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基甲苯的VNS氨化反应
- 格式:pdf
- 大小:152.45 KB
- 文档页数:3
胺1、胺的制备(1)卤代烃氨解R X+NH3(过量)N H3X NaOH+-R N H2【注】伯胺也是很好的亲核试剂所以可继续生成仲胺和叔胺。
(2)盖布瑞尔(Gabriel)合成NH OO KOHN-OOK+CH3CH2BrNOOC2H5H2 O OH-COO-COO-+CH3CH2NH2【特点】由卤代烃制备纯伯胺。
【注】该法除了合成伯胺以外,还用于合成α氨基酸。
(3)硝基化合物的还原①催化氢化NO2H2/Ni∆压力NH2②酸性还原N O2NH2FeHCl③选择还原【描述】二硝基化合物可被较温和的还原剂如Na2S,NaSH,(NH4)2S等硫化物选择还原,只得到一个硝基被还原的产物。
NO2NO2NaSHCH3OH,∆NH2NO2④碱性还原NO2NaAsO 3NNNH NHNH 2(4)联苯胺重排NH NHH +NH 2NH2【机理】NH NHH +2+H-H +NH 2NH 2【注】氢化偶氮苯对位无取代,重排主要生成联苯胺型化合物。
【特点】通过联苯胺基的变化能制备各种联苯化合物。
(5)腈的还原R CNNi/H LiAlH 4或CH 2NH 2R\(6)酰胺的还原R 2CN O 1(H)R(H)LiAlH 乙醚R 2CH 2N1(H)R(H)(7)肟的还原CH 3CH 3CH 2CH 2NOH H 2/Ni C 2H 5OHCH 3CH 3CH 2CH 2NH 2(8)还原氨化【描述】醛、酮在氨存在下催化氢化生成胺。
RCR1(H)O NH RR 1(H)NH Ni/H RR 1(H)NH 2【注】一般采用过量的氨,防止羰基化合物与生成的伯胺反应继而被还原为仲胺。
(9)霍夫曼(Hofmann )重排【描述】当酰胺用溴的碱溶液处理时,反应发生分子内重排生成胺。
因其结果比原料少了一个碳,所以又叫做霍夫曼降解。
RCNH 2O Br /OH -RNH 2【机理】RNH 2O Br /OH -RN O HOH -C N O RH O 2OH-RNH 2+CO 3-异氰酸酯【注】当手性酰胺进行反应时,其手性碳构型不变。
重氮化反应1,历史回顾:1858 年,Peter Griess首次发现了芳香重氮化合物。
1884 年,德国化学家T.Sandmeyer在用乙炔铜和苯胺的重氮盐(PhN2Cl)合成苯乙炔时,得到的主产物却是氯苯,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原来是由于反应中产生的CuCl催化使重氮基被氯取代。
随后,Sandmeyer发现用CuBr和CuCN也能得到相应的溴苯和苯甲腈,因此我们把这一类反应称为Sandmeyer反应。
1890 年,L.Gatterman发现直接用铜粉和盐酸或氢溴酸也能从苯胺得到相应的氯苯或溴苯,这种类型的反应称为Gatterman反应。
1927 年,同样是德国的化学家G.Balz和G.Schiemann发现直接加热苯胺的硼氟酸重氮盐能得到氟苯,这就是Balz-Schiemann反应。
1935 年,F.B.Dains和 F.Eberly用KI去处理重氮盐,成功合成了碘代苯。
随后重氮化羟基取代和重氮化去胺反应也相继被发现,加上偶氮反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芳香重氮化合物反应体系。
2,定义:是指一级胺与亚硝酸在低温下作用生成重氮盐(dizaonium salt)的反应(diazotization)。
脂肪族伯胺与亚硝酸反应,可以订量释放出来氮气,这是测量脂肪伯胺非常好的方法,可以形成碳正离子,副反应比较多,在合成上很少使用。
芳香族伯胺和亚硝酸作用生成的重氮盐,由于氮正离子与苯环的共轭,稳定性大大提高,这样一个中间体,在酸性介质中,在0-5oC可以稳定存在。
一旦遇到光照和加热,会马上分解。
所以这样的一个重氮盐在合成中要现制现用。
3,反应机理:芳胺的重氮化反应需经2步,首先是亲电试剂进攻芳胺氮原子生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然后不稳定中间产物迅速分解,整个反应受第一步控制。
无机酸不同,参与重氮化反应的亲电试剂也不同。
稀硫酸中参与反应的是N2O3(一为不稳定结构ONONO,一为稳定结构ONNO2),盐酸中参与反应的是亚硝酰氯NOCl;在浓硫酸中则是亚硝基正离子N+O。
中药化学的反应总结(建议收藏)一、生物碱1、碘化铋钾反应(Dragendorff反应):生物碱沉淀反应,可用于生物碱的检识(试管反应或薄层色谱显色剂);2、硫酸铜-二硫化碳反应: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产生棕色沉淀深沉;3、铜络盐反应:试剂为硫酸酮和氢氧化钠,显蓝紫色;4、茚三酮反应:麻黄碱的检识,氨基酸的反应;5、双缩脲反应:试剂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蛋白质、酶的反应;6、丙酮加成反应:小壁碱;7、漂白粉显色反应:小壁碱,显樱红色;8、HgCL2r反应:加热后,莨菪碱产生砖红色沉淀,东莨菪碱产生白色沉淀;9、Vitali反应;试剂为发烟硝酸和若性碱醇溶液,莨菪碱(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去甲莨菪碱为阳性反应,产生色变;樟柳碱为阴性反应;10、过碘酸氧化乙酰丙酮缩合反应:试剂为过碘酸、乙酰丙酮、乙酰胺。
莨菪碱(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去甲莨菪碱为阴性反应,非典樟柳碱为阳性反应,显黄色;11、硝酸反应:士的宁与硝酸作用呈淡黄色,蒸干后的残渣遇氨气即为紫红色;马钱子碱与浓硝酸接触呈深红色,继加氯化亚锡,同红色转为紫色;12、浓硫酸-重铬酸钾反应:士的宁初呈蓝紫色,缓变为紫堇色,最后为橙黄;马钱子碱则颜色与士的宁不同。
