涵义,更不用说翻译了.而对词语的语义韵缺乏了解,亦难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对等翻译.本文试从语义韵的三种类型对“春”与“spring”的常见译例做一分析探讨.(一)积极语义韵的常见译例1、在一个明媚的春日,我遇到了她.(I met her on a bright spring day.)2、春天来了,万物复苏.(When Spring comes, everything comes to life)3、一个良友能让你轻松自在、如沐春风.(A good friend is someone who you can be yourself with.)4、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Plan your year in spring and your day at dawn.)5、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一年欢乐春为王.)6、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7、It’s lovely in Spring and Summer when there are flowers.(春夏季处处都是鲜花,甚是可爱.)8、We chose a cherry with pale pink spring blossom, a welcome sight early in the year. (我们挑了一颗带有浅粉色花的樱桃,一种迎春花.)从上述例证可以看出,“春”和“white”,在表达季节词义“春天”时语义基本对应,但是像比喻义“如沐春风”时,却存在差异.(二)中性语义韵的常见译例1、1940年春,我们在北京相识.(We became acquain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spring of 1940.)2、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But since then, every Spring Festival,I will think of the small orange lantern.)3、春不总是千篇一律的.(Springs are not always the same.)4、樱桃树在早春开花.(Cherry trees flower in the early spring.)5、The spring thaw caused the river to deluge the region. (春天冰雪融化,使河水泛滥淹没了那地区.)6、Buds on the trees are a sign of spring.(树上的萌芽是春天来临的征兆.)7、 The heavy spring rain has flooded out the ground floor of the hotel.(这一场春天的大雨淹没了旅馆的底层.)8、Swallows come by group at the advent of spring.(春天来临时燕子成群飞来.)通过分析搜集到的“春”与“spring”表达中性语义韵的常见译例,我们发现,汉英互译时基本对应.这些例证大都与时间有关,如春节,春天,春日等.(三)消极语义韵的常见译例1、做我们这一行的,吃的是青[春]饭.(It depends on youth in our buisiness. )2、我的酒中下了[春]药,从而夺去了我的处女之身.(The sexually suggestive material in the wine took away my virginity.)通过分析搜集到的关于“春”与“spring”具有消极语义韵的常见译例,我们发现,汉英互译时无法对应.四、小结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把春解释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阴历正月至三月”;一年后商务商务印书馆版《现代涵义词典》的解释是:“一年的第一季,我国习惯指立春到立夏三个月”,三年以后,该词典增加了释义:“春季;男女情欲;比喻时机;姓”.1997年版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中,对于“spring”的释义是:“the first season of the year(in which plants begin to grow),coming between winter and summer, i.e. from March to Ma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由此可见英汉语对对该词表季节这一概念的界定和阐释是基本吻合的.也就是“春”与“spring”在作为季节词使用时,如春天、春节、1900年春等时,表示中性涵义,具有中性语义韵,在翻译时也能基本保持对等翻译.在语义层次上,除了基本的指称意义外,还具有联想意义.汉语的“春”在使用过程中让人萌生“欣喜、快乐、甜蜜、希望”等涵义,如“如沐春风、春回大地、春意盎然”等,在英语中,“spring”在这方面的联想意义毫不逊色.Thomas Nash 笔下的spring是甜美之春;而Shelley 则对春之将临饱含期待.除此以外,“春”与“spring”,在作“年轻,活力,劲头”讲时,也有相似的联想意义.由此可见,在使用联想意义表达时,“春”与“spring”往往具有积极语义韵,在翻译时更多要关注功能对等,而不是形式对等,如“如沐春风”的翻译.汉语“春”在使用过程中,可解释为:与男女恋情有关的“情欲”,故汉语中有“少女怀春”、“春药”等,此外,汉语中的“春”还可比喻父母之爱的“三春晖”,为人师表的“春风化雨”,事业上的“春风得意”,以及女子的手指“春葱”等,而英语的“spring”民族文化中无此涵义,因此在语义场中出现“文化空缺”现象.因此, “春”在使用过程中,表现此类联想意义时,有些具有消极语义韵,如“春药”、“青春饭”等.这类“文化空缺“涵义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语境因素及其语义韵特点,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进行意译.总之,“春”与“spring之语义韵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其语义韵特点选择对等的词汇进行更高质量的翻译.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对词汇语义韵特点的比较使学生对语言使用中的搭配现象加深理解,减少搭配错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参考文献:[1]卫乃兴.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4) : 300-307.[2]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2002,13-27.[3]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EB/OL]. http: / /ccl.pku. edu. cn: 8080 / ccl-corpus /.[4]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 http: / / cor-pus. byu.edu / bnc/.(责任编辑 徐继宁)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Semantic Prosody and Translation of“Chun”and “Spring”DAI Jing , ZHOU Ang , ZHANG Zhen(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Jining University, Qufu 273155,China)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semantic prosody of the Chinese season word "Chun" and its equivalent word "Spring" in English. Examples of translation concerning the two words are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cultu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semantic prosody and translation of “Chun”and “Spring”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eliminate mis-interpretation and mis-translations.Key words: semantic prosody;positive semantic prosody; negative semantic prosody; neutral semantic prosody;chun;spring。
