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患纠纷的处理及防范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
儿科常见的护患纠纷与对策一、医疗信息不对称在儿科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家属缺乏相关的医疗知识,对病情和治疗方案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容易产生医疗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对策:1.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以增强患者家属对医疗过程的了解和信任。
2.提供相关的医疗教育资料,帮助患者家属更好地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
3.鼓励患者家属提出问题,及时解答疑问,消除疑虑。
二、服务态度问题部分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不佳,对患者家属缺乏耐心和关心,容易引发患者家属的不满和投诉。
对策:1.医护人员应注重服务态度,以亲切、热情的态度对待患者和患者家属。
2.主动询问患者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服务中的不足之处。
3.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
三、护理技术不熟练部分医护人员护理技术不熟练,操作不当或操作失误,容易引发患者的不满和投诉。
对策:1.医护人员应注重技能培训和学习,提高护理技术的熟练程度。
2.对于复杂病例和高风险操作,应请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和协助。
3.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护理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四、护患沟通障碍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障碍是引发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之一。
对策:1.医护人员应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2.主动向患者家属介绍治疗过程、可能的风险和预后情况,以增强患者家属对医疗过程的了解和信任。
3.鼓励患者家属提出问题,及时解答疑问,消除疑虑。
五、费用问题医疗费用问题是引发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之一。
部分患者家属对医疗费用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容易引发不满和投诉。
对策:1.医院应建立健全的费用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费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2.及时向患者家属提供费用清单和收费标准,以便患者家属了解和监督医疗费用的使用情况。
3.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应提供相应的医疗援助和支持。
六、情绪管理不当在儿科医疗过程中,由于孩子年龄较小、病情变化快等原因,患者家属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
儿科常见护理问题分析及防范一般情况下,儿童起病急,来势凶猛,并且病情的变化速度很快,还伴随有较高的死亡率。
儿童在就诊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由家长陪同的,此时的家长大多情绪比较激动,并且心情相当迫切。
由于儿科的患者尚不具备准确的表达自身的主观诉求的能力,常常需要家长代替。
鉴于儿科疾病的特点,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变得很大,并且还会导致人员和儿科实际的临床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由此就会引发护患矛盾和纠纷。
儿科常见护理问题儿科常见的护理问题有很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儿科护理工作的人员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儿科护理工作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心理压力、工作环境压力和职业风险压力。
从心理压力的角度来讲,主要指的是精神层面的,这是因为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常常比较紧急。
再加上儿科护理专科性较强,并且对工作的要求也比较高,使得一些护士需要不断提升自身。
同时,由于儿科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护士身心疾患率有所增加;从工作环境压力的角度来讲,虽然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增加了儿科护理人员的数量,但是这和医院的床位数增加仍然不匹配。
同时,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是儿童容易哭闹、嘈杂和噪音多等的状态下,这使得护理人员的压力更大;从职业风险的角度来讲,儿科病床有着较高的使用率,周转率快,并且由很多不确定因素,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时的观看,及时做出反应,一旦面对家长的责难或者投诉,甚至还会出现追究法律责任的情况。
2、缺乏良好的沟通。
考虑到儿科护理人员缺编或者少编的情况和护士工作量较大现实因素,护士需要承受的负担较大,这使得护士和患儿家属之间缺乏充足的沟通时间,再加上使用不当的沟通技术、语言或者方式等,很容易引起患儿家属的误会或者不理解,由此就会对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的情况。
3、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足。
基于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了解,儿科护理缺乏对小儿疾病因素的掌握程度。
一些护理人员未形成明确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服务态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甚至在面对一些家长提出的疑问的时候不能够对其做出正确和及时的解释。
儿科护理中护患沟通技巧与方法儿科患者大多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患者对医院环境有陌生感,对护士有恐惧感,对护理治疗既不容易沟通,也不容易配合。
针对儿科患者的这一特点,儿科护士要掌握更多的护患沟通技巧和方法,更好地为患儿服务,这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先将儿科护理中护患沟通技巧与方法如下。
1、意义1.1可弥补医患沟通的不足在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中,护士与患儿及家属接触最多,从最初接待患儿入院到最终护送患儿出院,护士应积极主动、全程、热情地向患儿及家属提供护理服务.向他们介绍自己,介绍主治医生、病房环境、医院的作息制度及探视制度、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解决其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消除患儿对新环境的紧张情绪和陌生感,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护患关系。
1.2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渠道护理质量的提高受众多因素影响,要保证护理干预措施的顺利实施,保证护理质量和患儿安全,护理工作者必须做到:取得患儿及家长的理解、信任、支持与配合;通过良好的护患沟通,使患儿和家长对治疗和护理程序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白各项检查以及护理操作的意义,增强了护士的信任感;从而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2 方法2.1时间选择由于儿科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护患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的限制与制约,故护理工作者应当采取“闲时主动有序,具体详细;忙时见缝插针,力求实效”的原则。
利用一切时机,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教和沟通,力求有始有终、有规律的进行.2。
2语言艺术2.2。
1 解释型语言当患儿和家长对医院或医护人员提出某些意见或建议时,应针对患儿个体特点,因人而异地给予耐心、及时、细致的解答,以减少或避免护患冲突。
2。
2。
2 安慰性语言对年龄较大的学龄期患儿,常常因为住院影响学习而导致心中不安,不积极配合治疗,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安慰和鼓励,使其对护士认可,积极配合治疗。
2。
2.3 赞美型语言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护士利用这种心理特点适时地对患儿进行赞美,会使患儿和家长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也融洽了护患关系.2.2。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中,护理的风险是一直存在的,护理抢救等多个环节都是风险高发的环节,有的时候即使是非常小的一个临床活动都会产生非常大的风险,如果出现了护理事故,就会给患儿及患儿的家属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儿科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科室,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更好的为患儿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1、儿科护理安全问题分析1.1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服务意识相对较差,护理沟通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出现了护患之间的矛盾。
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给患者和患者家属以足够的关爱,做好沟通工作,从而让患者及家属能够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患者维权的意识比较强,所以如果护理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家属就会投诉护士,护理工作中是一个和人的生命相互交织的行业,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要懂法守法。
儿科护士的工作量和思想压力都比较大,职业认同感并不是很强,儿科护理的工作比较细碎,本来就要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这个时候还要承受来自家属的种种压力,必然会感觉疲惫。
1.2管理方面因素儿科护士没有编制,所以也无法满足的床护要求,尤其是工作比较繁忙的时候,病房的床位在不断的增加,门急诊输液的人数也呈上升的趋势,所以护士时常处在超负荷的状态,每一年都会出现新的忽视,这样也不利于管理。
护士站工作呈现出明显的多面化特征。
除了正常范围之内的管理工作之外,还要对奖金的计算机其他事务性的工作进行操作,这样就会疏忽了对护理质量的控制,护士站在考核的时候不够严格,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到了护理流程的规范性。
1.3患者及社会因素病人家属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住院的儿童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十分疼爱,所以对忽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比如静脉穿刺要求一次完成,但是因为众多因素的影响,很难满足家长的期望,症状也就增加了人们的不满情绪。
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贫富差距更大,就业形势也比较紧张,一些失业人员会对社会有一种不满情绪,常常会表现在孩子住院的时候鸡蛋里挑骨头,以此来发泄内心的不满,这对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