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七下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57 KB
- 文档页数:7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2020-12-18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
2、郑和下西洋的范围;最远到达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二、戚继光抗倭1、戚继光抗倭的背景:2、经过:3、戚继光抗倭的意义。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时间;2、为什么说是“攫取”【合作探究】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拓展延伸】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当堂检测】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A、郑成功收复台湾B、郑和下西洋C、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D、戚继光抗击倭寇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A、台州B、温州C、福州D、泉州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A、1553年,1999年B、1554年,2000年C、1355年,1999年D、1533年,1997年4、我国古代许多的英雄人物多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C、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5、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6、看教材 95页的资料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事件?反映出一种什么精神?(2)这件事起了什么作用?(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日趋明显,你觉得材料中反映的几百年前的这件事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精选4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
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船只大小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120吨100吨50吨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2、讲述戚继光抗倭等事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欧洲殖民者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的侵略活动。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③通过歌曲《七子之歌》引出澳门问题,结合现实讲述澳门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思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难点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屏显课件封面(背景音乐:理查德〃克莱德曼《梦中的婚礼》)自我介绍,拉近与学生距离。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你们。
七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优秀教案教学目标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感受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宏大航海家, 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沟通。
学问与实力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状况, 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途, 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实力。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讲解并描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正确相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途, 造就视察实力、识图实力和历史想象实力。
参观与郑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 收集相关资料, 写一篇历史游记, 提高收集资料的实力和文字表达实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半纪, 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宏大航海家, 他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沟通,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难点:郑和能胜利地实现远航西洋的缘由。
课前导学老师指导学生复习明初经济的复原和开展状况, 思索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的资料, 并进展分类整理。
老师引导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 了解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
向语文教师请教, 解除课本中所引文言文的文字障碍。
学生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澳门的历史状况。
教学渗透点阅读课文中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的资料, 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实力。
读《郑和下西洋路途》图, 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实力。
写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船队下西洋”, 提高文字表达实力。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造就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资源1.物质资源: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图书馆资料、历史网站、与本课有关的当地的历史遗迹。
2.人力资源:本校历史学科的老师、语文老师、地理老师等, 校外的专家、老师等, 还有所教班级的学生家长。
《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X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X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X和下西洋的影响、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
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2)开展一次探究活动“探寻X和的足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X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X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X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X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难点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师准备1、课前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和图片,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预设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准备教棒。
学生准备1、搜集资料①史学界有关X和下西洋目的有几种说法。
②国内外对X和下西洋意义、影响的评价。
2、了解中亚、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
3、认真预习第16课。
课型与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从上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明朝历史的学习,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及“君主集权的加强”。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仙台镇初级中学李娜《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结合郑和人物图、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等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明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郑和下西洋是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同时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吻合,意义深远。
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微,倭寇猖獗,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冲突与战争又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作了铺垫。
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的旗帜。
重点:郑和下西洋影响至今,意义深远,是一个重点。
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反抗外来民族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而他的优秀品质对端正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作用,故确定为另一个重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三、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比较、讨论法学习历史。
2、幻灯片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阅读课文“导入框”的内容,思考提出的问题。
第二步:学习新课知识点一:郑和下西洋幻灯片出示郑和图像,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和小字部分,对郑和作大致了解,教师补充郑和生平资料。
问题①: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问题②:郑和下西洋是怎样一种盛况呢?完成表格填写(幻灯片出示表格)。
问题③:观察《中国历史地图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或教材第94页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最远到达的地方?问题④:郑和下西洋能成功远航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⑤:在这些众多的成功远航的因素中,郑和下西洋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问题⑥:今天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郑和有关的一些遗迹,你知道的有哪些?这些保留下来的遗迹说明了什么问题?问题⑦:在郑和首航87年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我们比较一下,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问题⑧:通过我们前面的自我学习,讨论探究,思考一下,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知识点二:戚继光抗倭出示戚继光像,了解戚继光生平;出示戚继光诗句:“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了解其志向和品德。
问题①:什么是“倭寇”?明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问题②: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问题③:说一说抗倭斗争的简要经过。
(出示幻灯片:抗倭斗争形势图,胜利图)问题④: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