第12卷第2期2007年4月 新 余 高 专 学 报JOURNAL OF X I N Y U C OLLEGE Vol .12,NO.2Ap r .2007—63 —试析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之异同 ●彭 虹 (华威大学(W ar wick ), 英国 考文垂(Conventry )) 摘 要:汉英语言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其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极易导致东西方人理解的误区。
以红、蓝、白为例,从分析该三种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异同的角度出发,通过举例,指出对颜色词的翻译须建立在对当地风俗、历史和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语境,仔细斟酌,不可望文生义。
最后对英汉两种语言颜色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汉语;英语;颜色词;文化差异;翻译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7)02-0063-04收稿日期:2007-01-30作者简介:彭虹(1984-),女,湖南浏阳人,英国华威大学2006级国际传媒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英汉红色词探析1.汉语中“红色”的文化内涵与翻译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虹”是“红”的源头。
“虹”是一种两头虫,指“雄虫和雌虫交合的状态”,传说中把它与男女的婚姻联系在一起。
只要有红线相系,男女就可以结为夫妻。
因此,中国人把促成他人姻缘的人称为“红娘”,翻译成英语即是“match -mak 2er ”或“g o -bet w een ”。
“红娘”的最早原型是《西厢记》里面崔莺莺的侍女,在她的帮助下,莺莺和张生最终走到了一起,后来民间就有了“红娘”这一说法。
如果西方人不熟悉中国这一特殊的文化传统,就很容易把“红娘”误认为是一位“穿着红衣服的姑娘”,这在翻译时就会让人误解了。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是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有所追求的一种体现。
在中国人心目中,“红”是喜庆、吉利、成功、忠诚和兴旺发达等意义的象征。
如把喧闹繁华的地方称为“红尘”;象征某人事业等方面成功、诸事顺利则被称为“走红”、“红极一时”;得到上司赏识的叫“红人”;给人发奖金被称为“送红包”;把面容姣好的女子称为“红颜”、“红粉”;富贵人家女儿的闺房被称为“红闺”或者“红楼”。
四级单词立春单词:立春1. 定义与释义1.1词性:名词1.2释义: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1.3英文释义:The Beginning of Spring, the first solar term in the twenty - four solar terms, marking the start of spring.1.4相关词汇:春分(Vernal Equinox),春季(spring),节气(solar term)2. 起源与背景2.1词源:“立春”这个词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反映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总结。
在中国古代,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和气候变化,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立春就是其中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
2.2趣闻: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有“咬春”的习俗,人们会吃春饼、萝卜等食物,寓意迎接春天的到来,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3. 常用搭配与短语3.1短语:立春时节(The time of the Beginning of Spring)例句:Many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celebrated during the time of the Beginning of Spring.翻译:立春时节会庆祝许多传统节日。
3.2短语:立春之日(On the day of the Beginning of Spring)例句:On the day of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people in some areas will hold various celebrations.翻译:立春之日,一些地区的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4. 实用片段(1). "Grandma, today is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Should we make some spring pancakes?" Little Tom asked. Grandma smiled and said, "Sure, let's make some delicious spring pancakes to welcome spring."翻译:“奶奶,今天是立春呢。
英汉植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及成因分析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
英汉语言中词汇含义都很丰富。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传统习俗等不同,英汉词汇所承载的含义也有所差异。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语言的植物词也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英汉民族对同一植物词有着不同的文化联想意义。
本文主要阐述了英汉植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探讨英汉植物文化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植物词汇;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一、引言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又受制于文化,它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和使用,也不能脱离一个民族的传统而流传下来。
在语言的各种要素中,词汇是其最基本、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必然有所体现,对词汇的解释也必然能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民族在表达同一概念的词时,必然会产生受各自独特民族文化影响的不同的联想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词汇联想意义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准确的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从而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植物与人类生活环境休戚相关,并且两者日渐和谐。
