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1)
- 格式:pptx
- 大小:280.97 KB
- 文档页数:10
财务报表编制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有序地组织编制财务报表,确保完整、准确、及时地为公司内、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正确的财务信息,为公司内部经营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的编制管理工作。
第三条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要求1.财务部应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
2.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3.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
4.财务报表中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的金额、收入项目和费用项目的金额不得相互抵销。
5.当期财务报表的列报,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上一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以及与理解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的说明。
第四条财务部应当在财务报表的显著位置至少披露下列内容:本公司的全称、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涵盖的会计期间、人民币金额单位。
同时,若财务报表是合并财务报表的,则应予以标明。
第二章财务报表及其构成第五条资产负债表1.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应当分别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
2.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归类为流动资产。
(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
(2)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3)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下同)变现。
(4)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3.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资产,并应按其性质分类列示。
4.负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归类为流动负债。
(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
(2)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3)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予以清偿。
(4)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合并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第三条涉及业务的合并比照本准则规定处理。
第四条本准则不涉及下列企业合并:(一)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形成合营企业的企业合并。
(二)仅通过合同而不是所有权份额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企业合并。
第二章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第五条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合并日取得对其他参与合并企业控制权的一方为合并方,参与合并的其他企业为被合并方。
合并日,是指合并方实际取得对被合并方控制权的日期。
第六条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
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第七条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被合并方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合并方不一致的,合并方在合并日应当按照本企业会计政策对被合并方的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
第八条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包括为进行企业合并而支付的审计费用、评估费用、法律服务费用等,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为企业合并发行的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应当计入所发行债券及其他债务的初始计量金额。
企业合并中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应当抵减权益性证券溢价收入,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
第九条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母公司应当编制合并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
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被合并方的各项资产、负债,应当按其账面价值计量。
第四章合并财务报表一、单项选择题1.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商誉应当在()项目下列示。
A流动资产 B非流动资产 C流动负债 D非流动负债2.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
A作为少数股东权益单独列示 B在流动负债项目下列示C在长期负债项目下列示 D在所有者权益类项目下单项列示3.某子公司本期从另一子公司购进其生产的生产线一条,该生产线生产成本为3 000万元,销售价格为5 000万元(不含增值税价格)。
该子公司购进该生产线后发生调试费用200万元,于当年6月20日投入使用,该生产线的使用年限为10年。
其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抵销累计折旧额为()万元。
A100 B200 C220 D3004.以前年度内部交易形成的存货在本期仍未实现对外销售的情况下,对于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进行抵销处理时,应当编制的抵销分录是()。
A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贷记“存货”项目B借记“未分配利润—年末”项目,贷记“存货”项目C借记“销售费用”项目,贷记“存货”项目D借记“管理费用”项目,贷记“存货”项目5.某公司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为0.5%。
上年年末该公司对其子公司内部应收账款余额总额为4 000万元,本年年末对其子公司内部应收账款余额总额为6 000万元。
该公司本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抵销坏账准备的总额为()万元。
A0 B10 C20 D306.2004年3月,母公司以1000万元的价格(不含增值税额)将其生产的设备销售给其全资子公司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
该设备的生产成本为800万元。
子公司采用年限平均法对该设备计提折旧,该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
编制2004年合并报表时,因该设备相关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而影响合并净利润的金额为()万元。
A180 B185 C200 D2157.下列各项中,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中不反映的现金流量是()。
A子公司依法减资向少数股东支付的现金B子公司向其少数股东支付的现金股利C子公司吸收母公司投资收到的现金D子公司吸收少数股东投资收到的现金8.对A公司来说,下列哪一种说法不属于控制( )。
金融行业新会计准则实施手册第一章介绍随着金融行业不断发展,准确、规范的会计准则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金融行业的需求,新的会计准则不断制定和修订。
本手册旨在详细介绍金融行业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帮助金融机构合规操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