二、苷Molish反应:试剂为a-萘酚和浓硫酸,阳性现象为两液面交界处呈棕色或紫红色环。
糖尿病(单糖、寡糖、多糖)苷为阳性反应。
三硝基苯酚试纸反应:苦杏仁苷。
苦杏仁苷水解产生的苯甲醛呈砖红色反应。
三、蒽醌Borntrger反应:羟基蒽醌与碱(氢氧化钠、碳酸钠、氨水)呈紫红色;蒽酚、蒽酮、二蒽酮呈黄色,只有氧化成蒽醌后才呈紫红色;醋酸镁反应:1,8-二羟基呈醌橙黄色至橙色;邻二羟基蒽醌呈蓝色至蓝紫色。
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苯醌、萘醌呈阳性,显蓝色斑点;茵醌呈阴性。
四、香豆素、木脂素异羟肟酸铁反应:香豆素显红色,首先在碱性下与盐酸羟胺反应,再在酸性下与三氯化铁反应。
Gibbs反应:属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的反应。
硝基苯的性质: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相对密度 1.2037(20/4℃);易溶于乙醇、乙醚、苯和油。
硝基苯由苯经硝酸和硫酸混合硝化而得。
作有机合成中间体及用作生产苯胺的原料。
硝基苯毒性较强,吸入大量蒸气或皮肤大量沾染,可引起急性中毒. 蒸气压:0.13kPa(1mmHg44.4℃).硝基苯在水中具有极高的稳定性。
由于其密度大于水,进入水体的硝基苯会沉入水底,长时间保持不变。
又由于其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所以造成的水体污染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硝基苯的沸点较高,自然条件下的蒸发速度较慢,与强氧化剂反应生成对机械震动很敏感的化合物,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倾翻在环境中的硝基苯,会散发出刺鼻的苦杏仁味。
80℃以上其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具爆炸性,倾倒在水中的硝基苯,以黄绿色油状物沉在水底。
当浓度为5mg/L 时,被污染水体呈黄色,有苦杏仁味。
当浓度达100mg/L时,水几乎是黑色,并分离出黑色沉淀。
当浓度超过33mg/L时可造成鱼类及水生生物死亡。
吸入、摄入或皮肤吸收均可引起人员中毒。
中毒的典型症状是气短、眩晕、恶心、昏厥、神志不清、皮肤发蓝,最后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硝化反应是指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被一NO2所取代的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的范畴。
硝基苯经过零价铁还原,会生成苯胺,即C6H5NO2+3Fe+6HCl=C6H7N+3FeCl2+2H2O苯胺,分子式:C6H7N。
无色油状液体。
熔点-6.3℃,沸点184℃,相对密度 1.02 (20/4℃),相对分子量93.128,加热至370℃分解。
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饱和蒸汽压2kPa苯胺更易降解苯胺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硝基苯铁粉还原法、氯化苯胺化法、硝基苯催化加氢还原法和苯酚氨解法。
目前硝基苯加氢还原法为主要生产的方法。
苯胺作为一种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国防、塑料、油漆、印染、农药和医药等行业。
苯胺也是一种“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硝基甲苯降解代谢通路
硝基甲苯(TNT)是一种常见的有机炸药成分,其在土壤和水体
中的污染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对
硝基甲苯的降解代谢通路进行了深入研究。
硝基甲苯的降解代谢通路是一种微生物通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
将硝基甲苯分解为无害的物质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细菌和真
菌的参与,其中一些微生物具有特殊的代谢途径,可以高效地降解
硝基甲苯。
首先,硝基甲苯会被微生物中的硝基甲苯还原酶催化还原为氨
基甲苯。
随后,氨基甲苯会被氨基甲苯单加氧酶氧化为对羟基甲苯。
接下来,对羟基甲苯会被对羟基甲苯单加氧酶催化转化为甲苯酚。
最后,甲苯酚会被甲苯酚羟化酶催化转化为对羟基苯甲酸,最终分
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这一代谢通路的研究为开发生物修复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利用具有硝基甲苯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可以在污染土壤和
水体中进行生物修复,将硝基甲苯降解为无害的物质,从而减轻环
境污染的影响。
总的来说,硝基甲苯降解代谢通路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生物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解决硝基甲苯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减少有害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