植物不仅对人类具有实用价值,还以其独特的形态特点和习性引起人们的遐想,并进一步借植物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情和抒发理想。
于是,植物就具有了高度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人们对于植物的的看法态度和各种植物具有的特殊意义就构成了该民族植物文化的基本内容。
因此,植物文化的差异就体现了民族文化中有关历史文化、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不同。
通过分析这种差异可以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实施。
二、英汉文化内涵相同的植物词汇古老的中华大地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以松、竹、梅、牡丹等为代表的植物文化,而英语民族以玫瑰、百合、栎树为代表的植物文化则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以及西方宗教文化影响的结果。
在汉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中,有些植物词汇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他方面也会引起不同的联想。
英语论文题目大全一英语文学文化选题 (1)二中西方文化论文选题 (5)三商务英语选题 (10)四翻译类毕业论文选题 (12)一英语文学文化选题1 从《远离尘嚣》看偶然与巧合2 从亨伯特看纳博科夫的流亡观3 透过餐具看中西方饮食文化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角——勃莱特5 从文化视角探讨隐喻的翻译6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7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常用英语修辞格汉译8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优势9 自我身份的探寻—评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10 浅析英文报纸中体育新闻用语的模糊修辞11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中探究美国人的个人主义12 中美恭维言语行为跨文化比较研究13 表现主义技巧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14 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调研15 浅析英语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的英美文化内涵16 浅析广告翻译中的文化顺应处理17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房地产广告的差异18 浅析动画《加菲猫》和《加菲猫之双猫记》中的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19 圣经原型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20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21 顺从的女人——分析《荒凉山庄》中埃斯特的形象22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23 成人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象征主义的体现24 简析网络时代英语全球化2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26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27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宿命28 《蝇王》的启示:理性的呼唤29 中文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歧义现象分析30 从中美婚宴差异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31 影响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口语输出的因素32 《走出非洲》:走出迪内森的矛盾态度33 旅游宣传资料中的误译与解决方法3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埃伦35 电子词典与英语学习36 英语习语与基督教37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利亚性别身份分析38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欣赏幽默翻译39 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40 英专和非英专学生英语作文中错误的对比研究41 武汉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及其对教学的启示42 中西行星命名的文化探源43 英语新闻中的新词44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对“三美”理论的探索45 从电影《七宗罪》浅析原罪46 浅论体态语的社会功能47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英语篇的影响48 中国和西方国家婚俗的比较49 浅析合作原则的违背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50 浅析电影《推手》中中美家庭的文化冲突51 从广告语言看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52 用言语行为理论浅析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53 论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54 以Of Study(《论读书》)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浅析译者主体性55 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战文化研究56 中国英语热的真相——文化帝国主义57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58 论民族中心主义与美国媒体近年来涉华报道59 从弗大枪击案看美国的枪支问题60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与比夫的父子关系61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杨克的悲剧根源62 从正负值面子理论简析中美面子差异63 中国菜名翻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64 从旧南方到新南方——斯佳丽·奥哈拉在内战前后的成长历程65 探究家乐福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66 汉语对英语写作词汇的负迁移作用67 《美国悲剧》的消费文化分析68 从二语习得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习语学习中的翻译导向模式与文化导向模式69 礼貌原则在英文商务信函中的应用70 南方哥特式小说特征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体现71 城市公示语的汉译英探索72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汉语歇后语翻译中的应用73 《婚礼的成员》中弗兰淇·亚当斯双性同体现象的研究74 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存75 