第二章会计政策制定与会计确认2.1 会计政策的确定金融机构应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的确定需要考虑风险管理、资产负债表分类、收入确认、准备金计提等方面的要求,确保会计处理与实际业务相匹配。
2.2 会计确认原则根据新会计准则,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实质经济事项确认会计处理,并确保会计确认符合公允价值、可靠性、可比性等原则。
合理判断和估计对于确定会计确认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章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3.1 金融工具的分类和定价根据新会计准则,金融机构需要对各种类型的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并根据其特性确定合适的计价模式。
同时,合理估计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确保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金融工具衍生品的会计确认针对金融工具衍生品,金融机构应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确认其公允价值,并根据衍生品的特性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金。
第四章合并财务报表编制4.1 控股公司和被控制企业的界定金融机构需要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准确界定控股公司和被控制企业,并根据实际关联关系确定相应的合并范围。
4.2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金融机构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需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合理调整被控制企业的财务报表和会计政策。
同时,对于合并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和损益进行充分披露。
第五章相关方资金往来的会计处理5.1 相关方资金往来的定义根据新会计准则,金融机构需要准确定义相关方,并对相关方的资金往来进行严格管理和会计处理。
5.2 相关方资金往来的会计确认针对相关方资金往来,金融机构应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认真确认相关方交易的公允价值,并保证会计确认和披露的准确性。
第六章其他业务特殊处理6.1 金融租赁的会计处理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租赁业务时,应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租赁收入和费用,并充分披露相关信息。
财务报告编制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统一公司的财务报告编制工作,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财务人员和相关岗位人员。
第三条财务报告编制的目标是通过系统整理、处理和分析公司的财务数据,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财务报告,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第四条财务报告编制的基本原则是财务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合规和及时。
第五条财务报告编制应遵循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确保财务报告的合规性。
第六条公司应建立财务报告编制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保存和使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二章财务报告编制流程第七条财务报告编制流程包括财务数据收集、财务数据整理、财务数据处理、财务数据分析和财务报告编制。
第八条财务数据收集的方式包括手工录入和系统导入。
第九条财务数据整理应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清理无效数据、纠正错误数据和补充缺失数据等。
第十条财务数据处理应遵循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包括准确计算会计科目余额、填制会计凭证和生成会计报表等。
第十一条财务数据分析应根据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包括财务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等。
第十二条财务报告编制应根据公司的需求和相关要求进行,包括编制月度财务报告、季度财务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等。
第三章财务报告编制管理第十三条公司应设立财务报告编制的负责人和编制人员,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第十四条财务报告编制的负责人应具备较高的财务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财务报告编制经验。
第十五条财务报告编制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要求进行工作,不得随意改变数据和报表,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第十六条公司应建立财务报告编制的监督机制,对财务报告进行定期或随机的抽查和审查,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第四章财务报告编制的责任及追究第十七条财务报告编制的责任由财务报告编制负责人和编制人员共同承担。
第十八条财务报告编制负责人应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并定期向公司领导层报告财务报告的编制情况。
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原理课件 (一)合并财务报表是指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呈现。
合并财务报表是企业在合并之后,按照要求编制、整合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统计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投资者和相关方提供准确、全面的财务信息,促进企业投资者的信心和信任。
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点:1. 相同会计政策原则: 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原则是要保持所有合并实体的会计政策尽量一致,以便顺利地汇总所有实体的信息。
不仅仅是会计政策的原则要一致,报表格式、分类项目、编制规则等方面都要一致。
2. 全面性原则: 合并报表应该展示所有合并实体的财务和商业活动。
意味着不仅仅是合并实体资产、负债、收入和成本等方面的信息,还需要对所有实体的财务和商业活动进行全面地描述。
3. 单一实体原则: 合并财务报表是由多个单一的实体组成的整体。
企业各个独立的实体通过一个共同控制的实体或者通过持续性经营协议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单一实体。
4. 非控制权益处理原则: 合并财务报表要合理处理合并公司控制权益之外的权益。
当合并公司购买非控制权益时,需要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将这部分非控制性权益单独列出。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 认定合并实体: 确定被控制的实体,即合并下属公司的股份或其他权益。
也就是确认哪些个体实现了合并条件。
2. 评估合并实体: 对所合并实体进行评估、确认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执行资产负债表合并的调整(如商誉、少数股权等),确定合并成本。
3. 编制财务报表: 按照同时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单独为每个合并实体编制财务报表。
第一步需要将合并实体的报表转化成合并实体报表。
4. 合并财务报表: 根据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原则,将每个合并实体的报表进行合并整合,就可以形成最终的合并财务报表。
总之,对于企业进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来说,应该遵循以上的基本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准确、合理的合并财务报表,为企业的发展和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准确信息,让公众对企业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