那么,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知识点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①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分析史料,提高解读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的爱国情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小组合作学习: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
3. 合作探讨: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冲突事件,分析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研究成果,全班同学互动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外历史上的冲突事件,深入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下节课分享。
2. 思考题:如何看待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与展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评估学生对爱国主义、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等情感态度的培养。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学优中考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准备学优中考学优中考学优中考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xYzKw(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2、教师点拨、导入: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
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 xYzkW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
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七下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
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2)开展一次探究活动“探寻郑和的足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难点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师准备1、课前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和图片,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预设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准备教棒。
学生准备1、搜集资料①史学界有关郑和下西洋目的有几种说法。
②国内外对郑和下西洋意义、影响的评价。
2、了解中亚、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
3、认真预习第16课。
课型与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从上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明朝历史的学习,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及“君主集权的加强”。
那么在这一时期中外关系怎样呢?(出示第16课标题)我们说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激烈的冲突。
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6课,作一番详细的了解。
[新课]首先我来考考同学们是否关心时事。
我这里有同一艘帆船的一组图片,仔细观察,认识这艘单桅帆船吗?它的名字叫什么?(提醒注意船帆)学生积极思考:凤凰号老师介绍:凤凰号帆船,隶属于香港凤凰卫视。
在2004年8月8日,凤凰号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探访亚非多国。
同学们知道它这次航行的目的何在?学生: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出示课件相关内容)的确这次航行被称为“跨越四海的访问”,就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探寻郑和的足迹。
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93―94的正文和小字部分,对郑和作大致了解,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明成祖为什么会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回答要点:1、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英勇无畏的气概;2、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经验;3、人生经历,对朱棣忠诚;4、宗教信仰,原信伊斯兰教,后改信佛教,有利于与亚非的伊斯兰教和佛教国家交往。
过渡: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明成祖才会把下西洋的重任托付给郑和。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情况怎样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活动详细了解。
小组活动:“探寻郑和的足迹”(结合动态教学课件)活动前明确,明代的西洋是指什么地方?指导学生阅读书P93注解回答:文莱是东南亚一个小岛,却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
我国古代将文莱以西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以东称为东洋。
(出示课件,明确文莱具体地理位置)1、将书本“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补充完整。
红笔:标出①亚洲、②非洲蓝笔:标出①印度、②伊朗、③阿拉伯半岛铅笔:标出①印度洋、②波斯湾、③孟加拉湾、④阿拉伯海、⑤红海(出示课件校对)2、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阅读书本P95―96正文和小字部分。
并在路线图中圈出郑和船队途经的重要地区、城市。
阅读完毕后填写郑和下西洋情况表。
3、请一位同学演示课件,带领同学们一同探寻郑和的足迹。
(讲述过程中注意:时间、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港湾?最远到达哪里?)4、郑和船队在各国受到怎样的接待?(出示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请同学仔细观察2―4邮票,描述场景,猜想所到地区。
票2:东南亚郑和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票3:阿拉伯进行商品交易猜想交换什么物品?票4:非洲受到当地黑人的热烈欢迎赠送长颈鹿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受到当地居民热烈的欢迎,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使臣甚至国王搭乘他们的船只来中国访问。
(出示苏禄国王墓)苏禄王国在今菲律宾苏禄群岛。
1417年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
在访问结束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
与此同时郑和下西还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南洋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显示华侨主要聚居地区示意图)分组讨论:1、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郑和下西洋取得巨大成功,那么我们思考一下他们的航行能取得成功的因素除了前面分析的郑和个人因素(人才条件)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呢?(物质、技术条件)回答要点:①明初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的基础;②造船技术不断提高,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
2、探寻郑和下西洋的动因。
(结合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你支持、反对哪种观点,或自己有哪些新观点。
答案不要求统一。
)勇敢谈自己的想法,有新意。
具体动因史学界说法不一,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3、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回答要点:1、伟大壮举;2、与亚非各国经济交流,发展友好关系;3、开发南洋。
过渡: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
但是,这一时期不仅有中外间的友好交往,还有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
中外冲突戚继光抗倭我们南通在明代就出现过一位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在今城南城山路上为他修建了祠堂,建造了挎刀骑马的塑像,知道他是谁吗?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学生:曹顶,抵抗“倭寇”。
那么当时把什么人叫作“倭寇”呢?是不是把所有日本人都叫作“倭寇”?学生阅读书本回答:元未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海防巩固,倭害不大。
到了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驰,倭寇与当地奸商、海盗相勾结,烧杀抢掠,使当地百姓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地方政府无力还击。
明朝政府派遣年轻将领戚继光前往浙东沿海抗倭。
请一位同学结合戚继光抗倭形势图讲述经过:结合书本P96“动脑筋”思考,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的胜利?回答要点:1、个人因素,军事韬略,指挥才能,高尚品德;2、军队纪律严明,战斗英勇;3、军民配合,同仇敌忾;4、“人心向背”,反侵略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谈起“戚家军”我们就想起“岳家军”。
谈起戚继光抗倭,我们想起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回答)岳飞、文天祥名垂千古,但都不被称为民族英雄。
而戚继光却被称为“民族英雄”,为什么?那么什么人才是“民族英雄”?回答要点:满族、蒙古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属民族内部纷争。
只有抗击中华民族以外的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人物才被称为民族英雄。
过渡:刚才共同了解了明代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外来入侵的史实,此时还有一处地方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首先我们来听首音乐。
播放《七子之歌》(学生会唱的可一起唱)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和词作者吗?(《七子之歌》,闻一多著名学者、诗人)该诗写于1925年3月,是闻一多有感于近代西方列强占我国领土而作。
共分七个部分,将七处地方喻为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对祖国的眷念。
这首歌所表现的是我国哪一处地方被列强霸占?(澳门)澳门近代是被西方哪个国家强占的?(葡萄牙)早在16世纪,西欧国家相继开始殖民扩张。
最早将魔爪伸到东方的就是葡萄牙。
但是我们说这一时期“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思考: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葡萄牙人夺取了澳门的居住权?或葡萄牙人把澳门占为己有?回答要点: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
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
这是澳门被葡萄牙长期居留的开始,但他们只拥有“居住权”,澳门的主权仍属中国。
历经445个寒暑,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祖国。
澳门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确实太久了。
全课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
示意图: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明确:明朝前期是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他们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课后作业练一练:作业本第16课试一试:编制旅游行程表(我随郑和下西洋)课外拓展: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