广告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76 利用美剧进行英语听力自主学习77 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研究78 从文化视角看中国白酒广告79 从功能翻译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80 对《达罗卫夫人》中克莱丽莎和塞普提默斯形象的研究81 公示语汉译英错误及对策探析82 探究美国安利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83 运用写长法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84 中美“面子文化”对比分析85 英汉恭维语和告别语的对比分析86 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87 新闻英语汉译的翻译技巧浅析88 中美家庭文化比较89 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90 华中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高级英语学习状况调查91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馈赠礼仪刍议92 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9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94 从戴姆勒克莱斯勒事件看文化因素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95 对中美离岸外包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分析96 从"老友记"中看合作原则在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语中的应用97 浅论美国文化与美语词汇98 英汉植物词语联想意义的跨文化对比99 一个被忽视的“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100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101 英语娱乐新闻的文体特点102 自然主义视野中《儿子与情人》主人公保罗的性格分析103 美国价值观对《老友记》中主要角色的影响104 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105 广告双关语的作用106 中美交流思维模式的差异107 浅析《灶神之妻》中的多元文化主义108 合作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应用109 透过“超女现象”反思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传统精英文化的影响110 浅析《飘》中女主角——斯佳丽女性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11 King James Version中的形式对等与Good News Bible中的动态对等之比较112 从《绝望主妇》第一、二季看美国社会的平等观113 论《名利场》中萨克雷讽刺艺术的运用114 《喧哗与骚动》象征意象的分析115 当代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及其在美剧《超能英雄》中的反映116 中世纪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繁荣117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Moment in Peking的两中文译本118 分析《远大前程》中郝维香小姐悲剧的成因119 论英语广告语中面子威胁行为的礼貌补救策略120 浅析中英茶文化差异121 合作原则的违反在网络聊天语言中的体现122 中英文文学作品中传统婚姻观念的对比123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梦124 浅析议论文语篇衔接词12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形成与幻灭126 圆满的精神之旅——重新解读李尔王的一生127 商务谈判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128 后殖民女性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129 论《卡斯特桥市长》的自然主义特色130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131 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及翻译132 惠普公司和联想公司企业文化对比研究133 网络聊天室中网络语言的词汇构成特征134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的后殖民主义135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对比分析136 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英谚的翻译137 以黑人女性主义解析《日常用品》138 言语行为理论在公示语中的应用139 合作原则基础上的外交话语含义分析140 探究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基于其网站内容的文本分析141 在中英文化背景下对隐喻的理解142 浅析汤姆·索亚性格特征143 交际教学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44 浅析商品说明书的翻译145 从电影《花木兰》中看中美文化的嫁接146 从语言文化差异视角看英汉幽默翻译147 冰山下的真相——运用冰山原则分析海明威的《五万大洋》148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谈判策略的选择149 美国广告语中的文化价值观探析150 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151 简述现代英语流行语152 从《毕业生》看美国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153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语言策略154 浅析论英国工会在战后英国政治重建中的角色定位及其政治文化内涵155 新闻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二中西方文化论文选题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语音及拼写之差异英汉词汇中色彩词的语义来源于地名的英语词汇的隐喻映射临沂方言对英语辅音音素发音的负迁移及方式汉英文字发音特点对比关联认知语境对话语标记语的解释英语重音看汉腔英语浅析中美反倾销法律及实践的差异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美版权侵权行为结构的差异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绝对音高:普遍性差异与言语关键期的研究———基于中美两所音乐从地名透视中美社会心理差异谈中美两国地学本科高等教育的几点差异贸易统计差异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中美刑法因果关系的差异略论中美日韩学前情感教育之民族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一个独特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析中美文化价值观念与新闻报道之差异浅谈中美文化差异对税收的影响谈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人本管理龙文化、大国心态、中美关系———对中国“受害者心理”的历史与中西文论(美学/诗学)中的结构特征之差异中西文化群已观的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全球化框架下的文化整合中西宪政文化传统的差异与宪政理念的殊归中西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中西形式思维初期的差异及其原因中西作家漂泊心态的差异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中西运动休闲文化发展理念的传统差异与渐进融合中西自然价值观差异之我见徐讨早期对西方义化思潮的接受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矛盾(上)———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应激源感知的文化和性别差异:对留学中国的非洲学生和西方学生的意识形态、文化批判与人的解放(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美西方消费文化对我国进口构成的影响西方宪政的文化底蕴西方现代民主文化成因的历史分析西方文明精神的整合———论中世纪对现代西方文明生成的文化价值西方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西方文化寻根思潮的跨世纪演化——透视“新时代运动”西方文化寻根的“凯尔特复兴”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词汇汉译西方文化霸权的运作程式和理论形态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精神气质———兼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西方企业文化研究初探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文化取向及其对文化研究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与限度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初探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迹西方城市社区的历史文化特点文化研究:传媒作为文本世界———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研究札记之一晚清福州开埠与西方文化的传播外语教学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分析学的时犹太人对中世纪西方文化复兴的贡献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矛盾(下)———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易卜生戏剧的神秘倾向与西方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自我超越之比较性与暴力:从狂欢到娱乐——论西方影视的大众文化特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发展民族文化中借鉴西方艺术探析西方文化的特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试论重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研究世纪之交的美学新发展———“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生态和能量系统: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又一新基础———论中国地域三资企业中中方职员与西方职员在人际关系上的跨文化冲突透析赛珍珠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借鉴———兼论赛珍珠研究中的西方文化儒学:光耀海外的中国文化———浅谈儒学在西方与东亚的传播与运儒家文化与西方思想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融合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对我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碰撞与变异——西方文化冲击下印度传统文化的变异及其现代化转型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论马尔库塞对当代西方文化艺术的批判论当代西方文化研究语境里的大众文化略论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旅行与西方文化——《旅行者的思想》内容介绍康德哲学与近代西方文化自觉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及得失建构世界美学的一个转折点———“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多元文化教育:西方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哲学思考!!!兼论西方自由主义从文化研究到文学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西方文化研究述道德自主与文化习俗———综论西方儒学研究中的情境主义取径从汉英词汇的比较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美国“十条诫令”看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从生态-能量系统通往更深层的文化唯物主义——论中国地域文化研超越与创新:20世纪的西方文化思潮和文学发展从“颜色”看中西方文化之差异从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取譬”与“是”———从判断系动词看中西方文化哲学的生成和框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文化差异与英汉词汇的内涵中西文化差异与旅游资料的翻译中西文化差异与国际广告翻译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中西文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中西礼貌语用差异成因探析中西方艺术表现差异及其根源浅探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日常会话中导致的语用失误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中西方美学差异生成的地理与社会之源中西方财务会计差异比较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探源中硒传仿信用龙念钓八点差异中西诚信伦理的主要差异有体与无体:中西方自由诗的本质差异谈中西方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试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对厨具设计的启示浅议中西逻辑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体现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点滴中西方送礼与受礼文化之差异中西方思维差异与写作风格对比分析中西方企业理财环境的差异分析中西方广告创意水平差异刍议中西方管理者收购差异及其在中国实施的建议中西方古代哲学思维的差异及对音乐的影响中西方古代对天体变速运动的认识差异试论中西文化差异与对外汉语教学求职网络的性别差异:以失业群体为例———兼论社会资本的中西差浅议中西古典园林的起源及差异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浅谈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选举制度的差异及其相关性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英汉语法特点的影响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育道德差异文本观念的中西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略论中西传统思维方式之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经济伦理差异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及其特征分析淡泊与亲密:中西传统友爱情感的差异从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看旅游资料中景物描写的翻译从民族思维模式解析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以言破言”与“能指优势”——论中西文学批评在语言意识上的一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英语语用策略跨文化交际中的两种语用失误中美价值观差异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中西方伦理价值观之比较论跨国商务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女性问题的多元化:21世纪女权主义干预的机遇与挑战传统餐饮文化与餐饮企业竞争战略宗教背景下的中西体育文化自然选择下的中西文化主位意识·文化自觉·逻辑自恰———中西音乐关系问题的若干再思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浅谈中西现代文化精神与小说批判性之异同中西文化语境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分析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辜鸿铭的中西文化观浅析论钱穆的中西文化差异观剖析林风眠艺术功能论中凸现的中西文化冲突面子:中西文化差异探析中西文化传统视野下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西方传统体育的文化意蕴中西文化差异探析中国和合文化从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浅析从中西方哲学冲突解析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文化障碍浅谈语言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习英汉习语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称赞与应答相邻配对中所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2008北京奥运会:中西文化的契合“协调”与“抗争”:不同的中西文化模式分析论“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从中西文化的交融、对接看武“天机说”与“迷狂说”———谈中西古代灵感论及其文化差异论走出文化的自大与自卑———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思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探析浅析中西无神论比较的文化意蕴在英语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要注重中西文化差异用文化产业改变中西部现代化发展逻辑和路径隐喻性思维与中西文化认知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现代社区整合的内在机制———兼论中西文化伦理及社会联结方式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中西爱情伦理对比文化异葩——“和而不同”的中西文化文化互视与自我镜像———利玛窦译名政策背后的中西文化互释透过中西文化的差异看中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唐君毅的中西文化观数字的文化内涵与中西翻译论林语堂中西文化的融合思想分析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邓小平中西文化观的历史地位礼貌中西文化区别的表征乐为中西文化架桥铺路———何丙郁院士访谈录跨文化语用比较分析下的中西礼貌原则之文化差异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探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探析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探析体育的差异中西方哲学冲突解析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文化障碍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谈人才测评本土化中西方文化差异看中西方的护理从京师大学堂的创建透射出中西文化冲突分析三商务英语选题商务英语作为一个专业所面临的问题管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商务英语专业校内、校外实训对比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实现实用性价值的有效途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之探索商务英语中商务电子邮件教学的意义与策略商务英语中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商务英语中的误译研究商务英语信函的语篇特征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功能语篇研究商务英语写作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商务英语听力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分析商务英语听力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商务英语谈判中的否定语言策略商务英语名词化的功能特征分析及教学建议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探索商务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策略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析商务英语介词I N的翻译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中关于飞机旅行的教学要点商务英语教学中对商务文化知识的突出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培训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析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文化导入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商务英语交际中的度范畴解析商务英语及其教学的ESP理论视角商务英语会话中的评价及其功能商务英语合同用语规范化浅析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特点及其教学方法分析商务英语翻译中错译的主要原因探析商务英语翻译适用理论的多角度分析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理解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技巧商务英语的特点与翻译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商务英语的前学科发展史概述商务英语的词汇策略及其翻译商务英语常见误译诊断商务英语毕业实践环节建设与完善商务信用证英语应用研究商务合同英语的句式特点及其应用任务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任务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的联姻认知语境与商务英语写作的关联性研究师范类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新发展商务英语中正式信函的写作方法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典型错误商务英语口语的教学论商务英语口译的素质要求基于商务英语的实证主义翻译研究模型商务英语函电教学方法商务英语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商务英语的词汇特点商务英语报刊阅读技巧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不对等翻译商务英语名词的词义变化及理解商务英语教学法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语用合作原则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商务英语报刊文章标题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模糊语言在国际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商务英语浅谈剑桥商务英语口试中的应试策略企事业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技巧初探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与策略分析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风险规避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功能研究论准确贸易术语在商务英语中的重要性英语套语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机制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应用论跨文化因素与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跨文化交流-企业商务英语培训中的新兴热门将情景法融入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探析剑桥商务英语口语特色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商务英语学习的创新实践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基于Web的商务英语实训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后续大学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原则合作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翻译中的运用国际商务合同英语的措词特征。
春天的词语和释义春天的词语和释义汉语中的词语,如同满园的鲜花,五彩纷呈,香气各异,只要精心选用,恰当布局,就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使文章生辉。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天的词语和释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天的词语和释义1春:春季;一年的第一季。
如“四季如春”,“一年之计在于春”。
可组成“春景”、“春光”、“温暖如春”等。
[同义] 春天春日春季春今阳春艳阳春上大春三春九春青春艳阳天春景天[注] 春,也可以表示男女情欲。
如“怀春”、“春心”、“春意”、“春情”、“撩拨春心”、“春心荡漾”。
初春:春季开头的时节。
例:“初春之风仍有凉意。
”春季:一年的第一季,我国习惯指立春到立夏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正、二、三”三个月。
春令:春季。
例:“严冬已过,春令已到。
”注意:春令,也表示春季的气候。
如“冬行春令”。
春天:春季。
例:“明媚的春天,万物充满了生机。
”季春:指春季的末一个月。
开春:春初(一般指农历正月或立春前后)。
例:“开春农村又将是一番繁忙的景象。
”孟春:四季节令中的第一个月。
春天开头的第一个月。
暮春:晚春。
如“暮春三月”。
晚春:春之末。
新春:春节过后的一二十天泛称新春。
如“新春佳节”、“恭贺新春”。
阳春:泛指春天而言。
例:“阳春三月好风光。
”仲春:孟春之后阴历二月为仲春。
早春:初春。
如“早春二月”。
余春:犹暮春,晚春。
残春:余春。
酣春:春色正盛。
例“劳劳胡燕怨酣春”。
熙春:和煦的春天。
艳阳天:明媚的春天。
如“九九艳阳天”。
春风宜人:春天的和风使人感到舒适温暖。
是指春天可爱。
例:“春风宜人,鸟语花香,正是旅游的好季节。
”春光明媚:春天的景色鲜明可爱。
例:“春光明媚,百花争艳。
”春光融融:春天的景色使人感到温暖、舒畅。
例:“春光融融,杨柳依依,情意绵绵。
”春暖花开:春天暖和,花儿开放。
表示春天来临,春景优美。
例:“春暖花开,香气四溢,游人如潮。
”春意盎然:春天的气氛浓厚。
例:“鸟啭莺啼,花红柳绿,到处春意盎然。
汉英季节词“春”的对比分析
———兼谈跨文化交际中词语的文化涵义
朱 昱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00)
摘 要:主要从词语的概念义和文化涵义两个方面比较了汉语词“春”和英语词S pring 的异同,
并分析了汉语词“春”中所积淀的民族心理特征,进而指出词语的文化涵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春;词语;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836(2004)03-0070-02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中冲突和误解产生的原因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们认为,人们对异质文化中词语涵义的理解偏差是误解和冲突产生的根源。
下面我们就通过“春”和“S pring ”的对比分析来探讨词语的文化涵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
一、“春”和spring 概念义的异同
词义的核心是概念义。
词语的概念义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意义,是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没有它就无法进行交际。
词语的概念义是固定的,在一般的词典中可以找到。
汉语“春”的概念义:“一年的第一季,我国习惯指立春到立夏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正、
二、三’三个月。
”(《现代汉语词典》
)英语spring 指“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天文学指从春分到夏至,在英国包括二、三、四月,美国指三、四、五月。
”(Ox ford )
“春”和spring 都是一年中第一个季节,都包括三个月,表示的时间概念都有模糊性。
不过,“春”比spring 的概念义更为明确:“春”的时间概念“农历的正、二、三月”和“从立春到立夏”基本一致,均指阳历二、三、四这三个月。
而spring 既可指阳历二、三、四月,也可指三、四、五月,还可指四、五、六月(春分在3月20日或21日,夏至
是6月20日或21日),概念义更为模糊。
看来,“春”与spring 的概念义虽并非完全对应,但基本一致。
二、“春”和spring 文化涵义的同与异
词语的文化涵义指附加在词语概念义上的意义,是由该词语所处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不同文化群体对词语所附加的意义不一样,差异性极大,不很稳定,在一般辞书中难以查到。
11“春”和spring 文化涵义中的相同之处
“春”和spring 都有美好、欢乐、甜蜜的联想义。
且看苏轼的小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多么美好的春光!蓬勃而明媚!难怪孟郊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再看英国诗人Thmas
Nashe 对春的礼赞:S pring the s weet S pring ,is the year ’s pleasant K ing Π……In every street these tunes our ears do greet ……一样的甜美欢畅!
“春”和S pring 在各自的语言中都象征希望,比喻生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中国古诗中所表达出的乐观和希望同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又何其相拟: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春”和S pring 都可指人或事物的早期阶段,象征活力和青春年华。
汉语中青春年少、青春正旺、
・
07・2004年5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May 2004第23卷第3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 ollege of Education V ol.23N o.3
青春妙龄等,还可说“迎接学术的春天”“她又恢复了青春”等。
S pring也可指the first or early stage or pe2 riod of the y outh(ox ford)。
如“Y ou are blighted for ever in the very s pring of y our life”“On hasty wings thy y outh is flown,T hy sun is set,thy s pring is g one”(G ray’s S pri2 ng)等诗句中,s pring都指青春年华。
21“春”和spring文化涵义中的差异
“春”可指年龄、岁月。
如曹植《杂诗》“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赵符庚《灯市词》“乡里女儿十八春,描眉画额点红唇”。
“春”还可与“秋”合用,表年纪或一年,如共和国已走过了五十个春秋;“春秋正富”指年纪不大,来日方长。
S pring则只能笼统地表示年轻时期,要表示年龄或一年,需用year,summer或winter。
“春”还可指男女间相思爱慕的情怀、情欲。
如《诗经・召南・野有死麇》:“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春心、怀春、春药、春情、春画、思春等词均表此义,“春”的这些涵义都是spring所没有的。
三、汉语词“春”中积淀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
11农耕文化与生活方式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农业生产与季节农时关系十分紧密。
人们每年都在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固定时序中周而复始地活动,对其观感是十分深刻的。
春,是播种的时节,是新的一轮耕作的开始,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所以,中国人对春的体验更加丰富细腻,感受也更为强烈、深沉。
在语言上,则表现为大量的与春相关的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短短的春天被分为早春、孟春(仲春)、暮春,春天里的一切景物都被认为具有无以伦比的美。
形容女子的美眉是“春山、春黛”,美发是“春云”,纤细白嫩的手指是“春葱”,小巧的脚是“春尖”,“一潭春水”形容明亮的眼睛,“濯濯如春日柳”则形容仪态的美好。
21伤春情绪与审美体验
由上述汉语中对人姿容的众多赞美之词可见,“春”在中国人的心中是美的极致和代名词。
然而,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暂而易逝的,聪明的中国人更是深谙此理,于是人们叹春、留春、送春、惜春、伤春、怨春、恼春,无端地滋生出许多“春愁”“春
恨”来。
这些与春天有关的词语传达出的感伤情绪对于心中只有春的欢乐与甜美的西方人来说是颇为费解的,对中国人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中国人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伤春了,屈原《招魂》中即有:“魂兮归来哀江南,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之句。
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欢乐中亦漾出缕缕轻愁。
辛弃疾的《摸鱼儿》更是一首伤春词:“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中国是诗的王国,描写春天里的景致与情思的诗歌数不胜数,翻开中国任何一本词书的任何一页,几乎都会有“春”字跃入你的眼帘。
由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升华为审美的对象。
对中国人来说,从早春、孟春到暮春,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因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在精神上是一个愉快的审美过程。
农业大国平稳缓慢的生活方式使人有足够的闲暇来从容地观察和体味春天的细微变化,并把这种大自然的阴晴冷暖与内心的喜怒哀乐、人生百味相调和,慢慢地在心中发酵,最终把“春”提升至精神上的审美境界,由俗而雅,雅俗共赏。
可见,正是中国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的民族心理及审美取向构成了汉语词“春”比spring更为丰富、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词“春”和spring的词义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其中的差异来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并主要存在于词语的文化涵义之中。
可见,在跨文化交际和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比较母语和目的语词语的文化涵义的差异,了解其异同。
否则,只掌握了词语的字面义或概念义,而不了解深层的文化涵义,就会歪曲原文所承载的信息,造成交际失误,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吴友富编1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
1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